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州平江区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计算机教育实验区,20多年来,平江区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积极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以信息化来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文章基于实践进行了相关阐述。
关键词:区域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生态;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8—0079—03
苏州平江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计算机教育实验区,20多年来,平江区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积极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以信息化来带动教育的现代化。随着教育城域网工程建成以后,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能解决一线常态课堂教学优质资源的匮乏问题,它将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深入、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十一五”期间,平江区教育信息中心承担了江苏省立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应用的有效性的研究》, 通过全区10多所学校的共同研究, 初步形成了区域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模式与实施策略。
一、聚集生态,关注多元,确定目标
区域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之终极目标是,在一定区域逐步形成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其显著特点为“生成性”、“多样性”、“自觉性”和“和谐性”。其中“生成性”指资源开发与应用是“自下而上”的,源自课堂教学的“土壤”是自然而生的;“多样性”指资源开发与应用要做到百花齐放;“自觉性”指广大教师将资源开发与应用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和谐性”指各类资源有机融合、校际互助共建共享、平台之间相互协调。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瞄准方向,以区域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有效性为根本目标,积极探索区域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有效性的内涵及外延的发展特征。
二、强化应用,关注有效,稳步推进
区域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并不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个独立环节, 必须秉承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为此我们以“有效”为出发点,从资源开发、队伍建设、平台开发、网络架构和专题网站建设等方面展开了实践与研究,最终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五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加强同步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
我们建立了开放、动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平台, 全面支持教师的常态化教学与应用以及学生发展的需求。我们对学科特点、教学条件、教师的使用习惯及意识进行了调研分析,全面了解学校教与学的需求,通过调研我们认为资源建设要坚持多样性、实用性、简单性原则,创建了“基础教育同步教学资源库”平台,该平台分成三大版块,即同步资源、教材配套资源和自创资源。在“同步资源”中我们以学科教学的基本知识点为基础,收集了不同容量、媒体的积件并以Web方式呈现,方便教师下载后自主开发课件;为了避免了电脑光驱易坏和带宽瓶颈等问题,我们引进了CD—TOWER平台,将教材配套光盘整合到该平台中,并采用了“资源镜像分布各校,索引集中统一管理”的架构模式,确保了该类资源的快速访问;同时我们坚持资源的“动态、开放、分享”的建设观,建设了自创资源平台,教师可将二次开发的资源上传至该平台中,实现了全区资源的共建共享。
2.运用互动工具开展探究性学习
数字化互动工具具有针对性强、友好交互、可再生性等特征,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互动工具环境下学生经历了发现知识、掌握方法和寻找规律的过程,它对提高学生高级思维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为此我们从国外网站上搜集了1000多个基于Java和Flash的互动工具,根据学科特点搭建了两个网站,分别是“特级教师工作室”、“数学互动工具网”,并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对如何在互动工具环境下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进行了研究,提炼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即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检验假设、上升到概念或原理、拓展概念或原理的应用这样五个环节。全国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曾两次依托该平台开展了全国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比赛,目前网站积累了几百个教师同题异构的教学案例,网站的访问量达10多万人次。
3.加强专题学习网站开发与应用
专题学习网站作为课程资源的补充,它对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提供了资源与平台。通过该子课题的研究我们已开发了内容丰富、功能多样、独具特色的学科专题学习网站,如星星书吧、走进姑苏好风光、学而思——网上探究学习等10多个学科网站。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以“学科”为主导,以“整合”为特征,注重资源与学科的“关联度”。
10多个专题学习网站为平江区师生信息化活动创设了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如学生在“星星书吧”冲浪,通过阅读启发他们的想象,学生可根据栏目要求进行续编故事、写后感,彼此分享各自的阅读体会;全国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上海部)先后两次以“星星网”为平台联合举办了全国第二、三届小学生网上“手拉手”夏令营活动;在网上成立“红丝带编辑部”与全国小学生开展续编故事的接龙比赛,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数万名学生参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
