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简单的加法 访上海雅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方雨辰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4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涉足图书出版界之前,方雨辰是浙江某律师事务所驻上海办事处的负责人。从小酷爱读书的她,一直视图书出版为职业理想。虽然身为律师,方雨辰的朋友更多的是出版界、文化界的人士,这让她有机会涉足出版界。“当时可以说是机缘巧合,也可能是冥冥之中注定有这个实现理想的机会,于是我就顺应了内心的愿望,开始以策划人的身份进入了出版领域。”
  凭借自己的文化积累以及对时下阅读流行趋势的敏锐嗅觉,方雨辰先后策划了数部颇具市场认可度的图书,这给了她莫大的鼓舞,让她逐渐对这项事业“欲罢不能”。于是,方雨辰觉得“是时候重新制定我的职业规划了”。
  2008年6月,方雨辰和现代传播集团及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投资成立了集图书策划、编辑、发行、营销业务于一体的上海雅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其时,国内出版业处于最低迷时期。面对不景气的市场,方雨辰制定了求稳的发展策略:一步一个脚印,边走边摸索地稳定发展。脚踏实地的发展战略,让雅众度过了创业之初的艰难时期,并在四年中一步步壮大。
  坚持自己的方向
  创始之初,雅众出版的多是流行文化图书,先后推出了一批网络小说、青春文学及港台明星写真书。虽小有收获,但方雨辰并不满足于这种没有特色、很容易同质化的出版状况,经过一两年不断摸索、发展,逐步树立了清晰的方向——现在雅众出版的图书,基本上是以女性文学兼具人文关怀的作品为主。
  在方雨辰看来,出版方向的选择是一项感性的工作。“我们更多的是凭借个人的阅读喜好、对书的直觉,或是早期积累的阅读习惯来做书。”许是一向关注女性文学及情感书写,加之身为女性,方雨辰将女性文学和人文关怀定为雅众的主攻方向,也就不足为奇了。
  翻阅雅众的众多出版品,无不凸显着这一鲜明的特点。去年已出版的美国著名传记作家塞尔丽·詹姆斯的《夏洛蒂·勃朗特的秘密日记》和《简·奥斯丁失落的回忆》,以及今年初出版的迈克尔·坎宁安的《时时刻刻》,都是前代优秀女性作家的传记作品;而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卡森·麦卡勒斯等女性作家的自传体文学也即将出版。雅众计划将女性作家的传记和自传体文学出版作为一个完整的书系,同时也涉猎村山由佳《双重幻想》、辻村深月《使者》等日本女性文学作品。
  有些作品,虽不是女性作家所著,但依然紧密围绕女性这一主题。如曾出版的日本小说《爱的流放地》,著者渡边淳一虽是男性,但其在刻画女性心理以及男女情感方面的功底却是众所周知的。作品内容大启大阖,人物命运也极具代表性,突出反映了女性在现代社会和男女关系中的挣扎和希望,依然不失为一部“女性作品”。
  诚然,身为民营出版公司,很多时候,图书的选择并不完全取决于自己的眼光,还需要通过合作出版社的把关,这一过程会造成一些障碍,甚至会延误出版时机,但雅众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方向。据方雨辰介绍,去年雅众出品的《父后七日》、《吃动物》、《试验年代》和《刑场》,均是坚持到底而获得成功的案例。这四部作品,雅众将它们的版权签署下来并向合作的出版社申报选题时,遭受怀疑,甚至被否决。但“我们相信自己的眼光,确信自己做的是对的,也真心诚意地对待这些作品,使它们无论是内在(翻译、编校)还是外在(装帧),都能以一个完美的形象呈现并能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涵。”