昆曲艺术,姹紫嫣红六百年

来源 :现代工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ico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曲起源于中国明代,发展于十六世纪晚期,她代表了600年前中国戏曲的最高典范,素有“百戏之祖”的美誉。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昆曲列入其中。转眼11年过去了,中国昆曲在被列为世界非遗的这11年,正是传承、创新、保护昆曲传统的11年,更是昆曲艺术再度复兴繁荣的11年。如今,她不但以其精深的艺术品格成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艺术,而且以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作为契机,成为最具国家品格的艺术品种。
  传承文化的现代转身
  1978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赋予极大历史意义的一年,改革开放的旗帜在中国大地上摇曳起来。同样的1978年,对于上海昆曲的发展来说更是赋予了新生命的一年,上海昆剧团的成立,让昆曲在这片包罗万象的土地上传承了下来。建国以来,昆曲艺术从辉煌到衰落、从失落到无奈、从复苏到如今的重振雄风,起起伏伏却又“几度沧桑歌未歇”。
  据了解,现在全国有七大昆曲院团,分别为上海昆剧团、北方昆曲剧院、江苏省昆剧院、苏州昆曲剧院、浙江省昆剧团、湖南省昆剧团和永嘉昆曲传习所。其中,上海昆剧团一直是全国七大昆剧团中行当最齐全、实力最雄厚的剧团,艺术水准位于全国顶尖之列,集聚了一批享誉全国的老艺术家和中青年优秀昆剧人才,生旦净末丑,行行有特色。多年来,上海昆剧团抢救、整理演出的昆曲传统折子戏三百多出,其中《班昭》、精华版《长生殿》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奖。
  M:刚刚走进昆剧团时,就听见很多演员在练声,一旁的工作人员也会哼上几句,整个昆剧团的氛围相当的好,听久了整个人都觉得很舒坦。
  S:是的,这就是昆曲艺术的魅力之所在。我个人认为昆曲是一个小众的艺术,非常高雅、精致,很多人都喜欢把她比作兰花。她是戏曲中的雅品,她的雅体现在她丰厚的文化背景造就的文化底蕴中。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生活节奏飞快,如果你把它融入到昆曲中去,你会意识到人不能浮躁,是时候把节奏放慢,她能净化人的心灵。从这个角度上讲,昆曲的意义又提升了,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精神。
  M:您所说的融入昆曲能净化人的心灵是不是和昆曲本身的行腔有关?
  S:那是当然的。昆曲素来节奏舒缓,轻柔而婉转。这是和她600年的历史有关,古时候的人相对生活节奏缓慢,人的心理节奏也缓慢。都说昆曲是吴侬软语,加上擅长演缠绵悱恻的才子佳人戏,自然给人一种舒缓柔软的感觉。
  M:昆曲作为中国最传统的艺术文化,经历几百年的岁月积淀,但是面对如今流行艺术的冲击,传统艺术如何走进时尚时代?
  S:传统艺术和流行艺术,其实受众群是不同的,我们之间毫不冲突。昆曲也能引领自己的时尚圈子,她的时尚就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一部好的昆曲不仅仅是唱得好,其实从内容到行腔站姿都有一定的精神内涵包含在里面。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灌输优秀文化以外,能够尽可能的传导一种生活的方式和理念。这对于当下年轻人在高压力下追求的雅致生活不谋而合,其实这就是一种时尚。
  传统文化的创新之路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的文化凝结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类智慧,但是随着时代的迁移,传统文化也被蒙上了历史的尘埃,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其中以昆剧为首的中国戏曲也在传承之路上踌躇徘徊。如何重振雄风成了昆剧院团不容回避的问题,与改革开放同岁的上海昆剧团将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
  M:就像任何传统艺术一样,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模式可以永远处于顶峰地位。上海昆剧团将如何面对这个问题?