4.依托信息技术学科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学生应该是教育资源应用优化的最终受益者。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也随之提高,在课题确立之初,我们就着手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切入点,作为我区开展课题研究的有力保障,为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立足课堂,开发教材”。我们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力量,做好本课程的提炼和总结工作,组织教师先后编写了《小学生学电脑》12分册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开发小学生《机器人》教材;受全国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委托,承担了上海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信息科技》上下两册的教材编写任务,目前都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通过教材的编写再一次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
二是“搭建平台,优化教学”。我们尝试运用Moodle平台对高年级进行试点,探索在课程服务平台下的教学优化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 三是“引进项目,拓展研究”。 我们先后引进了多个项目丰富信息技术学科建设,在程序方面引入scratch,尝试通过图形化编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优化教育城域网架构与服务应用
只有完善区域网络体系、服务架构、应用系统,实现区域教育资源网络运行环境优化才能保证各类资源快速、方便地到达师生的桌面,因此网络运行环境的优化是各项信息化应用的基础与保障,为此我区的网络设施布局秉承了“有序渐进、步步为营”的原则。
首先我们采取了“基础网络铺路、拓展系统应用”方式在 2005年建成区域教育城域网,各校光纤接入区教育信息中心,中心统一管理网络资源及服务,形成了以学校为支撑、中心为汇聚的网络架构体系。在此基础上搭建多个主题资源站点、视音频点播系统等,并建立了一套以标准化平台为基础数据,以区OA智能办公系统主体、门户网站为资源汇聚的整体应用架构。
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我们接着采取了“整合优化资源,打造立体平台”的优化策略。我们通过调研论证,确立了我区教育资源库平台搭建的总体思路,将资源服务梳理为三大平台,根据其特点采用不同架构。第一类配套光盘“容量大、难复制”,采用虚拟光盘塔服务技术;第二类积件资源“形式杂、不统一”,采用统一数据标准的标准化服务平台;第三类资源体现“资源再生、本地应用”,应用Web2.0技术。
最后是“重组服务架构,优化网络体系”。在实际大规模使用时,网络架构出现弊端,访问延迟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一是采用了学校分布式服务的镜象架构,减少骨干网络压力;二是骨干网络改造,建立了流控监管,净化网络流量;三是调整服务架构,精简服务应用,更新服务技术提高响应;四是优化教师使用,实现单点登陆。
三、建构模式,步步推进,成果明显
经过五年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
1.区域教育资源开发的模式建构
我们构建了“一、三、五”的开发模式。一是一个核心价值观,即资源开发坚持“基于学校,回归课堂,成功学生,提高效能,科学发展”的原则。三是指三层树型结构开发模式,三层包括区域、学校和教师。五是五种资源呈现方式,分别是同步资源平台、教师培训平台、学科课外资源、互动工具平台和专题学习网站。
2.区域教育资源应用的推进策略
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 相互依赖的。 随着新思想、新技术、新媒体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 这个系统工程也将随着发生变化,其核心要素就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创新应用适应其变化,因此我们认为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模式不能单一、固化,应将教师的适应性、创造性应用纳入到建设中去,基于这一思考,我们通过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服务与管理相融合、科研与实践相融合的推进策略, 实现有效性这一终极目标的达成。
3.区域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成果明显
通过五年的实践与研究,生态化的区域教育资源环境已初步形成,主要取得以下成效:
一是“共建共享”的平江教育资源平台基本形成,构建了以应用为核心、有效为目的的架构体系。目前我区拥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共12T,为全面支持课堂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二是区域内教师已能够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居主导地位,从以往的被发掘对象成长为自我发掘的主体。目前自创资源达3000多个,并总结出可操作的区域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有效方法与策略。
三是开发了功能多样、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教育专题学习网站,其中有6个网站在全国教育主题网站中获一等奖,并逐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专题学习网站开发与应用模式。
四是提炼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育理念、整合能力大幅度提升,教师从教学型向科研型转变,涌现了一大批会应用、善创造的研究型教师群。
五是产生了一定科研成果。课题组成员撰写的教学论文在全国、省、市重要刊物发表达50多篇;小学《机器人》教材、《小学生学电脑》教材、《SCRATCH走进编程乐园》已出版发行。
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投资巨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随着新技术、新理念的不断涌现,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有效性的内涵将会不断丰富,外延将不断扩展,必将滋生新的研究方向与策略, 为此只有牢牢把握“以需求促建设、以应用促开发、以有效促研究、以科研促发展”的原则, 继续深入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有效性问题,从而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编辑:王天鹏)
