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汉民:“仁”是个体与社会的平衡

来源 :芒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zaq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儒家的传统价值观念,这其中,“仁”无疑是最为核心的观念之一,“仁”的理念得以树立并流传两千多年之久,最终成为人所共知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离不开孔子,在总字数不过11000余字的《论语》当中,提及“仁”的,就有109处之多,“仁”是如何成为中华文化核心理念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仁”、践行“仁”呢?《芒果画报》记者专访了著名学者、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教授。
  从“礼”到“仁”
  《芒果画报》将“仁”作为传统价值观的核心,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准确的选择。在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传统价值观的建构方面,“仁”一直居于一个核心的地位。仁作为中华文化核心基本价值观的奠定,是孔子所建立起来的。
  在孔子以前,中华民族调节人和人的关系主要是靠“礼”。 “礼”是一种社会规范,一套行为的模式,人们服从“礼”是因为畏惧天命、鬼神,大家都是按照这种社会规范来选择行为模式,以调节自己在家族、社会、国家中的关系和行为举止。但是,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正好是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整个社会严重失序,“礼”之所以失序是因为缺乏一个根本的内在的价值。从春秋时代开始,天命、鬼神受到怀疑,大家发现一个国家治理得好不好,一个社会稳不稳定,不是在天,而是在人本身。换句话来说,原来通过“礼”来求得神灵的保佑,这样的观念是不行,必须从人自身来寻找价值根源。
  孔子就选择了“仁”,“仁”是什么含义呢?“仁” 有双重涵义,首先,“仁”,是单人旁加二,就是二人,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呢?二人为偶,孔子定义“仁者爱人”,什么才是“仁”,必须要爱人,换句话说,比方说过去孝敬父母,过去有礼的规定人对父母的关系,孔子认为这个人和人相爱的体现,你要爱你的父母,父母也要爱子女,就是通过爱来融通,人伦关系是一种情感关系,只有通过建立“仁”才能建立起一个和谐的人和人的关系。这样,孔子就把爱人作为“仁”的核心价值提出来,我们人和人之所以要服从一个礼的关系,并不是为了服从鬼神、天地,而是为了我们发自内心的仁爱,实现仁爱的精神,就是人与人之间要相爱。比方说孔子在强调人要孝敬父母的时候,要发自内心的“孝”,不是说一种仅仅只是奉养而已,而是要发自内心的爱。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从人本身来寻找、建立一个维系我们社会架构价值之源,我们的追求必须是仁义道德,“仁”包含有道德的情感和爱人的情感。
  除此之外,“仁”还有一个涵义。孔子说“为仁由己”,“仁”是怎么产生实现的呢,并不是说你是被迫实现的,不是谁强制你要求你怎么样,这个仁爱的感情应该来自于你的内心。湖北曾经出土了一批竹简,是战国时代的文献,叫郭店楚简,郭店楚简里就有一个字,很多人都不认识,上面是个身体的“身”,下面是心理的“心”,这个字现在没有,经过很多专家的考证,这个字就是“仁”。把身和心合起来的这个“仁”是什么涵义呢?意思是“仁”是你身心合一的生命,你要从个体自我的的内在追求当中,实现“仁”。你努力要去追寻的,是个体人格的内在依据。
  “仁”就包含着这样双重的涵义,一个就是作为个人的内在的东西,第二个满足和谐的社会的关系。所以在春秋时代孔子奠定了“仁”的基础后,“仁”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核心价值观。
  “仁”应该是互通的
  孔子学说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是一个派别,那么到了汉代,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意见,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时候开始,儒家所奠定的一些伦理的观念,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价值观,主导性的观念,真正成为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从最早提出来,再要推广到全国,必须通过官方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的、学校的教育,“仁”成为一个普遍性的价值观念。在这个过程中,“仁”和其他的义、礼、智、信一些道德的价值观念,就一直延续下来。
