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育生态校园 打造幸福教师团队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前言
  
  教师和学生是构建教育生态校园中最重要的2个生态因子。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没有教师的敬业、奉献,就没有学生的成长。学校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场所,理应为教师的自我实现、专业发展而服务。学校只有把握教师成长的脉络,揭示教师成长的规律,重视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才能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加快教育生态校园的形成。
  目前,教师已成为社会上令人羡慕的职业。教师在社会地位上升的同时,其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在逐渐加大,职业压力也随之增大。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教师是心理枯竭的高危人群之一。教师职业在辛苦之余,还必须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长期累积下来,就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容易缺少教师工作的幸福感。据一所学校对68名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34%的教师感到“工作让我厌烦”,42%以上的教师诉说“工作让我感到困惑”,59%以上的教师表示“工作让我疲惫”。南京某报对教师有过调查,教师有“七怕”:一怕考试,二怕出事,三怕家长,四怕学生,五怕投诉,六怕评比,七怕耽误孩子。怕考试排在第一位。很多教师比学生还怕考试,因为学生一考完,评价教师的时候就到了。在教师心理危机形成的因素中,综合比率、排名等各种考试评价衡量指标所占的比重最大。
  
  2 影响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因素
  
  影响教师幸福感的因素主要集中在社会环境、学校和教师自身3方面。教师首先是社会的一分子,因此,影响教师幸福感的因素肯定包括社会环境因素。但是,教师是以育人为天职,在学校这一特殊职场的从业者,教师幸福感又会受到学校这一特殊场所和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深刻影响。
  当前,很多教师把“谋生手段”作为职业观,把自己当成单纯的“教书匠”——依靠教书这门技艺以获取报酬作为生活资料的教师。在此职业观下,对于教师职业的价值认同、自己所具有的实际才能、个人兴趣和意愿等因素的必要考虑是残缺的。这会造成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保守落后,教学过程的单一重复,缺乏研究意识和创造精神,引发职业倦怠,幸福感的获得进程便被阻断。
  