关键词:区域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生态;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8—0079—03
苏州平江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计算机教育实验区,20多年来,平江区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积极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以信息化来带动教育的现代化。随着教育城域网工程建成以后,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能解决一线常态课堂教学优质资源的匮乏问题,它将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深入、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十一五”期间,平江区教育信息中心承担了江苏省立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应用的有效性的研究》, 通过全区10多所学校的共同研究, 初步形成了区域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模式与实施策略。
一、聚集生态,关注多元,确定目标
区域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之终极目标是,在一定区域逐步形成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其显著特点为“生成性”、“多样性”、“自觉性”和“和谐性”。其中“生成性”指资源开发与应用是“自下而上”的,源自课堂教学的“土壤”是自然而生的;“多样性”指资源开发与应用要做到百花齐放;“自觉性”指广大教师将资源开发与应用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和谐性”指各类资源有机融合、校际互助共建共享、平台之间相互协调。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瞄准方向,以区域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有效性为根本目标,积极探索区域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有效性的内涵及外延的发展特征。
二、强化应用,关注有效,稳步推进
区域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并不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个独立环节, 必须秉承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为此我们以“有效”为出发点,从资源开发、队伍建设、平台开发、网络架构和专题网站建设等方面展开了实践与研究,最终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五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加强同步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
我们建立了开放、动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平台, 全面支持教师的常态化教学与应用以及学生发展的需求。我们对学科特点、教学条件、教师的使用习惯及意识进行了调研分析,全面了解学校教与学的需求,通过调研我们认为资源建设要坚持多样性、实用性、简单性原则,创建了“基础教育同步教学资源库”平台,该平台分成三大版块,即同步资源、教材配套资源和自创资源。在“同步资源”中我们以学科教学的基本知识点为基础,收集了不同容量、媒体的积件并以Web方式呈现,方便教师下载后自主开发课件;为了避免了电脑光驱易坏和带宽瓶颈等问题,我们引进了CD—TOWER平台,将教材配套光盘整合到该平台中,并采用了“资源镜像分布各校,索引集中统一管理”的架构模式,确保了该类资源的快速访问;同时我们坚持资源的“动态、开放、分享”的建设观,建设了自创资源平台,教师可将二次开发的资源上传至该平台中,实现了全区资源的共建共享。
2.运用互动工具开展探究性学习
数字化互动工具具有针对性强、友好交互、可再生性等特征,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互动工具环境下学生经历了发现知识、掌握方法和寻找规律的过程,它对提高学生高级思维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为此我们从国外网站上搜集了1000多个基于Java和Flash的互动工具,根据学科特点搭建了两个网站,分别是“特级教师工作室”、“数学互动工具网”,并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对如何在互动工具环境下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进行了研究,提炼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即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检验假设、上升到概念或原理、拓展概念或原理的应用这样五个环节。全国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曾两次依托该平台开展了全国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比赛,目前网站积累了几百个教师同题异构的教学案例,网站的访问量达10多万人次。
3.加强专题学习网站开发与应用
专题学习网站作为课程资源的补充,它对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提供了资源与平台。通过该子课题的研究我们已开发了内容丰富、功能多样、独具特色的学科专题学习网站,如星星书吧、走进姑苏好风光、学而思——网上探究学习等10多个学科网站。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以“学科”为主导,以“整合”为特征,注重资源与学科的“关联度”。
10多个专题学习网站为平江区师生信息化活动创设了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如学生在“星星书吧”冲浪,通过阅读启发他们的想象,学生可根据栏目要求进行续编故事、写后感,彼此分享各自的阅读体会;全国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上海部)先后两次以“星星网”为平台联合举办了全国第二、三届小学生网上“手拉手”夏令营活动;在网上成立“红丝带编辑部”与全国小学生开展续编故事的接龙比赛,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数万名学生参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
