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爱世人吗?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nijiushi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资料:1997年大陆青年学生辩论赛,辩题是“真理越辩越明/真理不会越辩越明”。首都师范大学是正方,马来亚大学是反方。
  马来亚大学的二辩说:“对方辩友请您论证我方主辩所提的“上帝爱世人”这个神圣的命题是如何通过您方的辩论辩出来的呢?”
  首都师大辩手四顾而言他,大概是国内的教练嘱咐过要注意国外的宗教禁忌吧。马来亚大学穷追不舍:“对方辩友还没有回答刚才我方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上帝爱世人,上帝的存在是不是靠辩出来的呢?”
  台下掌声四起,首都师大辩手们一时语塞。
  战局由此急转直下,反方乘胜追击:“上帝爱世人这个是不证自明的真理,难道还要通过辩来答之吗?我们再请问对方辩友,佛家讲求顿悟为什么不讲求辩悟呢?”话题一下子从基督教又跳到了禅宗,大陆学子由此阵脚大乱,最终惨败。
  金庸先生是那场辩论的评委之一,赛后他评论道:“上帝爱世人这句话不能是真理。因为这是基督教的一个假定,回教徒他可能想法不同,佛教徒也不这样想,无神论的想法也不同。中国道家老子就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上天根本不仁的。”
  听到这话,我当时心里五味杂陈,几十年偏颇的文化教育,使我们不仅与国际文化潮流日渐疏离,而且与中华传统文化也日渐疏离了,我们要走到哪里去?要怎样走下去呢?破旧立新谈何容易,往往是旧的丢了,新的却没有立起来,泱泱大国出现了精神文化上的“裸奔”。
  老子的这句话也无形中印在了脑海里。
  这话出自《老子》第五章,原文是——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什么是刍狗
  要弄懂“天地不仁”“圣人不仁”这两句话,关键是如何理解“仁”和“刍狗”这两个词。
  详细说明“仁”的含义和演变,是足够写本书的。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仁是亲的意思,参考《论语》中“仁者爱人”的说法,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也有仁慈的含义。
  再说说“刍狗”,这得从古代的祭祀说起——
  古代社会中祭祀是和军事并列的头等大事,而当时的社会是有森严的等级的,因此祭品等级也很森严,天子要用色纯的全牛,诸侯用肥壮些的牛就行,毛色是否纯都无所谓了,大夫只需用简单挑选过的牛,而士用羊和猪就可以。而普通老百姓只能用狗,最初是用真的牲畜的,后来开始糊弄鬼,就开始用草扎的了,于是有了“刍狗”,就相当于今天祭奠先人时用的纸牛、纸马之类。
  普通百姓祭祀过程中的刍狗是怎样的情况呢?《庄子》一书中记载那时的情况,祭祀之前,刍狗一定会用竹制的箱笼来装着,用绣有图纹的饰物来盖着,祭祀主持人斋戒后迎送着。等到它已用于祭祀,行路人踩踏它的头颅和脊背,拾草的人捡回去烧火煮饭。用之前的重视并不是爱它,用完后丢弃也不是恨它,只是顺任自然而已。
  那么这两句的意思就是——
  天地是无私的,它对什么也不偏爱,对待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其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无私的,也同样像对待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这是老子的根本逻辑,人要效法天地,天地是没有主观的好恶的,那么圣人也应该这样。
  清代黄元吉先生是从另外的角度来阐述这一句的。黄先生的大意是说,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生化化变动不拘,全凭这一元真气,这一元真气中蕴含着理,理气合一就是仁。所以古代大儒说:“生生之谓仁。”因此,不仁是一句假设,也就是反问,难道天地圣人真的不仁吗?假如天地没有这一腔生气,那万物就真成了毫不足珍惜的刍狗了。假设圣人没有与真一之气相应的真元心体,只依靠官僚发号施令,国家能实现家和人兴吗?所以表面看天地圣人的不仁,正是天地圣人仁到了极点的地方。
  什么是橐龠
  随后的一句是“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橐龠是古代鼓风吹火用的器具,是用皮革做成一个囊,再外接一个竹筒,类似于后来的风箱。
  这句的意思是说,天地之间,不就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瘪,越鼓动风就越多。说太多的话(下的政令太繁多)往往让自己迅速进入困境,还不如守着那个虚静呢。
  从历史资料来看,老子那个时代,周天子的权威已经衰落,许多诸侯在考虑自己怎么称霸天下,许多卿大夫们在谋划着自己的家族怎么异军突起,控制整个诸侯国,而士们则四处奔走,以求找到欣赏自己任用自己的诸侯、卿大夫,浑朴的民风逐渐丧失,大小的战乱频发,老百姓的生活日渐衰弊。而所有的诸侯、卿大夫们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肆意折腾民众的时候,几乎都在说自己是为了老百姓好才这样做的。
  老子作为历览历史沧桑的智者,看到这种情形,心中的感受可想而知,因此他才会说出这样的话——百姓需要你们这样的仁爱吗?你们这种所谓的仁爱,实际是在折腾和坑害民众,你还不如不去爱,让老百姓自作自息呢!不用担心没有你们的指导国家就会停歇,天地有其自身的规律,你看着好像是空荡荡的,那就像风箱呀,里面看似空虚,但它鼓动起来,风却无穷无尽,所以政令太多反倒会让人们这些国君很快陷于困境,不如守着那个虚静的“中”。
其他文献
最后,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阙词吧——  大道无形。方寸何凭。在人人、智见高明。能降众欲,解断群情。作闹中闲,忙中静,浊中清。情态如婴。怀抱如冰。自蒙笼、觉破前程。吾言至嘱,君耳深听。下十分功,十分志,十分诚。  这阙词的作者,是丘处机。  公元1219年,一个艰难的的抉择  南宋末年,正值宋金对峙,蒙古帝国南侵之际,政治格局巨变,局势错综复杂,社会动荡,战火四起,民不聊生。就在这离乱的时局里,公元12
