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讨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深刻揭示,蕴含着对生态与人性的反思。生态认知、生态意志、生态审美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位”灵魂,即“真善美”这三位形成的一体就是生态文明,其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广泛的基础理论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认知;生态意志;生态审美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1-0059-02
  认知活动、评价活动和审美活动三者的有机统一就构成了人类整个实践活动过程的全部,其所产生的实践的结果就是知识、意义和美感的统一,即真善美的同一。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指出实践是自然、社会、人三者之间的联系体,“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1]131。“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2]95即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之间关系。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于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有序、共生共融的生存空间,创造一个天地人和的相互间协调统一的人性世界,重构经济与政治、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实现生态认知、生态意志、生态审美之间的一体化,将其置放于“自然——人——社会”三者之中,对实现生态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为实现中国梦,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五位一体的发展提出有意义的思考。
  作为人的主体认知结构、评价体系和审美标准分别由知识范畴、意志规范和美感道德三者组成,所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时代的必须,更是人类自觉行为,是一种思想、一种责任、一种意识、一种情感、一种道德,在这一活动践行中,人的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和谐的理性行为得以生成、限制、规定和发展。通过对生态认知、生态意志、生态审美的思索,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
  一、生态认知: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求
  马克思理论中关于认知就是一种真理性的认识,指的是对客观规律的能动的反映,也是人进行能动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的结果。其将生态文明的认知放置于整个社会文明发展进步中,其生态理论具有深刻的质的飞跃。可见,生态认知则是包含对生态的真理性认识,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通过人的主观知性而形成的对生态文明发展各种科学知识,例如生态要素、生态特征、生态行为、生态道德、生态技术、生态创新等内容。生态认知的理性特质是指导人行为向善的基石,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准则,只有具备全面而完整的生态认知,才能在实践中更好保护环境,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减少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工具理性与情感感性的整合,这样才能实现生态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生态认知还应具备对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制定和实施的理性认识,“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3]这样,才能对人的各种行为活动进行管理和规范,实现生态文明发展。有效实现生态效益的最佳化和利益最大化,就应该从生产和生活方式入手,经济可以实行有补偿的经济制度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政治上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生态问责制度;文化是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扩大对生态价值观的影响力,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社会建设道路。
  生态认知要求将生态知识、生态信念转变成指导实践活动的行为导向,随时随地有效控制人的创造性的活动,改变经济利益为先的生产活动,使得人的生命本能复归于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基础之上,对于一系列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损害生态环境,污染自然、浪费资源的行为认知受到自身认知的制止和坚决的反对。这是一种对生态理性的、逻辑的形式的反映,要求用知识为核心基础,科学系统要求人的行为必须建立在对生态友好共生的基础上,立足于现实,通过人的主观认知,感悟并宏观把握现实世界,实现生态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互助互利,和谐进步,即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性化”。
  二、生态意志: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意志的作用的发挥。马克思关于生态意识理念进行深刻的论述,既包含有客观历史性也具备主观能动性两方面的内容。意志是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是人内在的一种强大驱动力,生态意志的建立是可以对生态建设发展形成积极的促进作用,将意志认知上升到意志道德情感,形成具有目的性行为指导思想,达到善的道德最高境界,指导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改造活动时将生态文明的道德准则上升到意志指导,受生态自然规律的约束,有节制有计划地开展各项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活动。意志行为包括无知和有知,生态意识所要达到的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进而指导人有序开采,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自然与人之间道德的友善共存。道德意志所凸显的就是善,生态意志所要求的就是生态的道德情感、道德理性建立,使得人们具备高尚道德情感,提升道德境界,指导和规划着人们的实践行为,向着生态道德目标前进,实现自我道德情感的升华,进而指导人在生态建设中遵循自然的道德原则,与自然和谐有序发展。
  生态的保护不仅仅需要客观历史发展的生产实践活动走向,更需要有人的生态意志的主观思想指导,其中就包括有生态责任、危机意识、生存认知。“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4]383具备生态危机的意识观是必要的,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要学会居安思危,尊重自然是法则,维护人与生态的和谐有序发展。生存认知则是要求人类能够主动反思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建于和谐友好的共生关系上,细心呵护自然、关爱生态,进而更好地实现自身全面而自由发展。最后,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是生态责任的建立。马克思从历史的发展的高度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将生态环境的有序健康发展作为人类最重要的责任,他以土地关系为例,指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5]875可见,人对自然是具有责任的,为了人类的永续发展,必须将这份生态责任代代相传,担当起生态责任重担。   三、生态审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追求
  马克思曾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120-123其中就包括了美的实现方式。生态审美是渗透着主体对自然生态的一种强烈的美,是人类进步与自然界发展相互协调的美的展现。“美只适用于人类”,德国哲学家康德曾指出过。这所指的是人不仅仅要从客观对象中获得真理,改造客观世界,更为重要的是要从自然生态中捕捉“美”,具备生态审美的发展眼光,实现以“美”为最高价值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其中心就是以“生命”为最高价值的生态保护实践活动,使得当代人的发展为后代人的发展留下更为广阔美丽的天空。再者,生态审美蕴含着主体强烈的主观情感因素,是从生态美的角度入手,对人与生态之间的和谐美的追求,具有一种主客体交汇、情景交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审美意境。生态审美是对生态之肯定,审美主体对“美”的关照和创造就是人对生态自然的珍爱和尊重,是一种对生态犹如生命一样热爱的最为深刻的审美之情感体验。赋予了人的生命实践活动更多丰富的内涵和价值,是发展变化,也是绚丽多彩的。最后,生态的审美是一种非功利性质的情感体现,所达到的是美的真情世界,这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无关乎利益较量和利用的约束,而是美的相互之间依托和扶持,具有超现实性和超功利性的精神感悟,凌驾于人与自然关系之上的一种美的和谐共生境界,人的生命过程始终就包含着大自然,同生同亡。
