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中知学法,聊中写真章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son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孙双金老师把一堂好课的标准归纳为16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寫写练练。其中,“议论纷纷”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教师通过方式多样、灵活多变的说话训练,使课堂上学生人人参与,个个活跃,议论纷纷,踊跃发言,由此可见,教师在作文课上的指导至关重要。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循循善诱,言之有序


  武术有套路,文章有章法。其实,行文思路是一篇文章的骨架,骨架的牢固与否是决定文章好坏的关键。在这样的教学现状下,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课堂表达,不断引导学生有序表达。
  (一)巧设对话,引导有序表达
  何莹娟在一次现场作文课上,循循善诱,启发学生不断思考。在课前游戏中,何老师就有意识地告诉学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口勤说话,心多思考”,就可以成为一个聪明的人。紧接着,老师请同学们试试这几句话的效果——就老师进门与同学打招呼的情景,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表达出来。学生马上根据老师的提示,把所见、所闻、所感有序表达出来。教师的教学语言经过了缜密的组织,在教师的这句话里,其实已经暗示了学生表达的顺序,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个顺序,并且无意识地开始模仿。这是第一个“言之有序”——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导学生说话有条有理。
  (二)巧设环节,引导深入表达
  还是以何老师的这节课为例。上面所说是第一环节情境练说。在教学的第二环节中,老师表示自己带来了一份礼物,请同学猜一猜。全班同学马上调动想象,兴趣浓浓。当老师拿出礼物——一张白纸的时候,何老师又请同学来说说感受。这次,亲身经历的同学们更加有话可讲。他们井井有条地记叙刚刚发生的事情,调动多种感官,把刚刚短短几分钟的事情用生动而丰富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是“言之有序”的第二重境界。由熟悉的情境到陌生的情境,由尝试说话到熟练表达,学生在不断的对话中、在教学环节的深入里做到了有序说话。
  近乎聊天的习作课堂,教师在课堂上和孩子们聊汉字,聊语言,聊生活,聊着聊着,孩子们不紧张了,变得灵巧了,变得跃跃欲试了,教学目标就在这轻松的聊中高效实现了。

二、问之有效,言之成理


  聊课让师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彼此交流,碰撞,争鸣,在头脑风暴中启智,明理,思辨。一节成功的聊课,让学生在看似平常的闲谈中,思维活跃,脑洞大开,不知不觉地进入语文世界,最后又带着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一)把握时机,有效提问
  在课堂中,教师的提问要经过精心设计,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注意提问的时机,若时机掌握得不好,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课堂应变能力,发现学生的思想入口,启迪学生的语文触觉。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在“愤”“悱”之时。这时提问定能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上下求索。
  (二)围绕中心,打开思路
  有效提问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态,这种心理会驱使个体积极思考,追根溯源。习作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作文题目设计教学,对教师而言,这也是一道“命题作文”。但是命题作文的教学设计中,提问必须扣住中心,打开学生思维,忌局限学生思路。
  比如薛法根老师的一节“人物素描”作文课,老师把作文的内容藏在闲聊里,他设计了两个活动:说说老师的长相和问问老师的经历。说长相,就要学会观察,发现特征,尽心描述,于是就有了外貌描写的材料。问经历,就得想感兴趣的问题,了解老师成长路上的故事,也就有了人物描写的典型事例。学生各有侧重,写出的文章百花齐放。
  (三)等待学生,静候花开
  教师抛出一个有效问题之后,需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现在很多的作文课堂很热闹,学生很欢乐,但是作文课堂里也需要沉默,在沉默中,学生的思维触觉向未知处蔓延,不断开启新的作文思路,产生新的作文感受。
  讲评作文的沉默最需要关注。教师不能急于把评价或建议加给学生,而要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去自主阅读,独立发现,这才是学生提高能力的最快方法。用慢的等待换快的提升,何乐而不为呢?