  但是,在这个中间,它也可能是发生了一些变化。发生了一些什么变化呢?比如,汉儒将孔子强调的仁爱与“三纲”结合起来了,“三纲”强调服从社会的等级制,即君臣、父子、夫妇都是一种等级的关系。那么,这种仁爱必须要服从、遵循社会的等级制度。譬如说“君仁臣忠”,强调君主仁爱臣民,臣民一定要忠于君主;“父慈子孝”,父亲慈爱儿子,儿子要孝敬父母。君臣、父子、夫妇不是平等的关系,那么就体现出来一个等级差异。那些在上位的,君也好,父也好,有可能他如果不“仁”的话,仍然要求臣民一定要忠于君主,并且压迫他的子民,所以这个就带来了一系列后果。这种等级制确实是在历史上,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的这样一个专制的社会中间,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
  但是,孔子讲的“仁”是一个具有恒常意义的价值体系。后来很多人在批判中国传统专制主义、等级制度的时候,批判了中国的礼教,但是对“仁”还是持非常肯定的态度的,他们希望传承“仁”的恒常价值意义,将其从礼教制度中剥离出来。譬如,谭嗣同的《仁学》就代表了他关于重建中华道德文化的构想。谭嗣同所阐发的仁学,一方面继承了儒家以人为本和仁者爱人的人文意识,但是,不同的是,传统仁爱是和礼的等级差别联系在一起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间以及邻里、国人之间的爱是不同的。谭嗣同将这种差等之爱归之于 “以名为教”,他反对“君以名桎臣,官以名轭民,父以名压子,夫以名困妻,兄弟朋友各挟一名以相抗拒”。谭嗣同强调以“平等”来阐明仁的精义,他以“通”、“平等”来解释仁,使得仁学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成为一个具有近代人文意义的价值观念。
  仁应该从自己做起
  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那就是孔子从来没真正给“仁”下过一个定义,因为下定义的方式是这样一种逻辑的方式,不是中国传统思维的方式。中国传统思维是将理念和行动结合在一起的,这和苏格拉底对“美德”下一个非常清楚的定义不同。
  那么孔子对“仁”的阐述,他在不同的地方解答不一样。当他讲什么是“仁”的时候,不是告诉你“仁”是什么定义,而是告诉你如何实践“仁”。他是告诉人怎么去做“仁”,包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爱人”,等等。这都是告诉你怎么去做“仁”,当然这个每个人的领悟不一样,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所以对“仁”的理解当然可以因人而异。但是,这些基本的方法,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可以形成很多具体行为规范,譬如,我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我就不要强加人家;我希望自己成功,我就要帮助别人成功。用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
  今天要实现“仁”的话,一方面确实需要社会大环境提供空间,现在的社会大环境存在某些问题,利字当头,价值观念的扭曲,这些都很严重,如果要建立一个好的和谐的社会秩序,如果我们提倡“仁”的话,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因为“仁”本身就是从自己出发的,道德也好,做人也好,是要你发自内心的,不是把“仁”看作是对别人的要求,要别人去学雷锋。孔子时代就强调“仁”首先是从自己做起,所以说每个人可以说有一些基本的观念,基本的价值观念,我作为一个人,“仁者”人也,最基本的一个做法是什么,然后由推己及人,来了解人家需要什么,这样的话才能实现“仁”。
其他文献
芒果画报:你还相信这个世界会变好吗?  邱启明:人心向善的世界就会变好,我一直都在坚信。从我本身来讲,我是愿意为这个社会付出的,只要我有能力。所以我相信这个社会上不只我一个人。  芒果画报:当今社会,正能量有点稀缺,你是如何保持自己一个积极向上的状态呢?  邱启明:可能就是被现在越来越多的负能量给激发的吧,越这样我就越要去做一些其实最单纯的事情,这就是所说的正能量。其实现在很多的正能量,我认为就是
期刊
