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的大师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sn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20世纪中国画界的一派宗师,张大千出演的是一个“传统的、纯粹的艺术大师”的形象。在人生形式上,张大千是以超世的心态入世;在艺术追求上,张大千是一个兼收并蓄,不断超越自我的“行者”;在中外文化交流上,张大千是一个传统的民族主义者。他的成就在于实现了古今、中外的文化大对话,并以亲身实践为20世纪中外艺术发展的双向互动范式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张大千 文化性格 现代艺术 启示
  中图分类号:J2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画界的一派宗师——张大千,其绘画技法之高,画路之宽广,题材之广泛,几无人能出其右。他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曾荣获国际艺术学会的金牌奖,被推选为“全世界当代第一大画家”。张其昀评其为人:“内重外轻,至诚怛恻,具有真性情的人。”
  然而与众多名人遭遇相同的是,对张大千的评价还有截然相反的一面:“欺世盗名红极一时。”“张大千的个人风格不是从生活中来的,而是临摹前人之作多了才形成的……因此,他在思想上无创见,哲学上无体系,绘画上无理论。”“流浪海外的卖国贼、叛徒”。
  究竟应如何认识与理解张大千?要真正的了解张大千,就必须从这个特殊的个体出发,“回到张大千那里去”。
  一 超然世外的学隐式艺术大师
  1840年后,伴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和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启蒙和救亡成为近现代社会的两大主题。此一时,正是张大千远遁海外前的社会局势。这个特殊的个体的特殊人生场景开启了——无论时局如何动荡变迁,张大千总是置身其外,独守一块宁静的天地,“躲进小楼成一统”,特立独行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在这一点上,张大千与其二哥张善子积极投身于挽救民族危亡的洪流、徐悲鸿时刻关心时代命运、作品主题紧紧围绕时代的需要而创作不同。张大千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的画完全脱离现实时代的影子。可以说,张大千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有意无意中保持了回避,选择了一条极为单纯并使其逐渐边缘化的“学隐”之路。
  张大千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跟其早期的潜意识、成长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1 早期的潜意识
  (1)缘起——黑猿转世
  张大千本人及家人曾多次提及,张大千是黑猿转世。“转世”一词来源于印度佛教的灵魂轮回哲学。它是一个“宗教”概念,传入中土后,与中国的道教相融合,除了原本的转世轮回之意外,还逐渐演变出了仙人托世、星宿下凡诸如此类的传说。
  这种转世意象形成之后,经过众口相传,代代相因,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后,成为影响民众思维习惯的民族文化心理。张大千其母临产前的关于猿的异梦,就是受这一思维习惯影响,自然也就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意义和象征。
  考察中国历史上的猿意象,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佛猿、神猿、技击猿、向导猿、智识猿、长寿猿、淫猿、水猿。张大千母亲的这一梦境,能予以美好寄托联想的可以排除淫猿和水猿。以上几种猿意象,暗含了聪明、富有技巧、归隐修真等。故可推测,幼时的张大千应是被家人寄托了能成长为聪明、富有技巧或与世无涉、能自由主宰自己命运的人的美好期望。
  人生的成功往往与童年生活有着一种神秘而又必然的联系,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沉浸在梦境中的张大千从幼年时代起便在家人的幻想中给自己设定了当一名能够主宰自己创造的艺术天地的角色。这种当时并不甚自觉的潜意识中的心理动因,对于后来张大千文化性格的形成虽不能说起了某种神奇的支配作用,但确实潜移默化地积淀在这个个体的心灵里,并成为指导其步入成熟人生的重要内因。
  (2)缘灭——对佛缘的自觉认同与实践
  这种植根于幼小心灵的文化积淀对于张大千后来选择艺术之路,无疑是做了一种早期的心理准备与文化铺垫,后来张大千的出家则可以看做是张大千对这一说法的自觉认同。
  1919年,张大千从海外归来,适逢其未婚妻含恨离世。遭此变故,张大千深感人生无常,而遁入空门,出家为僧。对张大千的出家,他自己解释为感情受挫,台湾作家高阳则认为,真正的原因是“现实的压力,激出他不顾一切,企图突破窘境的一种冲动。”
  无论感情受挫也罢,冲动也罢,解决问题的途径都不是唯一的。然而张大千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却是出家当和尚。从张大千与谛闲大师的对话可以看出,张大千对佛教经典是比较熟悉的,这就表明张大千的出家有着深层次的心理积淀。关于张大千出家的根源,究其实,源于其对前世今生的预期设定,即其对佛猿转世的认同——心中原已有出家的前缘,此时的出世恰是机缘而已。
