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代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天地万事万物的探索,从发明时间历法,到创造文字,再到演算圆周率。古人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着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原则,在漫长的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人文历史,也留下了许多讴歌自然的文学篇章。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以及绿色观念在具体作品中的表现,探寻古代文学对我们今天生活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绿色观念;文学发展;社会进步
引言:绿色观念在今天经常被人们理解为环保方面的理念,其实,绿色的概念较为宽泛,绿色其实就是和谐、可持续、自然的代名词。而在古代,我国人民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时,也对于这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如《道德经》中提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李冰主持修建的可持续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无一不是在寻求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
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概况
(一)中国古代文学分类
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悠久,形式多变,内容丰富。从文学体裁方面可以将其分为赋、骈文、原、辩、说、论、奏议、序、赠序、祭文、铭、传奇这多种类别,其中赋、骈文在古代封建社会的早期较为盛行,其最早起源于周朝,盛行于隋唐,后期渐渐地被诗歌等取代,但是在其盛行的时代,经常是文人墨客作文的常用文体,如《阿房宫赋》、《赤壁赋》、《与朱元思书》等都是古代比较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像原、辩、说、论、等体裁,现在至今仍在沿用,不过说换了称呼,总称为说明议论文,其中较为有名的作品如《捕蛇者说》、《师说》、《马说》等;而奏议、序、赠序、祭文、铭的应用性较强,在古代经常会用到官场以及生活的礼仪中,其中较为有名的诸如《出师表》、《送东阳马生序》、《陋室铭》等;而传奇即为今天的小说、剧本等,盛行于元朝。此外,中国古代的文学还可以根据文学盛行的朝代分为汉赋唐诗宋词元明清小说,这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古代文学的侧重点。
(二)中国古代文学发展
中国古代的文学总体发展的趋势是自上而下,由单一到多元化、政治到平民化、文言到白话、神话到世俗化。从先秦时期的上古歌谣、到春秋戰国时期的诸子散文,文学风格由自由浪漫逐渐到严谨规正;从两汉辞赋到魏晋文学,文学内容逐渐走向学术化、政治化、宗教化;而从唐诗宋词到元明清小说,文学形式逐渐丰富并走进市井平民,文学也因此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二、社会制度与文学结合
(一)社会发展促进文学进步
社会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发展对于文学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从魏晋文学的发展过程来说,这一时期,中国在世界的经济实力遥遥领先,国家各种政治变革频繁,门阀制度盛行。门阀世家受各种道教、佛教以及儒教的传入及影响,后期又因国家遭受异族侵略,社会形态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世家文人作为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中坚力量,在寻求社会发展出路的同时也为文化的创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时期的文学发展也为后期的的唐宋乃至后世的文学形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文学发展影响社会改革
文学发展对于社会变革既有积极的正面作用,也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果。从宋明理学的发展就可以看出其对社会政治、思想、生活方面带来的影响。首先,从政治方面来讲,宋明理学直接决定了统治阶级对于下层群众的统治思想,如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直接确定了君权至上的封建纲领;从思想方面,倡导礼不可废,重文轻武,由此,官场冗杂一直延续到现在,在后期直接被外族夺去了统治权;但对于生活方面来讲,确是有着一定的正面作用,相对的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并有效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如这一时期比较有名的《清明上河图》其中就着重表现了汴京人民繁荣的生活情态。
三、绿色观念与文学交融
绿色观念在古代文学中一般表现出来的就是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尊重发展规律等思想。而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最能体现其绿色观念的往往是表现下层生活、歌颂自然风光、论述宇宙运行规律的文学作品。因其文学发展的历程,这种观念也随之因运而生。
(一)文学派别的影响