4.依托信息技术学科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学生应该是教育资源应用优化的最终受益者。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也随之提高,在课题确立之初,我们就着手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切入点,作为我区开展课题研究的有力保障,为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立足课堂,开发教材”。我们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力量,做好本课程的提炼和总结工作,组织教师先后编写了《小学生学电脑》12分册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开发小学生《机器人》教材;受全国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委托,承担了上海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信息科技》上下两册的教材编写任务,目前都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通过教材的编写再一次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
二是“搭建平台,优化教学”。我们尝试运用Moodle平台对高年级进行试点,探索在课程服务平台下的教学优化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 三是“引进项目,拓展研究”。 我们先后引进了多个项目丰富信息技术学科建设,在程序方面引入scratch,尝试通过图形化编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优化教育城域网架构与服务应用
只有完善区域网络体系、服务架构、应用系统,实现区域教育资源网络运行环境优化才能保证各类资源快速、方便地到达师生的桌面,因此网络运行环境的优化是各项信息化应用的基础与保障,为此我区的网络设施布局秉承了“有序渐进、步步为营”的原则。
首先我们采取了“基础网络铺路、拓展系统应用”方式在 2005年建成区域教育城域网,各校光纤接入区教育信息中心,中心统一管理网络资源及服务,形成了以学校为支撑、中心为汇聚的网络架构体系。在此基础上搭建多个主题资源站点、视音频点播系统等,并建立了一套以标准化平台为基础数据,以区OA智能办公系统主体、门户网站为资源汇聚的整体应用架构。
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我们接着采取了“整合优化资源,打造立体平台”的优化策略。我们通过调研论证,确立了我区教育资源库平台搭建的总体思路,将资源服务梳理为三大平台,根据其特点采用不同架构。第一类配套光盘“容量大、难复制”,采用虚拟光盘塔服务技术;第二类积件资源“形式杂、不统一”,采用统一数据标准的标准化服务平台;第三类资源体现“资源再生、本地应用”,应用Web2.0技术。
最后是“重组服务架构,优化网络体系”。在实际大规模使用时,网络架构出现弊端,访问延迟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一是采用了学校分布式服务的镜象架构,减少骨干网络压力;二是骨干网络改造,建立了流控监管,净化网络流量;三是调整服务架构,精简服务应用,更新服务技术提高响应;四是优化教师使用,实现单点登陆。
三、建构模式,步步推进,成果明显
经过五年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
1.区域教育资源开发的模式建构
我们构建了“一、三、五”的开发模式。一是一个核心价值观,即资源开发坚持“基于学校,回归课堂,成功学生,提高效能,科学发展”的原则。三是指三层树型结构开发模式,三层包括区域、学校和教师。五是五种资源呈现方式,分别是同步资源平台、教师培训平台、学科课外资源、互动工具平台和专题学习网站。
2.区域教育资源应用的推进策略
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 相互依赖的。 随着新思想、新技术、新媒体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 这个系统工程也将随着发生变化,其核心要素就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创新应用适应其变化,因此我们认为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模式不能单一、固化,应将教师的适应性、创造性应用纳入到建设中去,基于这一思考,我们通过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服务与管理相融合、科研与实践相融合的推进策略, 实现有效性这一终极目标的达成。
3.区域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成果明显
通过五年的实践与研究,生态化的区域教育资源环境已初步形成,主要取得以下成效:
一是“共建共享”的平江教育资源平台基本形成,构建了以应用为核心、有效为目的的架构体系。目前我区拥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共12T,为全面支持课堂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二是区域内教师已能够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居主导地位,从以往的被发掘对象成长为自我发掘的主体。目前自创资源达3000多个,并总结出可操作的区域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有效方法与策略。
三是开发了功能多样、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教育专题学习网站,其中有6个网站在全国教育主题网站中获一等奖,并逐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专题学习网站开发与应用模式。
四是提炼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育理念、整合能力大幅度提升,教师从教学型向科研型转变,涌现了一大批会应用、善创造的研究型教师群。
五是产生了一定科研成果。课题组成员撰写的教学论文在全国、省、市重要刊物发表达50多篇;小学《机器人》教材、《小学生学电脑》教材、《SCRATCH走进编程乐园》已出版发行。
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投资巨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随着新技术、新理念的不断涌现,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有效性的内涵将会不断丰富,外延将不断扩展,必将滋生新的研究方向与策略, 为此只有牢牢把握“以需求促建设、以应用促开发、以有效促研究、以科研促发展”的原则, 继续深入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有效性问题,从而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编辑:王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