  当张大千面对现实无法摆脱的压力时,很自然地走向了冥冥深处心中的归依——遁入空门,完成前世今生的轮回。然而当张大千烧戒的时候,却临阵退缩了。梦境只不过是幻象,当幻象与现实的理智相互碰撞,理智最终战胜了幻象——张大千在被其二哥抓回后,半推半就地还了俗。张大千的出家近似一场闹剧,但出家经历也使得他预期设定的人生之路成了唯一,即成为一个富有技巧并能自由主宰自己命运的人。
  张大千还俗之后,由于幼时家庭环境影响的惯性,使得他对佛缘的认同和实践依然伴随终身。这在张大千的人生境界、绘画题材、居住环境中可见一斑。
  佛家讲四大皆空,诸法无常、诸法无我。它要求以法而出、以道而处,持法入世。在社会生活中淡漠功名利禄,远离名利的困扰。概括而言,即出世。张大千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其心性寄托于无限的三千大千世界中,意图超越有限的现实世界,无意于官宦仕途、功名利禄,所以选择了一条单一的能任意抒发其无限的内心世界的艺术之路。
  张大千是一个“真性情”的人,是以出世的态度入世,他的成功跟他的人生态度有着天然的联系,然而“学隐”之路的选择也使得张大千远离近代社会发展的主流,其缺乏背景的身份、远遁海外的行为很容易受到他人的攻击。
  二 兼收并蓄、开拓创新,不断超越自我的传统艺术的继往开来者
  1 师法古人、兼收并蓄
  一个画家能否功成名就,跟他传统功底是否深厚有着很大的关系。张大千的传统功力,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曾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临摹古人名作。他从清代石涛起笔,到八大山人、陈洪绶、徐渭等,进而广涉明清诸大家,再到宋元,最后上溯到隋唐。他把历代有代表性的画家的作品一一挑出,冥思神合,心摹手追。然而他对这些并不满足,又到敦煌面壁3年,向石窟艺术和民间艺术学习。以壁画时间跨度而论,张大千临摹古人画作历经北魏、西魏、隋、唐、五代等朝代,足以令人瞠目结舌、汗颜无地。
  2 师法造化、身体力行
  师古人自然重要,但师法造化更重要,历代有成就的画家无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大千在学习石涛的同时,也深得古人思想精髓,并能身体力行。张大千说:“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什么意思呢?……名山大川,熟于胸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笔自然有所依据,要经历的多才有所获。山川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兽都是一样的。”他又说:“多看名山巨川、世事万物,以明白物理,体会物情,了解物态。”张大千在50岁之前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后在香港、印度、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地居住,更是周游欧美各洲。张大千所到之处,都做了大量的写生,积累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
  可以看出,张大千的成功虽是建立在临摹古人的基础上,但并不限于此,张大千的师法造化,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张大千师古人、师造化,兼收并蓄、广采博收,终成一代大师。回顾张大千成功之路,可用一句话概括:由梦境入佛境写我心境终至化境,经一家通百家融汇千家始成大家。
  三 站立在传统文化高地上的中国艺术的传播者
  1 恪守传统文化精神的艺术大师
  19世纪初以来的中国文化,由于遭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压迫与冲击,中国近代的文化思潮遂开始形成坚持传统及革新两条路线发展。在遭受了一次又一次失败之后,中国知识界对传统文化日益绝望,由此产生一种强大的反传统思潮并在五四时期到达顶峰。
  反映到艺术形式上,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为了寻求中国绘画的出路,大批有志青年如徐悲鸿、林风眠等纷纷把目光投向西方。他们矢志不移地致力于把西方绘画理念和技法引入中国传统绘画,期望以此实现中华民族艺术之复兴。
  与徐悲鸿、刘海粟不同,张大千是一个完全出身于古典中国画学传统的画家,是一个极其注重儒家道德修养,讲究修身立德、亲仁爱众,自觉地以儒家道德规范律己育人并努力身体力行的人。在内心深处始,他是一个始终坚守传统文化精神的艺术大师。
  他的画风虽数度改变,但表现形式依旧是以传统绘画理念为主;即便其在57岁时自创的颇负盛名的泼彩画法,也是在继承唐人泼墨画法的基础上,揉入西欧绘画的色光关系,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山水画笔墨技法。
  2 站在民族文化的峰巅与世界对话
  传统中国文化(艺术)在近代始终面临着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化文化转变的问题,这既是其时世界的发展潮流,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先进的知识分子寻求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种手段。新中国成立后,文化救亡的主题淡化,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凸显,张大千的后半生,可以说就是这一历史使命的践行者。