在雅众的编辑看来,《父后七日》表达的不仅仅是感人至深的父女情愫和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它独具特色的“丧葬文化”和对闽南语的书面表达给读者带来丰富的阅读体验;《吃动物》探讨的不是单纯的吃荤或吃素的问题,而是关注于对人类所吃的动物多一些人文思考和关怀,因而具有比较新颖的理念;《刑场》虽是一本推理小说,但它在呈现娴熟的破案技巧之外,还更深刻地挖掘人性,照亮黑暗、点燃光明之途,使之成为一本有别于传统推理小说的作品。这些特点,都符合雅众关注人文关怀的出版理念。
  重视文稿“再创作”
  在雅众的出版品中,引进版权的图书所占比例高达70%。在方雨辰看来,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如雅众相当重视如何使翻译能够最大限度地贴近原著、展现原著。“我们不是说一本书随便什么译者都可以翻,在拿到作品的时候,编辑先通读它,对该作品的写作背景和文字特色进行大致的判断,然后再开会讨论这部作品适合由谁来翻译。”比如《时时刻刻》的翻译者王家湘,本身就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研究专家,对伍尔夫很有自己的理解和感触,也有着扎实的翻译功底和文字表现力。
  面对难以确定翻译者的情况,雅众采取“试译”的方式来挑选。“一般一本文稿我们会先找三个以上的试译者,让他们翻译其中一部分文稿,翻译之后,我们将译者的名字抹去,让编辑纯粹通过译稿来选择译得最好的人,这样既避免了编辑因为译者的名气而影响判断,同时又通过这个方法发掘了一批译界新人。编辑与选中的译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将雅众对译作的‘信达雅’的执行标准细节化,明确翻译的方向和文字感觉,力求更能体现作品的特色,并符合当下读者的阅读习惯。”
  即使对于非大陆作家写作的华语作品,在编辑的时候,雅众也依然重视“再创作”的理念。比如《父后七日》是中文繁体书,无需翻译,但作品有很多地方以闽南方言书写。当时出版社建议编辑将其全部改编成普通话,但方雨辰不赞同。“如果全部改成普通话,尽管读者阅读起来没有障碍了,但它本身的文字特色也没有了。基于我的坚持,编辑在保持原文的情况下,对个别的方言和俚语,在书页下方做标注处理,既保留了文本特色又无阅读障碍。”
  在翻译与编辑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传统观念,而是加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更能从读者的阅读感受出发,如此精心打造下的图书,让更多作者认识了雅众和她的图书。
  追求“新知、趣味、格调”
  中国大陆的出版社数以百计,民营出版机构更是不胜枚举,但在众多同行中,雅众凭借着自己的特色得以脱颖而出。对于雅众所倡导的“新知、趣味、格调”理念,方雨辰有着自己清晰的理解。
  “‘新知’指的是,我们除了做一些别人没做过的新知识以外,还要更新旧知识。”在方雨辰看来,中国出版业已经发展了这么多年,业已成熟,而且之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出版社有着政策上的优势,拥有了大量出版资源,基本上形成了垄断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如果硬和国有出版社争夺出版资源,并不占优势也不是良策。“我们更多的是做拾遗补缺的工作,看看有哪些是他们(国有出版社)还没有做过的,或是被他们忽略的、丢弃的作品。我们追求的‘新’,不是数量上的增加,我们并不是做简单的加法。现在做图书,应宁缺毋滥,宁精毋多。”比如有些国外经典的作品,由于当初没有翻译好,成为诟病,为国内读者所遗憾。雅众会重签这类作品的版权,请更合适的人来翻译,重新打造,这就是雅众所追求的“新知”。以这一理念来看待雅众对翻译者的精挑细选,也就不难理解了。
