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互文性理论初探

来源 :高等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cj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文性理论是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它打破了作品原创性的神话,其观点认为文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关系,无数的前文本汇织成新的文本。本文主要从互文性理论的定义、价值、分类、以及发展等方面对互文性理论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文本;互文性;原创性
  
  互文性理论涉及到当代西方文学艺术中很多相关问题,如文学的意义生成问题、文本的阅读与阐释问题、文本与文化表意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作者与读者的问题等。1969年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符号学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Christeva)在《符号学》一书中率先提出该理论。随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就这一问题开展了诸多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有相当数量的理论文章见报,并形成了有关广义与狭义的互文性之分。互文性理论不仅注重文本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而且更注重文本内容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注重研究那些潜在的而又无处不在的文化传统的影响。因此,互文性理论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互文性的定义
  
  “互文性”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专门术语,是指某一特定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模仿、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等关系,当然也包括一个文本对另一文本的直接引用。互文(interextuality)一词在牛津英语大词典中的解释为(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ry texts,thefact or an instance of relating or alluding to other texts)该词来自拉丁语“intertexto”,意为纺织时加以混合。
  互文性理论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在与其他文本的相互关联才能确定自己的位置,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亚文本或互文本。所有文学作品都是从社会、文化等因素构成的“大文本”中派生而来的,它们来自共同的母体,因此它们之间可以互涉、对比。就文本自身而言,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互文性与其说是对文本与它先前某一特定文本之间的关系的命名,不如说是文本参与不断变换的文化空间的一种标示。语境通过互文性揭示了文本意义的建构方式,而且,互文性是对不同学科传统界限的超越,它成为人们对后现代主义广义文化研究的重要工具。
  
  二、互文性的价值
  
  互文性理论打破了作品原创性的神话。除了学术写作经常加注解或附上参考文献篇目之外,其它文本的相互依赖关系几乎不加说明。因而,在社会上形成了“独创性”的神话。“互文性”却揭示了他们对于先前文本的依赖性。事实上,从个体的角度看,任何作者都是从读者转化而来的。从来没有读过任何文本的人根本无法从事写作,正如从来没有听过他人说话的人完全不可能具备语言能力一样。“互文性”深化了我们对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理解,有助于将文学活动看成写作和阅读、作者和读者的角色不断转换的过程。正因为互文性有助于在作者及读者之间建立某种默契并在某种程度上享有共同的知识背景,互文性才得以实现。
  互文现象古来有之,例如中国传统诗文中的用典和借用或化用他人语句,就是有意地利用互文来营造联想或讽喻等效果。可以说作家就是通过续写和再创造,衍生出相对独立又互有关联的其他文本,从而实现一个使其文本相互关联,最终达到一个构成新文本的创作过程。这种现象,在同一作家的不同文本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是因为,作家笔下所描述的对象,总是处于三维共时状态下的立体化对象,由于语言表述的一维性,使得作者不可能在一部作品,甚至所有的作品中完美地塑造他心中的艺术形象,也很难完整地表现他全部的思想观念。他的作品虽经多次修改,但由于潜意识的作用,从而导致他的作品“互文”现象的产生。因此,我们在解读一个作家的艺术文本时,应保持一种整体的、比较的眼光,要在互涉文本的对照中去领悟他的作品的深刻内涵,并在相关性的寻觅中去理解其作品的整体思想。可以说世界是以文本的形式存在的,文本相互之间构建了一张互文的网络,这似乎有些抽象而难以捉摸,但联想起当今的网络世界,互文性也
  
