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ONGE STYLE
Cogne位于意大利瓦莱达奥斯塔地区(Valle d’Aosta),距离AOSTA主城约30公里,与法国沙木尼仅相隔不到两个小时车程。Cogne同属于阿尔卑斯山,只是在意大利称阿尔卑斯山为Mountain BLANC , 与登山、攀岩、滑翔伞等众多的运动一样,攀冰运动同样起源于阿尔卑斯山地区。尽管同在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法国、瑞士、奥地利、斯洛维尼亚境内都有可进行攀冰的地区,但意大利的Cogne却以冰壁、地理环境、交通、氛围以及配套等多种因素奠定了其成为攀冰圣地的“江湖地位。”
在Cogne的lillaz,Valnontey和Gimillan-Grauson以及Moline四个峡谷中分布着约两百多条攀冰线路,其中绝大多数在Lillaz和Valnontey两个山谷,大部分线路长度都超过100米,各种状态和难度以及长度的线路悬挂在峡谷两侧,“在每个冰季,吸引着欧洲以及世界各地的攀冰爱好者云集在此,这里是攀冰者的天堂和圣地。”在意大利旅游官方网站上如此介绍。的确,我们在这遇上了太多太多的攀冰者。法国人、瑞士人、西班牙人、德国人、美国人,甚至是遥远的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智利。他们中不少人都已不是第一次来了。
我们的居住地选在了AOSTA主城附近的乡村酒店,每天必须驾车一个小时到达Conge,在AOSTA阳光明媚,温暖安详。主城区位于峡谷腹地,两侧白雪皑皑的巨大山脉就是绝佳的滑雪场,缆车穿过房顶,街道,山峦直达雪场。每天清晨和黄昏的稳定气流里,总有着滑翔机安静的盘旋、拔高、俯冲。一切的一切都在稳定的动与静之间。我们的第一天是在各种惊叹中度过的,我们的车在GPS的导航下穿过村镇、教堂、果园,过足了各种眼瘾。翻出AOSTA的山谷,景象立即不同,道路两侧山谷一片白茫,山林、河谷、屋顶都积满了厚厚的白雪,有意思的是,这和许多藏区一样,大都是就地取材,用大块的片状岩石做屋顶。只是这些有着古旧的教堂,水喉,和那些刻有房屋建造年份的石块的村镇更让人感觉到时间的痕迹。
在只有两三条街道的Conge小镇上,来往的大多是来滑雪的客人,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了几家户外店,这里的户外店虽小,种类却颇繁多,主要的客人还是以滑雪为主,出租和修理雪板雪具是他们的主要经营项目,其次才是攀冰攀岩类,也提供各类冰镐冰爪高山靴出租。老板很友善,按她说我们是第一批到她店里的中国人,还送了我们一张攀冰地图,详细标明了Conge附近的冰壁线路分布线路的名称、难度、位置以及周围的徒步线路。在之后的时间里,这份地图成了我们的计划安排表,再加上一本英文版的《ALPINE ICE》,我们的攀冰日程就更为具体了。
意大利问冰第一镐就落在距离Conge三公里外的Lillaz山谷。Lillaz山谷就是一个巨大的Cross countr滑雪场,雪道高低交错,山林,峡谷,木屋贯穿成一个环线。没有门票,可以自带雪板或者租借。要到达冰壁需经常穿越雪道,不时有各类速度的滑雪者以不同状态飞过或翻滚而过。才中午,就已经有攀冰者收工返回了,见面都以“翘”来问好和告别。峡谷并不太深,海拔也在1200米至1800米之间,在这每一个冰瀑都有指示牌,但放眼看去几乎所有的冰壁上都挂满了人,我们果断地选择了距离沟口较近的线路hard ice in the rock 难度 WI 4 来热身,冰况和四川双桥沟相似,打镐和踢冰的力量感觉基本一致。我们携带的ENTHEOS II技术冰镐和双螺纹冰锥在这条坚硬和有着巨大菜花仰角的线路上表现得轻松有余,钩挂和入冰起镐都非常轻松,意大利问冰之旅的第一条线路轻松愉快地完攀。我们按照GUIDE BOOK的介绍,以前的线路上方的悬空冰挂会和我们攀爬的线路连接形成一条很棒的长150米左右的WI6线路,现在至少在今年我们只能爬单段,或者像当地向导带客人一般,从小道接近冰瀑线路中段,下降下来再开始爬。第二天的攀登依然在lillaz山谷,WI5 的songe-di- Patagonia,线路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太大的压力,照例是愉快地完攀,给我们留下印象的倒是在冰壁下满不在乎走来走去的野羊和野鹿。回到停车场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酒吧里来杯比国内还便宜的热可可或咖啡,坐在窗边看着各种色彩的滑雪者穿行在雪道上。