  1949年后,张大千曾在二三十个国家巡回举办画展,足迹遍及欧美、日本及东南亚各国。1956年张大千与毕加索会晤,被西方媒体誉为“历史性的会见”、“中西绘画大师首次会晤”。从此画界便有“东张西毕”的美传。1958年,在美国举行的世界现代美术博览会上,张大千以1幅中国画《秋海棠》荣膺国际艺术学会颁发的金牌奖,并被该学会公选为“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这是中国人在美术方面第一次获得如此高的荣誉。
  张大千的艺术之旅,与近现代大多数学者以一种低姿态向西方寻求救亡图存的救国之道不同,他始终保持了一种高昂的对等姿态。他站在民族文化的峰巅,以自信而又恢弘的气度,炉火纯青的绘画技法,纵横驰骋于西方世界,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誉。
  张大千的独特贡献在于使传统中国绘画在现代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他的泼墨泼彩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他将中国绘画由古典带入了现代,使传统中国艺术精神做了成功的现代转化;也使世人对传统与现代的互动发展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体认与省思。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艺术)创作内涵,是中国知识分子近百年来不断挣扎努力,所期望达成的目标与理想,也是反传统主义之激进立场对传统中国文化最大的质疑。”
  可以说,是张大千使中国传统绘画自近现代以来在西方艺术包围下第一次成功“突围”。张大千的艺术成就一方面证明了传统中国艺术(文化)能够在现代世界中做积极的沟通与转化;另一方面用其实践亲身证明了在当时中西文化对等会通交流的可行性。张大千这种在当时与世界“对话”的艺术操作方式,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路向与艺术范式。
  四 小结
  张大千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出演的是一个“传统的、纯粹的艺术大师”的形象,无论是他的艺术成就还是人格境界,都蕴含着独立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思想价值和人格价值。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了中国20世纪的艺术建构与创造,他的艺术成就、人格境界、人生范式与徐悲鸿、刘海粟、齐白石等人一道,共同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化与艺术一道绝佳的人文景观。
  
   注: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张大千研究中心青年科研项目:ZDQ2009-07。
  
   参考文献:
   [1] 谢家孝:《张大千的世界》,徵信新闻报出版社,1968年版。
   [2] 傅雷:《傅雷文集·书信卷》(上),安徽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3] 何频:《张大千因何身后是非多》,《东方艺术》,1999年第4期。
   [4] 陈应祥:《孙悟空形象的系统思考》,《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3期。
   [5] 高阳、张大千:《梅丘生死摩耶梦》,三联书店,2006年版。
   [6] 张大千:《对老友薛慧山的谈话》,李永翘编:《张大千论画精粹》,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
   [7] 巴东:《张大千于传统中国绘画在现代转化的特殊意义》,《张大千研究》,国立历史博物馆,1996年版。
  
   作者简介:徐涛,男,1979—,山东潍坊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化史、心理史学,工作单位:四川内江师范学院政法与历史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熊琏是清中叶著名女词人,其才学不凡却婚姻不幸,一生郁悒。因此,她的词常流露出惶然无依的身世之感,以及对命运不公的怨愤不满,体现出可贵的自我意识。同时,她的目光又能超越个人的困境,破除男女性别的局限,为更多失意才人鸣不平,将女性词的情感境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熊琏词 凄惶 怨愤 自我意识 性别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一 凄凉无依的身世之感  熊琏,字商珍
期刊
摘要传统儒学重义轻身,重纲常伦理轻个体生命,对传统士人的思想、行为乃至政治法律制度、民族的文化性格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壬午殉难是明前期士人生命实践的极致的悲剧演绎。被边缘化的庄子人性学思想,对生命自由、自然本性的追求具有终极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生命观 方孝孺 人性 文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士人阶层是中国古代的知识阶层,士人的思想文化史就是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史,士
