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不下的玩具熊

来源 :动漫界·幼教365(大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nk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天在两岁生日时得到了一只玩具熊,从此每天都要抱着玩具熊入睡。如今,天天已经上大班了,走到哪儿都不忘带着他心爱的玩具熊。无独有偶,五岁的思思也有一只玩具熊,尽管她的房间有各式各样的新玩具,但都得不到思思的喜爱。几年下来,玩具熊又旧又脏,妈妈以讲卫生为由丢掉了思思的玩具熊,结果思思哭闹了一整天,滴水不进。思思妈妈非常担心:“眼看思思就要上小学了,总不能让她带着玩具去学校吧。很多美国家庭的孩子都有恋物瘾,我的孩子是不是得了恋物癖?”
  恋物行为≠恋物癖
  首先要明确的是,孩子的这一行为并非恋物癖,而是一种在婴幼儿时期正常的“恋物行为”。恋物的孩子在特定物品的陪伴下,能够获得安全感和慰藉。一旦离开这一物品,孩子可能会哭闹、焦躁不安,严重的会导致失眠、拒食,一般情况下,做好普通的安抚工作即可,无需过分担心或者通过强硬的方式改变。
  而“恋物癖”是一种心理疾病,患者多为成年人,通常始自青春期,它是指对性爱对象象征意义上的迷恋。恋物癖患者通过抚弄、嗅、咬或玩弄某物来获取性快感,把无生命的物品幻想成性生活的对象引起性兴奋,所恋物品大多是异性的贴身衣物。恋物癖和对某样东西比较依恋不是一回事,这种“高帽子”可不能乱戴。
  为什么孩子会有恋物行为
  如果您的家庭有下列情况之一,就要引起注意了:
  1. 住房条件宽裕,自1岁起就开始让孩子在独立的卧室里单独入睡;
  2. 父母工作繁忙,孩子由全职保姆一手带大;
  3. 虽然表面上注重孩子的早期开发,但生活中却认为孩子的嬉戏玩闹是“浪费时间”;
  4. 孩子与暴力动画相伴成长,与电视长期为伍。
  恋物行为是因为孩子的安全感无法得到满足而导致的,以上几类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最容易缺乏安全感。亲子之间存在着一种依恋,孩子会依恋一直照顾他的人。但是由于父母平时不在身边,孩子无法从他们那里得到依恋,于是为了满足自己安全感的需要,便转移注意力:既然不能时时刻刻恋“人”,那只能退而求其次恋“物”。物与人不同的是,孩子能控制它,决定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不需要。孩子正在用一个积极的方法建立他的独立。
  孩子的恋物行为需要治疗吗
  恋物行为并非病态,是孩子从“完全依赖”转为“完全独立”的过渡,会随着孩子的成长慢慢消失,切勿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强硬的方式。这种依赖的替代同样能使孩子自信、自控,从而拥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家长遇上这种孩子,需要保证这些依恋物的清洁卫生。若孩子经常揪头发、啃指甲、迷恋电子游戏,家长就不能大意,需及时检查制止。
  但是,父母对孩子的恋物行为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也会产生负面效果。重度的恋物行为会使孩子无法离开所恋之物,一旦由意外导致无法复原,孩子将遭受心理创伤。更有甚者,到了青春期,随着生理发育,其恋物行为会发展为恋物癖。性学研究表明:恋物癖患者在学龄前或青春期就显示出明显的重度恋物倾向。家长要视孩子的恋物情况进行引导。上面所描述的天天的情况顺其自然就可以了,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这一行为自然就消失;思思的情况就有恋物癖的倾向了。如果孩子因为某件东西带来性格上的变化,家长们就要提高警惕了。
  怎样引导孩子预防过度依恋
  儿童教育家认为,既然孩子的“恋物瘾”是由安全感缺乏引起的,那么预防或逐步戒除孩子的“恋物瘾”,也要从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入手,争取为孩子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家庭环境:
  1. 拥抱
  平时多拥抱孩子,多拍抚孩子的背部和头顶。拥抱和拍抚不是奖赏,不要等孩子画了一幅好画或弹出一首钢琴曲时再去拥抱。拥抱应该是日常的、无条件的,就算孩子做错了事感到不安,也可以拥抱他,从而在两代人之间找到一种无声的和解方式。经常性的拥抱会给孩子这样的暗示:我在你身边,我爱你;别怕,有我呢;失败了,不要紧;你很安全。
  2. 准备迁移载体
  家长在选购幼儿用品时,可以有意识地备下几个“迁移载体”,让孩子无法对其中的某样东西“专情”。如果一开始就备下两三条毛毯、一个玩具熊家庭(熊爷爷熊奶奶、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和他的熊妹妹),供孩子选择使用。孩子就会领悟到:这些是无生命的物质,不是有感情能交流的人。
  3. 睡觉的学问
  所有的孩子在本能上都是畏惧噩梦和黑暗的,硬性将孩子与父母分开,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许多孩子就是在入睡前的害怕与不安中染上了“恋物瘾”,家长应鼓励孩子睡觉时不要抱玩具。如果父母在孩子独睡前陪伴孩子,唱一首儿歌,读一个童话,等孩子睡着后再离开,就比较容易使其对襁褓包被之类物体“脱瘾”。
  4. 做个有爱心的小哥哥、小姐姐
  家长们可以设置情境或角色,帮助孩子主动迁移载体,让孩子把所恋之物心甘情愿地送给他最喜欢的人。比如,孩子既喜欢那个玩具熊,又喜欢阿姨刚生下来的小宝宝,家长就可以温和地引导他把玩具熊送给小宝宝,做个有爱心的小哥哥、小姐姐。
  5. 去外面的世界走走
  钢筋水泥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的孩子成长在一个封闭的家庭环境中。家长们可以带孩子做室外活动,多交几个好朋友;或者出外郊游,欣赏人文、自然景观,开阔眼界。孩子的性格开朗了,对物品的依恋自然就减少了。
其他文献
小朋友,从现在开始,只要你参与本栏目的填色游戏,收集每期的“鹿哥钓鱼记”,并集满12期,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哦!