  三、互文性的分类
  
  目前在国内外互文性理论的分类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内互文性和外互文性,宏观互文性和微观互文性,积极互文性和消极互文性。内互文性指存在于文本之内的互文关系,外互文性指存在于不同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宏观互文性指一个文本的整个写作手法上与另一个或多个文本具有相似或相同之处,也就是说该文本在宏观上与其他文本之间的联系;微观互文性指一个文本的某些词句或段落的表达与另一个或多个文本有关联。积极互文性指的是能引发超越文本之外的知识和价值体系参与的互文关系,消极互文性是指为了让文本连贯而产生的互文关系。这些分类有些是相互交叉的,只是在分类时从不同的角度对各种互文性关系进行了概括而已。如外互文性与积极互文性就是交叉的,而内互文性与消极互文性的内容也是有关联的。
  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互文性理论还可以分为抽象互文性和具体互文性。这里所说的抽象互文性是指从广义的宏观角度上来确定文本的性质和意义。在新的背景下文本不仅仅是文学层面的具体信息,它摆脱了原来的用法摇身变成了纯粹的理论对象。具体的互文性是从狭义的微观的角度来审视文本之间的关系。它指一个文本的某些词句或段落的表达与另一个或几个文本相关。建立互文关系常用的具体手段是:引用(citation),即引用前文本;用典(allusion),即在文本中使用出自圣经、神话、童话、民间传说、宗教故事等作品中的原型;以及仿拟(parody),即有意模仿现成的语言形式,如谚语、俗语、成语、名言警句等,以形成新的词语篇章。还有学者提出了其他互文关系的手段,如剽窃(plagiarism)、参考(reference)等。抽象的互文性将文学世界的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意识与存在都转化为以文本的形式存在于人类的意识之中。具体的互文性手段为我们在语言学、文学及其相关活动中利用互文性手段,建立互文关系提供了诸多有效的方法。
  
  四、互文性的发展
  
  近年来,国外很多语言学家对互文性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但真正成熟的理论概念是来自朱莉娅·克里斯蒂娃的《符号学》。她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也就是说文本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这些错综复杂彼此之间的关联就是互文性。后结构主义批评家罗兰,巴尔特认为一切文学文本皆出自其他文学文本。他进一步扩展了对互文性的理解,他认为,“互文性不仅包含文化及意识 形态的意义,而且超越了“语言代码”概念的中立意义。任何文本都具有互文性。“德里达的互文性理论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能指的“交织物”(interweaving)或“纺织品”(textile),是由其他话语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确定的。另一位法国批评家热奈采用了一个不同的术语“跨文本性”(transtextuality)。他认为,从根本上说语言的表现形式是跨文本的,或者说是与其他文本片段“二度”结合的表现形式。
  现代美国学者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对互文性问题做了较全面的阐释,1981年他在《符号的追寻》(The Pursuit of Signs:Semiotics,Literature,Decon-struction)一书中指出,“互文性具有双重意义。它唤起我们对先前文本的重视,文本独立性是一个误导的概念,一部作品之所以有意义就是因为某些东西先前就已经存在了。然而,就互文性强调可理解性、强调意义而言,它导致我们把先前的文本考虑为对一种代码的贡献,这样互文性与其说是指一部作品与特定前文本的关系,不如说是指一部作品在一种文化的话语空间之中的参与。”
  由于互文性理论起源于西方符号学的发展,无论是符号学互文性理论还是相关的文学、语言学理论,其发展都比中国早得多。而且中国对互文性理论的研究基本上是建立在国外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的。国内的学者主要是通过研究、比较国外学者的理论得出一些总结性的经验体会,或者是把互文性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方法论应用于文学、语言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事实证明互文性理论给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而有效的方法论,其应用研究正在逐步升温,尤其是把它应用于文学、语言学以及翻译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这是因为在这些领域中所蕴涵的文化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结语
  