期刊
摘要赵翼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文人,其诗风雄丽奇恣、独抒性灵,对后世诗歌创作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赵翼诗风 独抒性灵 清代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清代乾嘉时期著名文人。赵翼一生著述宏富,文史兼通:作为诗人,他与袁枚、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诗家”。《瓯北诗集》收录其诗达4883首;作为史学家,他与钱大昕、王鸣盛齐名,所著《廿二
期刊
摘要张大千先生是载誉世界的国画大师,但他却痴迷传统戏剧音乐艺术。由于张大千在国画艺术上取得了震撼世界的骄人成就,其在音乐欣赏、戏剧评论、民族音乐学理论、乐器乐画收藏、传统戏剧脸谱等方面的高深修养被掩盖起来了,除其少数学者、朋辈对先生在与川剧、京剧界大师的交往中产生的名人逸闻有见诸报端外,先生在中国传统音乐方面的广博修养鲜为人知。本文从其家族生活背景的文化传统因素方面略做分析,以图加深我们对这一文化
期刊
摘要中医古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息息相关。对古医籍命名方式的探析,不仅可以体现中医学术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且能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文化 古医籍书名 命名规律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书名是书籍作者对自己作品的概括,其语言受到时代、社会、文化、学科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医古籍书名的特点尤为鲜明,用语多哲理之词,虽文采飞扬,寓
期刊
摘要本文以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为理论指导,尝试对唐诗《送友人》的两个英译文进行功能语篇分析和对比,重点比较“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方面的异同。对比表明,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所提出的语言纯理功能,可以和语言的三大系统即逻辑、语法和修辞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既可以分析研究语言也可以分析比较语篇,还可以帮助译者把握理解原文,有利于翻译批评家们把宏观的翻译标准进行细化、量化,使翻译译文评判客观化、科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的原因,探讨了习语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指出实际翻译时,应根据翻译目的和翻译对象,灵活运用归化、异化及两者相结合的翻译方法,做到既忠实于原习语文化内涵,又符合译文语言规范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习语 文化内涵 归化 异化 和谐统一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习语是经过人们时代相传而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它包括成语、谚语、俗语和典故等,集各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红楼梦》人物对话中称谓语英译的对比分析,详细阐述了中英称谓文化的差异及其对翻译所造成的困难,深入探讨了异化和归化策略在杨氏和霍氏英译本中的应用,并指出二者的利弊。笔者认为,随着跨文化传播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翻译实践会呈现出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趋势。  关键词:红楼梦 称谓语 翻译 异化与归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红楼梦》素来被誉为中国明清文化历
期刊
摘要2009年中旬京剧《赤壁》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两次共20场,场面火爆,2010年5月第三度回归舞台。本文试分析京剧《赤壁》如何在流行文化与现代传媒的充斥下挣扎求存:该剧恢弘壮丽的场面点燃了观众看戏的激情,同时也借电影《赤壁》的“东风”造势,挑战了观众对戏剧功能及属性的想象极限。人们对京剧的欣赏模式从“听戏”到“看戏”发生了转变,这样的转型虽然引发了争议,但对京剧艺术的发展,却是有益的尝试。  关键
期刊
摘要辜鸿铭是儒家经典英译史上的重要译者,其译文流畅,被西方社会广为接受。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作为理论基础,以《中国人的精神》中的中国典籍部分的英译作为个案,分析了辜鸿铭的归化翻译思想。  关键词:辜鸿铭 中国人的精神 翻译目的论 归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以往的翻译研究着重点在“怎么译”上,无论是中国传统译论的“信达雅”、“形似和神似”、“化境”,还是西方的“泰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