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微信圈

来源 :高中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cj_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己的爸妈能跟上潮流使用最先进的沟通交流方式,本是件很IN很潮且值得在同学圈里骄傲的事儿。但问题也随之来了——很多经常使用微信,并且通讯录上有自己爸妈的年轻小伙伴都有这样的烦恼:如何在微信圈与父母和谐共处?
  微信朋友圈是一个熟人社群,除了你的闺蜜铁磁儿,还有爸妈和七大姑八大姨,他们喜欢传播分享的东西一定是养生篇或者鸡汤文,比如《14个值得推荐的个人提升方法》《一位母亲在女儿婚宴上的讲话分享》……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则完全不同,我们喜欢吐槽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一件小事儿,喜欢在网络社群抒发私密的情感,喜欢上传各种食物照,喜欢通过在个人主页发布能代表自己的各种有趣内容来构建自己的形象。吐槽往往只是吐槽而已,它只是一个瞬息即逝的小东西,而这些小情绪、小火花如果被爸妈发现就完全变了性质,他们对于年轻人的日常吐槽经常反应过激,以为你一定肯定毋庸置疑发生了什么大悲大喜,所以必须得弄个明白并且指引你走上正确积极的人生道路……
  这样的烦恼我也遇到过,不同的是我的爸妈在使用新兴媒体上,总是走在我的前面,尤其是我爸。我曾在36kr(一个提供国内外互联网创业的新闻网站)上看到一篇文章:从教爸妈使用网络中学到的——在上一辈人眼中,手机是没有“第三方应用”这个概念的。很多父母对于理解和使用新概念的产品存在障碍,可是自从网络这个东西在中国时兴起来,我爸就从来没有落后过,他一定走在最前沿,第一时间去搞明白那些最流行的社交媒体怎么玩。所以我爸是我们家三口人里最早成为“微博控”的人:每天睡觉前一定得刷一会儿微博,否则睡不香。
  不久之后我终于也开始使用微博,我爸毫不犹豫地与我互粉了,从此之后他每天刷微博除了看看花果山总书记(一个新浪微博名)和平壤崔成浩(另一个新浪微博名)又扯了些什么,还要点开我的主页观察一下我的动态,以便及时掌握我的喜怒哀乐和兴趣所在。微博密友功能开通之后,我爸比我更提前地发现了这一新功能,立刻“邀请我为密友”,但那会我尚没有搞明白那是个什么东西呢。
  于是这样的对话开始经常出现:
  “你老@的那个王小x是谁?男的女的?”“微博上那个赵小x是你的好朋友吗?太没水准了,老说脏话。”“你考试走错教室了也好意思发微博!简直不害臊!”“你发的那是什么画儿啊,裸体的,难看死了,删了删了!”……
  这简直是历史的噩梦在重演,回想一下,自从我开始使用网络,我爸就一直在秘密开展间谍工作。我上初中的时候,我爸曾默默找到了我的QQ空间,把里面的青春期多愁善感小酸文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看了一遍,还在吃晚饭的时候念了一段儿我文章里的抒情句。我当时愤怒无比,我爸则喜滋滋地觉得自己的这一侮辱人的举动非常顽皮有趣。我妈也时常遭遇这样的事情,可是对此我们俩都无能为力。跟我爸讲“个人隐私”这个东西,真的是毫无意义啊!
  从我记事起就知道了,跟我爸讲道理就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无用功,他自以为是真理的化身,掌管全天下所有的道理,你不同意他就是不同意真理,所以我不可能跟他说:你不要去看我的空间,我有个人隐私。于是我毅然罢笔,从此关闭了QQ空间。
  高中时候校内网正时兴,我爸给自己申请了一个名为“游翼诗”(有意思)的账号,跑来加我,未果,在家叨叨了一个星期:“你为什么不加游翼诗?多有意思啊!”
