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需要放下点东西
当年,一部《疯狂的石头》让郭涛走入观众的视野,似乎也为他定了性。郭涛说自己骨子里挺愤青的,有想法、有艺术追求,是一个正八经儿的文艺青年,演喜剧当笑星,是歪打正着。“其实我也挺喜欢演喜剧的,过去那种愤青状态把自己整得特累,排练喜剧有种释放、解脱的感觉,把沉重的东西放下,人生需要放下点东西,不然会把自己弄得很辛苦。”
BQ:《白鹿原》马上上映了,怎么看鹿兆鹏这个角色?
G:对于《白鹿原》,我有种责任,从一开始知道作品要搬上银幕的时候,很多导演都考虑要拍摄,最终是王全安导演拍了。我跟他是很多年的好朋友,我跟他说不管让我演什么,让我来就行。作为一个陕西籍的演员,出演陕西籍作家的作品,我觉得我义不容辞。当年贾平凹老师的《高兴》我也出演了。
鹿兆鹏是个很有色彩性的人物,在白鹿原所有人里是惟一与众不同的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是村子里第一个想走出去的人,想真正去感受新文化的状态,想去了解世界。后来他学到一些新文化的东西,他希望用文化、教育来改变村子的现状,所以他回来办学,最后他跑了,去做了一个革命者。在这个戏里鹿兆鹏有两三次出逃,第一次结完婚他跑了,也给黑娃的跑埋下了种子;第二次跑是审时度势,有人来抓他,他在给孩子教学过程中从窗子偷偷出去,这一跑就一去不回,去干革命了。我觉得这个人物在戏里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果说白鹿原每个人物都有他的性格局限性,决定了他只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那鹿兆鹏这个人可以说相对比较完美。这次虽然我没按喜剧的套路演但他们觉得还是有喜剧的色彩,可能是带点政治讽刺意味吧。
BQ:演电影和演话剧对你来说各意味着什么?
G:我举过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戏剧就像是亲人,我从小在话剧团长大,父母也是干这行的,戏剧溶在我的血液里,不可分割;电影就像是情人,总会给我刺激和诱惑。而我过去对电视剧嗤之以鼻,当年跟孟京辉调侃电视剧是“庸现”(庸俗现实主义),但我现在在渐渐改变观念。要让我感受这三个不同的概念,我还是更喜欢话剧,不过电影对我来说很有意思,电视剧太辛苦,但是很锻炼人。
不是说好演员都是疯子吗
前一段,《恋爱的犀牛》在保利剧院举行了千场纪念演出,后三场中,郭涛作为神秘嘉宾登台客
BQ:前几天在《恋爱的犀牛》舞台上还看见你了。
G:我是后三场加入的,他们一开始想让我像郝蕾那样都演下来,但要排练半个月,我实在没时间。
BQ:歌唱得不错。
G:谢谢。我歌唱得挺好的,1999年演《恋爱的犀牛》的时候我唱了三四首歌呢。这次新排版本演唱部分减少了,那会儿我可是自弹自唱。
BQ:你是第一个马路的扮演者,当年怎么跟孟京辉一拍即合的?
G:我和孟京辉上学时候是同届同学,我们一帮人做戏剧志同道合,大家关系很好,毕业后又分到一个单位,原来叫中央实验话剧院,现在叫国家话剧院。搞话剧嘛,需要“臭气相投”的人。上世纪末的时候,我们想干点什么,算是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演完《恋爱的犀牛》我觉得挺爽的,似乎给自己证明了点什么。而且那个时候,心里觉得该轮到我们这批人去展示自己了。最初观众不了解我们,而现在我们被接受成为主流文化,我挺欣慰的,自己是其中一分子,也算是旗手、战士吧。
BQ:那些年你成为了孟京辉的御用男主角。
G:对,可以这么说。《等待戈多》、《恋爱的犀牛》、《沃伊采克》、《思凡》、《我爱XXX》……很多戏,几乎就是孟京辉的御用,后来我不演了,陈建斌就上了,他不演了,段奕宏就上了,反正就是这帮人。
BQ:你和孟京辉都是很疯狂的人吧?
