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班牙诗人加西亚·洛尔迦(Federico García Lorca)于1927年发表的《吉普赛人歌谣集》,是他印数最多、也是最受好评的诗集,其中《梦游人谣》是其代表作,也是他本人最喜爱的作品之一,他曾多次为友人和在公共场合朗诵。在洛尔迦的诗歌作品中,这也是最惹人议论的一首诗。
这首诗由戴望舒第一次译成中文,收入在他逝世后1956年出版的《戴望舒诗抄》中。戴望舒学习过西班牙文,也去西班牙游历过,洛尔迦的诗歌应该是他从西班牙文直接翻译过来的。继戴望舒之后,还先后出现过飞白、赵振江和北岛等人的译本。飞白和赵振江都是翻译大家,赵振江更是精通西班牙语,他也是直接从西班牙语翻译了洛尔迦的诗歌。
戴望舒对洛尔迦诗歌的翻译是开创性的,按说后人在借鉴戴译本的基础上,可以翻译得更好,但遗憾的是并非如此。在现有的中译本中,我赞同北岛的看法,认为戴译本“仍然新鲜生动”,{1}按说翻译会随着时间老去,新的年代会呼唤出更好的译本,但是戴译本抵抗着时间的磨蚀,依旧给人带来阅读的惊喜。戴望舒成功地把洛尔迦的西班牙语诗歌变成了汉语中的奇迹,使译文呈现出一种既属于洛尔迦、也属于戴望舒的风格、色彩和韵律,这得益于戴望舒在诗人气质上与洛尔迦的相近性,他对诗歌和词语的高度敏感,以及他在中西诗歌的熏陶下所形成的审美趣味和文字功底。
北岛在戴望舒译本的基础上,对《梦游人遥》进行了改译,他的译本收录在他2005出版的诗歌翻译随笔集《时间的玫瑰》之中。《戴望舒诗抄》对北岛等朦胧派诗人影响很大,北岛本人也对戴望舒的译文赞誉有加,认为“时至今日,戴的译文依然光彩新鲜,使中文的洛尔加得以昂首阔步。后看到其他译本,都无法相比”。{2}既然他对戴望舒的译文如此肯定,为什么还要改译呢?原因是他认为“某些词显得过时”和“以求更接近原意”,或“除了个别错误外,主要是替换生僻的词,调整带有翻译体痕迹的语序和句式”。{3}
然而,北岛的改译招致了香港诗人黄灿然的不满,他在《读书》(2006年7、8月号)上发表了题为《粗率与精湛》的文章,就北岛的改译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对北岛在翻译中表现出的“粗率”以及在这种“粗率”相对之下戴望舒所表现出来“精湛”表示“吃惊”。黄灿然认为,“从小处 看 ,北岛有些改动看似简洁,但从大处着眼 ,这些改动整体上使全诗变得平板。过分执着于简洁 ,往往使简洁变成简单……”{4}“一再把原来译对的改错了”。{5}实事求是地说,北岛对戴译本的某些词语的改译是恰当的,当然也有一些改动破坏了戴译本的语感和节奏,黄灿然对北岛的批评虽然不乏苛责之处,但一些批评也是有道理的。黄灿然还指出北岛改译的软肋,即北岛并不懂西班牙文,而 “就准确性而言,戴望舒是根据原文,并参考法译和英译,这比起北岛只懂英文却从英译来纠正从西、德 、俄 、瑞典语原文翻译的中译本,要严谨好几倍”。{6}不过,黄灿然也是根据英文本,而非西班牙原文而对北岛提出批评的。
由于不论是北岛的改译还是黄灿然对北岛的批评,根据的都是英译本,因此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憾。笔者在细读西班牙文本的基础上,以戴望舒的译本和北岛的改译(括号部分)为蓝本,同时参考赵振江的从西班牙翻译过来的译本以及飞白的译本,尝试对《梦游人遥》不同的中译本进行对比评析。
从原文细读《梦游遥曲》,发现这首诗确实复杂多变,有许多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即使以西班牙为母语的读者,对这首也会有不同的解读。这首诗充满安卢斯亚的地方色彩,洛尔迦采用了这个地区“谣曲”的形式,比如互相映衬的抒情与叙事、问答式结构、叠句、客观叙事、戏剧性等。民间谣曲往往有一个故事,情节简单但有很强的戏剧性,洛尔迦对此加以利用并创新,让这首诗歌蒙上一层超现实主义的神秘感,从而成为一部“神秘而明白的作品”。{7}这首诗在继承西班牙民谣的基础上,叙事与抒情并重,写实与虚幻交融,以此营造出一种朦胧、忧伤而又多义的语境,甚至不乏矛盾费解之处;它在不同的时空中转换跳跃,既有内在的逻辑性但又“反逻辑”。洛尔迦本人拒绝解释这首诗,多次强调他没有能力这样做,他说《梦游人谣》是一次来自安达卢西亚深处的纯粹的诗歌创作,总是在捕捉变化的光亮,而“诗人的发光之处就是他的矛盾性”。{8}
