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合适的方式走近洛尔迦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zhang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班牙诗人加西亚·洛尔迦(Federico García Lorca)于1927年发表的《吉普赛人歌谣集》,是他印数最多、也是最受好评的诗集,其中《梦游人谣》是其代表作,也是他本人最喜爱的作品之一,他曾多次为友人和在公共场合朗诵。在洛尔迦的诗歌作品中,这也是最惹人议论的一首诗。
  这首诗由戴望舒第一次译成中文,收入在他逝世后1956年出版的《戴望舒诗抄》中。戴望舒学习过西班牙文,也去西班牙游历过,洛尔迦的诗歌应该是他从西班牙文直接翻译过来的。继戴望舒之后,还先后出现过飞白、赵振江和北岛等人的译本。飞白和赵振江都是翻译大家,赵振江更是精通西班牙语,他也是直接从西班牙语翻译了洛尔迦的诗歌。
  戴望舒对洛尔迦诗歌的翻译是开创性的,按说后人在借鉴戴译本的基础上,可以翻译得更好,但遗憾的是并非如此。在现有的中译本中,我赞同北岛的看法,认为戴译本“仍然新鲜生动”,{1}按说翻译会随着时间老去,新的年代会呼唤出更好的译本,但是戴译本抵抗着时间的磨蚀,依旧给人带来阅读的惊喜。戴望舒成功地把洛尔迦的西班牙语诗歌变成了汉语中的奇迹,使译文呈现出一种既属于洛尔迦、也属于戴望舒的风格、色彩和韵律,这得益于戴望舒在诗人气质上与洛尔迦的相近性,他对诗歌和词语的高度敏感,以及他在中西诗歌的熏陶下所形成的审美趣味和文字功底。
  北岛在戴望舒译本的基础上,对《梦游人遥》进行了改译,他的译本收录在他2005出版的诗歌翻译随笔集《时间的玫瑰》之中。《戴望舒诗抄》对北岛等朦胧派诗人影响很大,北岛本人也对戴望舒的译文赞誉有加,认为“时至今日,戴的译文依然光彩新鲜,使中文的洛尔加得以昂首阔步。后看到其他译本,都无法相比”。{2}既然他对戴望舒的译文如此肯定,为什么还要改译呢?原因是他认为“某些词显得过时”和“以求更接近原意”,或“除了个别错误外,主要是替换生僻的词,调整带有翻译体痕迹的语序和句式”。{3}
  然而,北岛的改译招致了香港诗人黄灿然的不满,他在《读书》(2006年7、8月号)上发表了题为《粗率与精湛》的文章,就北岛的改译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对北岛在翻译中表现出的“粗率”以及在这种“粗率”相对之下戴望舒所表现出来“精湛”表示“吃惊”。黄灿然认为,“从小处 看 ,北岛有些改动看似简洁,但从大处着眼 ,这些改动整体上使全诗变得平板。过分执着于简洁 ,往往使简洁变成简单……”{4}“一再把原来译对的改错了”。{5}实事求是地说,北岛对戴译本的某些词语的改译是恰当的,当然也有一些改动破坏了戴译本的语感和节奏,黄灿然对北岛的批评虽然不乏苛责之处,但一些批评也是有道理的。黄灿然还指出北岛改译的软肋,即北岛并不懂西班牙文,而 “就准确性而言,戴望舒是根据原文,并参考法译和英译,这比起北岛只懂英文却从英译来纠正从西、德 、俄 、瑞典语原文翻译的中译本,要严谨好几倍”。{6}不过,黄灿然也是根据英文本,而非西班牙原文而对北岛提出批评的。
  由于不论是北岛的改译还是黄灿然对北岛的批评,根据的都是英译本,因此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憾。笔者在细读西班牙文本的基础上,以戴望舒的译本和北岛的改译(括号部分)为蓝本,同时参考赵振江的从西班牙翻译过来的译本以及飞白的译本,尝试对《梦游人遥》不同的中译本进行对比评析。
  从原文细读《梦游遥曲》,发现这首诗确实复杂多变,有许多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即使以西班牙为母语的读者,对这首也会有不同的解读。这首诗充满安卢斯亚的地方色彩,洛尔迦采用了这个地区“谣曲”的形式,比如互相映衬的抒情与叙事、问答式结构、叠句、客观叙事、戏剧性等。民间谣曲往往有一个故事,情节简单但有很强的戏剧性,洛尔迦对此加以利用并创新,让这首诗歌蒙上一层超现实主义的神秘感,从而成为一部“神秘而明白的作品”。{7}这首诗在继承西班牙民谣的基础上,叙事与抒情并重,写实与虚幻交融,以此营造出一种朦胧、忧伤而又多义的语境,甚至不乏矛盾费解之处;它在不同的时空中转换跳跃,既有内在的逻辑性但又“反逻辑”。洛尔迦本人拒绝解释这首诗,多次强调他没有能力这样做,他说《梦游人谣》是一次来自安达卢西亚深处的纯粹的诗歌创作,总是在捕捉变化的光亮,而“诗人的发光之处就是他的矛盾性”。{8}