G:差不多吧,属于骨子里狂野的。所以我的角色都带点癫狂,就像马路、唐吉诃德,很偏执。其实并不是我本人很偏执,而是我们想展现和表达的戏剧精神很疯狂。我们也可以温文尔雅、不痛不痒,或者说附庸风雅。但我觉得戏剧本身是有感染力的,不像电影,电影是冷漠的,银幕下的理性交流,而戏剧是一种真实的面对面的交流,能让你在当中去肆意发挥,就像演《恋爱的犀牛》的时候,台底下哭得一片一片的,后来我想这哪是哭我们的戏啊,是在哭他们自己的感情经历呢。戏剧就是这样的,带有情感的宣泄和共鸣。
2012年,郭涛很忙。上半年两部电影,9月王全安的《白鹿原》,郭涛在里面扮演鹿兆鹏,而在年底之前,可能还会有两部他演的电影上映。不久前,他还再次登上了孟京辉的舞台,在《恋爱的犀牛》千场演出时客串了一把。在电影《百万巨鳄》中,郭涛第一次尝试了惊悚片,拍之前可把郭涛激动坏了,以为真可以跟鳄鱼真枪实弹肉搏,结果整个戏拍下来,鳄鱼一眼没见到,完全是凭空想象,和空气搏斗,没想到后期加上特效还真挺像那么回事。和宁浩再次合作,郭涛为了《黄金大劫案》中的“疯爹”下足了工夫,三四个月间每天化着四个小时的妆,穿得跟棉袄似的在高温下拍摄,宁浩说“疯爹”是特别给郭涛写的,特别适合他演。在刚刚结束的第11届长春电影节上,因为“疯爹”这个角色,郭涛将最佳男配角奖收入囊中。
BQ:很多人说这些年《恋爱的犀牛》舞美越来越现代,却没有你们第一届演的那种感觉了。
G:毕竟我们是头版的演员,对这个戏精神层面的理解可能更深一些,过去不像现在信息量这么大,表现手段也没有这么多样,于是我们用相对原始的方法,回归戏剧的本源,可能反而感染力更强。就像这回《恋爱的犀牛》千场时候登台演出完了以后,我晚上还在想,好像缺点什么,后来我也跟孟京辉探讨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呢?我想起来《恋爱的犀牛》最后马路说,“这是我能给你的最后的东西,犀牛图拉的心和我自己,你愿意收留我们吗?”在我当年演出的版本里,我唱了首歌,是我写给明明的诗。(唱)“一切白的东西和你相比都成了黑墨水而自惭形秽,一切无知的鸟兽因为不能说出你的名字而绝望万分……”旁边还有乐队,最后“我的爱人,我的爱人……”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唱。我演的那版中那首诗是我唱出来的,我觉得这是人物的升华,为什么说马路是个诗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可能这种东西给观众的情感表达会更强,一下就升华了。而现在这首诗只是背景音乐了,削弱了很多戏剧本身带来的冲击力。 BQ:这次千场再去演马路和1999年第一次演马路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G:紧张。我原来不紧张,因为心里有底啊,就是要把他们(观众)都给震晕了。现在因为好久不演了,突然让我上去我得找找最开始的感觉。最重要的是马路这个角色对我来说意义非比寻常,我在乎他,我害怕对他有损害,所以哪怕舞台上只有一两分钟的表现时间我也很在乎。孟京辉跟我说“你回来吧,郝蕾和我都邀请你”,我说演可以,得给我排练时间啊。他说你这么牛B,肯定能行。我说我害怕,真让我演得给我半年时间,三个月锻炼身体,一个月排练,一个月演出,最起码得半年,我才敢演。
BQ:马路的激情现在还能点燃你吗?
G:还是一样。这次千场我第一天登台那天,在舞台上我有点胃痉挛,因为紧张激动。记得当年《恋爱的犀牛》第二版时,他们让我过去看,我担心我过去不好,因为怕自己之前的演出对人家再创作有影响,直到最后彩排的时候我才去看的,他们让我提点意见,其实我哪有什么意见啊,我都把自己感动得不行了。就在舞台底下看他们演出,激动得我也胃痉挛了,绞痛得不行。
做出点儿叮当响的事儿来
朋友们给郭涛起了个外号叫作“郭骚骚”,这个西北汉子性格粗中带细,虽然演的戏大多都是“疯爹”这样的角色,但其实在生活中却是个一丝不苟、很讲究的人。在家里头他要求有些地方必须一尘不染,地上有根头发丝也要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儿子五岁,正在淘气的时候,郭涛就跟在儿子屁股后头收拾。对于着装和外形,郭涛对自己的要求也蛮高,接受采访的当天上午,郭涛光着膀子出门跑步,希望晒黑点,结果没想到赶上阴天,还有点小郁闷。
BQ:你本人是理想主义者吗?