休整一天后,我们的目标开始转向结组线路。和四川“双桥沟STYLE”不同,这里的线路难度都是以完整的线路来考虑,在Conge的近一个月我们就没有看见有人挂顶绳来刷线,基本都是多段的领攀跟攀,没有看见爬单段的。《ALPINE ICE》是本非常棒的书,除了线路图片以及名称外,还会标明线路长度、难度、步行到达时间、冰壁朝向、海拔高度、下降方式这几个部分,有些线路还会特别注明消息和提示,如:线路首攀者,时间,线路注意事项等。在Valnontey 山谷的Ingegneria 线路,难度WI3 线路长度120米。看得出这是一条非常繁忙的线路,上午九点半,在我们之前已经有三组人上了,而我们之后还有三组等着。头顶不时有飞溅的冰块落下,在苦等一个多小时后,上方的动静小了,轮到我们,四个人分成两组,阳光很温暖,冰在阳光直射下有些化了,我们还在担心下降打冰洞会略麻烦时却发现每个绳距的末端都在岩石上打有永久性的保护点,从簇新的挂片和旁边一些很古旧的螺丝孔眼可以看出这里是有人一直维护的。我们的速度有些快,很快就到达中间保护点,之前的攀登者都有序地排着队挂在保护站上等待向上攀登或者下降,和一位五十多岁的当地攀冰向导聊天时得知,这一带的线路几乎全部都打有固定保护站,并有人定期检查和维护更换。这样一来省去了做冰洞下降的麻烦,也提高了效率和安全性。我们快速愉悦在阳光下享受了这条线路,快速的攀登快速的保护交替,快速的下降。固定下降点是个好法子,下一个冰季不妨在双桥沟试试。在我们之后的两个60岁的搭档非常稳健地在结组攀登,没有人在乎他们是两米一颗冰锥的确保,看到他们我的愿望就是和他们一样到60岁还可以和自己的搭档享受攀登的乐趣,他们是我们的偶像。今天的冰壁我们是最年轻的,有五十多岁的向导和他的客人同样是五十多岁来自巴黎大学的音乐教授。真羡慕他们的时光就在这种生活中悠然度过。在冰壁下和来自不同国家的陌生人聊相同的话题确实是愉快的事情。 而在另一条线路candelabra del coyote(难度 4 长度100米),冰壁上密密麻麻的满是镐和爪留下的孔洞。在这里,几乎每条长线路上,都遍布坑洞,攀爬的人数太多,冰都来不及重新冻起来。每天不断的有人在爬,以至我在完成的时候几乎都是用镐钩挂,没有再去打那已是千疮百孔的冰壁,这里的山体远没有四川双桥沟海拔高体积也小不少,因此水的补充相对少,攀爬的人又太多,于是就变成了这个模样。在这里我们还遇上了法国安撒登山滑雪学校(ECOLE NATIONALE DE SKI D’ALPINISME) 的实习向导们来这里训练,一水儿的帅哥。所有人动作干净利索,操作有条不紊,没准他们中间又会出现日后的登山大牛。带队的Tchouky得知我们来自中国,热情地告诉我们他去过四川,那里有很棒的山和冰壁。他还给我们带来一个消息,连续的欧洲大雪,沙木尼山上的雪厚得能游泳,打消了我们去攀冰的计划,“Conge是最好的!”他说。在之后的攀登中,我们见到了更多的人,但所有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系统操作非常熟练。向导负责领攀和保护,保护站操作和下降操作都是独立完成,所有步骤都是条理分明,有条不紊。这必须是系统的培训和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形成的。
MIXED和DRY TOOLING
