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系,没时间供你风花雪月

来源 :高中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r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知道的, 我的母校中央戏剧学院星光璀璨,尤其是表演系涌现了太多太多炙手可热的红星,但是光环下必然有他们付出的血泪。 如果你以为来中戏学表演仅仅是一个文化捷径,如果你以为中戏只是制造明星的场所,那就大错特错了。当你有幸来到中戏表演系,你才会明白,所有的光辉都是液体积成的,或是汗,或是泪。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这才是真正的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这里绝不是可以挥霍青春的场所,更没有时间供你风花雪月。
  一种美妙的声音
  学校里每天起床最早、睡得最晚的是谁?表演系的学生。学校里经常伤痕累累无暇休息的是谁?还是表演系的学生。
  每天清晨六点多钟,表演系的学生就要出晨功,也就是开嗓子,活动身体,发声练台词、练声音、练气息、练“嘴上功夫”。一直觉得,表演系学生出晨功的声音真的是中戏最美的声音。很多时候,大家都是被或清脆洪亮,或清灵柔美的台词声唤醒的,那种感觉真是纯洁美好,是独属于象牙塔中的一道风景,激励人心。
  南锣鼓巷这条并不宽敞的巷子,这些年成了京城里较为热闹的地方,白天晚上都熙熙攘攘,可唯独在清晨,它是那么安静,给人一种独特的美妙感觉。在一砖一瓦的老式平房建筑中,胡同里住着的老北京们起床了,开始了清早该有的作息,开门关门的声音,送孩子的声音,骑自行车的声音,养鸟的声音,平凡而美丽。若是再往里走,你就能听到一种更美妙更动听的声音,仿佛置身于梦一般的一个与现实不相交的世界。一会儿是京剧演员般的咿咿啊啊,一会儿是小孩子般的绕口令,一会儿是相声演员般的报菜名,一会儿是惆怅少女的抒情散文,一会儿又是生动有趣的动物寓言;他们时而是老北京《茶馆》里的茶客,时而又是《哈姆雷特》里的王子。那便是中戏学生晨功练台词的声音。不得不说母校的台词老师就是棒,把学生们一个个调教得声音这么好听。这个真的可以称为南锣鼓巷一景,你就那么静静地走,看着胡同里古香古色的建筑,听着不知道是从哪一处宅院哪一堵灰墙后传来的若隐若现的声音,让人感慨万千。
  在中戏,晨功是要记考勤的,不管天冷天热,下雪下雨,这都是一条雷打不动的规矩。几次晨功不出就算旷课,和普通的大学一样,旷课也会有惩罚或处分,所以没有人敢轻易挑战这个限度。中戏的校园南边是一排仿旧式建筑的平房,作声乐教室等用,平房有檐廊,下雨下雪的时候,同学们就在檐廊下练台词,天气不恶劣的时候,就在檐廊外,教学楼前的空地上,或者是操场上练习。冬天特别冷的时候,我曾经看见过表演系的帅哥笔直地站在操场上,一边做蹲起暖和身子,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台词与白气一并从嘴里出来,真的是一幅美好的画面。
  一个“可怕”的专业
  在艺术教育管理最严格的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是个非常“可怕”的专业。表演系的课程很丰富,声乐、台词、形体、表演、艺术概论、戏剧戏曲等文艺类的理论课统统都要学,也会有综合类课程,比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政治、计算机、体育等。
  表演系的学生大一大二基本上天天都泡在排练室里排练,偶尔出门也是为了去大街上观察人物,回来还要写观察手记,在表演角色时给老师参考查看用。“火眼金睛”的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来你是真去观察了还是瞎编的。表演系的学生都身兼着“编剧”和“舞美”的任务,即在低年级的时候,所有表演内容的故事情景都是由学生自己想出来的,包括台词课的散文也会要求自己写。小品是要自己编的,小说和片段都是要去改编的,如果编不好会被老师pass,接着编,一个又一个如果都被pass了,那期末你就过不了。
  表演系的排练室永远是熄灯最晚的教室,到后半夜学生还没排完是经常的事。有的时候学校有安排,不让排练室开得太晚,居然还有好学的同学大冷天去操场上排练。早些年,还出现过翻窗户进教室的事,不过现在不允许这样了。班与班之间抢教室也很常见,说起来,其实很像普通大学里考研的学生抢自习室的情景。
  也许是我的学院派情结太过深重,我总认为中戏的表演系是最好的。大一大二的时候,学生是绝对不允许外出拍戏的,这是中戏的原则,也是中戏特有的学院派风格。起初有些同学也为此恼火,认为错过了宝贵的实践机会,但现在我明白了,虽说“实践在先,理论在后”,但是在你没有足够的积淀时,过早地拍戏,只会让人变得更浮躁,影视圈本来就是个诱惑很多的地方,如果没有足够平和的心态,很容易迷失其中。
  当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后,便越发敬佩中戏了。
其他文献
