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0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梦龙先生说,一次成功的教学,必然包含三个要素:(1)现代的教学思想或理念,(2)合乎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3)活泼生动的教学细节。教学细节好比人的血肉肌肤,决定着人形貌的丰瘠美丑。一个教学过程如果充满了生动活泼的细节,这样的教学过程必定也是生动活泼乃至异彩纷呈的。因此,语文教学要做好提高质量的大文章,必须高度关注教学细节,巧妙设计教学细节,智慧推进教学细节,极力彰显细节的教学价值。
  一、春色满园这一枝——“教学细节”指向妙用文本
  请看王崧舟老师《草船借箭》教学片段。
  师:课文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在笑谁?
  生1:诸葛亮肯定在笑鲁肃,因为当时他是听了鲁肃的话之后笑的,他笑鲁肃太忠厚太老实了。
  师:这是宽厚的笑,笑鲁肃到现在还不知底细,说得有道理。
  生2:我觉得他在笑曹操,笑他生性多疑,一定会中计的。
  师:可以这样想,这个笑是——
  生3:讽刺的笑,轻蔑的笑。
  生4:我认为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可以看出,诸葛亮在笑周瑜自不量力。
  师:这个笑是——
  生5:胜利的笑。
  王老师教学《草船借箭》,抓住“笑”字,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亲近人物,使学生对诸葛亮大智大勇、傲视群雄的英雄形象及其神机妙算有了异常深刻的感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这一教学细节充分彰显出王老师的睿智与慧眼,令人感叹其对文本的独到见解和巧妙运用。
  二、白首不离一人心——“教学细节”指向语言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用”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所系。
  教学《诺贝尔》,在学生通读课文后,老师列出一张表格让学生填写,并告诉学生,把表格中的信息用通顺的语言连起来,就是一份“诺贝尔小传”,然后让学生动笔写小传,写完再引导学生比较课文与小传的不同。
  语言运用一是口语表达,二是书面表达。阅读教学要更多地给学生创造读写结合的机会,由读学写,读中学写,“语言运用”的种子才能茁壮生长而成参天大树。比如一位老师教学《长城》,只是指导朗读,问学生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去万里长城参观的人很多,学生回答“成千上万”,老师请学生再读课文,想想怎样读好这个词。学生再读时,就刻意重读了“成千上万”。而另一位老帅教学时间学生:在这成千上万的参观者中,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他登上长城后会怎么说?清学生把“看到”的这个人写下来。 一个学生这样写: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胸前飘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他跟着爸爸妈妈登上长城,亲眼目睹了长城的雄伟壮观,情不自禁地感叹道:“长城,你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品,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作为中国人,我为你而感到自豪!”如此教学细节,真正把“语用”落到了实处。
  上海帅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曾明确提出,语文课应该“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就是要“用教材”来“教语义” “教语文”又应该教些什么呢?吴教授说:“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学会运川语言,进而习得语言,正是语文教学的“本体性”所在。
  三、不是花中偏爱菊——“教学细节”指向学生主体
  课堂“教学细节”要指向学生主体。这里的“学生主体”应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指向学生而不是教师,课堂应该“让学于生”“还学于生”;二是指向学生个体,因为学习归根结底是个体的个性行为,正像莱布尼茨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三是指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需求,使所有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启智、明性,提升语文素养。
  一位老师教学《欢乐的泼水节》,许多学生都陶醉在泼水节欢乐的气氛巾,突然有个学生问老帅:“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这一问题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课堂的气氛和节奏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就在全班学生和台下听课老师为之瞠目的时候,教者却立即对这名学生大加称赞,并请学生再读全文,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要泼水,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义。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白了这清洁的水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而且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他们相信傣族是爱水的民族,肯定会懂得水的珍贵。
  “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是小学生内心自然升起的疑问,如果不问出来,他们就会如鲠在喉,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老师认识到如此突发的“不和谐”音符,正是学生认知的疑点、思考的误点所在,直接否定或者漠然跃过,都会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于是老师智慧地将学生再次引向课本,通过思考、讨论与交流,不仅让学生解决了心中困惑,更得到了心灵满足。这样精彩的教学细节,正是老师眼中有学生、教学为学生的必然结果。语文教学需要这样“懂你”的老师,学生也更喜欢这样“懂我”的老师。
  四、衣带渐宽为伊人——“教学细节”指向情感交融
  请看于永正老师教学《庐山的云雾》片段。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第三段时,一个腼腆的女孩子引起了于老师的关注)
  师(手拿话筒,兴致勃勃地):你想读吗?