  再到后来,我爸又发现了我的豆瓣地址,经常上去翻看一下我的相册了解近况,还批评我写的影评里有错别字,当然有时候也会夸我写的书评不错。我并不是不愿意和父母分享自己写的东西,只是我也需要一点个人空间来放置一些不愿意被看到和评论的幼稚无理的感情。
  从微博密友功能开通之后,我从来没有发过一条密友微博,我的微博上也鲜有表达个人情感的内容,所以如果你打开我的微博,会觉得这是一个充满正能量早睡早起生活零烦恼喜爱艺术的文艺女大学生。
  现在是微信的时代。“微信的出现使得人们的通讯方式发生了巨变”这种话就不需要说了,总之我爸也在第一时间使用上了微信,起初我们用便捷而且功能丰富的微信交流得很愉快,直到有一天我画了个蓝头发的裸体小女孩,并换做自己的微信头像,我爸十分严肃而短促地发来命令:“头像丑,换。”那一刻我想要大声疾呼:我又不是把我自己的裸照当头像!至于吗?但是我还是乖乖地妥协了:我把图片的身体部分截了,只剩一个长着忧伤的脸和纤细脖颈,看起来十分无奈的蓝头发小人。
  后来随着微信朋友圈的流行,我们全家人都与时俱进地转移了阵地。我和所有互联网时代的孩子一样,喜欢分享点儿契合个人风格的照片再配点文字表达心情刷存在感。我爸也是朋友圈的活跃分子,他总是攒着一堆无厘头的搞笑图片,然后配上一句很逗的解说发出去,他总是觉得自己品位独特,发的东西极致幽默,简直妙极。
  由于微信里有我爸妈还有七大姑八大姨,所以我发东西的时候总是有诸多顾虑,但是仍然会有失算的时候。一次我发了一条状态:“我家猫发情了!”小伙伴们都来点赞,结果回家我就被我妈数落了一顿,她说:“哪有女孩这么说话的!不检点,不像话。”爸妈开始对我各种看不惯:分享的画儿太前卫、发的状态里居然有脏字……最重要的是:你对这一切居然都不以为然!
  可是事实上:我确实对此毫无意识,也无悔意……我在面对我爸妈的数落的时候总是出现如下心理状态: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啊?
  我何尝不明白爸妈是因为爱而关心,因为在乎而总是将自己认为最好的、最对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一切举动,可是代际差异是在人类历史上长存已久且不能被解决的一个问题,由于成长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年轻人和父辈之间的价值观必定存在差异,在很多问题上都不能互相理解达成共识,但是仍然应该互相尊重。
  我尊重爸妈的意见和看法,但仍然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东西。我希望在现实生活之外,能有一片私密的网络空间可以自由地抒发真实的情绪,傻点也无妨,一种释放和宣泄罢了,何必事事严肃认真。于是我带着一丝歉疚,默默地把爸妈加入了朋友圈黑名单……当然,爸妈必定有些受伤,不过不久之后我妈有样学样,把我爸拉入了她的黑名单……
  当然我们的互动并未因此停止,我爸时常在微博上“淑女穿衣指南”下面@我,因为他对我稀奇古怪的穿衣风格忍无可忍。我虽然屏蔽了爸妈,我妈也屏蔽了我爸,我爸却依然大大方方在朋友圈发着搞笑图片,好像在和我们说:“你们看,真正高水平的人永远这么磊落,不必躲躲藏藏!”
  后来,我建了个“大好人”群,把爸妈都拖进来了,我们时常在群里互相分享自己认为有趣的内容:我妈发的一定是养生知识或者鸡汤文,我爸发的是搞笑表情或者什么段子,我发的多是知乎日报或者果壳上的新鲜事儿,有时候还发一张猫咪在阳台上打滚儿的照片。依照个人口味选取并共享最适合给最亲密的家人看的内容,展现让对方觉得看起来最舒服的一面,把另一面留在他们看不到的地方,这成了我们一家人在虚拟网络媒介上和谐共处的重要方式。
  (秦雨晨)
其他文献
“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这是悬挂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高三(14)班黑板上方的另类冲刺标语。该标语是在一位同学提出后,经过全班同学公选后悬挂的。公选程序的进行,让该班班主任从最初的“不太认可”到最终“表示赞成”。学校高三(5)班的周海帆表示:“我们都觉得这样的标语很个性,符合我们95后的气质,秒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的励志金句,那种话从小听到大都听腻了。”
期刊
也许你早都注意到了泰剧的潮流快要袭来,也许你已经看过几部著名的泰剧。且不说泰剧有多少令你记忆深刻的剧情,只说那些五官精致、轮廓分明的年轻女演员,便足够吸引人。  也许是热带气候养育了热情美丽的姑娘,也许是美丽的姑娘让泰国这个被称为“微笑之国”的国度更加令人着迷。有一天,当她们微笑着向你走来,那一定是一场在所难免的“热带风暴”,轻易就能融化你那远在异域的心。因为,暹罗的美貌,不止一点点。  Mai