这首诗的情节是一个被宪警追捕的走私青年逃到他的恋人——一个吉普赛姑娘的家里,但他并没有见到自己的恋人,而是她的父亲,她因绝望已经死去。诗中一共出现5个人物:诗人、走私青年、吉普赛姑娘、姑娘的父亲和宪警。诗人并没有进入叙事之中,只是在不断重复的叠句中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出现,吉普赛姑娘和宪警也是被动的角色,情节基本上围绕着走私青年和姑娘父亲之间的对话展开。不过,诗中的“抒情故事”并没有告诉读者一个连贯的、容易解读的故事,而是一种碎片式的粘连,或者说,诗人提供了一些碎片,交由读者去把它们串联起来。洛尔迦的研究者弗雷达·布莱克威尔指出这首诗中的“偶然的逻辑和能指提供了一个颠覆性的文本”。 {9}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歌成为诗歌研究的热门课题。
绿啊,我多么爱你这绿色。/ 绿的风,绿的树枝。船在海上,马在山中。/影子裹住她的腰,【缠在腰间】/她在露台上做梦。【阳台】// 绿的肌肉,绿的头发,【肌肤】/还有银子般沁凉的眼睛。【清凉】/绿啊,我多么爱你这绿色。/在吉卜赛人的月亮下,【吉普赛】/一切东西都看着她,【一切都望着她】/而她却看不见它们。
第一节第一句“绿啊,我多么爱你这绿色”来自八音步的谣曲,在这首诗中重复了三次,一开始就为这首诗奠定了旋律。绿象征春天、激情、希望和欲望。关于“绿”,诗人的兄弟弗朗西斯科指出:“首先,开始出现的‘绿’是为了诗篇的开始,绿即是创造,也是蕴含的爱的意愿,这种‘绿’扩展,激昂,变成一种更加轻盈的绿,更加植物化的绿。”{10}在这一句中,“爱”是动词“querer”, 第一个意思是“渴望得到”,其次是“热爱”,均表示强烈的愿望,戴望舒和飞白都译成“爱”,未尝不可,但赵振江译成“喜欢”, 愿望的强烈色彩有些被削弱了。
这首诗由戴望舒第一次译成中文,收入在他逝世后1956年出版的《戴望舒诗抄》中。戴望舒学习过西班牙文,也去西班牙游历过,洛尔迦的诗歌应该是他从西班牙文直接翻译过来的。继戴望舒之后,还先后出现过飞白、赵振江和北岛等人的译本。飞白和赵振江都是翻译大家,赵振江更是精通西班牙语,他也是直接从西班牙语翻译了洛尔迦的诗歌。
戴望舒对洛尔迦诗歌的翻译是开创性的,按说后人在借鉴戴译本的基础上,可以翻译得更好,但遗憾的是并非如此。在现有的中译本中,我赞同北岛的看法,认为戴译本“仍然新鲜生动”,{1}按说翻译会随着时间老去,新的年代会呼唤出更好的译本,但是戴译本抵抗着时间的磨蚀,依旧给人带来阅读的惊喜。戴望舒成功地把洛尔迦的西班牙语诗歌变成了汉语中的奇迹,使译文呈现出一种既属于洛尔迦、也属于戴望舒的风格、色彩和韵律,这得益于戴望舒在诗人气质上与洛尔迦的相近性,他对诗歌和词语的高度敏感,以及他在中西诗歌的熏陶下所形成的审美趣味和文字功底。
北岛在戴望舒译本的基础上,对《梦游人遥》进行了改译,他的译本收录在他2005出版的诗歌翻译随笔集《时间的玫瑰》之中。《戴望舒诗抄》对北岛等朦胧派诗人影响很大,北岛本人也对戴望舒的译文赞誉有加,认为“时至今日,戴的译文依然光彩新鲜,使中文的洛尔加得以昂首阔步。后看到其他译本,都无法相比”。{2}既然他对戴望舒的译文如此肯定,为什么还要改译呢?原因是他认为“某些词显得过时”和“以求更接近原意”,或“除了个别错误外,主要是替换生僻的词,调整带有翻译体痕迹的语序和句式”。{3}
