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卫灵公》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比喻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语文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吗?”面对课改的浪潮,语文越来越重要,而学生往往“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所以,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喜欢上你的语文课才是重中之重,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过硬的驾驭课堂能力,才会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唯你是从。
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文学家德.布封说过“风格即人”,经过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和课堂的打磨,我觉得自己的教学风格就是“实而不板,活而不乱,触类旁通,教而不厌”。
“实而不板”,就是我在上课的时候,一定要把最基础、实实在在的知识点交给孩子们,但是有些知识如果一板一眼地教学,孩子们年龄小不易理解,而且没有兴趣。我发现任何人对不感兴趣的事情一定是不会关注的,那就更谈不上学习了。所以,我会在课前认真备课,把一些知识点化难为易,寻找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孩子们乐于参与到我的课堂学习中来。比如,在低年级学生字的时候,如果单纯地让孩子们记住一个字有时候很困难,我就把一些相关联的字编成儿歌,比如,学“请、情、清、晴、青、静、精、睛”这些形近字的时候,我给学生编了一首儿歌,把这些字都加进去了“青蛙有对大眼睛,静静趴在草丛中。请你不要打扰它,聚精会神看池塘。晴天池塘水真清,青蛙正在等害虫。”低年级孩子对儿歌的记忆力超强,读几遍就能背得滚瓜烂熟,这些字也就顺理成章地记住了。还有“真、直、具”这三个字,孩子们总是忘记里面有几横,我就教他们背“真直具三兄弟,里面三横别忘记”;在教“己、已、巳”的时候告诉孩子们“堵巳不堵己,半堵不堵念个已”;在教“戌、戍、戊”的时候告诉孩子们“横戌点戍空心戊”;教学“武”字的时候总有孩子写撇,我告诉孩子们“武功高不带刀,一指禅就打倒”……
在最难进行的作文教学中,我根据写作训练点的方法归纳为八点:①文中词句换一换;②好的句式练一练;(这两种比较适合低年级)③抓住留白补一补;④观察插图写一写;⑤短篇内容归一归(这个就是让学生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在学生口述,大家评议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自己组织一下语言写一写,把语言概括得更准确些,但不要求词句一致。这样既做到了重点内容不遗漏,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概括的能力。⑥文章结构理一理。中年级针对段的结构,高年级针对篇的结构,可以让学生画一画段或文章的结构图,可以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一理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一下文章的结构。这对学生写作的顺序结构是大有裨益的。⑦顺着情节扩一扩;就是顺着文章的情节扩写一下。⑧展开想象叙一叙(接着文章的结尾,展开想象叙一叙。日拱一卒,不期速进。根据这八点,只要学生日积月累,就一定会水滴石穿,他们的写作能力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活而不亂”,就是在课堂上同学们是兴奋的,好学的,不是坐得端端正正,但是目光游离,思想迟钝,答非所问的。我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总会有几个地方会引起学生的兴奋点。比如,在教学《甘罗》一课的时候,我设计了课本剧环节,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不仅表演得生动形象,而且还临时用纸做了秦王的胡子、王冠、宫女的扇子、大臣手里的奏折,正如,阿基米德所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孩子们的潜力是我们大人无法想象的。
“触类旁通”,指我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的时候,不是单纯地只介绍眼前的,而是目光放长远,把以后也会涉及到的一些知识点适当渗透其中。比如,在讲表达《吹泡泡》一课中,我用微课的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在课中学生学习十几分钟以后,注意力开始分散、精神不集中、思维不活跃时,我用吹泡泡的小游戏开始讲解怎样写好观察日记,学生马上精神饱满,情绪高涨,我的课自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还在班级开展了“书香家庭,百日读书”等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读中求知、读中求智、读中悟道。
“教而不厌”指的是我虽然已经工作了二十多年,但是我对教学永远充满激情,没有职业倦怠,从自己的个性出发,逐渐形成自己的课堂特色。教师的劳动是仅次于科学家的高层次的创造性的艺术类的劳动,因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人,是有创造力、有潜能的未来社会精英,有什么理由不把这些社会精英培养成才呢?所以,我非常热爱我的工作,热爱我的课堂,把我的讲台作为我的阵地,坚守阵地。
陆游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舞蹈演员每天都要练动作,歌唱演员每天都要练习发声,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基本功。上课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得是个文化人,要用“文”“化”己,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学生的语文成绩自然错不了。
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我就是教材的化身,是学生认识、感知的对象,学生通过我的风格来感受教材,把握教材的风格,进而理解掌握教材内容。陶行知曾经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任重道远,“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我会把“教育植根于爱”,边教学边探究,教学相长,让自己的教学风格更加独特、灵动!