三、身临其境,言之有情


  纵观古今教育,聊课古已有之。当年孔子的教学即聊天式的,总是遇物则诲,相机而教,平等对话。弟子们席地而坐,围绕某个主题大家自由聊天,在聊天中明理、启智、育德,化物育人。苏格拉底亦是如此,将追问无形地渗透于聊的过程之中,在不断的追问中引导对方走向真理。
  王崧舟有一节“亲情测试”课,其中教师带着学生在白纸上写下五个最爱的人,然后逐一画去。这种深度的情感体验,是通过让学生在虚拟情境中失去亲情来实现的,随着亲情强度的递增,每次失去亲情后的体验也变得愈加沉重、愈加痛苦,最终触及到学生心灵深处的那份生命意识与言语生命诉求。此时,教师在一旁稍加指导,学生便能有所大得。这节课,就在老师与学生聊天,启发画去的那条横线背后的深刻含义中走向尾声。
  例如在画去第三个人的时候,有一个同学画去了外婆。
  生:我画去的是外婆……在这三个人中,我与她的接触很少,但是,每当外婆出去的时候,她都会带点东西给我。
  师:每当外婆出去的时候,她都会带点东西给你。她带给你的仅是一点东西吗?
  生:她带给我的还有爱。
  师:是的,她带给你的是一个老人对外孙女的所有的关心。所以,当你画去“外婆”的时候,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
  生:我将失去这一切的爱。
  虽然才画到第三个,但是这个学生在与老师的对话中,已经对亲情有所感悟。
  习作的目的在于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习作要有真情实感,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从三年级开始,小学生正式接触习作,但他们的写作欲望并不强烈,有的学生甚至害怕习作,这里面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缺少直接而鲜活的作文素材内容。而现在,聊课模式下的习作课堂,就很好地为学生习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传统习作课堂中,教师习惯处于老师的位置,居高临下地发问,大部分学生则处于被动回应、被动接受状态。压抑与胆怯充满课堂,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思考的成果也是极不成熟,这就是课堂沉闷拘谨的氛围导致的。而聊课不同,聊课营造的氛围是自然宽松的,在这里,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没有谁对谁错,大家在教室里敞开心扉,平等的“群聊”,各抒己见。可以说,聊天式的习作课堂自由,开放,平等,聊天式的习作课堂里有师生智慧的碰撞、共鸣、升华。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记叙文,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等内外因素的限制,领悟课文缺乏理解基础,真正的内涵也变成了无源之水,难以企及。因此,笔者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种品读策略帮助学生理解,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一、借助生活经历,品读领悟语言文字  笔者教学前,安排学生用小短文的形式写写自己与小动物之间的有趣故事,在课上让他们先交流这些小
期刊
李煜是个浪漫多情的人,亡国前他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公元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从此,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幽居,在汴京的一座小院,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相见欢》就是写这种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  “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这里的“无言”更表现了后主内心的情绪,他的痛苦无人可说,也不愿与人说,说了何用?又有谁能理解
期刊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语教改中众人注目的重点。但在課堂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朗读训练的形式、方法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一、“有效”诵读,使语文课堂“读”出心裁  1.“有效”导读——叩击语文课堂的情感大门。叶圣陶指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
期刊
最近,应某教育机构之邀给四百多位语文老师上了一篇表现人性善恶的小说——澳大利亚著名作家泰格特的《窗》。  在第二课时,还有25分钟,便进行本课的“当堂训练”。我出了这样两道题目。  第一道题目:你想做善人吗?想做善人的请举手。  结果,全体同学无一例外地举了手。  第二道题目:某一个晚上,你一人正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迎面走来的一位老奶奶跌倒在你身边。你身边没有手机,你旁边也没有他人,也喊不到人。
期刊
我们常把品德课归入德育教育的行列中,因为品德学科是以道德判断为重点的学科。苏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中的《他们贡献大》就是道德判断类非常典型的一课。我从研读教材到备课,从分析学情到执教,有了一些如何教学道德判断类课型的小思考,也有了一些对品德学科中的“人文性”“社会性”的小想法。一、以小见大,取独还众  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对于劳动者的概念是模糊的,所以“认识劳动者”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第一
期刊
感性美学可以让学生们重新认识生活,用心发现生活中的动情点,有利于引导学生们在感性层面上进行写作。将感性美学融入到教学中,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乏味,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说真话,诉真情,将自己内心的感受真实地描述出来。让学生们在接触生活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写作的兴趣,拓宽眼界的同时,理清写作的思路。一、生活:感性美学的再发现  1.生活才是作文教学之根本  在作文教学中,提到要了解生活,观察生活,但
期刊
一、教学设想  王充闾的散文《火把节之歌》情景交融,通过生动描写火把节的盛况,展现了黎族的民俗风情,让读者充分感受到黎族人身上的“狂欢”精神。我教的学生语文素养并不高,知识面狭窄,在理解文章丰富的文化内涵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设计怎样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逐步领略到火把节的“隆重、盛大”,理解彝族,成为我备课时重点考虑的问题。这堂课我通过预设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达成了教学目标,授課中适时地把握
期刊
最近,笔者应邀到一所兄弟学校执教一节作文课。内容是五年级习作5,要求是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注意把事情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其实,写事作文在各个年级段都有,无非是写法要求与目标重点略有区别。因为是写事,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学生是不是会感到乏味?还有什么东西可教呢?到底又该怎么教呢?笔者尝试把微课与作文教学整合,希望能激起学生不一样的习作兴趣,给作文课堂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一、微课增加课堂的观感情致
期刊
一所发展中的学校需要一位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校长。滨城区三河湖镇第一小学是一所偏远的乡镇小学,学校的发展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教师资源不足,教师老龄化严重,留守儿童多。然而,参与“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一年多,就已经初见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学校校长的支持和管理是分不开的。下面是笔者与薛玉江校长的谈话,从中可以看出一位小学校长的教育理念。  王营营:担任小学校长已经十几年,您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薛玉
期刊
学习小古文,就像在孩子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他们穿越时空,在阅读和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但由于小古文与当代白话文之间差异较大,以及小古文本身晦涩难懂,学生接触的语言环境和语言习惯在时空上有很大的差距,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小古文教学起来难度较大,学生兴趣也不高。那么要解决小古文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难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行之有效的方法呢?下面我以《刑天舞干戚》为例谈谈低年级小古文教学。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