然而,北岛的改译招致了香港诗人黄灿然的不满,他在《读书》(2006年7、8月号)上发表了题为《粗率与精湛》的文章,就北岛的改译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对北岛在翻译中表现出的“粗率”以及在这种“粗率”相对之下戴望舒所表现出来“精湛”表示“吃惊”。黄灿然认为,“从小处 看 ,北岛有些改动看似简洁,但从大处着眼 ,这些改动整体上使全诗变得平板。过分执着于简洁 ,往往使简洁变成简单……”{4}“一再把原来译对的改错了”。{5}实事求是地说,北岛对戴译本的某些词语的改译是恰当的,当然也有一些改动破坏了戴译本的语感和节奏,黄灿然对北岛的批评虽然不乏苛责之处,但一些批评也是有道理的。黄灿然还指出北岛改译的软肋,即北岛并不懂西班牙文,而 “就准确性而言,戴望舒是根据原文,并参考法译和英译,这比起北岛只懂英文却从英译来纠正从西、德 、俄 、瑞典语原文翻译的中译本,要严谨好几倍”。{6}不过,黄灿然也是根据英文本,而非西班牙原文而对北岛提出批评的。
由于不论是北岛的改译还是黄灿然对北岛的批评,根据的都是英译本,因此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憾。笔者在细读西班牙文本的基础上,以戴望舒的译本和北岛的改译(括号部分)为蓝本,同时参考赵振江的从西班牙翻译过来的译本以及飞白的译本,尝试对《梦游人遥》不同的中译本进行对比评析。
从原文细读《梦游遥曲》,发现这首诗确实复杂多变,有许多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即使以西班牙为母语的读者,对这首也会有不同的解读。这首诗充满安卢斯亚的地方色彩,洛尔迦采用了这个地区“谣曲”的形式,比如互相映衬的抒情与叙事、问答式结构、叠句、客观叙事、戏剧性等。民间谣曲往往有一个故事,情节简单但有很强的戏剧性,洛尔迦对此加以利用并创新,让这首诗歌蒙上一层超现实主义的神秘感,从而成为一部“神秘而明白的作品”。{7}这首诗在继承西班牙民谣的基础上,叙事与抒情并重,写实与虚幻交融,以此营造出一种朦胧、忧伤而又多义的语境,甚至不乏矛盾费解之处;它在不同的时空中转换跳跃,既有内在的逻辑性但又“反逻辑”。洛尔迦本人拒绝解释这首诗,多次强调他没有能力这样做,他说《梦游人谣》是一次来自安达卢西亚深处的纯粹的诗歌创作,总是在捕捉变化的光亮,而“诗人的发光之处就是他的矛盾性”。{8}
这首诗的情节是一个被宪警追捕的走私青年逃到他的恋人——一个吉普赛姑娘的家里,但他并没有见到自己的恋人,而是她的父亲,她因绝望已经死去。诗中一共出现5个人物:诗人、走私青年、吉普赛姑娘、姑娘的父亲和宪警。诗人并没有进入叙事之中,只是在不断重复的叠句中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出现,吉普赛姑娘和宪警也是被动的角色,情节基本上围绕着走私青年和姑娘父亲之间的对话展开。不过,诗中的“抒情故事”并没有告诉读者一个连贯的、容易解读的故事,而是一种碎片式的粘连,或者说,诗人提供了一些碎片,交由读者去把它们串联起来。洛尔迦的研究者弗雷达·布莱克威尔指出这首诗中的“偶然的逻辑和能指提供了一个颠覆性的文本”。 {9}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歌成为诗歌研究的热门课题。
绿啊,我多么爱你这绿色。/ 绿的风,绿的树枝。船在海上,马在山中。/影子裹住她的腰,【缠在腰间】/她在露台上做梦。【阳台】// 绿的肌肉,绿的头发,【肌肤】/还有银子般沁凉的眼睛。【清凉】/绿啊,我多么爱你这绿色。/在吉卜赛人的月亮下,【吉普赛】/一切东西都看着她,【一切都望着她】/而她却看不见它们。
第一节第一句“绿啊,我多么爱你这绿色”来自八音步的谣曲,在这首诗中重复了三次,一开始就为这首诗奠定了旋律。绿象征春天、激情、希望和欲望。关于“绿”,诗人的兄弟弗朗西斯科指出:“首先,开始出现的‘绿’是为了诗篇的开始,绿即是创造,也是蕴含的爱的意愿,这种‘绿’扩展,激昂,变成一种更加轻盈的绿,更加植物化的绿。”{10}在这一句中,“爱”是动词“querer”, 第一个意思是“渴望得到”,其次是“热爱”,均表示强烈的愿望,戴望舒和飞白都译成“爱”,未尝不可,但赵振江译成“喜欢”, 愿望的强烈色彩有些被削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