G:是,非常理想。所有人都认为唐吉德是个疯子,但其实他是个战士。现在这个社会审时度势的人太多了,需要一些理想主义者给他们当头一棒或者挠挠痒痒。
BQ:话剧也好,电影也好,你所扮演的所有的角色里面哪一个释放了你最大的能量?
G:不一样。比方说马路,《恋爱的犀牛》我演了90场3个多月,那个时候我觉得是一种释放,一种雄性的释放,一种对自己生活状态的释放,对新世纪的发泄。再比方说《万有引力》,其实我自己对于情感的东西有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可能是演员的共性吧,我又是一个有家室的人,不可能在生活当中表达出那么多的东西来,演《万有引力》的时候,我就想一个有胸毛的性感的数学家,他能表达出什么样的情感,生活中有怎么样的情调。而《疯狂的石头》里面的包志宏,是小人物在底层的压抑,最后释放。我觉得这跟我个人的性格有一定关系,这个时代没有什么大师,在小人物的人生状态中怎么找到闪光点,我不会在暗处在微博上随便发一段骂人宣泄的话,太小家子气了,我觉得应该做出点儿能够叮当响的事儿,干这个工作正好有这个权益,有这种合理性可以去释放,特别在40岁以后,有了孩子,人生进入到另一个状态,不能再过那种到处乱撞的愤青生活,想问题开始理智一点了。
BQ:都说男人不只有一面,你最欣赏自己身上的哪一面?
G:不服输,我很坚强,很能吃苦,这个工作其实是一个民工一样的工作,需要演员工作时候像民工一样,在路边吃点盒饭,没日没夜去打工挣钱,你必须有这个体力,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些人在这个过程中不太用心,他的作品就缺少一种劲儿,我是一个认真的人,又是科班出身,总觉得要对得起这些事儿。
BQ:如果没去干演员,你会干什么?
G:不敢想象,我很多次想过这个事儿,我原来做梦没有考上戏剧学院,考大学我报什么科啊,就很害怕。我爸妈就是干这一行的,一开始我很排斥做演员,后来到了考学的年龄,选择自己未来职业的时候,爸妈教给我怎么唱歌怎么演小品,稍微一点拨我就明白了,看来我就只能干这行也就适合干这行。
BQ:七匹狼的口号是提倡“品格名士”,你觉得什么样的男人可以称得上“品格名士”?
G:有生活品位,懂得生活的男人。
当年,一部《疯狂的石头》让郭涛走入观众的视野,似乎也为他定了性。郭涛说自己骨子里挺愤青的,有想法、有艺术追求,是一个正八经儿的文艺青年,演喜剧当笑星,是歪打正着。“其实我也挺喜欢演喜剧的,过去那种愤青状态把自己整得特累,排练喜剧有种释放、解脱的感觉,把沉重的东西放下,人生需要放下点东西,不然会把自己弄得很辛苦。”
BQ:《白鹿原》马上上映了,怎么看鹿兆鹏这个角色?
G:对于《白鹿原》,我有种责任,从一开始知道作品要搬上银幕的时候,很多导演都考虑要拍摄,最终是王全安导演拍了。我跟他是很多年的好朋友,我跟他说不管让我演什么,让我来就行。作为一个陕西籍的演员,出演陕西籍作家的作品,我觉得我义不容辞。当年贾平凹老师的《高兴》我也出演了。
鹿兆鹏是个很有色彩性的人物,在白鹿原所有人里是惟一与众不同的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是村子里第一个想走出去的人,想真正去感受新文化的状态,想去了解世界。后来他学到一些新文化的东西,他希望用文化、教育来改变村子的现状,所以他回来办学,最后他跑了,去做了一个革命者。在这个戏里鹿兆鹏有两三次出逃,第一次结完婚他跑了,也给黑娃的跑埋下了种子;第二次跑是审时度势,有人来抓他,他在给孩子教学过程中从窗子偷偷出去,这一跑就一去不回,去干革命了。我觉得这个人物在戏里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果说白鹿原每个人物都有他的性格局限性,决定了他只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那鹿兆鹏这个人可以说相对比较完美。这次虽然我没按喜剧的套路演但他们觉得还是有喜剧的色彩,可能是带点政治讽刺意味吧。
BQ:演电影和演话剧对你来说各意味着什么?