  生(摇摇头,小声说道):我不想读。
  师(弓着身子,微笑着):没把握?
  生(不好意思):不敢站。
  师(直起身子,微微吁了一口气):哦,那你就坐着读。(全班学生和听课教师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师:让我们掌声再热烈些!(在大家的掌声中,小女孩坐在位子上读完了这一段课文)
  师:不简单,如果再流畅些就更好了 还想读好吗?
  (小女孩自信地点点头。第二次读得比第一次流畅多了,只可惜读错一个字。于老师给予纠正后又让她读了一遍,这一遍读得既流利又有感情大家再次热烈鼓掌)   师(微笑着):现在你敢不敢读书了?
  生(自信地):敢!
  师(抚摸着小女孩的头,充满深情地对大家说):敢,就能把书读好;敢,就能把事情做好相信你在大家的掌声中胆子越来越大,自信心越来越强,书越读越好。(听课大厅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是什么力量让原本“不敢站”“不想读”的小女孩赢得大家热烈的掌声?是于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是于老师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启发和耐心的等待,是由此而唤醒的学生的自信与自豪。面对课堂这个“未知的旅程”,各种“生成”随时可现,教师只有时时怀着爱生之情,育人之感,教学时才能做到真情荡漾,水乳交融。
  五、心有灵犀一点通——“教学细节”指向知识获得
  一位老师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有学生把“拔草寻蛇”读成了“拔草寻蛇”。
  师:你的声音很动听,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比武的情景。其中有一个字读错了,谁发现了?
  生:他刚才把“拨”读成“拔”了。(师板书“拔”和“拔”)
  师:它俩是形近字。仔细看看,谁能发现不同?
  生“拔”的右边是“朋友”的“友”加一点,“拨”的右边是“头发”的“发”。
  师:观察很仔细,说得也很清楚!同学们,把草拔干净,蛇不是更无处藏身吗?干吗还要“拨”呢?(生交头接耳)
  生:我可以演示给大家看。(该生先做拔草的样子,双手左右挥舞,又轻手轻脚地做“拔草”的样子)
  师:你想通过表演说明什么?
  生:它们的动作是不同的,用力的大小也不同。
  师:有道理。两个字虽然形同,但意思却有很大的差异。要想达到“寻蛇”的效果,还得用“拨”。可是,课文是写比武,用“拔”,不是更能体现林冲的力大无穷吗?(生思考)
  生:拔草寻蛇,特别能显示出林冲的机智。
  生:这一招将洪教头的傲慢和林冲的谦让刻画得淋漓尽致!
  师:这“拨”与“拔”,让人浮想联翩,用得妙啊!
  这里,学生通过仔细区别“拨”与“拔”的字形,又通过动作表演加以识别,还通过具体语境中的思考,把两个字的字形差异牢记于心,自然再不易写错,而且还真切感受到“拨”与“拔”不同的表达效果,提高了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为什么有些形近字、同音字,学生总是写错、用错?教学中学生没有获得相关的知识,显然是重要原冈。
  六、春江水暖鸭先知——“教学细节”指向情境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渎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以模式化的解渎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可见体验既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路径,也是重要目的。
  一位教师教学《黄果树瀑布》时,由于学生没有去过这一风景区,教学条件又有限,无法用课件演示,学生无从感受“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只觉得胸膛在扩展”的意境。为此,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细节。
  师(播放萨克斯曲《回家》):听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1:很轻柔,很舒缓。
  生2:让人想念自己的亲人。
  生3:听后心情很平静,很舒畅。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说得都不错。我们再来听一曲,谈谈感受。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片段)
  生1:很激动,很让人振奋。
  生2:很有气势,能给人以力量。
  师:哪支曲子听后让人有那种“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只觉得胸膛在扩展”的感觉?
