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价值认同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决定作用,本研究利用自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卷》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进行调查,对比研究认同感差异显著的方面,借助新媒体传播渠道,从价值观认知、情感融合、行为践行角度提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提升策略。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认同感;大学生;新媒体
一、引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共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价值认同对价值观发挥关键作用,因此,本研究分析对比认同感差异显著的两类群体,实际调研我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差异及其内在诉求,融合新媒体视角,针对性提升认同感[1]。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我省非985、211高校大学生400名,平均年龄21岁,其中男女平均分布,年级、学科分布均衡,回收有效问卷384份,回收率96%。
(二)研究工具
采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自编问卷,问卷共计21题,题目表述简洁准确。题目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对于每道题目进行赋分,从1—5代表完全不同意—完全同意[2]。
(三)研究结果
通过将学生问卷结果回收分析,表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了解的学生占比34.8%,部分了解占比62.7%,完全不了解占比2.5%,认知情况在学科和年级层次上出现差异,文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占比63.5%,理工科学生占比36.5%,低年级学生42.2%相比高年级学生51.8%占比较低。在情感融合维度上,92.9%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很有帮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层面上,87.4%大学生表示自己会主动接触学习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卷中回答代表程度较高的题目摘取如下表1-1。
三、分析讨论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当前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价值观认同的认知维度、情感维度、行为维度存在不平衡差异,大部分同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依旧停留在表面上,这也造成了情感深入、与行为执行上的阻碍,认知的模糊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吸收效率打折扣。
其次,表中也反映出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渠道呈现多样化,只有82.3%的学生通过课堂教育接触核心价值观。行为层面的践行是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指标,从表中数据分析可见,当前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形不容乐观。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情感与行为层面暨需得到加强。
再次,通过选取问卷中认同程度得分较高与认同程度得分较低的學生问卷项目得分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差异显著的学生在情感、行为角度差距为5.1%和8.9%。原因在于,学校课堂教育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存在不足,部分学生易受到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影响,以及较少接触参加党团活动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自身实际体验,很难将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转化为情感认同与行为实践,往往在行为实践中选取针对自身的务实主义[3]。
四、提升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立足认知内化、情感融合、行为体验来有效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认知内化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深入解读,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蕴含,价值观所代表的重大意义,使学生切实掌握其丰富的内在意义,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应当充分融合,发挥互联网的线下功能,线下线上同步,共同推动价值观教育[4]。
情感融合主要使学生早期建立的知识概念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心理感受,进而发展为理想信念。情感融合需要理性和感性的共同结合,感性的作用体现在内心信念,解决愿意做否的问题,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建立良好的核心价值观文化氛围。
行为体验关乎核心价值观认同与情感融合的真正实现,解决学生能否去做的问题,核心价值观归根到底是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搭建实践平台,做好推广宣传后期表彰,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让大学生实实在在了解身边的力量,养成良好的习惯模式。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学院)
作者简介:雷颖颐,讲师。
参考文献
[1]田海舰,戴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探[J].道德与文明,2007,(1):63-67.
[2]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3-18.
[3]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时事报告,2014,(2):21-24.
[4]冯刚.着力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高校理论战线,2012,(9):4-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认同感;大学生;新媒体
一、引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共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价值认同对价值观发挥关键作用,因此,本研究分析对比认同感差异显著的两类群体,实际调研我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差异及其内在诉求,融合新媒体视角,针对性提升认同感[1]。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我省非985、211高校大学生400名,平均年龄21岁,其中男女平均分布,年级、学科分布均衡,回收有效问卷384份,回收率96%。
(二)研究工具
采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自编问卷,问卷共计21题,题目表述简洁准确。题目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对于每道题目进行赋分,从1—5代表完全不同意—完全同意[2]。
(三)研究结果
通过将学生问卷结果回收分析,表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了解的学生占比34.8%,部分了解占比62.7%,完全不了解占比2.5%,认知情况在学科和年级层次上出现差异,文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占比63.5%,理工科学生占比36.5%,低年级学生42.2%相比高年级学生51.8%占比较低。在情感融合维度上,92.9%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很有帮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层面上,87.4%大学生表示自己会主动接触学习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卷中回答代表程度较高的题目摘取如下表1-1。
三、分析讨论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当前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价值观认同的认知维度、情感维度、行为维度存在不平衡差异,大部分同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依旧停留在表面上,这也造成了情感深入、与行为执行上的阻碍,认知的模糊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吸收效率打折扣。
其次,表中也反映出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渠道呈现多样化,只有82.3%的学生通过课堂教育接触核心价值观。行为层面的践行是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指标,从表中数据分析可见,当前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形不容乐观。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情感与行为层面暨需得到加强。
再次,通过选取问卷中认同程度得分较高与认同程度得分较低的學生问卷项目得分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差异显著的学生在情感、行为角度差距为5.1%和8.9%。原因在于,学校课堂教育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存在不足,部分学生易受到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影响,以及较少接触参加党团活动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自身实际体验,很难将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转化为情感认同与行为实践,往往在行为实践中选取针对自身的务实主义[3]。
四、提升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立足认知内化、情感融合、行为体验来有效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认知内化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深入解读,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蕴含,价值观所代表的重大意义,使学生切实掌握其丰富的内在意义,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应当充分融合,发挥互联网的线下功能,线下线上同步,共同推动价值观教育[4]。
情感融合主要使学生早期建立的知识概念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心理感受,进而发展为理想信念。情感融合需要理性和感性的共同结合,感性的作用体现在内心信念,解决愿意做否的问题,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建立良好的核心价值观文化氛围。
行为体验关乎核心价值观认同与情感融合的真正实现,解决学生能否去做的问题,核心价值观归根到底是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搭建实践平台,做好推广宣传后期表彰,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让大学生实实在在了解身边的力量,养成良好的习惯模式。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学院)
作者简介:雷颖颐,讲师。
参考文献
[1]田海舰,戴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探[J].道德与文明,2007,(1):63-67.
[2]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3-18.
[3]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时事报告,2014,(2):21-24.
[4]冯刚.着力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高校理论战线,2012,(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