G:我举过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戏剧就像是亲人,我从小在话剧团长大,父母也是干这行的,戏剧溶在我的血液里,不可分割;电影就像是情人,总会给我刺激和诱惑。而我过去对电视剧嗤之以鼻,当年跟孟京辉调侃电视剧是“庸现”(庸俗现实主义),但我现在在渐渐改变观念。要让我感受这三个不同的概念,我还是更喜欢话剧,不过电影对我来说很有意思,电视剧太辛苦,但是很锻炼人。
不是说好演员都是疯子吗
前一段,《恋爱的犀牛》在保利剧院举行了千场纪念演出,后三场中,郭涛作为神秘嘉宾登台客
BQ:前几天在《恋爱的犀牛》舞台上还看见你了。
G:我是后三场加入的,他们一开始想让我像郝蕾那样都演下来,但要排练半个月,我实在没时间。
BQ:歌唱得不错。
G:谢谢。我歌唱得挺好的,1999年演《恋爱的犀牛》的时候我唱了三四首歌呢。这次新排版本演唱部分减少了,那会儿我可是自弹自唱。
BQ:你是第一个马路的扮演者,当年怎么跟孟京辉一拍即合的?
G:我和孟京辉上学时候是同届同学,我们一帮人做戏剧志同道合,大家关系很好,毕业后又分到一个单位,原来叫中央实验话剧院,现在叫国家话剧院。搞话剧嘛,需要“臭气相投”的人。上世纪末的时候,我们想干点什么,算是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演完《恋爱的犀牛》我觉得挺爽的,似乎给自己证明了点什么。而且那个时候,心里觉得该轮到我们这批人去展示自己了。最初观众不了解我们,而现在我们被接受成为主流文化,我挺欣慰的,自己是其中一分子,也算是旗手、战士吧。
BQ:那些年你成为了孟京辉的御用男主角。
G:对,可以这么说。《等待戈多》、《恋爱的犀牛》、《沃伊采克》、《思凡》、《我爱XXX》……很多戏,几乎就是孟京辉的御用,后来我不演了,陈建斌就上了,他不演了,段奕宏就上了,反正就是这帮人。
BQ:你和孟京辉都是很疯狂的人吧?
G:差不多吧,属于骨子里狂野的。所以我的角色都带点癫狂,就像马路、唐吉诃德,很偏执。其实并不是我本人很偏执,而是我们想展现和表达的戏剧精神很疯狂。我们也可以温文尔雅、不痛不痒,或者说附庸风雅。但我觉得戏剧本身是有感染力的,不像电影,电影是冷漠的,银幕下的理性交流,而戏剧是一种真实的面对面的交流,能让你在当中去肆意发挥,就像演《恋爱的犀牛》的时候,台底下哭得一片一片的,后来我想这哪是哭我们的戏啊,是在哭他们自己的感情经历呢。戏剧就是这样的,带有情感的宣泄和共鸣。
2012年,郭涛很忙。上半年两部电影,9月王全安的《白鹿原》,郭涛在里面扮演鹿兆鹏,而在年底之前,可能还会有两部他演的电影上映。不久前,他还再次登上了孟京辉的舞台,在《恋爱的犀牛》千场演出时客串了一把。在电影《百万巨鳄》中,郭涛第一次尝试了惊悚片,拍之前可把郭涛激动坏了,以为真可以跟鳄鱼真枪实弹肉搏,结果整个戏拍下来,鳄鱼一眼没见到,完全是凭空想象,和空气搏斗,没想到后期加上特效还真挺像那么回事。和宁浩再次合作,郭涛为了《黄金大劫案》中的“疯爹”下足了工夫,三四个月间每天化着四个小时的妆,穿得跟棉袄似的在高温下拍摄,宁浩说“疯爹”是特别给郭涛写的,特别适合他演。在刚刚结束的第11届长春电影节上,因为“疯爹”这个角色,郭涛将最佳男配角奖收入囊中。
BQ:很多人说这些年《恋爱的犀牛》舞美越来越现代,却没有你们第一届演的那种感觉了。
G:毕竟我们是头版的演员,对这个戏精神层面的理解可能更深一些,过去不像现在信息量这么大,表现手段也没有这么多样,于是我们用相对原始的方法,回归戏剧的本源,可能反而感染力更强。就像这回《恋爱的犀牛》千场时候登台演出完了以后,我晚上还在想,好像缺点什么,后来我也跟孟京辉探讨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呢?我想起来《恋爱的犀牛》最后马路说,“这是我能给你的最后的东西,犀牛图拉的心和我自己,你愿意收留我们吗?”在我当年演出的版本里,我唱了首歌,是我写给明明的诗。(唱)“一切白的东西和你相比都成了黑墨水而自惭形秽,一切无知的鸟兽因为不能说出你的名字而绝望万分……”旁边还有乐队,最后“我的爱人,我的爱人……”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唱。我演的那版中那首诗是我唱出来的,我觉得这是人物的升华,为什么说马路是个诗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可能这种东西给观众的情感表达会更强,一下就升华了。而现在这首诗只是背景音乐了,削弱了很多戏剧本身带来的冲击力。 BQ:这次千场再去演马路和1999年第一次演马路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G:紧张。我原来不紧张,因为心里有底啊,就是要把他们(观众)都给震晕了。现在因为好久不演了,突然让我上去我得找找最开始的感觉。最重要的是马路这个角色对我来说意义非比寻常,我在乎他,我害怕对他有损害,所以哪怕舞台上只有一两分钟的表现时间我也很在乎。孟京辉跟我说“你回来吧,郝蕾和我都邀请你”,我说演可以,得给我排练时间啊。他说你这么牛B,肯定能行。我说我害怕,真让我演得给我半年时间,三个月锻炼身体,一个月排练,一个月演出,最起码得半年,我才敢演。
BQ:马路的激情现在还能点燃你吗?