  生(齐):第二首曲子。
  师:是呀,你们的感觉是对的。听到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就像听到这支曲子一样,让人有种细胞的躁动与血液沸腾的感觉。
  语文教学精在“言传”,妙在“意会”。当无法“言传”的时候,“意会”就是必然选择;当“意会”所得比“言传”所获更曼妙无比的时候,“意会”也是首要的选择。语言文字的多义性和语言表达的丰富性,注定“意会”在语文学习中的不可或缺。而“意会”往往又表现得很玄妙,不可捉摸,此时,情境体验就是保证其效果的重要法宝。上面教学中,学生之所以能获得真切的感受、深刻的理解和真挚的情感,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切身体验功不可没。
  “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弄花影”,一个“闹”字,一个“弄”字,境界全出,这是词作巾的细节精彩。语文教学中最亮的一抹色彩,往往也都是“细节”所创造。
其他文献
《鸟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八课,课文写了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春夏两季的景象和鸟类活动的情形。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展示了鸟岛的情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鸟儿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冉熟悉不过的,可是他们对于柄居着无数只鸟儿的鸟岛却又很陌生,内心一定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在学生读文后,老师紧抓“闻名中外”质疑:小小的岛居然会有这么大的名气,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就让我们去一探究竟。上课伊始便顺势激起
期刊
我校朱苏婷老师执教了一节绘本阅读课——《纸马》,这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一个关于愿望的故事,选材于中国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元素。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与低年级学生年龄相仿的孩子,文中的纸马剪裁精致,吸引学生目光,主人公想爸爸妈妈的心情又是比较容易体会的,因此能引起孩子的共鸣,让孩子在整个课堂中有话可说。朱老师对此故事巧妙地读讲,启发孩子想象人与纸马的对话,注入真情实感来表达想法,让
期刊
针对习作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畏难”情绪,我认为可以从生活、活动、积累、评价等几方面进行引导,唤醒儿童内心沉睡而敏感的习作兴趣。  一、在生活中提炼素材,激发习作兴趣,使学生愿意写  1.体验生活情境。生活是习作的源头。因此,我常常在习作前几天或者前几周就布置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如在指导学生写“金鱼”的习作前,我让学生自己去市场买几条金鱼,不仅要观察其外形、吃食、活动、休息,还要注意在观察中有没有
期刊
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保持写作的热情,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特体会?笔者对此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丰富情感  中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分辨能力较弱,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思潮,往往随心所欲不能择善从之,因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作文情感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其实,语文学科的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范本。如学习冰心的小诗《成功的花》时,我
期刊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离开阅读,学生的表达就会变得无序而枯燥。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那么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语文老师应该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联系起来有机地整合,让阅读为写作服务。  一、品读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应该说字、词、句是文章表达的基础材料,更是语文教学必须要重视的基本功训练内容。每篇课文不乏好词佳句,都是值得学生积累
期刊
利用习作课堂学习时间,进行同桌互改的指导与操作,不失为一个既能激趣,又能避免“审美疲劳”,还能提高习作“审美”与习作修改能力的好方法。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基本错误,同桌互改  由同桌互改,解决基本的字、词、句及标点符号存在的问题,是小学生心理上易于接受的一种平等交换的方式。孩子们在帮助他人修改习作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而孩子们的基本修改能力无形中得到快速提高。  同桌互改可以节
期刊
一、德育泛化,用品德输入教育取代口语交际  《小学生多看电视好不好?》口语交际教学片段。  师:今天口语交际课是围绕“小学生多看电视好不好?”开展一次辩论,要求正反两方不仅要说出自己的观点,还要把理由说充分。为了便于交流,请大家先动笔写一写。  (生自由练写)  师:先写好的同学可以读一读,不好的地方改一改。  师:现在交流,谁先来?  生1:我认为小学生看电视好。就拿这次“5·12”大地震来说吧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基于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增强语文课堂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即让语文课堂变得有“味道”。结合教学经验和教育反思,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调制语文课堂的“味道”。  一、让语言赏析津津有味  语言是文本的载体,解读文本重在赏析语言。从语言人手,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赏析语言的过程
期刊
在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我们如何改变以往只注重教知识的现象,让学生能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呢?笔者以《如梦令》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把学习的“舟楫”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向文本深处“争渡”的体会。  一、创设诗意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中国的古典诗歌讲究意境,诗人用精练的语言,营造出或空灵、或淳朴、或悲壮、或飘逸的意境,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对这样无穷之意的领悟,仅靠
期刊
第一课时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整篇课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教学全过程来说,它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也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可以这样说,没有第一课时的扎实教学,就没有第二课时的精彩纷呈。只有有了第一课时的扎实教学,学生才能顺畅地走进文本,真正与文本实现零距离的交流。  一、先声夺人,跃跃欲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