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文本补白,提升阅读表达能力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c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苏教版三年级语文课本,一篇篇优美生动的文字,一幅幅充满童趣的插图,无不让人流连其间。特别是《沉香救母》,用两课的篇幅讲述了一个神话故事,实属少见。这个故事源自《宝莲灯》,其实,大多数孩子在学习之前,已经耳熟能详,甚至能把故事中其他的情节和人物讲得头头是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去梳理故事情节或是借助媒体教学,课堂气氛肯定会热闹活跃,但是,似乎显得冗长而缺乏实在感。如何让孩子们从熟知的故事中学出新意,学到新知?
  一、给词语补白,提高朗读训练的效度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如何突破朗读训练的瓶颈?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里的“关键词句”,其实正是我们提高朗读训练效度很好的突破口。《沉香救母》一课,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孩子将“拜别” 读成了“告别”,我抓住了这两个词让孩子们分析不同点,能否替换?一个“拜”字,学生读懂了其间的尊敬、感恩,甚至还有人联系前文《母亲的恩情》,说孟郊也可能是这样“拜别”母亲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是,沉香救母心切,他该有多少的不舍啊!再读这段文字,孩子们已经能读出这一句的五味杂陈了。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把学生的错误及时转化成教学的财富,在帮助学生找错、纠错的过程中,挖掘“错误”带来的课程资源,捕捉唤起真实情感体验的活力点,从词语补白中有效地进行朗读训练。
  再如体会“转眼间”一词。从字面上理解,孩子能感受到这是很短的时间,恰如转眼一瞬。我质疑:明明是整整7年,怎么会感觉如此短暂呢?联系自己,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是做什么事情?很快,孩子们记忆的闸门打开:下棋、看电视、玩游戏……都是感兴趣的事情。由此,孩子们有了切身体验,也就不难读好这个词了。抓住关键词语,或纠错,或追问,引导学生补白词语之外的内容,“入境”再“出境”,朗读训练就有了依托,不再是水上浮萍,而是水中莲藕,把“根”扎入泥中,朗读之花才会更有活力。
  二、给句子补白,提高阅读积累的广度
  优秀的文本语言文字不仅适合积累,还可以通过仿说、仿写的方式给句子补白,拓宽文本内容的广度,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如在教学沉香一路上遇到的困难时,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沉香还会遇到什么困难,再仿照句式说说。学生想到烈日炎炎下沉香奔跑着汗如雨下的情景,想到一轮明月下沉香孤寂的身影,想到茫茫大漠中沉香嘴唇干裂的倦态……甚至有孩子这样描述:“我看到了沉香瘦小的身影在奋力攀登,猛然间,他脚下的石块松动了,无数的碎石像下雨一样落向悬崖,好险!”多有画面感的描述啊!这是学生用心灵诠释文本,再造文本,获得充分情感体验的结果。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阅读的过程,与文本对话是一种精神联系,是一种心灵交流,是一种思维碰撞,要善于调动学生主动发现、建构、创造,挖掘学生情感的兴奋点,帮助学生在句子补白中提高阅读积累的广度。
  三、给段落补白,提高阅读想象的深度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年级的阅读目标。學生的阅读感受,是基于独立的阅读能力之上,注重情感的体验和语言的积累,在共鸣中产生正确的阅读评价。那么,学生的阅读感受从何而来呢?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所阅读的大量文本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边读边思,逐层深入,发挥想象,给段落补白,可以再现丰富的场景,有助于提高阅读想象的深度。
  在学完《沉香救母》后,我告诉学生一个完整的故事常常由四个部分组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如果说《沉香救母(一)》是故事的开端和发展,那么《沉香救母(二)》就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我让学生读读课文,找找自己认为的高潮和结局应该是哪里。初读一遍后,孩子们能够说到“沉香的孝心感动了仙人,仙人送给他一把神斧。他打败了凶恶的二郎神,来到了华山脚下”。有人补充:沉香劈山的过程也是故事的高潮部分。我质疑:按理说,高潮应该是最吸引我们的地方,课文却写得如此简单,如果是你,你最想把哪些情节补充上去?于是,学生们在议论的基础上进行了交流。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孩子们依然说得很精彩。我总结:故事最让人感兴趣的地方,如果能写详细,就能引人入胜,写作文也是一样的道理。课堂的惊喜来自于生成,给段落补白,孩子的思维得到发散,阅读想象才有深度,表达才会更精彩,这不正契合了新课标中提到的“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吗?