  作为一种新型文学理论,互文性理论动摇了作者本人的主体性,它打破了传统的文本观念,从而把研究的对象从作者转移到文本间的相互关系上。它的研究理念与传统的文学研究有着明显的不同,传统的文学研究以作品和读者为研究中心,相信文本有终极意义,并认为原文本是意义的来源。而互文性理论则注重读者与批评家的作用,认为他们间接地参与了作品的写作过程,从而动摇了作者的主宰地位。互文性研究否认文本存在固定的意义,强调文本意义的不可知性,并且更注重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和传统文学研究的侧重点相比,互文性理论则更重视文本的共时性和互涉性。更为重要的是,互文性理论突破了传统文学研究的封闭模式,进一步拓展了文学的研究领域。
其他文献
摘 要:毕业论文是整个大学学习成果的一次综合测试,是高等院校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基于目前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分析了造成其质量下滑的主要原因,并就此提出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与措施,以其服务于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原因;措施与建议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院校各专业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整个大学学习成果的一次检阅和总结,
期刊
摘 要:在总结高校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体育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教材与体育大学生之间的差距,教学方法上的不足和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在分析体育院校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建议,即组织编写适合体育大学生特点的教材,改变目前“灌输制”的教学方法,改变现有的教师队伍结构,形成具有体育院校特色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体育院校;政治理论课;改革;特色    为深
期刊
摘 要:“构式语法”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近几十年来,在国内外英语语言学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甚至,在汉语界也掀起了“构式热”。相关理论成果犹如雨后春笋,可谓硕果累累。但是,在拜读相关著作和文献的时候,似乎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试从研究层面,研究范围及研究的实用性三个方面探讨其不足之处,旨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补充修正,使其日臻完善。  关键词:形式;意义;构式;构式语法;生成语法    构
期刊
摘 要:主要就建筑物后浇带的合理设计及主要施工技术措施进行了探讨,以最终保证后浇带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后浇带;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后浇带,也称施工后浇带。按作用分可分为三种:用于解决高层主体与低层裙房的差异沉降者,称为沉降后浇带;用于解决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者,称为收缩后浇带;用于解决混凝土温度应力者,称为温度后浇带。后浇带一般可同时考虑几种作用。后浇带法在建筑工程中已广泛应用。但在实际
期刊
摘 要: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具有很强的交叉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并结合我校多年实践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分层次、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农业资源与环境;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原土壤与植物营养(部分)、农业环境保护
期刊
摘 要:综合演练是为培养生长干部学员实际工作能力所组织的综合性教学实践活动,应紧贴岗位任职学员的需求从演练的內容、方法、组织等方面加强指导,切实为生长干部学员提供任职岗位能力提高的舞台  关键词:任职培训;综合演练;教学;实践    生长干部任职培训是指军队院校对补充到部队岗位的普通高校毕业生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自我院接收生长干部任职培训以来,学院立足总装部队的实际,以提高生长干部学员岗位任职能
期刊
摘 要:当前,阅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空间的扩大让我们无法回避课外阅读环境。应该着力于培养基于自制力、自主性和自动化三种品质的课外阅读能力,这就有必要在教育实践中实施三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培养健康情趣的策略;训练基本能力的策略;整合阅读环境的策略。  关键词:阅读品质;培养    由于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知识、信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膨胀着、裂变着,由此牵动了人类物质生活方式、文化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其根本任务是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出有一定知识厚度、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然而,在已就业或未就业的学生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意识远远达不到企业要求,高职院校仍需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意识;培养    一、职业意识的涵义    所谓意识,包括有三层涵义[1]:第一,意识是大脑——高度完善、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印刷工程导论》精品课程的建设及取得的成就,从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內容的改革、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阐述了课程建设历程,为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学改革;师资队伍;教学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滑坡,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浮躁现象。为此,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全国实施
期刊
摘 要:无论是承包商还是政府都非常关注建筑业的竞争强度,而对于竞争强度(IOC)的测量指数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度和市场结构。这些研究大部分以现有的竞争者为研究对象,而忽略其他四种因素一正如波特于1980年提出的五力分析模型(FFN)所述,因而导致竞争强度在应用中可能出现无效的情况。本文通过运用五力分析模型(FFM)来研究分析竞争市场的环境,为建筑市场的竞争强度提出了一个研究框架。本文论述了在工程总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