  此外,“趣味”和“格调”也是雅众的出版理念。方雨辰说,阅读应该给人带来快乐,“一部作品无论多么深奥,知识含量多么丰富,但如果很难读,那这本书就不能给人阅读的乐趣。”而对于“格调”,方雨辰的理解包含了具象又抽象的概念:“在具象上,就是这本书所呈现出的外在形式,设计、用纸、开本等都能体现这本书应该有的品质;而在抽象上,就是作品的内涵最终呈现出人类美好情感和高尚品格。当一部作品由内涵到外在都达到和谐统一的时候,她就会像一个气质优雅的人站在你面前一样——这就是一本书的‘格调’。”
  愿做铺路人,培养优质团队
  在作为雅众负责人的同时,方雨辰还兼任主编一职。曾经策划出版过多本图书的经历,让她在主导图书编辑的工作上游刃有余。但从长远的发展考虑,方雨辰更希望自己扮演的是一个董事、顾问的角色。“我更希望经过我的努力经营,能够给众多加入我们的有志于出版行业的人士打好基础、搭建平台,让更多的有识之士在我们这个平台上有所作为。”因此,方雨辰希望雅众在将来能够以团队为核心,而不是以她个人为核心。“对于我来说,个人的诉求不是很大,我认为,出版不是一个人的理想,而是一群人的理想。我希望能够聚集一批志同道合的编辑、营销、发行团队,按照公司的理念,成为一个中等规模、独具特色的出版平台,让每一个人在这个平台上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读者喜欢的书,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以及还算不错的经济回报。”毕竟,出版是一个需要积累的工作,尤其在工作初期,更需要依靠一定的信念来支撑。但方雨辰认为,图书编辑不应该是一个苦行僧的职业,所以她的责任是,“尽量让编辑的磨练和积累时间缩短一点,让他们成长得更快些,实现团队和产品的同步成长,从而成为公司的主导者。”方雨辰心中的理想是让雅众成为有志于出版事业又具有相似文化理念的人群的的理想归宿。
  自创办至今,雅众从未有过迷茫。方雨辰说:“从一开始做出版,就立足于自身的发展,寻求理想目标和生存忧患之间的平衡,没有想过要成为出版社的加工部,但我们寻求价值认同式的合作,我对出版有自己的理解。我不知道图书作为纸质载体还会存在多少年,但我认为,就算图书不复存在了,阅读还需要,文化会一直在。所以,即使形态有变,但一个企业的核心文化是好的,具备传播文化的眼光和实力,就会保持长久的竞争力。”
其他文献
很多人或许已经忘了曾经有一本《光与影》杂志,这份于1981年创刊的双月刊杂志,曾是国内享有较高声誉的摄影专业期刊。2000岁末的休刊,一度引起期刊界和摄影界的震动。杨全强1998年从南京大学硕士毕业,即进入《光与影》杂志从事编辑工作。杂志因故休刊后,才转入江苏人民出版社图书部(《光与影》杂志是江苏人民出版社的一个部门),从事图书编辑。  2001年底,杨全强编辑出版田川的两本著作:《东京记》和《草
期刊
毕淑敏的新浪微博有一百六十多万粉丝,很多留言者询问生活中的困扰,她都一一回复,很像是大家的心灵疗愈师。一个普通的女人,拥有面对整个生命的勇气和力量,并能分享给周围的人,她的秘诀在哪里呢?  “世界上教人善良慈悲的学问,都有相通之处。很喜欢佛经中的一句话:一念三千里。所有的问题,换个角度看,别有洞天。”转念之间,生活就如同南瓜变成了马车一样,人人都可以展现辛迪瑞拉的笑容。    一本安静的百科全书 
期刊
人类学家张光直说,“到达一个文化的核心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肠胃”。  人类自学会以火熟食,便开启了饮食文化的演变过程。《四时食制》、《清异录》、《饮膳正要》、《造洋饭书》等等典籍对中国饮食文化均有着详尽的记载,每一段文字的攀爬便可唤起一片味蕾。而近年的饮食类图书也已发展成为出版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无论食谱类、饮食文化类或者饮食典籍、学术类都呈现各自鲜明而丰富的体态。  其中一个近年较为