在Conge,MIXED线路用的最多的不是机械塞和岩塞,因为岩石的缘故,主要以薄缝为主,岩锥无疑是首选,但是MIXED似乎更像是AID,因为不少线路并不是每年都能连起来,不少线路必须岩石上起步,或者中间有一段岩石线路,于是领攀者就间隔着敲上岩锥做保护点过渡,跟攀的人再拆掉岩锥。因此常常会看见浑身挂满冰锥和岩锥,绳套的攀冰者。在lillaz山谷,有一条非常经典的DRY TOOLING线路:THE EMPIRE STRIKES BACK难度WI 5 M11,这是一条完全仰角的线路,每天都可以看见歇斯底里的攀冰者嚎叫或者冲坠。在书上是这样注解这条线路的:for a long time this was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dry tooling routes in the Alps Exposed section on the first pitch to reach the first bolt,尽管我们也几次想尝试却总也排不上队。
在波兰朋友DK的指点下,我们来到了在40公里外Valsavarenche峡谷遍布着众多的DRY TOOLING线路,基本都是仰角,其实这里也有一些很棒的攀冰线路只是相比之下就少人问津了,来这的基本都是奔着DRY TOOLING来的。但是我们翻开一本挂在岩壁下的GUIDE BOOK,除了线路名称难度就是前人们的留言,“Routes are too FUCKING Hard!!! ”这是2009年Kevin Shiva这对搭档写下的,在进行了一天的攀爬后,我们发现这同样是我们的心声!在Valsavarenche峡谷里这里的线路“hard”是共识。我们尝试一条美妙的M7(Movimento sexy),和一条崩溃而逃屋檐线路的M10 (k BALCONE SOL PARADISO),其实这里的线路基本都是人工开点,这个问题其实当地也有过争议,但现在这里已经是这一带最棒的DRY TOOLING地区。尽管是人工点,但是绝不是胡乱凿坑开洞,线路没有太多多余的点,不少点必须在特定的角度才能稳定住,TORQUE(开瓶器动作),侧挂,镐身横向发力,线路动作的多样性,让你能体会到开线人的思想和付出。这天我们在意大利问冰的最后一天,我们写下的是:“We`ll be back.”
Cogne位于意大利瓦莱达奥斯塔地区(Valle d’Aosta),距离AOSTA主城约30公里,与法国沙木尼仅相隔不到两个小时车程。Cogne同属于阿尔卑斯山,只是在意大利称阿尔卑斯山为Mountain BLANC , 与登山、攀岩、滑翔伞等众多的运动一样,攀冰运动同样起源于阿尔卑斯山地区。尽管同在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法国、瑞士、奥地利、斯洛维尼亚境内都有可进行攀冰的地区,但意大利的Cogne却以冰壁、地理环境、交通、氛围以及配套等多种因素奠定了其成为攀冰圣地的“江湖地位。”
在Cogne的lillaz,Valnontey和Gimillan-Grauson以及Moline四个峡谷中分布着约两百多条攀冰线路,其中绝大多数在Lillaz和Valnontey两个山谷,大部分线路长度都超过100米,各种状态和难度以及长度的线路悬挂在峡谷两侧,“在每个冰季,吸引着欧洲以及世界各地的攀冰爱好者云集在此,这里是攀冰者的天堂和圣地。”在意大利旅游官方网站上如此介绍。的确,我们在这遇上了太多太多的攀冰者。法国人、瑞士人、西班牙人、德国人、美国人,甚至是遥远的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智利。他们中不少人都已不是第一次来了。
我们的居住地选在了AOSTA主城附近的乡村酒店,每天必须驾车一个小时到达Conge,在AOSTA阳光明媚,温暖安详。主城区位于峡谷腹地,两侧白雪皑皑的巨大山脉就是绝佳的滑雪场,缆车穿过房顶,街道,山峦直达雪场。每天清晨和黄昏的稳定气流里,总有着滑翔机安静的盘旋、拔高、俯冲。一切的一切都在稳定的动与静之间。我们的第一天是在各种惊叹中度过的,我们的车在GPS的导航下穿过村镇、教堂、果园,过足了各种眼瘾。翻出AOSTA的山谷,景象立即不同,道路两侧山谷一片白茫,山林、河谷、屋顶都积满了厚厚的白雪,有意思的是,这和许多藏区一样,大都是就地取材,用大块的片状岩石做屋顶。只是这些有着古旧的教堂,水喉,和那些刻有房屋建造年份的石块的村镇更让人感觉到时间的痕迹。