古代文人比较注重文学派别的划分,自上而下,无论是做什么,都喜欢拉帮结派。因此,古代经常会出现诗会、词汇等文会形式,旨在交流学问。而人们也经常根据其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将其划分派别。其中古代比较出名的文学派别主要有初唐四杰、唐宋八大家、三苏、元曲四大家等。其中诗歌的发展历史较为长远,是最早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自西周时期出现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唐朝,诗歌的体裁在发生改变的同时,其内容也不断的扩充丰富。最早的诗经中的《国风》以及楚辞中的《离骚》,开创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的诗歌传统,此后,到汉魏时期,乐府诗体的出现将写实主义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并逐渐的规范了诗歌的格式,五言、七言格式的诗歌诗体逐步确定。到唐代后,又出现了律诗以及绝句的诗歌格式,并进一步的在诗歌声韵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至此,诗歌的美观性、规范性和应用性都得到了进步。在发展的过程中,文学派别对其中的影响是重大的,初唐四杰对于当时的过于繁复空泛的文学内容进行了扭转,唐宋八大家针对于诗歌的实用性发起了文学革新的运动,从此,诗歌,写景、喻人、抒情都言之有物,遵循了一定的客观规律。例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春小雨/早春》中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通过对于草色的由远及近的不同描写,揭示了其在小雨迷蒙的环境下的客观事实,言之有物,情景交融。
(二)文学审美的影响
我国的文学发展一定是符合当时文人的美学观点,早期的文学作品,只是着重写思想、写情感,到了魏晋时期,人们当时崇尚“君子之风”,看重自由洒脱的风格,出门穿衣也是广袖翻飞,所以其中的作品多表达作者的高洁品质,其中的代表人物当属陶渊明,其在《饮酒》中这样写道:“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全篇以青松自拟,表达自己卓尔不群的思想态度;后期在唐宋时期,文学作品也多为借物抒情,咏物言志,诗与词在随着社会的变化也衍生出了多个流派,但是这时期文人的美学观点是围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进行的。如,王之涣在《凉州词》中这样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通过描写玉门关周围的情景,抒发苍涼而悲壮的情怀,表达了作者对于祖国深切的热爱之情。到元明清时期,文学发展已经分为了两极化,上层统治者需要的是歌功颂德并行文严谨的类似八股文的文学作品,而下层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增加,逐渐的兴起了小说话本,我们今天熟知的四大名著也诞生于这一时期,因此,文学古代文学的发展也越来越极端,并逐渐的迎来了新的变革。
四、古代文学绿色观念的影响
古代文学其中绿色观念的渗透,极大地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也为现代人阅读理解提供了方便。到今天,绿色观念在现代的解读又有不同,但是文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通过研究古代文学,从而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启发引导作用。
五、结束语
人类发展到现在,从以往信天由命到人定胜天的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此消彼长的。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渐渐的走出了以往给自己规定的生活区域,开始更大范围的探索世界,从而也不可避免的与自然发展产生了冲突。如果不能正确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寻求共同发展的途径,总有一日,人类就会自食恶果。因此,我们应该继承先辈的理念,尊重自然,正视自然,遵循客观发展的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环境伦理学[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HolmesRolston)著, 2000
[2]文艺论集[M]. 人民文学出版社 , 郭沫若 著, 1979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绿色观念;文学发展;社会进步
引言:绿色观念在今天经常被人们理解为环保方面的理念,其实,绿色的概念较为宽泛,绿色其实就是和谐、可持续、自然的代名词。而在古代,我国人民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时,也对于这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如《道德经》中提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李冰主持修建的可持续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无一不是在寻求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
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概况
(一)中国古代文学分类
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悠久,形式多变,内容丰富。从文学体裁方面可以将其分为赋、骈文、原、辩、说、论、奏议、序、赠序、祭文、铭、传奇这多种类别,其中赋、骈文在古代封建社会的早期较为盛行,其最早起源于周朝,盛行于隋唐,后期渐渐地被诗歌等取代,但是在其盛行的时代,经常是文人墨客作文的常用文体,如《阿房宫赋》、《赤壁赋》、《与朱元思书》等都是古代比较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像原、辩、说、论、等体裁,现在至今仍在沿用,不过说换了称呼,总称为说明议论文,其中较为有名的作品如《捕蛇者说》、《师说》、《马说》等;而奏议、序、赠序、祭文、铭的应用性较强,在古代经常会用到官场以及生活的礼仪中,其中较为有名的诸如《出师表》、《送东阳马生序》、《陋室铭》等;而传奇即为今天的小说、剧本等,盛行于元朝。此外,中国古代的文学还可以根据文学盛行的朝代分为汉赋唐诗宋词元明清小说,这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古代文学的侧重点。
(二)中国古代文学发展
中国古代的文学总体发展的趋势是自上而下,由单一到多元化、政治到平民化、文言到白话、神话到世俗化。从先秦时期的上古歌谣、到春秋戰国时期的诸子散文,文学风格由自由浪漫逐渐到严谨规正;从两汉辞赋到魏晋文学,文学内容逐渐走向学术化、政治化、宗教化;而从唐诗宋词到元明清小说,文学形式逐渐丰富并走进市井平民,文学也因此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二、社会制度与文学结合
(一)社会发展促进文学进步
