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动机认知理论审视小班科学实验教学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19900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昀新修订的科学课标明确提出:科学学科是人人都能学的科学,是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是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以科学探究为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具有开放性的科学,这些理念与小班化的教学理念正好高度一致。因此,我们科学老师应该也能够成为落实小班化教学理念的践行者及排头兵。本文依托心理学动机认知理论,着眼于小班化课堂,从期望、归因、自我效能三个纬度审视分析小班化实验教学现状,提出小班化学生实验前期、实验中期、实验后期的相应教学策略。
  一、实验前运用期望理论增强学生自信心
  科学实验前期的准备现状分析:
  1. 选择教材上的实验,循规蹈矩,缺乏甄别性。《科学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是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科学课的实验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毫无选择地将教材上的实验设计拿来就做。
  2. 班内组间任务一样,组间同质,缺乏差异性。小学科学老师在安排学生实验任务时基本上都是整齐划一,任务相同,一声令下,同时进行。“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这种现象相当普遍。我认为基于小班化的科学实验教学应该或者完全能够做到“组间异质,组内异质,人人异质,关注人人,人人发展”。
  3. 单纯考虑身高因素,个高在后,缺乏主体性。学习活动小组的座位安排也颇有讲究,有的老师按照学生身高安排座位,几个个子相对较矮的坐在一起,坐在一组,虽然这样不至于挡住后排学生视线,但我认为小班化的科学学习,尤其是实验课型,在座位安排上,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动手能力进行分组远比单纯针对身高因素进行分组好。换句话说,我们完全可以根据生情有目的地,有选择地安排座位,这样充分发挥“小先生”作用,彼此互帮互助,共同提高,达到“人人有事做,人人得提高”。
  基于期望理论的小班化学生实验前期的教学策略审视:
  1.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动力,取决于行为目标的价值以及他对达到该目标可能性的期望。国家版教材也好,苏教版教材也罢,都为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预留了一定的空间,我们应该根据市情、区情、校情,甚至是班情,合理选择教材上出示的实验内容,力争让每一个孩子觉得老师让其做的工作,既具有价值,又非遥不可及。教师应该多用“你真棒”、“太好了”等鼓励性质的语言,老师应该为每一位学生设计“昀近发展区”的实验问题,体现适性化,全纳性。
  2. 弗洛姆提出,如果个体要完成的活动比较容易,而且活动结果的价值很高,那么活动的动机就较强。反之,如果活动的结果没什么价值,或者虽然目标价值很大,但实现目标的期望很小,个体活动的动机将会变弱。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自然状况选择相应具有差别性的实验项目,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实验任务,体现“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的理念,从而达到“幸福每一个”的目标。
  3. 弗洛姆谈到,由于估计本身是一个主观的过程,因此,对于同样的目标,不同个体对其价值及实现可能性的估计可能也会不同。根据每一位学生的“估计情况、心理预期”为学生量身定做适宜的题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起来,从“高控制”走向“高互动”。
  总之,实验前要运用期望理论增强学生自信心,想方设法让每一位学生先动起来,并有意识地进行优势互补。
  二、实验中采用归因理论查找因素源
  科学实验中期操作现状的回顾:
  1. 一次实验操作失败了,学生兴趣全无,并影响后续操作及他人实验。课堂上经常看到意志相对薄弱的孩子因为一次失败而垂头丧气,不是积极总结教训,而是认为老师布置的任务过难,或认为实验器材问题,总之将原因归为外部客观和不可控的因素而很少对自身查找原因。
  2.一次实验操作成功了,学生沾沾自喜,并停下脚步坐享其成。殊不知我们科学结果需要多次实验,取其平均值,增强科学性,避免偶然性。
  基于归因理论的小班化学生实验中期的教学策略审视:
  最早进行归因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海德,后来韦纳等人使其理论更加系统化。韦纳认为:个体在完成一项T作后,会从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归因。我们老师不仅要知道这一点,还应该明了不同的学生在对不同实验进行归因时,以上几种因素所起的具体作用会有不同。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就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教师在备课时,将前置调查情况分析细化到教学环节设计中,每一个实验旁都标注相关学生的名字,以提高针对性。
  2.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气质、潜能和意志力等综合因素,知道每一位学生可能会如何进行归因,从而因势利导。韦纳认为:把行为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会降低个体的行为动机;而把行为结果归结为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会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
  3.要把小班化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实验成败原因;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允分的发展;同时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益。
  三、实验后期总结自我效能感提升学习力
  科学实验后期的行为观察:
  1.科学实验后,对于教师而言,急于总结归纳结论的多,细致到位点评操作过程的少;或者即使点评也是一带而过,草草收场的多;培养学生自信心、学习力的少,毕竟老师还有教学任务需要完成。
  2.科学实验后,对于学生而言,急于随波逐流,迎合教师结论的多,敢于质疑,具有自信,能够持续坚持研究的少,毕党学生常年受到“素质+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转变,概念更新有待时日。
  基于自我效能感的小班化学生实验后期的教学策略思考:
  1.班杜拉认为: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对自己从事该项活动胜任与否的判断有关,即“自我效能感”。通俗地说,闩我效能感就是学生根据以往成败的经验,相信自己对于处理某一方面任务,具有较高的能力或水平。鉴于此,我们不妨请学生在记录实验结粜的同时,也对自己的实验过程的经验及教训进行反思,及时总结,周而往复,养成习惯,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2.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完成挑战性的任务具有重要影响。俗话说“艺高人胆大”,个体面对困难和挑战性的情境,之所以敢于冒险和承担责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具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