  3 提升教师幸福感的对策
  
  享受教学,享受童心——教师的幸福感来自教学,来自师生共同成长。
  3.1 打造生态化的课堂课堂始终是教师生命中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上课、享受课堂研究的教师,教学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采用分级目标的培养方式,一是重视全体、普及提高、促进全体教师专业化发展;二是聚焦一面、突显亮点、努力打造品牌教师工程。为了给学生营造生动、生成的生态课堂,学校专门开设“生态课堂研究教研组”,同一个年级组的教师共同备课、共同提高。每一位教师的生态课堂都是代表教研组的整体水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个教研组都成了校本培训和生态课堂研究的“训练场”。组内教研文化是促进教师“生长”的土壤,每位教师在这块沃土中,相互影响,实现“共生”。随着这种教研文化的重塑,教师的教育生命质量得到提升,以全新的面貌面向他未来的教育人生。
  3.2 培养生态化的心境为教师创造民主参与、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时间、空间和机会,让教师体验被人认可、被人关爱、受人尊敬的幸福感。在信任教师的基础上,立足解放教师,激发教师不断追求完美,帮助教师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专业服务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专业尊严感和更高的专业成就感,从而享受幸福的教师生活。
  3.3 营造生态化的环境学校用绿化装点校园,利用人造景观来营造花园式校园,让师生沉醉于其中。教师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心情舒畅,工作心态必然积极向上;学生在这充满审美情趣的校园里必定会幸福、自然、和谐地健康成长。繁重的工作压力会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只有学会在紧张的环境中得到及时的调节和放松,才能使工作更加高效、有序地开展。
  3.4 树立生态化的管理学校要立足校本、立足师本,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地建立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方法和评价体系。在制定各项管理制度、考评方案等的过程中,考虑一些实际因素,当一所学校的管理制度颇具实践性,那它就是能满足教师需要的管理;而当教师的需要和期望得到较大满足的时候,人就会产生幸福感。可以想象:在一个关系融洽的大集体中,尽管工作忙碌紧张,但教师之间和睦相处,团结协作,每个教师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困难再大也能轻松应对,教师内心充盈着教育的幸福。
  对于教师而言,不同的幸福能力会有不同的幸福感受,这取决于教师对幸福的认知水平和体念能力的高低。教师要正确定位自己的幸福,将幸福建立在为教育事业奉献的基础上,课堂的成功、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家长的称赞甚至学校领导的批评,对自己来说都应该是幸福的。只有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有定位,有目标,逐渐地向自己的事业目标靠近,才会觉得幸福,才会体会到学生的成长是教师最大的幸福,才会在付出和给予中得到满足。
  (作者单位: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
其他文献
笔者认为,以课文为本,梳理归纳知识点,再以知识点为纽带勾连多篇课文形成知识块,然后延伸到课外找到课内知识与课外阅读材料的结合点,将课内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课外,实现课内外的“连通”。这种从“知识点”到“知识块”再到“知识链”的精细化复习模式,有助于实现复习教学的提质减负。  以统编本三年级下册为例,“中心句”是该学段阅读理解的重要考点。专项的“点块链”中心句知能体系的建构是提升相关解题能力的关键所在
在众多的课件类型中,练习与测验类课件是比较重要的一种类型。该类课件的安排十分灵活,可以穿插在课堂的讲课过程中,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出一两道相关的测验题,考考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可以把练习与测验类课件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制作成为一个完整的课件,专门作课堂和课后的练习。  练习与测验类课件最重要的特征是交互性。学生在答题的时候得到反馈信息,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文将介绍一种利用ActiveX控
卷首语  新年致读者 (1)  学习贯彻国家安全标准确保教育教学安全 王富(3)  加强实验教学推动素质教育 王富(5)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装备工作必须先行  ——学习全国人大十一届二次会议体会 王富(7)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猛力推动教育装备工作  ——学习“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有感王富(10)  本刊特稿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王富(8.1)  管理研究  实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探究“夸父”名字含义与文章结构关系。  2. 初步品鉴神话的特点,体会夸父的伟大精神与文章的精妙构思。  3. 在读懂白话文的基础上读古文《夸父逐日》,培养阅读古文的  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题正音,引导探究  1.“父”的读音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一篇神话故事。你们按老师的要求预习了吗?  生:预习了。  师:好,请读课题——(出示)  生:(齐
沙河市渡口寄宿制小学是一所山区小学,近几年,在改善办学条件上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今年,为改变教育技术装备落后的面貌,通过上级支持和自身努力,投资了40余万元。我们的做法是,搞好预算,资金集中使用。现在我校专用教室齐全,各室装备达到省级要求,有的还达到了国家要求。装备的完善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的成长。    一、教育技术装备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1.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学校办学思想
结合30 多年为儿童学习所作的艰辛探索与潜心研究,回顾反思自己所上的课以及所参加的老师们的教学设计,我想略述从中获得的体验及感悟。  一、儿童学习知识的复杂性——对策:整合知识,选择最佳途径设计情境  学习知识对于儿童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为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人们习惯上认为的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学习科学阐明,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以结构的状态相互联系地处于一定的系统中,而且是一个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的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体悟诗人的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认读词语,感“边塞”意象  1.出示词语,课前检测。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吗?试着读一读。(出示)  琵琶 胡马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教师的主导作用仅仅限于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被严重抑制。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宰,教师起到的只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如何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呢?    创设情景,激发需要 
为了检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在教育教学中所发挥的功能作用和成效,2006年11月28日---2006年12月1日岳阳市教育局在岳阳楼区站前学校和岳阳市第十二中学举办了全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教学应用课堂教学竞赛与展示活动。省教育厅远教办、岳阳市、县、区教育局、远教办、教育技术中心领导和来自全市农村中小学的400多名一线教师、教育技术支持人员和学校管理人员参与和观摩了竞赛活动。 
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口语交际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文素养被提了出来。这一变革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相对于原来的“说”,口语交际更多关注了言语的行为方式。这一概念的提出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的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听、说,而且要较好地把握交际过程中的诸多要素。这一改变体现了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也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口语交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