  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能够促进人的审美发展,不管是审美需求、审美能力或是审美趣味都可以成为生态审美的一部分,拓展人的审美空间,获取的是一种使得主体自然人格发生变化的生态情感,其所强调的不是对经济物质的欲望和自身利益的满足,也不是对自然对象无节制的占有和消耗,而是一種超越了功利性直接所呈现出的对生态美的高尚情感的流露,是对和谐生态生命活动的目标追求。再者,生态审美具备有利于挖掘人性的美的本质,使得生态理念深入人心,消灭俗世中的贪婪与资本逐利的自私本性,凝聚生态保护力量,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培育浓烈的生态美之情,以情感人,进而作用于人的行为更加自觉自律地开展生态和谐文明建设,维护生态自然生存发展。所以将生态文明注入审美理念中,深入人心,实现美的体验的对象化,使得生态自然活跃着生命的希望,为人类所用的同时与人类友好共生。并且,人类的生态审美的实现,是一种对生态美的和谐追求,不但可以积极推动人进行生产劳动和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而且还可以培养人形成向上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人格特性,不断探索、创造各种更多更丰富的美的生态自然。
  四、结语
  综上,生态认知是对生态文明的真理性认识,生态意志则是对生态文明的善的道德实现,生态审美就是对生态文明的美的追求和享受,三者的合一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发展,即“真善美”有机统一,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同时,达到与生态自然的和谐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其他文献
摘 要: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空间理论的概念,但不能否认马克思的思想中存在关于空间维度的思考。透过《共产党宣言》的文本,可以挖掘到马克思的“空间转向”思想。遵循马克思在宣言中的研究思路,可以探究出资本是空间生产的逻辑主线,交通运输方式是空间生产的助推器,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空间生产的结果,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空间生产的目的。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空间生产;资本  中图分类号:A81 文
期刊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继承和发展,该理论紧跟时代步伐,回答实践问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勇气和力量。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在实践工作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意识形态工作,坚守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阵地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科学发展观,一方面是理论性的,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永恒发展的时代主题;另一方面,又是实践性的,融于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并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因此,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是科学发展观的双重维度。正确把握和厘清这两个维度,是科学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理论形态;实践形态  中图分类号:D616
期刊
摘 要:2016年的12月7日至8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总书记还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工会作为高校党委和教职工联系的桥梁,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有特色的定位和作用。新时期,高校工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面临着诸多挑战,高校工会要认真贯彻全国
期刊
摘 要:文章以转型期为社会背景,以农民的宗教信仰选择行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农民宗教信仰选择的主要动机是获得情感支持、规避风险、满足娱乐文化需求,并呈现出认知模糊、意志脆弱等特点。透过农民宗教信仰的现状,进一步探究选择行为的动机,厘清农民选择信仰宗教的心历路程,提出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改进农民继续教育形式、文化知识普及、重构集体生活、提高社会支持等针对性政策建议。  关键词:转型
期刊
摘 要:于欢案一审判决错在法律定性之上,而非因脱离国情民意与人伦常理。防卫过当与否主要在于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判断,须以客观事实及所反映的行为人主观态度(防卫意图)相结合的社会危害性综合裁断。司法者应在法益权衡与责任分配中,富于智慧地协调价值冲突。于欢的防卫行为并无明显超过必要限度,虽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情节显著轻微,不认为是犯罪。  关键词:防卫意图;防卫失当;法益权衡;责任认定;价值判断  中
期刊
摘 要:通过建立健全政府向第三方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机制,将越来越多的社会事务交由社会组织承担,让社会组织成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主要载体,这是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发展方向。哈尔滨市应加强统筹引导,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协调机制;完善对接机制,畅通购买服务渠道;实施绩效目标管理,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监管体系。  关键词:第三方;社会组织;政府管理;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墨家在历史上昙花一现,法家助秦国成就霸业,二者政治命运截然不同。其原因在于以对人性的不同考察为逻辑起点,墨法两家提出不同救世之策。但墨家偏空想,法家偏务实。墨家的空想性表现在其兼爱及以此为基础的非攻和节用等;法家的务实性则表现在注重强兵、兴农等,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昭示不同结局。  关键词:墨家;法家;政治命运;人性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
期刊
摘 要:作为我国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管理者与政策执行的实践者,村级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联系农村与农民的纽带,在我国基层政权组织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村级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是促进村干部不断发展的措施。中共在抗战时期就针对干部教育培养提出了干部训练政策并实施。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区为适应当时的革命形势与革命任务的需要,继续加强对本区内村级党员干部的训练,完善训练机制。这为继续开展革命,培养和发展了干部队
期刊
摘 要:游戲能使儿童得到身心上的放松,同时也有助于儿童智力的提高。随着现代城市化浪潮的继续推进,作为弱势群体之一的儿童,户外游戏空间被不断地压缩和排挤,因此现代城市儿童游园的建设迫在眉睫。针对我国现代城市儿童游园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梳理国外建设儿童游园经验的基础之上,选取榆次类似儿童游园的小规模儿童游戏场所作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分析,对榆次的儿童游园建设进行了绩效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