  3.教师不仅要受之以鱼,更重要地是受之以渔。
  (作者单位: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教学要达到的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这是课程中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语感。那么,什么是语感?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应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
期刊
估算是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生产中,对一些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测量和计算的数量,进行近似的或粗略估计的一种方法。估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数感。但是,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视口算和笔算,几乎忽略了估算这一重要学习内容。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数学新课标多次提到要加强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把估算提到了和口算、笔算几乎同等的位置。重视、加强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
期刊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 ”这就是说,通过复习,我们可以更好的掌握旧知,同时也能获得新知。可见复习这一环节对掌握知识和拓宽知识的重要性。英语是第二语种,学生学习、记忆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授小学生英语的时候,我们除了要精心上好每一节新授课以外,还要精心对待每一个复习环节。  一、复习要做到及时。艾宾浩斯认为: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后,便成为人的短时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记住
期刊
以信息化教学为时尚的今天,很多英语教师都将更多的关注点聚焦在如何设计出精美的幻灯片上,或是喜欢把单词和句型预先写在五颜六色的卡纸上,做好“充分”的板书准备,而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做法并不是适用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的。板书的设计是教师驾驭教材能力的体现,是反映教学引人入胜的向导,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镜子,是有效课堂活动的钥匙,更是学生参与课堂的兴奋剂。小学英语教学的板书设计要巧妙构思,焕发课堂教学的灵动。 
期刊
三年级刚接触英语,可塑性在这阶段是昀强的,我们要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爱上英语,爱说说英语,不做个哑巴英语学习者。所以,英语口语教学就十分重要,学习语言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交流。  新课程改革以后,我们的教材也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了。看我们书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一个个可爱的小朋友,让学生爱不释手,这从视觉上,首先抓住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一眼就爱上A、B、C。而教材中所涉及到的三会
期刊
音乐图谱也称音乐结构图,即将抽象的音乐用形象化的、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图画或符号的方式表现出来,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音的高低、强弱、长短、音色以及情绪、节奏、旋律、曲式结构等音乐要素特征,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图谱教学回归本体、诉之感性的特点,非常适用于学习音乐的初学者,真正体现了“人人都能学音乐”。  正如斯特拉文斯基说的“音乐必须被看见,这样才能得到恰当的呼吸”。对于认知经验较少
期刊
回望没有课前预习的教学,学生没有做好准备,往往匆忙上路,“请跟我(老师)走”是不是曾经你我熟悉的课堂风景呢?有了预习案的教学,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一是课前检查完学生预习案完成的情况,课堂教学中,再也不见预习案的踪影,预习案“寿终正寝”于课前。  二是上课变成“预习案”的讲评课。教师把教学由原先的“教教材”变成现在的“教预习案”,学生失去应有的新鲜感和探究欲望,影响课堂效率。  实践中发现预习
期刊
音乐学科的自主性学习,是教学双方在全新的观念指导下高度协调统一的一种新型组合。形式有不少,本文谈谈对其中的两种方式的认识和运用。  一、实践性自主学习  我们在备课设计中增加了前置性的作业设计,目的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堂课时间里能够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设计前置性作业的目的,不是要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重难点,而是让学生在完成前置性作业的过程中,提前引发思考,从而更有效的、快速的、有针对性的解决课堂的重
期刊
前不久,在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建成“自问自探”教学模式研讨会上,著名特级教师杨献荣为我们执教了《图书馆里的小镜头》(沪教版)。明了的三次阅读(初读、再读、三读),简单的三个板块(粗知内容、体悟情感、学习表达),从课始发问、以问追问、以问教问,真正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一个来回,帮助学生明白了文本“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杨老师的这节课为我们撩起了阅读教学云遮雾罩的面纱,让许多老师有了拨云见日的顿
期刊
一、从教材入手,让学生尽情“动起来”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从过去被动的执行者,变成主动地参与课程设计的决策者。笔者以为,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就在于它没有现成的固定教材。《体育课程标准》赋予教师可以依据体育课程目标自主构建教学内容的权利。对此,笔者刚开始一时找不着北,甚至都不知道体育课该怎么上了。“让学生尽情动起来”的指导思想在我的意识里逐渐强化。笔者针对原有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