期刊
一天,我和儿子面对面坐着剥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然站起身,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的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了推。  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这不公平。我的盆里已有不少了,可你只有几粒。”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到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才能试出我的速度。”  一丝喜悦悄悄涌上心头,我欣赏儿子这种自信和大气。  一时,原本很随意
期刊
被采访人:林永哲  在父母的眼里,每个孩子都是上天派给自己的天使,天使羽落人间,失去了自己的翅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大环境面前,我们不得不早早规划孩子的未来,顺应这残酷的世界。年幼的孩子背负沉重的枷锁,天使再也无法飞翔。他们需要的,是父母和社会——这双爱的翅膀。  “我要让孩子的童年更健康,我要让孩子的童年更欢乐,我要让孩子的童年更童年。”2004年,来自海峡对岸宝岛台湾的
期刊
在,焦虑症在折磨着越来越多的人,我们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钱赚得太少,信息太多来不及看,步子太慢赶不上即将开出的地铁;农夫们给各种瓜果蔬菜施用催熟剂,只希望眼前马上就呈现出一派瓜红果绿、欣欣向荣的丰收景象;养殖场的工人们在饲料里使用各种各样的添加剂,只盼着猪们鸡们鱼们一夜之间膘肥体壮……  作为一个家长,作为对“孩子”这样一种特殊生长个体的看护者、照管者,这种全社会焦虑症也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
期刊
幼儿园的最后一个暑假在这个月拉开帷幕了,再过两个月,孩子们就将戴上红领巾步入小学生的行列。我们在上期的采访中了解到,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这样的转变让他们兴奋,也让他们期待。与之相反,家长们大多都不淡定了,一方面觉得孩子马上就要开始“苦行僧”般的小学生活了,得珍惜这个暑假,让他好好享受、自由玩耍;一方面又觉得,身边的不少孩子报的写字、拼音、算术班都轮番开课了,岂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真是纠结万
期刊
孩子天天去幼儿园,和老师接触的时间比家长要久,所以老师会很客观地对孩子进行评判。家长只有经常与老师交流,才能了解到孩子在幼儿园里的表现,及时掌握老师对孩子提出的鼓励和建议。  老师在园帮帮忙  老师反映,每当给班上孩子提要求的时候,谦益经常说:“我头疼。”或者说:“我犯心脏病了。”我知道,他这是在找茬儿、耍赖。于是我对老师说:“下次他再说头疼,您就让他练琴去,保证他哪儿都不疼了。”老师会心一笑。 
期刊
察了很多家儿童脑力开发中心,我最后决定让伊莎贝去上“七田真右脑开发课程”。校长是个三十多岁的女性,个子小小的,但一开口讲话, 气场十足。她是位教育学博士,本身有四个孩子。她旗下的几间学校, 从不在报纸上做广告,每年的招生,靠自己的一场演讲便轻松搞定。  朋友约我们去听演讲的时候,我对她所说的半信半疑。不是说每个人的智商是固定的、无法改变的吗?女校长的演讲进行到一半,她全部借助实例来说明的效果,已经
期刊
能够陪伴我家的“调皮王”儿子一起成长,我感到很满足,也很快乐。可与此同时,我也遇到了不少的小烦恼。大多数时候,我不会迁就孩子,不管他再哭再闹,我也不会心软。时间久了,儿子还是会经常发脾气,我真是拿他没办法,有点心力交瘁,无能为力的感觉。  “妈妈,我要喝饮料!”他手指着柜子隔板里面的饮料对我说。我笑着说:“不行,小乖乖,你今天已经喝过一杯了,我给你倒点白开水好吗?”“不要,我不喝白开水,我就想要喝
期刊
开朗与豪爽是枭帆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她因此被大家爱称为“大侠”;她出版了一本十分畅销的育儿读物,她的灵感来源于一双中德混血儿女;多才多艺的她还是一名记者、编辑、策划、经理以及全能妈妈。究竟是什么理念使她成为“全能妈妈”?中西方文化碰撞又有怎样的故事?  Q: 很多妈妈怀孕后都喜欢安静在家养胎,但据说您在怀孕期间还在中德间穿梭,您的想法是什么?  A: 孕期虽然特殊,但是不要把自己当成病人看,妈妈越正
期刊
温暖的阳光  冬季天气寒冷,但只要太阳一出来,我们便觉得身上暖和和的。有的小朋友家里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通过收集太阳光线为热水器提供能源,将我们洗澡的水烧得热乎乎的。  神奇的电器  空调、取暖器插电开启后,会让我们的室内温暖如春;热水器插电后,会将冷冷的自来水变成热水。  燃烧的火  燃烧的火焰温度很高,散发出光和热,给我们的食物、水带来了热量。虽然宝宝们不能独立使用,但爸爸妈妈每天都会用它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