也许你早都注意到了泰剧的潮流快要袭来,也许你已经看过几部著名的泰剧。且不说泰剧有多少令你记忆深刻的剧情,只说那些五官精致、轮廓分明的年轻女演员,便足够吸引人。  也许是热带气候养育了热情美丽的姑娘,也许是美丽的姑娘让泰国这个被称为“微笑之国”的国度更加令人着迷。有一天,当她们微笑着向你走来,那一定是一场在所难免的“热带风暴”,轻易就能融化你那远在异域的心。因为,暹罗的美貌,不止一点点。  Mai
期刊
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里,聚餐逐渐变成了同学之间联络感情的首选。无论是班级聚、社团聚、老乡聚还是舍友聚,难免借聚餐来增进友谊。但聚餐毕竟只是同学间交往的一种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同学之间日常的交流。近几年,过度的饭桌社交,已明显超出同学间正常交往的范畴,助长了拉帮结派、炫耀攀比、奢侈浪费等不良风气,给部分家庭困难的同学带来了很大的社交障碍及经济压力。  成功的中国式社交并非只停留于饭桌  “饭桌社交”
期刊
所谓“自拍”,早在1984年就已出现,来源于英文SELF-TIMER,指照相机的一种自行设置拍摄时间的功能,这个功能主要是拍摄者想要拍摄自己时使用。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年轻人逛街的时候都喜欢拍个大头贴,但只是娱乐而已,而且照片也只是朋友分享。但到了社交网络的时代,一切都变了——随着照相技术和网络的普及,网络自拍就逐渐风靡了起来。可以说每一张明眸生辉的自拍照背后都有滤镜的存在,和化妆品相比,自
期刊
大学这间公司最“妙”的地方是,它既是公共服务,又是产业经营;它既面向社会,又针对个人;它出售产品,却没有售后服务;是投资,却不保证你的回报。  可以说,现在的高考千军万马过的不再是独木桥,大学也不再是从前的大学。中国的大学经历了市场化(如取消毕业分配和实行收费制)、国际化(如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大规模合并)、产业化(如疯狂扩招和建大学城)三大高潮。  它变得像混合了政府和企业功能的奇怪公司,而这间公司
期刊
我曾接触过这个世界上一种独特的物种,他们不上网可能会死,不聊天可能会死,不利用网络和人瞎扯也可能会死,当然,如果死之前不去微博、人人上发条“哦,我马上要死掉了”的状态估计死后也会午夜梦回发布一条然后继续长眠,他们对社交网络的依赖超过了常人,说他们宅、内向、不爱说话也不是,网络上打屁抽风玩得风生水起;说他们话痨幽默妙语连珠也不尽然,一开启现实生活模式就语塞得和一个木讷的路人甲没两样。  我最近把自己
期刊
早上出门应该检查什么呢?有调查称都市客的排序依次是:手机、钱包、钥匙;总之是以手机为首,和其他物件的自由组合的形式。  于是,安心出门了吧。  等进了电梯,在那狭小幽闭的空间内,再加上途经几个楼层挤进的人,站定在你设定的警界线内。警报拉响,你开始周身不自在,眼神不知聚焦在哪儿好,虽是邻居,但重点是这种陌生感还是令你焦躁。望着跳动的楼层数字,仿若是过了一个世纪之久。恰巧手机铃声响起,感动得把救星拿出
期刊
中国“Y一代”指的是在独生子女政策下受到良好教育的80~00年代出生的人,这些人拥有“志向远大、眼界宽广、但不能吃苦”的价值观。中国“Y一代”的特点是获取知识的范围更广,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每日都会接触网络,在网上进行消费,打网络游戏,用SNS和朋友聊天。中国Y一代通过“微博”从全球收集信息,通过时刻不离身的智能手机来和朋友交换意见,并且其中大部分人都十分热衷于日益精进并不断更新换代高科技产品。
期刊
作为一个重度拖延症患者,我常常觉得时间是一下子消失的,很多时候我刷网页,上社交网站只是想休息一下,结果一下子就休息到了睡觉时间,甚至是休息到天亮,然后便是睡觉,起来接着“休息”。  直到某一天有人在微博上@我了一条关于软瘾症的微博——“你是否也患上了软瘾?软瘾,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新名词,指那些强迫性的习惯、行为或回复性的习惯、行为或回复性的情绪,是不同于物质上瘾的沉迷。如习惯性拖延、频繁查看邮件和
期刊
中午12点多,正值我与Martin同学的午餐时间。“What is a micro-blog?”一头软绵绵金发的Martin同学头上顿时长满了大大的问号。这个从多特蒙德来上海休假的日耳曼人,指着厨房的电视,充满困惑地向我提问。怎么解释好呢?中国的微博相当于美国的Twitter?同为社交网络,它们相似度超高,总之,网络是个大晒场就对了。  驻美国的TMZ(美国狗仔团队)常常以Twitter上某个明星
期刊
自己的爸妈能跟上潮流使用最先进的沟通交流方式,本是件很IN很潮且值得在同学圈里骄傲的事儿。但问题也随之来了——很多经常使用微信,并且通讯录上有自己爸妈的年轻小伙伴都有这样的烦恼:如何在微信圈与父母和谐共处?  微信朋友圈是一个熟人社群,除了你的闺蜜铁磁儿,还有爸妈和七大姑八大姨,他们喜欢传播分享的东西一定是养生篇或者鸡汤文,比如《14个值得推荐的个人提升方法》《一位母亲在女儿婚宴上的讲话分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