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zhongt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维(701——761)字摩诘,是盛唐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品读王维的山水诗歌,我们常常会被其笔下的那种清寂空灵的山林景象所吸引,但更会被其创造的那个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于明灭瞬间寄寓生命感悟的审美想象空间所感染所陶醉。无论是小桥流水的恬静,还是丛林古刹的幽深,他都能运用最自然、最凝练、最生动、最富于特征性的语言,点缀成一幅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优美画卷。王维精通书画和音乐,对自然美有着特殊的敏感,善于处理动和静的辨证关系,把握诗的意境。他的山水诗气象阔大、飘渺空灵、色彩丰富,充溢着诗情画意之美。受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他的山水诗歌总是蒙着一层挥之不去的佛禅色彩。如《鹿柴》:
  鹿 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zhài寨),又作鹿砦。柴,栅栏。鹿柴,王维辋川别业中的一个处所。这首诗是《辋川集》二十首之一。
  全诗仅用了寥寥二十字,择取空山密林的一隅,只描写了傍晚时分林中之景的瞬息变化,却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深邃渺远的深山静景画面,引起了读者对生命意义的幡然惊悟。诗的前两句以动衬静,勾画出山涧的空寂;后两句则明、暗对照,借冷暖色调的反差来表现林的幽深,语淡而意远。暮秋时节,落日最后的余晖,透过深林,化作一抹抹、一缕缕的光柱,呈现出一连串刹那的鲜艳和瞬间的美丽,最后,这时间意味上瞬间的鲜艳和空间意味上点点的美丽,融入和消失于色调无比丰富的晚霞般的雾霭之中,而这一切又将为夜幕那漫漶无边的幽暗所笼罩……
  这不正是佛家禅宗思想最完美、最诗意的体现吗?这不正是意味无穷的禅趣吗?
  特别是《辛夷坞》一诗: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一棵树,生在深山之中,无人知晓。却遗世独立,花开灿烂,花落寥然,无人来管,更没有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般地把自己的意念强加于它。是花?是木?是你?是我?花就是花,木就是木,无执念,无娇嗔,自有一份圆融丰满。王维用一棵树,表现了自己的超然。
  看起来很平淡的自然形象画面里寄托了诗人那特定的宗教哲学的色空理念,其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却让人咀嚼不尽。在写景上更为渺远、灵动和沉寂,在表现禅理方面也更为巧妙、独特。在他那幽静恬淡的造境中我们往往可以发现一个高洁的形象。
  如果说王维山水诗,尤其是五言绝句或五言律诗中的画意,往往是在上述富于禅趣韵味的空灵的境界中呈现的话,那么以画入诗,万籁天成,则是以冷暖色调之间的韵律感、层次感和对比度,简洁有序、空灵悠远构图,成为意蕴无限的诗的宇宙,画的世界。
  盛唐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王维的诗曰:“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北宋的苏轼也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些评价都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歌富有诗情画意的特征。
  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此诗是王维酬赠裴迪之作。情景交融,不仅描写了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优美景色,还刻画了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使人物和景物相映成趣,表现了诗人的隐居生活的闲居之乐和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感情,体现出王维闲居辋川这一精神家园时内心生活之丰富及其所达到的深度。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首联写的是秋天山里的景色,即是寒山,表明秋意已浓,而以一“转”字到苍翠,从而使静态的山水画在色彩上呈现出动态的变化,一个“日”字则赋予了水的永恒特征。仅仅十字,就勾勒出一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日落山中之景。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颈联写的是暮色中的原野、夕阳、炊烟,这是典型的日落黄昏时的田野乡村景色,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首联重点在动,此联重点在突出静,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思想,极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颔联写诗人自身的情态,倚仗柴门,见诗人神态之安闲,临风听蝉,可见诗人神情之专注。那专注的神情,安逸的神态,不就是《归去来兮辞》里的陶渊明吗?这难道不是表现出了一丝清修的禅意吗?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接舆是春秋时代的楚国狂士,作者把裴迪比作沉醉狂歌的接舆,表达了对友人高尚品格的高度赞扬,也足以看出诗人认为裴迪绝非寻常之士。陶渊明,接舆,王维和裴迪,这四个处于不同时代,个性也不一样的人,却通过这首诗穿越时空而在这如此美景之中“相遇”——那超然物外的心迹却是相近相亲的。所以,“复值接舆醉”的“复”字,不仅表示又一次遇见裴迪,而且表示诗人情感的加倍和进层: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
  这是一幅绝美的秋景图,有冷色调,又有暖色调,既有静景,亦有动景,所有的景象交织在一起,不就是一幅感悟人生的大画卷吗?作者的意象之广,似乎已经引领着我们走进了一幅视野相当宽广的秋景画面,站在柴门外,观翠山,看落日,听暮蝉,赏孤烟,悟人生真谛。他所勾勒出的秋景,虽有些许清凉,却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之美的雄壮、万物的和乐,这是一种理想中的世界。王维以诗人兼画家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画就多了层深意,诗就多了分美感,禅就多了些明净。至此我们会蓦然发现,原来种种禅意和人生哲理就蕴含在我们每天都面对的自然世界中,同样蕴含在那些美的事物中。
  王维的山水诗歌中所展示的大自然最细微的生命律动,又何尝不映现着诗人那慧眼禅心呢?当诗人将自己全身心融于山水本性之中时,物我之间、两种生命,在刹那间完成默契。这便是王维山水诗能以有限文字表现无限情趣,以空灵诗境表现奥妙禅心的生命哲学底蕴所在。
  总而言之,中国的山水诗到了唐代王维笔下臻于完美。诗人以清静之心观照自然,以禅入诗,使他的山水诗洋溢着安然自适的情绪,充满“空灵”、“闲淡”、“幽静”、“脱俗”的意境,达到了澄澈之境。毋庸置疑,这种空灵诗境和自然禅心,成就了王维山水诗在中国诗史上极高的美学地位。■
其他文献