  这首诗的情节是一个被宪警追捕的走私青年逃到他的恋人——一个吉普赛姑娘的家里,但他并没有见到自己的恋人,而是她的父亲,她因绝望已经死去。诗中一共出现5个人物:诗人、走私青年、吉普赛姑娘、姑娘的父亲和宪警。诗人并没有进入叙事之中,只是在不断重复的叠句中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出现,吉普赛姑娘和宪警也是被动的角色,情节基本上围绕着走私青年和姑娘父亲之间的对话展开。不过,诗中的“抒情故事”并没有告诉读者一个连贯的、容易解读的故事,而是一种碎片式的粘连,或者说,诗人提供了一些碎片,交由读者去把它们串联起来。洛尔迦的研究者弗雷达·布莱克威尔指出这首诗中的“偶然的逻辑和能指提供了一个颠覆性的文本”。 {9}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歌成为诗歌研究的热门课题。
  绿啊,我多么爱你这绿色。/ 绿的风,绿的树枝。船在海上,马在山中。/影子裹住她的腰,【缠在腰间】/她在露台上做梦。【阳台】// 绿的肌肉,绿的头发,【肌肤】/还有银子般沁凉的眼睛。【清凉】/绿啊,我多么爱你这绿色。/在吉卜赛人的月亮下,【吉普赛】/一切东西都看着她,【一切都望着她】/而她却看不见它们。
  第一节第一句“绿啊,我多么爱你这绿色”来自八音步的谣曲,在这首诗中重复了三次,一开始就为这首诗奠定了旋律。绿象征春天、激情、希望和欲望。关于“绿”,诗人的兄弟弗朗西斯科指出:“首先,开始出现的‘绿’是为了诗篇的开始,绿即是创造,也是蕴含的爱的意愿,这种‘绿’扩展,激昂,变成一种更加轻盈的绿,更加植物化的绿。”{10}在这一句中,“爱”是动词“querer”, 第一个意思是“渴望得到”,其次是“热爱”,均表示强烈的愿望,戴望舒和飞白都译成“爱”,未尝不可,但赵振江译成“喜欢”, 愿望的强烈色彩有些被削弱了。
其他文献
谭仲池(湖南省文联主席):党中央在北京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的消息一经传开,就在全国文艺界引起了巨大反响。有如春风吹拂大地,使广大文艺工作者切实感受到了暖意温情,倍受鼓舞和激励。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讲话中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高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期刊
19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转变是不言而喻的。“商界”作为一个逐渐扩容的圈子,呈现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内涵。以商人为主角、商界生活为题材的小说,随着商业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提升而纷至沓来,阵容日益庞大。对中国商业文学进行研究的拓荒者,便是湖南商学院的杨虹、陈书良等教授。杨虹的《叛逆与超越:近20年中国商界小说的文化阐释》可谓是中国商业文学研究成果中的一本集大成之作。  这本
期刊
从1965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福建师范学院艺术系开始算起,柯桐枝先生从事艺术创作已达半个世纪,他在中国画花鸟画这个领域长期不懈地探索,积累了十分丰盛的成果。他的个人画展在中国美术馆的举办和他众多作品的又一次集结出版,为我们了解和认识他的艺术人生特别是他在花鸟画艺术上独特的风貌,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纵观柯桐枝先生的艺术,首先可以看到他对中国画艺术的时代创新这一方向充满热情和理想。他的作品