G:还是一样。这次千场我第一天登台那天,在舞台上我有点胃痉挛,因为紧张激动。记得当年《恋爱的犀牛》第二版时,他们让我过去看,我担心我过去不好,因为怕自己之前的演出对人家再创作有影响,直到最后彩排的时候我才去看的,他们让我提点意见,其实我哪有什么意见啊,我都把自己感动得不行了。就在舞台底下看他们演出,激动得我也胃痉挛了,绞痛得不行。
做出点儿叮当响的事儿来
朋友们给郭涛起了个外号叫作“郭骚骚”,这个西北汉子性格粗中带细,虽然演的戏大多都是“疯爹”这样的角色,但其实在生活中却是个一丝不苟、很讲究的人。在家里头他要求有些地方必须一尘不染,地上有根头发丝也要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儿子五岁,正在淘气的时候,郭涛就跟在儿子屁股后头收拾。对于着装和外形,郭涛对自己的要求也蛮高,接受采访的当天上午,郭涛光着膀子出门跑步,希望晒黑点,结果没想到赶上阴天,还有点小郁闷。
BQ:你本人是理想主义者吗?
G:是,非常理想。所有人都认为唐吉德是个疯子,但其实他是个战士。现在这个社会审时度势的人太多了,需要一些理想主义者给他们当头一棒或者挠挠痒痒。
BQ:话剧也好,电影也好,你所扮演的所有的角色里面哪一个释放了你最大的能量?
G:不一样。比方说马路,《恋爱的犀牛》我演了90场3个多月,那个时候我觉得是一种释放,一种雄性的释放,一种对自己生活状态的释放,对新世纪的发泄。再比方说《万有引力》,其实我自己对于情感的东西有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可能是演员的共性吧,我又是一个有家室的人,不可能在生活当中表达出那么多的东西来,演《万有引力》的时候,我就想一个有胸毛的性感的数学家,他能表达出什么样的情感,生活中有怎么样的情调。而《疯狂的石头》里面的包志宏,是小人物在底层的压抑,最后释放。我觉得这跟我个人的性格有一定关系,这个时代没有什么大师,在小人物的人生状态中怎么找到闪光点,我不会在暗处在微博上随便发一段骂人宣泄的话,太小家子气了,我觉得应该做出点儿能够叮当响的事儿,干这个工作正好有这个权益,有这种合理性可以去释放,特别在40岁以后,有了孩子,人生进入到另一个状态,不能再过那种到处乱撞的愤青生活,想问题开始理智一点了。
BQ:都说男人不只有一面,你最欣赏自己身上的哪一面?
G:不服输,我很坚强,很能吃苦,这个工作其实是一个民工一样的工作,需要演员工作时候像民工一样,在路边吃点盒饭,没日没夜去打工挣钱,你必须有这个体力,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些人在这个过程中不太用心,他的作品就缺少一种劲儿,我是一个认真的人,又是科班出身,总觉得要对得起这些事儿。
BQ:如果没去干演员,你会干什么?
G:不敢想象,我很多次想过这个事儿,我原来做梦没有考上戏剧学院,考大学我报什么科啊,就很害怕。我爸妈就是干这一行的,一开始我很排斥做演员,后来到了考学的年龄,选择自己未来职业的时候,爸妈教给我怎么唱歌怎么演小品,稍微一点拨我就明白了,看来我就只能干这行也就适合干这行。
BQ:七匹狼的口号是提倡“品格名士”,你觉得什么样的男人可以称得上“品格名士”?
G:有生活品位,懂得生活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