期刊
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里,聚餐逐渐变成了同学之间联络感情的首选。无论是班级聚、社团聚、老乡聚还是舍友聚,难免借聚餐来增进友谊。但聚餐毕竟只是同学间交往的一种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同学之间日常的交流。近几年,过度的饭桌社交,已明显超出同学间正常交往的范畴,助长了拉帮结派、炫耀攀比、奢侈浪费等不良风气,给部分家庭困难的同学带来了很大的社交障碍及经济压力。  成功的中国式社交并非只停留于饭桌  “饭桌社交”
期刊
所谓“自拍”,早在1984年就已出现,来源于英文SELF-TIMER,指照相机的一种自行设置拍摄时间的功能,这个功能主要是拍摄者想要拍摄自己时使用。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年轻人逛街的时候都喜欢拍个大头贴,但只是娱乐而已,而且照片也只是朋友分享。但到了社交网络的时代,一切都变了——随着照相技术和网络的普及,网络自拍就逐渐风靡了起来。可以说每一张明眸生辉的自拍照背后都有滤镜的存在,和化妆品相比,自
期刊
大学这间公司最“妙”的地方是,它既是公共服务,又是产业经营;它既面向社会,又针对个人;它出售产品,却没有售后服务;是投资,却不保证你的回报。  可以说,现在的高考千军万马过的不再是独木桥,大学也不再是从前的大学。中国的大学经历了市场化(如取消毕业分配和实行收费制)、国际化(如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大规模合并)、产业化(如疯狂扩招和建大学城)三大高潮。  它变得像混合了政府和企业功能的奇怪公司,而这间公司
期刊
我曾接触过这个世界上一种独特的物种,他们不上网可能会死,不聊天可能会死,不利用网络和人瞎扯也可能会死,当然,如果死之前不去微博、人人上发条“哦,我马上要死掉了”的状态估计死后也会午夜梦回发布一条然后继续长眠,他们对社交网络的依赖超过了常人,说他们宅、内向、不爱说话也不是,网络上打屁抽风玩得风生水起;说他们话痨幽默妙语连珠也不尽然,一开启现实生活模式就语塞得和一个木讷的路人甲没两样。  我最近把自己
期刊
早上出门应该检查什么呢?有调查称都市客的排序依次是:手机、钱包、钥匙;总之是以手机为首,和其他物件的自由组合的形式。  于是,安心出门了吧。  等进了电梯,在那狭小幽闭的空间内,再加上途经几个楼层挤进的人,站定在你设定的警界线内。警报拉响,你开始周身不自在,眼神不知聚焦在哪儿好,虽是邻居,但重点是这种陌生感还是令你焦躁。望着跳动的楼层数字,仿若是过了一个世纪之久。恰巧手机铃声响起,感动得把救星拿出
期刊
中国“Y一代”指的是在独生子女政策下受到良好教育的80~00年代出生的人,这些人拥有“志向远大、眼界宽广、但不能吃苦”的价值观。中国“Y一代”的特点是获取知识的范围更广,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每日都会接触网络,在网上进行消费,打网络游戏,用SNS和朋友聊天。中国Y一代通过“微博”从全球收集信息,通过时刻不离身的智能手机来和朋友交换意见,并且其中大部分人都十分热衷于日益精进并不断更新换代高科技产品。
期刊
作为一个重度拖延症患者,我常常觉得时间是一下子消失的,很多时候我刷网页,上社交网站只是想休息一下,结果一下子就休息到了睡觉时间,甚至是休息到天亮,然后便是睡觉,起来接着“休息”。  直到某一天有人在微博上@我了一条关于软瘾症的微博——“你是否也患上了软瘾?软瘾,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新名词,指那些强迫性的习惯、行为或回复性的习惯、行为或回复性的情绪,是不同于物质上瘾的沉迷。如习惯性拖延、频繁查看邮件和
期刊
中午12点多,正值我与Martin同学的午餐时间。“What is a micro-blog?”一头软绵绵金发的Martin同学头上顿时长满了大大的问号。这个从多特蒙德来上海休假的日耳曼人,指着厨房的电视,充满困惑地向我提问。怎么解释好呢?中国的微博相当于美国的Twitter?同为社交网络,它们相似度超高,总之,网络是个大晒场就对了。  驻美国的TMZ(美国狗仔团队)常常以Twitter上某个明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