期刊
一  近年来,翁新华的几部新作诸如《女人的麦哲伦航线》《城市木马》《的哥麦碗》《蚂蚁巷》等的确值得我们关注。这里有我们似乎再熟悉不过的世界:官场、底层、人性、文化等等,然而在这里我们分明又隐约感到一些与众不同的元素,我们会自然地发出这样的追问:这是官场小说吗?是打工小说吗?是都市或者乡村小说吗?是写实小说吗?是人性或者文化小说吗?是,似乎又都不是。惯常的理解套路在这里统统变成了隔靴搔痒,它促使我们
期刊
当代文学是一种处于动态演化的过程、尚未充分“经典化”的文学,存在着难以精准把握与概括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逐渐进入了“祛魅”时代,世纪之交种种精神价值的碎裂、瓦解和文化观念的演变、转型,更使“跨世纪”的文学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景观。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的整体形象与内在格局,都发生了远远超出我们想象力的深刻变化,而且胜景与歧途同在、希望与危机并存。正基于此,无论从当代文学批评还是文学史建
期刊
姚 风,曾任教于澳门大学葡文系,现任职于澳门文化局。发表过大量诗歌、翻译及随笔作品,亦有十余篇学术论文发表于中外学术期刊。著有中文和葡文诗集《写在风的翅膀上》《一条地平线,两种风景》《黑夜与我一起躺下》《远方之歌》《当鱼闭上眼睛》《姚风诗选》《绝句》等诗集,译著有《葡萄牙现代诗选》《澳门中葡诗歌选》《安德拉德诗选》《中国当代十诗人作品选》《白色上的白色》《在狂风中生活》等10余部。2004年获第十
期刊
在广袤的乡野之地,遥远偏僻的山间小村落在成百上千年的时间发酵之下,往往拥有着无形而强有力的乡村自然伦理和生存法则,乡土自然伦理像一把双刃剑在引领人们由内而外的生存秩序的同时,也对人性造成无形的挤压和伤害,揭露出乡村风物愚昧、麻木的阴暗一面。社会规范有多种形式,而在带着浓重泥土气息的偏远山间村落,民间自然风俗伦理所呈现出的规范和行为约束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它应该是出现最早、约束面最广的一种行为规范。 
期刊
迟子建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最具世界意义的作家。从《北极村童话》到《雾月牛栏》,从《清水洗尘》到《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从《树下》到《额尔古纳河右岸》等,它们就像肖洛霍夫写顿河,福克纳写密西西比州;肖红写呼兰河,汪曾祺写苏北高邮。她写大兴安岭,“历经二十多年的创作而容颜不改”。既有鲜明、强烈、浓艳的地域色彩,又有鄂温克族、鄂伦春人、原始森林的生活气息;既有泰戈尔的优雅沉迷,川端康成的物哀忧思,马尔克斯的唯
期刊
追求与困惑  ○ 刘福春  《中国新诗编年史》出版了,关于这部书的撰写虽然在该书《后记》中有所交待,但仍觉得还是有话可说,现就为什么要撰写新诗编年史、撰写一部什么样的新诗编年史以及其中的不足与困惑简述如下。  一、为什么要撰写新诗编年史  我在该书《后记》中讲到,自1980年2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我一直从事新诗文献的收集、整理和新诗史研究工作。三十多年,我阅读了文学研究所图书馆所藏19
期刊
梁振华是近些年来迅速成长、赢得学界广泛关注的新锐批评家,他的文学与影视批评在当代青年学人中独树一帜。他既有着任教于知名高校而锻造出的学院派缜密风格,又有着作为青年小说家、随笔作家的丰富创作经验和写作理念;既有着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与当代影视艺术研究而形成的时尚触觉,又有着借助时尚话题深入人文知识分子精神深层探究、关注舆论热点而传达自由精神的智慧表达。在梁振华这里,新锐批评家、青年作家、著名编剧、策划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