期刊
五绝人  作为最有国学底蕴的武侠大师之一,金庸先生用他如椽大笔给我们奉上了许多人物组合,在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五绝”了。  “五绝”最早出自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指的是第一次华山论剑中一时瑜亮的五位绝顶高手,分别是东邪黄药师、西毒欧阳锋、南帝一灯大师、北丐洪七公和中神通王重阳。在中国阴阳家的“五行论”中,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金庸先生的五绝就出于此。  东方甲乙木,“药”字本身就是“艹”,
期刊
《挺经》一直被看作是曾国藩的成功心法,这部书是他从自身的成败得失中总结出的一套独到的为人为官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展现了其“内圣外王”的睿智权谋。本期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挺经·家范》所谈到的齐家之道。曾公云:“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祥就是家庭和睦,只有做到孝、勤、恕这三个方面,才能实现家庭的祥和,并有望代代传承下去。  【孝致祥】  在“家范”这章的一开始,曾国藩就摆出了其祖父留下的八字家规:  “
期刊
人们常常会苦恼,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八面玲珑?其实这并非是必要的,你不可能讨好所有人,也不能够满足所有人喜乐。康德的黄金法则讲道:你希望其他人如何对你,你就如何对其他人。如果你真的信奉起来照做,估计你会很失望。把别人的评价作为衡量自己的指标,不如安下心来,好好修炼一番自己。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其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其无久处之厌。翻译过来白话文就是
期刊
集团曾经提出:“全力以赴,实现目标。再创新高,不留遗憾”。经过集团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产销量又创历史新高,集团上下一片欢腾,都自豪地说:我们没有留下遗憾!笔者也为此而感到欣慰,这是太阳雨团队上下同欲、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企业整个管理体系运行的结果。笔者认为归根结底,更是每一位“太阳雨人”个人目标完成的结果。为此,笔者有三点感悟愿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团结就是力量,团队中每一个人都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期刊
编者按: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中心论的不断衰落和文化多元论的普遍流行,许多思想家开始考虑如何借鉴世界各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从而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到人们安身立命的内在依据。特别是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与现实世界的紧张关系,变得更加突出。前者表现为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表现为社会竞争加剧并趋于残酷无情。
期刊
武当山,古名太和山,被世人称为“仙山”“道山”。  据载,唐代吕洞宾曾在武当山修真,此诗即是当时留下的,现南岩存有其碑刻。“武当”之名最早出现在《汉书》中,汉末至魏晋隋唐时期,此处是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至宋代,道经始将传说中的真武神与武当山联系起来,将武当山附会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飞升处,这为它以后的显荣打下了基础。  千百年来,武当山作为道教福地、神仙居所而名扬天下。历朝历代慕名朝山进香、隐居修道
期刊
如前所说,内的追求是与外的否定联在一起,人的觉醒是在对旧传统旧信仰旧价值旧风习的破坏、对抗和怀疑中取得的。“何不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与儒家教义显然不相容,是对抗着的。曹氏父子破坏了东汉重节操伦常的价值标准,正始名士进一步否定了传统观念和礼俗。但“非汤、武而薄周、孔”,嵇康终于被杀头;阮籍也差一点,维护“名教”的何曾就劝司马氏杀阮,理由是“纵情背礼败俗”。这有刘伶《酒德颂》所说,当时是“贵介公子,
期刊
和孔子比起来,老子更有传奇色彩和神秘意味。孔子只是在汉代很短一段时间内被当作神,说他是黑帝之子。孔庙尽管一直香火旺盛,但坐在里面的孔子一直是个文化人,而不是神,当然是中国最有文化的人,中国文化第一人。老子就不同了。他是道家的创始人,又是道教的教主。最晚从东汉末年开始,老子就被道教徒奉为太上老君。老子姓李,唐朝的皇帝也姓李,为了给自己增加神圣的色彩,唐朝从立国开始就拼命地抬举老子和道教,所谓儒释道三
期刊
在道家鼎盛的年代即有老子、列御寇、庄周……黄发垂髫皆向道的年代,人并不知有道家存在。后世太史公作史记,为叙述便宜,强名为“道”。道者,路也。它本身并无实宰,只是通道而已。  在武当山安住的人——那些真正的得道之士,譬如癫狂的张真人终年不知所踪,往来六合之境,神游太虚之中,哪里在意脚下踩的这块虚土是武当还是襄阳。后世以他为武当所宗,他却隐入浩瀚烟波中。  是以,无论是“道”之一物,还是“道教”一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