周辅成先生一生致力于伦理学的研究,尤在道德哲学中的人道主义研究上着力最深。而先生学通中西的理论体系的根基,最重要的即是“仁”“义”二字。“仁”即常说的爱,而义则是正义的前身,以此,生衍出理想主义伦理学的正道。  难得的是,先生在近一个世纪的沉浮岁月中,屡经战乱、人祸,却始终不改其“仁义”的学理本源。不仅为中国伦理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他本人也将仁义作为自己做人处事,为学育人的原则,堪称当今士
期刊
六十载春秋,从年轻姑娘到古稀老人,80岁的方德晴老人带着一颗仁慈的心,始终行走在奉献的路上。她用捡拾废品的钱资助了413名寒门学子,即使退休,生命的脚步变得蹒跚,也未曾终止。  在河南省桐柏县的大桐路上,每天天刚蒙蒙亮,就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肩背编织袋、手拿铁钩子,在肮脏的垃圾堆前捡废品。  老人名叫方德晴,是一位退休老教师。她的家中,整齐地堆放着一些编织袋。这些都是她捡的废品。“多卖一分钱,那些
期刊
舞蹈是身体的艺术,一双好鞋子是足尖的艺术。当舞者穿上鞋子,身体在音乐的节奏中律动,一招一式便有了摩登的模样。  芒果画报:在你看来,一双好鞋子工艺具备哪些条件?  Kim:我通常将楦型(这个词比较生僻,最好作一通俗注释)比作整双鞋的灵魂,鞋头的形状、翘度、脚弓的弧度,甚至是穿着的脚感和舒适度,都取决于好的楦型,可以这么说整个鞋子的精气神是有楦型决定的。而款型可能是这个人的穿着打扮,无论是经典的De
期刊
去过巴黎的人,都会被城市街头的咖啡馆震撼。并不太宽阔的老街两旁,密密麻麻地摆着咖啡桌和小椅子,陌生人几乎是背靠着背坐在那里和朋友闲聊。这两年,随着星巴克大举进入长沙,长沙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咖啡氛围。现在的长沙有不少街头咖啡馆,它总有理由让你去店里的椅子上坐下。  很多独立咖啡馆店主全情投入,全心经营,这个店和客人有着情感上的依赖,除了金钱交易以外,还传递着一家店,一个老板的情绪,爱好和品位。喝什么不
期刊
青春是什么?  青春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不朽的纪念。女主角郑微站在舞台上高歌《鸿雁》,台下的学生们扭动着身躯,挥舞着臂膀,庆祝的彩带飘满整个会场,让我们明白有些青春是挥之不去的,它从未走远。  青春是《中国合伙人》里昂贵的梦。三个年轻人揣怀着青春的梦想在现实道路上走得坎坷和艰难,站在美国街头,看着自己的公司在美国上市,他们微笑着,这个梦他们实现了。  青春是《小时代》里善意的圈套。在这个不
期刊
作家史铁生,大半生与苦难相伴,直面生死,但他却把病痛视作别开生面的游历,与死神称兄道弟,追逐信仰,热烈地恋爱,以写作思考生命的价值。也因为这一切,他感激生命,宽待境遇,感到幸运和满足。“看见苦难的永恒,实在是神的垂怜——唯此才能真正断除迷执,相信爱才是人类唯一的救助。”史铁生说。  似乎21岁史铁生双腿瘫痪那年,命运就把“天地不仁”的命题摆在了他的面前,令他比任何人都要勤勉地去探寻生命的奥义,并以
期刊
1897年夏秋之际,湖南人谭嗣同以候补知府的身份寓居南京,并且时常往来上海与南京之间,和众多维新人士相互砥砺,寻求维新变法之途。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求学生涯之后,他的思想已经渐渐趋于成熟,《仁学》一书,由是瓜熟蒂落,这部五万余字的奇书,内容庞杂多端,汪洋恣肆,成为了晚清维新之际最具影响力的理论著作之一。谭嗣同为何要撰写这样一部以“仁”为主题的著作,“仁学”发展到近代,又有着怎样特别的内涵呢?记者先后求
期刊
“社会给了我名和利,我也必须对它有担当。我要用媒体人这个特殊的职业,用我所拥有的全部正能量,摸着良心,给这个社会增添一份温暖和平衡。”  “在一个怀疑无处不在的社会里,只有坚守内心留存的那份信仰和仁慈,才能让你不畏艰辛继续前行。”  很多人关注邱启明,是从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开始。那个喜欢穿西装衬衫,不打领带,帅气稳重的男人“启明欧巴”,以特有的包容和尊重在观众中很快树起了一个仁厚大哥的形象。 
期刊
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当我们追随城市历史的脉络,注意倾听城市发展的声音,城市综合体犹如这发展浪潮中最为澎湃和丰富的一部交响乐曲。在这篇宏伟的乐章中,我们听得到最强有力的城市脉搏与最乐感动听的生活音符。现代城市地产已步入综合体时代,这部将生活元素重新组合的作品,正在从各个角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空间。它是一站式生活的梦想,当现代都会的土地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当城市交通的轨迹跟不上快节奏的步伐,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