  S:其实这个问题不只是昆曲的问题,中国戏曲都面临这个问题。这些年,上海昆剧团在这个方面下了很多功夫,认真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我们既要加大对传统剧目的挖掘调整,又要创作出像《班昭》、精华版《长生殿》这样的精品力作。这几年,我们还大力推广昆曲“走出去”战略,我们要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在努力守住自己根的同时,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M:对于“走出去”战略,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
  S:最近几年,我们经常赴美、欧洲等国家及港台演出,在海外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海外演出中我们一定会保留昆曲的经典要素,但是可能会在部分演出上做一些定向打造。比如我们以经典的莎士比亚名剧改编,用外国人的剧情,通过中国昆曲的演绎方式去演绎,这就是创新,但所有的创新都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完成。
  这里也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可以分享。我们去年在德国科隆的演出结束后,外国观众久久不愿意离场,当时我们都不得其解,后来才知道他们是要指挥上台谢幕,他们以歌剧和交响乐的概念看我们中国的昆剧。而且他们还涌到台前来看,我们到底是用什么乐器演奏出这么如此美妙动人的音乐,他们对笛子、古琴、二胡、鼓都很感兴趣,他们喜欢的就是这些昆曲中的经典元素。现在我们已经开始计划下一轮的海外演出,5月的赴美演出,6月的香港演出,以及正在筹划的英国、日本、台湾的系列演出,积极推动昆曲优秀剧目“走出去”战略,提升昆曲乃至中华优秀文化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
  M:去年精华版《长生殿》获得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奖,今年上海昆剧团在筹备哪出大戏?
  S:今年我们剧团打造的全新大戏就是《景阳钟变》。她原本是《别母、乱箭》、《撞钟、分宫》等几出经典传统折子戏,但都是戏迷眼中的经典折子戏,如何把经典折子戏组合起来改编成一个大戏,这就需要创新与勇气。既要保留经典,又必须准确把握主题,能让观众从戏中感受到“以史为鉴”的主题思想。
  保护文化保护人才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体现。对于中国这个拥有悠悠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帝国,更是看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化部5月10日发布关于“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中表示,“十二五”期间,将推出100部以上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久演不衰的优秀保留剧目和精品剧目,其中对昆曲将整合全国资源,推出“名家传戏工程”和10台经典剧目全新打造等,这足以体现国家对于“百戏之祖”昆曲的重视。   当然,昆曲艺术作为一种靠一代代艺术家“口传心授、活体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光依靠国家的扶持是不够的,培养新一代昆曲传人成了各个昆剧团的重要使命。有了一代代昆曲传人所构筑的人才队伍,有了一代代老艺术家数十年对昆曲艺术的坚持死守,才使得今天的昆曲艺术能在六百年后仍然姹紫嫣红,光彩夺目。
  M:上海昆剧团现在一年有多少场演出?
  S:政府规定的演出指标是一年80场,我们每年大概演出120场左右。
  M:一年120场的演出好像比起其他剧团似乎少了点?
  S:我们的理念是不以量取胜,关键看质。上海昆剧团全年演出70%是在专业剧场的演出。其实我认为,当下看一个戏曲剧种是否兴盛繁荣,特别是像昆曲这样古老剧种在当代是否花繁叶茂,这不仅仅是看专业的昆曲院团排了多少戏、演了多少戏,更重要的是看整个社会对昆曲所给予的关注程度和参与力度。
  M:您之前提到的“昆曲进校园”活动,能简单介绍下吗?
  S:“昆曲进校园”活动就是让昆曲艺术走进校园,使更多的青年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同时也能培育新一代的观众群。其实说到对文化的尊重,我个人认为我们比起日、韩、欧洲等国还是做得不够的。这些国家的国民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尊重和文化素养都是很高的。我们总是说贸易顺差,其实从文化角度上讲,我们属于文化逆差的。有些在外国人眼中是三流的艺术,转入中国就变成了一种时尚,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我们自己对本民族文化不够尊重的表现,一味地崇洋媚外。而我们大力推广“昆曲进校园”活动,就是要让中国的年轻人要有学习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M:说到对昆曲的保护,我们都知道昆曲是一门“口传心授、活体传承”的艺术,对于培养昆曲传人方面,上海昆剧团是怎么做的?