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文学家德.布封说过“风格即人”,经过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和课堂的打磨,我觉得自己的教学风格就是“实而不板,活而不乱,触类旁通,教而不厌”。
“实而不板”,就是我在上课的时候,一定要把最基础、实实在在的知识点交给孩子们,但是有些知识如果一板一眼地教学,孩子们年龄小不易理解,而且没有兴趣。我发现任何人对不感兴趣的事情一定是不会关注的,那就更谈不上学习了。所以,我会在课前认真备课,把一些知识点化难为易,寻找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孩子们乐于参与到我的课堂学习中来。比如,在低年级学生字的时候,如果单纯地让孩子们记住一个字有时候很困难,我就把一些相关联的字编成儿歌,比如,学“请、情、清、晴、青、静、精、睛”这些形近字的时候,我给学生编了一首儿歌,把这些字都加进去了“青蛙有对大眼睛,静静趴在草丛中。请你不要打扰它,聚精会神看池塘。晴天池塘水真清,青蛙正在等害虫。”低年级孩子对儿歌的记忆力超强,读几遍就能背得滚瓜烂熟,这些字也就顺理成章地记住了。还有“真、直、具”这三个字,孩子们总是忘记里面有几横,我就教他们背“真直具三兄弟,里面三横别忘记”;在教“己、已、巳”的时候告诉孩子们“堵巳不堵己,半堵不堵念个已”;在教“戌、戍、戊”的时候告诉孩子们“横戌点戍空心戊”;教学“武”字的时候总有孩子写撇,我告诉孩子们“武功高不带刀,一指禅就打倒”……
在最难进行的作文教学中,我根据写作训练点的方法归纳为八点:①文中词句换一换;②好的句式练一练;(这两种比较适合低年级)③抓住留白补一补;④观察插图写一写;⑤短篇内容归一归(这个就是让学生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在学生口述,大家评议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自己组织一下语言写一写,把语言概括得更准确些,但不要求词句一致。这样既做到了重点内容不遗漏,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概括的能力。⑥文章结构理一理。中年级针对段的结构,高年级针对篇的结构,可以让学生画一画段或文章的结构图,可以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一理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一下文章的结构。这对学生写作的顺序结构是大有裨益的。⑦顺着情节扩一扩;就是顺着文章的情节扩写一下。⑧展开想象叙一叙(接着文章的结尾,展开想象叙一叙。日拱一卒,不期速进。根据这八点,只要学生日积月累,就一定会水滴石穿,他们的写作能力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活而不亂”,就是在课堂上同学们是兴奋的,好学的,不是坐得端端正正,但是目光游离,思想迟钝,答非所问的。我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总会有几个地方会引起学生的兴奋点。比如,在教学《甘罗》一课的时候,我设计了课本剧环节,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不仅表演得生动形象,而且还临时用纸做了秦王的胡子、王冠、宫女的扇子、大臣手里的奏折,正如,阿基米德所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孩子们的潜力是我们大人无法想象的。
“触类旁通”,指我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的时候,不是单纯地只介绍眼前的,而是目光放长远,把以后也会涉及到的一些知识点适当渗透其中。比如,在讲表达《吹泡泡》一课中,我用微课的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在课中学生学习十几分钟以后,注意力开始分散、精神不集中、思维不活跃时,我用吹泡泡的小游戏开始讲解怎样写好观察日记,学生马上精神饱满,情绪高涨,我的课自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还在班级开展了“书香家庭,百日读书”等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读中求知、读中求智、读中悟道。
“教而不厌”指的是我虽然已经工作了二十多年,但是我对教学永远充满激情,没有职业倦怠,从自己的个性出发,逐渐形成自己的课堂特色。教师的劳动是仅次于科学家的高层次的创造性的艺术类的劳动,因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人,是有创造力、有潜能的未来社会精英,有什么理由不把这些社会精英培养成才呢?所以,我非常热爱我的工作,热爱我的课堂,把我的讲台作为我的阵地,坚守阵地。
陆游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舞蹈演员每天都要练动作,歌唱演员每天都要练习发声,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基本功。上课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得是个文化人,要用“文”“化”己,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学生的语文成绩自然错不了。
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我就是教材的化身,是学生认识、感知的对象,学生通过我的风格来感受教材,把握教材的风格,进而理解掌握教材内容。陶行知曾经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任重道远,“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我会把“教育植根于爱”,边教学边探究,教学相长,让自己的教学风格更加独特、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