  综上所述,“留白”是一种绘画艺术,课文中的一个个词、一句句话,甚至是一幅幅插图,都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合理利用文本补白,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朗读训练的效度、阅读积累的广度和阅读想象的深度,从而使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儿。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郭里园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最近,笔者应邀到一所兄弟学校执教一节作文课。内容是五年级习作5,要求是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注意把事情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其实,写事作文在各个年级段都有,无非是写法要求与目标重点略有区别。因为是写事,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学生是不是会感到乏味?还有什么东西可教呢?到底又该怎么教呢?笔者尝试把微课与作文教学整合,希望能激起学生不一样的习作兴趣,给作文课堂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一、微课增加课堂的观感情致
期刊
一所发展中的学校需要一位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校长。滨城区三河湖镇第一小学是一所偏远的乡镇小学,学校的发展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教师资源不足,教师老龄化严重,留守儿童多。然而,参与“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一年多,就已经初见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学校校长的支持和管理是分不开的。下面是笔者与薛玉江校长的谈话,从中可以看出一位小学校长的教育理念。  王营营:担任小学校长已经十几年,您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薛玉
期刊
学习小古文,就像在孩子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他们穿越时空,在阅读和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但由于小古文与当代白话文之间差异较大,以及小古文本身晦涩难懂,学生接触的语言环境和语言习惯在时空上有很大的差距,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小古文教学起来难度较大,学生兴趣也不高。那么要解决小古文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难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行之有效的方法呢?下面我以《刑天舞干戚》为例谈谈低年级小古文教学。  一
期刊
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孙双金老师把一堂好课的标准归纳为16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寫写练练。其中,“议论纷纷”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教师通过方式多样、灵活多变的说话训练,使课堂上学生人人参与,个个活跃,议论纷纷,踊跃发言,由此可见,教师在作文课上的指导至关重要。那么,教师如何
期刊
经典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学术与文化瑰宝,是承载民族精神的历史河床,学校在打造“书香校园”的同时开始新经典阅读实验。如何让新经典阅读真正深入课程,走进学生,融入生活,学校的实践探索也因此而始。  一、经典阅读以课程为依托  孕育学生素养是新经典阅读的一个清晰而重要的目标指向,而决定学生素养的重要依托是课程。让学校的特色能更持久,更有效,也必须走课程化之路,将其纳入校本课程系列,在实践上、内容上、方
期刊
复习课是孩子们最不喜欢的。那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复习课上得有趣而高效呢?这是所有语文老师迫切想要掌握的“良方”。好的复习课应该有这样的要素。  一、讲究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在复习课中显得尤为重要。只要学生对复习内容感兴趣,就会大大地睁着眼睛,高高地举起双手,甜甜地展开笑颜。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呢?  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如复习春联,多媒体出示除夕贴春联的喜庆场面渲染情境,接着通过让学
期刊
长期以来,习作都是语文教学中一个相对较弱的环节。在村小,这种情况更是糟糕。学生习作水平普遍不高,内容千篇一律,语言苍白,情感缺失。老师批改较笼统,针对性不够。最终导致师生谈文变色,学生怕写作,教师怕上习作课,更怕改习作,习作教学的效率较差。一、寻米造具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活水”必来自于生活。可是有人却错误地认为农村孩子的生活平淡、朴素,似乎很难让学生激起灵感的火花。“生
期刊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手法。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作画是这样,教学亦是如此。 每一个文本,无论有多少详尽的细节,也消弭不了其中的“留白点”——也许是一个情节,也许是一个字、一个词,甚至是一个标点。巧妙地利用这些“留白点”,不仅能挖掘出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激发他们的情感,从而使教学更富有成效
期刊
荀子曰:“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善于借物,电教媒体就是我们值得一借的“宝物”。电教媒体利用声、光、影、像等手段制成的课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表现方式,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接受信息,扩大知识面,增强感染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课文之间不可替代的桥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开发学生写作潜能……
期刊
众所周知,飞天是中国佛家文化中最为大胆的想象,而莫高窟中成百上千的飞天更是众人称奇的瑰寶。许多艺术作品,舞蹈、绘画、音乐,甚至建筑对人影响至深。春节联欢晚会上一举成名的《千手观音》更是让全球的观众领略了敦煌壁画的精气神。苏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中的《莫高窟》一文以排比的句式、工整的四字词语细腻描摹刻画了其中最具特色的五种姿态的仙子: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