期刊
她从远方来,也把远方带了来。  “人对远方的事物总是抱有一种向往,我自己也是因为这样才念西方文学。”唐薇说,德语让她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不同的方式和可能性。听她说着关于翻译,关于德国经验,关于推广阅读的种种,却像是拨开了关于“远方”的迷雾,展现出一片没有际限的视野。  原以为,在一个专业译者身上,所能探知的大概就是语言转译的奥秘,以及一点关于德国文化与出版的更真确的讯息。但“翻译是一
期刊
你是素食主义者吗?乔纳森·萨弗朗·弗尔(Jonathan Safran Foer)是。  这位青年作家仅仅靠《真相大白》和《特别响,非常近》两部作品被广泛认为是他那一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而另一本《吃动物》于去年先后引入台湾和大陆出版,引起了不小轰动。原因是,这部作品极为生动地唤起了人们对于工业化养殖的恐惧,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时代。  弗尔九岁的时候便成为一个素食主义者,因为认为杀害动物作为食物是错
期刊
人类自摆脱旧石器时代茹毛饮血的饮食习惯,开始以火熟食,便也意味着饮食文化的演变过程的开始。从生食、熟食到自然烹饪、科学烹饪,绵延五十多万年的饮食文化积淀,让中国成为一个“烹饪王国”,且逐渐形成了以热食、熟食为主,以素食为主、肉食为辅,讲究五味调和,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平衡等特征,以及丰富的地域饮食文化和养生文化、饮食礼仪,对亚洲乃至世界的饮食文化影响深远。  而这番
期刊
1923年,美国一位以饲养家禽为生计的家庭主妇史迪尔,因为客户的临时要求将原本50只鸡的订单扩大到500只,为了使这些小鸡能捱过寒冬,她尝试将它们放置在室内,并且在饲料里加入营养剂。顺利交出订单后的史迪尔,继续改进这种饲养方法,如何有效地喂养牲畜,让它们在短时间内快速生长?而我们或许不知道,八九十年后的现代,鸡的饲育时间相比50年前减少了一半,体重却长了一倍,因而鸡的内脏和骨骼的成长来不及承受体重
期刊
饮食类图书的出版似乎从来没有受到“大红大紫”的礼遇,若以其在市场的码洋来看,相比其他类型的图书,市场份额并不大。但这一类图书,一直受到读者的青睐,无论是在大陆,或者台湾、香港,始终保持着长销的态势。  以近几年的图书市场来看,饮食类书籍主要集中在几块内容:  一是食谱类,包括家常菜谱、食物养生、药膳食疗、健康美容等内容,这一类图书因为注重实用性,贴近百姓生活,加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逐年提高,需求
期刊
吃天价刀鱼是一种耻辱  桃花初绽的清明时节,吃刀鱼是一种季节性消费,后来成了符号性消费,如今可能就是炫耀性消费。今年如约而至的刀鱼季,不仅刀鱼更加难得,偶然得之的刀鱼也频频卖出高价,据说在市场上已经卖每克180元。刀鱼像黄金那样论克卖,说明这一物种的珍稀与濒危,还有吃客对刀鱼的惶恐或尊崇心理。  那么谁在吃天价刀鱼呢?是否值得花上万元吃一条薄薄的刀鱼?消费对象不同,答案肯定不同。工薪阶层肯定认为不
期刊
大陆一年喝掉数百万瓶拉菲,但拉菲年产仅数十万瓶,“空瓶卖到三千元,冒牌拉菲遍地跑”,顾客饮后狂泻,因是酒精调色、调味,含致癌的苋菜红。“黑心食物”这称呼,就定性了食品安全纯属道德问题。  且慢鞑伐,回顾1750年,法国人也以酿醋为名,大量合法进口变质劣酒,用一氧化铅润色,冒充好酒,是诈欺加上谋杀。1870年代,红酒因假酒猖獗而滞销,逼得酒厂反复压榨葡萄增产,最后只榨出水分,便用剧毒的砷。  谈黑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