在只有两三条街道的Conge小镇上,来往的大多是来滑雪的客人,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了几家户外店,这里的户外店虽小,种类却颇繁多,主要的客人还是以滑雪为主,出租和修理雪板雪具是他们的主要经营项目,其次才是攀冰攀岩类,也提供各类冰镐冰爪高山靴出租。老板很友善,按她说我们是第一批到她店里的中国人,还送了我们一张攀冰地图,详细标明了Conge附近的冰壁线路分布线路的名称、难度、位置以及周围的徒步线路。在之后的时间里,这份地图成了我们的计划安排表,再加上一本英文版的《ALPINE ICE》,我们的攀冰日程就更为具体了。
意大利问冰第一镐就落在距离Conge三公里外的Lillaz山谷。Lillaz山谷就是一个巨大的Cross countr滑雪场,雪道高低交错,山林,峡谷,木屋贯穿成一个环线。没有门票,可以自带雪板或者租借。要到达冰壁需经常穿越雪道,不时有各类速度的滑雪者以不同状态飞过或翻滚而过。才中午,就已经有攀冰者收工返回了,见面都以“翘”来问好和告别。峡谷并不太深,海拔也在1200米至1800米之间,在这每一个冰瀑都有指示牌,但放眼看去几乎所有的冰壁上都挂满了人,我们果断地选择了距离沟口较近的线路hard ice in the rock 难度 WI 4 来热身,冰况和四川双桥沟相似,打镐和踢冰的力量感觉基本一致。我们携带的ENTHEOS II技术冰镐和双螺纹冰锥在这条坚硬和有着巨大菜花仰角的线路上表现得轻松有余,钩挂和入冰起镐都非常轻松,意大利问冰之旅的第一条线路轻松愉快地完攀。我们按照GUIDE BOOK的介绍,以前的线路上方的悬空冰挂会和我们攀爬的线路连接形成一条很棒的长150米左右的WI6线路,现在至少在今年我们只能爬单段,或者像当地向导带客人一般,从小道接近冰瀑线路中段,下降下来再开始爬。第二天的攀登依然在lillaz山谷,WI5 的songe-di- Patagonia,线路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太大的压力,照例是愉快地完攀,给我们留下印象的倒是在冰壁下满不在乎走来走去的野羊和野鹿。回到停车场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酒吧里来杯比国内还便宜的热可可或咖啡,坐在窗边看着各种色彩的滑雪者穿行在雪道上。
休整一天后,我们的目标开始转向结组线路。和四川“双桥沟STYLE”不同,这里的线路难度都是以完整的线路来考虑,在Conge的近一个月我们就没有看见有人挂顶绳来刷线,基本都是多段的领攀跟攀,没有看见爬单段的。《ALPINE ICE》是本非常棒的书,除了线路图片以及名称外,还会标明线路长度、难度、步行到达时间、冰壁朝向、海拔高度、下降方式这几个部分,有些线路还会特别注明消息和提示,如:线路首攀者,时间,线路注意事项等。在Valnontey 山谷的Ingegneria 线路,难度WI3 线路长度120米。看得出这是一条非常繁忙的线路,上午九点半,在我们之前已经有三组人上了,而我们之后还有三组等着。头顶不时有飞溅的冰块落下,在苦等一个多小时后,上方的动静小了,轮到我们,四个人分成两组,阳光很温暖,冰在阳光直射下有些化了,我们还在担心下降打冰洞会略麻烦时却发现每个绳距的末端都在岩石上打有永久性的保护点,从簇新的挂片和旁边一些很古旧的螺丝孔眼可以看出这里是有人一直维护的。我们的速度有些快,很快就到达中间保护点,之前的攀登者都有序地排着队挂在保护站上等待向上攀登或者下降,和一位五十多岁的当地攀冰向导聊天时得知,这一带的线路几乎全部都打有固定保护站,并有人定期检查和维护更换。这样一来省去了做冰洞下降的麻烦,也提高了效率和安全性。我们快速愉悦在阳光下享受了这条线路,快速的攀登快速的保护交替,快速的下降。固定下降点是个好法子,下一个冰季不妨在双桥沟试试。在我们之后的两个60岁的搭档非常稳健地在结组攀登,没有人在乎他们是两米一颗冰锥的确保,看到他们我的愿望就是和他们一样到60岁还可以和自己的搭档享受攀登的乐趣,他们是我们的偶像。