社会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发展对于文学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从魏晋文学的发展过程来说,这一时期,中国在世界的经济实力遥遥领先,国家各种政治变革频繁,门阀制度盛行。门阀世家受各种道教、佛教以及儒教的传入及影响,后期又因国家遭受异族侵略,社会形态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世家文人作为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中坚力量,在寻求社会发展出路的同时也为文化的创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时期的文学发展也为后期的的唐宋乃至后世的文学形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文学发展影响社会改革
文学发展对于社会变革既有积极的正面作用,也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果。从宋明理学的发展就可以看出其对社会政治、思想、生活方面带来的影响。首先,从政治方面来讲,宋明理学直接决定了统治阶级对于下层群众的统治思想,如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直接确定了君权至上的封建纲领;从思想方面,倡导礼不可废,重文轻武,由此,官场冗杂一直延续到现在,在后期直接被外族夺去了统治权;但对于生活方面来讲,确是有着一定的正面作用,相对的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并有效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如这一时期比较有名的《清明上河图》其中就着重表现了汴京人民繁荣的生活情态。
三、绿色观念与文学交融
绿色观念在古代文学中一般表现出来的就是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尊重发展规律等思想。而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最能体现其绿色观念的往往是表现下层生活、歌颂自然风光、论述宇宙运行规律的文学作品。因其文学发展的历程,这种观念也随之因运而生。
(一)文学派别的影响
古代文人比较注重文学派别的划分,自上而下,无论是做什么,都喜欢拉帮结派。因此,古代经常会出现诗会、词汇等文会形式,旨在交流学问。而人们也经常根据其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将其划分派别。其中古代比较出名的文学派别主要有初唐四杰、唐宋八大家、三苏、元曲四大家等。其中诗歌的发展历史较为长远,是最早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自西周时期出现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唐朝,诗歌的体裁在发生改变的同时,其内容也不断的扩充丰富。最早的诗经中的《国风》以及楚辞中的《离骚》,开创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的诗歌传统,此后,到汉魏时期,乐府诗体的出现将写实主义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并逐渐的规范了诗歌的格式,五言、七言格式的诗歌诗体逐步确定。到唐代后,又出现了律诗以及绝句的诗歌格式,并进一步的在诗歌声韵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至此,诗歌的美观性、规范性和应用性都得到了进步。在发展的过程中,文学派别对其中的影响是重大的,初唐四杰对于当时的过于繁复空泛的文学内容进行了扭转,唐宋八大家针对于诗歌的实用性发起了文学革新的运动,从此,诗歌,写景、喻人、抒情都言之有物,遵循了一定的客观规律。例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春小雨/早春》中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通过对于草色的由远及近的不同描写,揭示了其在小雨迷蒙的环境下的客观事实,言之有物,情景交融。
(二)文学审美的影响
我国的文学发展一定是符合当时文人的美学观点,早期的文学作品,只是着重写思想、写情感,到了魏晋时期,人们当时崇尚“君子之风”,看重自由洒脱的风格,出门穿衣也是广袖翻飞,所以其中的作品多表达作者的高洁品质,其中的代表人物当属陶渊明,其在《饮酒》中这样写道:“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全篇以青松自拟,表达自己卓尔不群的思想态度;后期在唐宋时期,文学作品也多为借物抒情,咏物言志,诗与词在随着社会的变化也衍生出了多个流派,但是这时期文人的美学观点是围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进行的。如,王之涣在《凉州词》中这样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通过描写玉门关周围的情景,抒发苍涼而悲壮的情怀,表达了作者对于祖国深切的热爱之情。到元明清时期,文学发展已经分为了两极化,上层统治者需要的是歌功颂德并行文严谨的类似八股文的文学作品,而下层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增加,逐渐的兴起了小说话本,我们今天熟知的四大名著也诞生于这一时期,因此,文学古代文学的发展也越来越极端,并逐渐的迎来了新的变革。
四、古代文学绿色观念的影响
古代文学其中绿色观念的渗透,极大地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也为现代人阅读理解提供了方便。到今天,绿色观念在现代的解读又有不同,但是文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通过研究古代文学,从而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启发引导作用。
五、结束语
人类发展到现在,从以往信天由命到人定胜天的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此消彼长的。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渐渐的走出了以往给自己规定的生活区域,开始更大范围的探索世界,从而也不可避免的与自然发展产生了冲突。如果不能正确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寻求共同发展的途径,总有一日,人类就会自食恶果。因此,我们应该继承先辈的理念,尊重自然,正视自然,遵循客观发展的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环境伦理学[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HolmesRolston)著, 2000
[2]文艺论集[M]. 人民文学出版社 , 郭沫若 著,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