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一派草色入眼,我们听到一片蛙声入耳;从“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的诗句中,我们感受到丝竹之乐,享受到季节的欢快;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句中,我们意会了那欢快的歌唱,幸福的喜悦,在诗词里聆听蛙鸣,让人好不动情。  而“蛙声”不过是引子,那隐在“蛙声”中的情感,那节奏才是我们要把握的,而“蛙声”要在阅读里被感
期刊
课本,是一座富矿,是一口深井,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源泉。用足语文课本,开动脑筋,灵活处理好这一阅读材料,学生的写作兴趣会被自然地激发,久而久之,水平也会自然地提高。因此,平时我们在讲解语文课本时要有意识、有目的地与写作联系起来。现在,就两者的关系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中心是课文的灵魂,立意是作文的关键    意,就是文章的主旨。立意,就是根据题目的要求来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写文章就是
期刊
近几年,新材料作文占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平时的作文训练和考试作文都是这类作文。  新材料作文本身有别于命题作文的局限和话题作文的无边无际,所以在审题立意上比较难把握,稍不留意,就有偏题跑题之嫌。对此学生们很困惑,不知道如何去把握材料的内涵来立意。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命题意图,选准切合题旨的最佳角度立意呢?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学生掌握剖析材料的方法和技巧。作文的时候,看到材料,让
期刊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是我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就是它把我领入古诗的海洋。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是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凝练含蓄,绚丽生动,感情丰富,节奏鲜明,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诗歌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古典诗词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的良好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
期刊
摘 要:意象是诗人情感意绪的载体,它有“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的作用。在古诗词教学中明确“月”的意象特征,也就抓住了咏月诗的意境、风格及蕴含的作者感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艺术鉴赏的能力。  关键词:诗词鉴赏 月亮 意象     所谓意象,《辞海》是这样解释的: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了形象显现。据前人解释:“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
期刊
曹操于建安元年将汉献帝迎到许昌。从此以后,他“奉国威灵,仗钺征伐”,南征北讨,为恢复国家统一竭力尽智。《短歌行·对酒当歌》一诗当写于赤壁之战前后,此时的曹操已是烈士暮年,自然感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为不能有更多的贤士来帮助他完成统一大业,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诗中巧用比喻,反复倾诉了一位政治家求贤若渴的复杂而深厚的情感心曲。其特色有下面三点。    一、引中含喻,意蕴丰富    曹操对
期刊
随着山水意识的演进,在审美经验积累、文学体裁开拓的基础上,山水游记至唐代获得了真正独立的文体生命。唐宋八大家之中,柳宗元、欧阳修、苏轼都留下了不少颇有影响的山水游记,且此类作品多创作于贬谪外放之时,但同样徜徉山水,他们的文笔却摇曳出不同的风情。本文拟以柳宗元《小石潭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轼《前赤壁赋》为个例,从作品的时空处理、物我关系、言说方式、情感轨迹四个方面探析三人山水游记的差异。   
期刊
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别云间》是夏完淳《南冠草》中的第一首诗。写于作者在故乡云间(今上海松江)被清军逮捕后,诗人即将被清兵押往南京,临别故乡,写下这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这是一首用血和生命谱写出来的诗篇,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末路的悲哀淋漓尽致的展现给我们,极具艺术震撼力。    一、它是一首志
期刊
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和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并没有因为距离今日社会的日渐遥远,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今天阅读《诗经》,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它是活着的。一直以来,它不仅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而且构建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我们今天学习《诗经》,固然要回到《诗经》描绘的世界,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中走出来,从中汲取力量、汲取营养,让古老的文明放射出现代的光辉,照亮现代人的心灵世界。  其中,《卫风
期刊
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奇思妙想》有两句口号:“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让想象飞起来!”这两句话对激发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常大的鼓动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鼓励学生积极发挥想象。儿童年龄越小,好奇心越强,条条框框越少,培养创新思维素质效果会更显著。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我们必须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要有接纳孩子不同意见的雅量和态度,尊重儿童,给儿童自主选择的自由和权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