  S:上海昆剧团现有从艺专业人员100余人。昆曲和其他戏曲一样是一门需要定向培养的艺术,必须从小开始培养,所以多年前我们就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试行大中专一体化定向培养。当然培养一个优秀的演员光靠学校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不断地给他们提供舞台实践和展示的机会。目前在每年120场的演出中有一些就是给这些年轻演员舞台实践的。其次我们对于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上也在不断加大培养力度,每年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艺德兼修,承戏传人”的集训,我们的努力就是确保昆曲艺术后继有人。
  申遗十余载,兰香正依旧。上海昆剧团虽然成立30多年,但是这十几年却是发展最为快速的几年,不过在昆曲艺术的领域里,史建表示还有很多问题等着他们面对和接受新的挑战。如何处理好传承与创新,如何造就昆曲高端人才,如何实施“昆曲走出去”战略和有效推广“高雅艺术走进校园”活动,如何培养年轻观众群体等等问题,都等着上海昆剧团去不断努力探索实践。我们期盼通过上海昆剧团的大有作为,让昆曲这个古老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走进更多人的心中。
其他文献
中国原创漫画“四大名著”数字新媒体,《聊斋》系列漫画作品,在韩国富川动漫节上凸显最大亮点。具有典型东方文化风格的中国漫画,在进军传统西方漫画市场时,一度遭遇文化理解上的困难。受益于地域优势及文化认同,中国漫画在日本和韩国颇受欢迎,大量的民营企业重点开拓日韩市场,成为中国动漫领先打入日韩市场的开路先锋。  三国漫画风靡日韩  近年来,日韩成为中国原创漫画“走出去”的重要市场。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是,很
期刊
看到这个标题大家不禁会问:颇享声誉的长三角滨海休闲胜地——象山,为什么还会有“不一样的旅游”?请允许我告诉你,那是因为半岛象山还有中国十大影视基地之一的象山影视城。这座规模宏大,场景丰富、别样风情的影视城,既是中国影视拍摄基地,更是以影视文化为内容,以旅游休闲为目的的独特旅游胜地。  象山影视城果真不一样  1991年,无锡的唐城作为影视城景区正式对外开放, 标志着国内影视文化旅游的起始点。20多
期刊
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浪潮下,民营企业的文化产品,在政府和社会民众支持下,出现了雨后春笋般的景象。随着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文化产业更加迅速崛起、广泛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从经济体系边缘走向中心;在中国,民营企业的文化产业怎样参与发展成为最活跃、增长最快、最有前途的产业呢?这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文化创意富有特色  上海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早的地区,影视业、出版业、时尚设计、广告
期刊
据报载:2012年,中国民营文化产业有望成为“当家花旦”,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共中央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2016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民营企业参与文化产业将会好戏连连。  文化产业重大机遇  今年,民营文化产业可谓迎来了重大机遇。中央决定:推动一般时政类
期刊
随着改革开放深化,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党和政府大力扶助民众创办企业,千方万计鼓励越来越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中华大地,民营企业,如幢幢楼盘,迅猛崛起;大小老板,似星光璀璨,燎原四方。然而也有不少老板,企业创办二三年,甚至仅只有一年半载,便风光不再,功败垂成,令人浩叹!笔者从事开业指导咨询服务达十年,接待过上千位中小老板,深入探析其中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归根结蒂的关键,首先在于企业创办前的心理准备,
期刊
今年年初,全国工商联主办的“2011-2012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会”在北京举行,分析会由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中国民生银行协办。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全哲洙发表主旨演讲:民营经济发展遇到较大困难和挑战,但依然展示出蓬勃生机与强劲活力。这就让我想到,民营企业只要保生存就能谋发展!  站稳脚跟 谋求腾飞  根据有关统计: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超过900万家,注
期刊
最近这次采访著名经济评论家、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兼《人民日报》华东分社社长周瑞金,我开门见山提出问题:为什么说,中国民营经济改革进入了攻坚战?尤其想弄明白,谁是推动这场攻坚战的主力军?  周瑞金曾在1991年以“皇甫平”的笔名,主持撰写《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等四篇评论文章,在全国率先提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新思路,引起海内外广泛反响。10多年来,他始终大力鼓吹继续深化改革,尤其提出要对现有政
期刊
郭凯,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电子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专注于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问题的研究,专业方向为国际金融和中国经济,现就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之余,亦笔耕不辍,撰写的经济评论屡屡见于《瞭望东方周刊》,《华尔街日报》等主流中文报刊和网络。其博客《人渣经济笔记》风靡海内外,是互联网经济学博客中的翘楚。2011年1月出版新书《一沙一世界:郭凯经济学札记》。  有  人说《
期刊
南汇于1726年建县,隶属江苏省,1958年后归上海市管辖。2009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文,同意撤销上海市南汇区,将其并入浦东新区。至此,“南汇”一词在日常生活和各类媒体中出现的频率就越来越少了。不少老者,特别是居住在浦东的当地人都有厚重的“南汇情结”,“胡三省”的米店、“三阳泰”的杂货、“义生兰”的酱园,这些风靡一时的老店铺、老牌子依然是老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还有那些工商界的知名人士,其
期刊
在中国民营企业中,经理人(CEO)是行政总裁,属于日常经营管理的最高级管理人员;董事长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股东利益的最高代表,通常也称为老板。在“短主管”时代,全球2500家最大的公司,一年中创下142%的CEO离职新纪录。究其原因,除了正常的人事变动,公司被收购合并,主要是董事会存在分歧,总经理被迫辞职,董事长与经理人关系难磨合。  没有对错 只有利弊  总经理的离职,不再是一件令人惊诧的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