今天的冰壁我们是最年轻的,有五十多岁的向导和他的客人同样是五十多岁来自巴黎大学的音乐教授。真羡慕他们的时光就在这种生活中悠然度过。在冰壁下和来自不同国家的陌生人聊相同的话题确实是愉快的事情。 而在另一条线路candelabra del coyote(难度 4 长度100米),冰壁上密密麻麻的满是镐和爪留下的孔洞。在这里,几乎每条长线路上,都遍布坑洞,攀爬的人数太多,冰都来不及重新冻起来。每天不断的有人在爬,以至我在完成的时候几乎都是用镐钩挂,没有再去打那已是千疮百孔的冰壁,这里的山体远没有四川双桥沟海拔高体积也小不少,因此水的补充相对少,攀爬的人又太多,于是就变成了这个模样。在这里我们还遇上了法国安撒登山滑雪学校(ECOLE NATIONALE DE SKI D’ALPINISME) 的实习向导们来这里训练,一水儿的帅哥。所有人动作干净利索,操作有条不紊,没准他们中间又会出现日后的登山大牛。带队的Tchouky得知我们来自中国,热情地告诉我们他去过四川,那里有很棒的山和冰壁。他还给我们带来一个消息,连续的欧洲大雪,沙木尼山上的雪厚得能游泳,打消了我们去攀冰的计划,“Conge是最好的!”他说。在之后的攀登中,我们见到了更多的人,但所有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系统操作非常熟练。向导负责领攀和保护,保护站操作和下降操作都是独立完成,所有步骤都是条理分明,有条不紊。这必须是系统的培训和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形成的。
MIXED和DRY TOOLING
在Conge,MIXED线路用的最多的不是机械塞和岩塞,因为岩石的缘故,主要以薄缝为主,岩锥无疑是首选,但是MIXED似乎更像是AID,因为不少线路并不是每年都能连起来,不少线路必须岩石上起步,或者中间有一段岩石线路,于是领攀者就间隔着敲上岩锥做保护点过渡,跟攀的人再拆掉岩锥。因此常常会看见浑身挂满冰锥和岩锥,绳套的攀冰者。在lillaz山谷,有一条非常经典的DRY TOOLING线路:THE EMPIRE STRIKES BACK难度WI 5 M11,这是一条完全仰角的线路,每天都可以看见歇斯底里的攀冰者嚎叫或者冲坠。在书上是这样注解这条线路的:for a long time this was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dry tooling routes in the Alps Exposed section on the first pitch to reach the first bolt,尽管我们也几次想尝试却总也排不上队。
在波兰朋友DK的指点下,我们来到了在40公里外Valsavarenche峡谷遍布着众多的DRY TOOLING线路,基本都是仰角,其实这里也有一些很棒的攀冰线路只是相比之下就少人问津了,来这的基本都是奔着DRY TOOLING来的。但是我们翻开一本挂在岩壁下的GUIDE BOOK,除了线路名称难度就是前人们的留言,“Routes are too FUCKING Hard!!! ”这是2009年Kevin Shiva这对搭档写下的,在进行了一天的攀爬后,我们发现这同样是我们的心声!在Valsavarenche峡谷里这里的线路“hard”是共识。我们尝试一条美妙的M7(Movimento sexy),和一条崩溃而逃屋檐线路的M10 (k BALCONE SOL PARADISO),其实这里的线路基本都是人工开点,这个问题其实当地也有过争议,但现在这里已经是这一带最棒的DRY TOOLING地区。尽管是人工点,但是绝不是胡乱凿坑开洞,线路没有太多多余的点,不少点必须在特定的角度才能稳定住,TORQUE(开瓶器动作),侧挂,镐身横向发力,线路动作的多样性,让你能体会到开线人的思想和付出。这天我们在意大利问冰的最后一天,我们写下的是:“We`ll be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