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破亲密关系中的相爱相杀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对一个人满意,你对一个人喜欢,他有一件事做得挺普通的你也觉得挺好的,他犯了一个错你也说没关系;
  你对一个人不满意,他做了应该的、他做得很好,你就会当作合格忽略不计,只是合格这没什么好说的,你就应该这样。
  如果对方有一个没有达到你期待的,那马上就觉得对方像犯了天条一样不可忍受。
  所以决定我们幸福与否的不在于对方,而在于我们自己。
  甚至都不在于有没有对方这个人的存在,而在于我们自己,一个人也是可以很幸福的。
  也只有一个人的时候他可以感到幸福,他才不会出于饥饿感向外面寻找。
  亲密关系中的相爱相杀就非常典型。
  一种情况是:你满足不了我的需要你就和我无关。
  人处在爱的匮乏当中或者某种匮乏当中,他关注的只会是能满足自己需要的。
  如果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基本上就忽视或者无视对方。
  他们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其他的都放在其次。比如人们恋爱的时候,有时候会忽略家人或者是他们不是第一位的,恋人是第一位的。结婚有小孩之后,老公的地位又退居其次了,孩子又是第一位了,总是厚此薄彼。
  但是我们心灵的本质是爱的状态,在哪里都是全然的爱。恋爱的时候可以恋爱,不恋爱的时候看陌生人也是全然的爱,吃饭时对服务员的谢意,看到陌生人微笑一下,都是带着全然的爱与真诚。不会被某个东西特别牵动,分分钟去想念一个人,然后无视自己当下的生活。否则就是明显的处在爱的匮乏感的脚本中。
  一种情况是:你不同意我你就是反对我。你不听我的你就是我的敵人。


  后面这句比较极端,这个是希特勒的话,但是并不是只有希特勒如此,我们所有人都会进入这样的频道。我们争吵的时候基本上就处于这样一个频道。
  争吵的时候重在争,吵是争的手段。
  争什么呢?争谁对。
  然后通过“对”去获得掌控,获得服从或者获得顺遂。但是只要是争的话就不能双方都对,不能我对你也对。
  只能是我对或者我对得多才行。
  所以争吵的时候,会出现两个人都在讲道理,都想要对方听自己,可就是不愿意听对方。
  明明知道对方某一个地方讲得是有道理的,但是不愿意往那儿看,非要把对方拉过来看自己。
  这个争,就是一个匮乏的表现。
  争是需要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非常需要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所以要去争。
  如果不需要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如果没有内在匮乏,就没有那么激烈,就没有那么强烈。
  所以我们和家人争吵的时候,我们可以反问一下:“我想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我想得到认可吗?我想得到接纳吗?我想得到对方的满意吗?我担心失去对方的爱吗?”
  一种情况是:我的痛苦都是因为你。
  当处在这个频道当中,指责和抱怨就几乎不能避免了。
  这里我借用拜伦·凯蒂的一些说法,她的一些表达很好。她说:真正影响我们的不是事情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我们对事情的想法。
  没有任何事情注定对我们产生任何影响,我们只要改变对那个事情的想法,我们所受的影响也就全然改变。
  而选择我们对事情的想法是我们唯一的主权,我们没有其他的主权,只有这一个主权。
  但是这个主权是决定性的,我们真拥有了这个主权就拥有了一切。
  所以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逻辑——我们所有的感受是因为我们的想法,我们所有的想法是因为我们选择。我们选择了这样看,我们选择了某个信念,然后这样去看、这样去想。
  如果你只看事情的表面,比如说老公不和我说话、老公不支持我学习深造、老公整天就是钱钱钱,如果你在这个层面去争吵也好、去抱怨也好、去试图改变对方也好,或者是试图改变自己的感受也好,是非常的困难,基本上是没有希望的。
  真正可以改变的是,你安静下来去看到这个感受背后的想法。你对这个想法觉察得越充分,你就越有机会去改变它,越有机会去重新选择。
  我这里说的想法还不是泛泛的想法,比如说我想给谁打个电话之类,它不是这种很轻的想法,它是一个相对比较深的一个层次的想法。
  比如说:男人都好色,或者男人没有好东西,或者对方不可能真正爱我,对方看待他的家人比看待我更重要,或者是对方就是什么什么样的人……像这样的想法都是比较深的想法。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抱怨对方不关心我,我非常生气对方不关心我。
  真得感谢拜伦·凯蒂,这里我又要引用她的一些思想,“当你觉得你非常生气、对方不关心你的时候,你生气的不是对方,而是你自己。”
  你对内在的愤怒很大,你无法承受才投射给了对方。
  你内在的愤怒是什么呢:就是我不愿关心我自己,我不会关心我自己,我受不了自己这一点,我对自己非常生气。
  这是个转念作业 ,试一试“反躬自问”。这个转念通常都是不符合我们的常规思维的,都是有一些逆向思维的,都是转方向的。很不习惯但是非常宝贵、非常有效。
  假如当事人能够去转念的话,比如说:我接纳我有时候不懂得怎样关爱自己,我接纳我有时候不太能够倾听自己,或者面对自己,我接纳自己暂时在这样一个状态。
  如果他能够去转念并且这样去对待自己的话,那他对外在的愤怒就消失了,他对对方绝对不生气了,因为他对自己不生气了。
  类似的情况很多,比如说,“我很生气他不陪伴我”,其实是“我很生气我不懂得陪伴自己,我很生气我不肯陪伴自己”。
  以上三个脚本怎么破呢?也是三点。
  第一点:我是圆满的。
  你对事情的结果没有任何的需要,你不必害怕什么,也不必盼望什么,你只需要去爱。   这有一个基本的思维视角,一定要说清楚:我刚才讲这句话的时候,是作为我们的自性来说的。
  就是我们本质上是一颗心、心灵,不是把自己当作一个人。
  如果当作一个人的话,那一大堆需求;当作一个性别,在人的基础上,又一大堆需求;当作一个角色,比如当成妈妈,又加一大堆需求;再当成一个社会身份,又一大堆需求……
  人活着非常沉重,每个人活着,都非常沉重。
  为什么沉重?加的东西太多了。
  我知道这是一个很不被大众习惯的一个视角,大家也不必勉强非要自己相信我,也不需要这样做,你只要去试。
  第二点:认出和感谢你拥有的。
  只要思路往这方面一转,就是这么简单。只要你一转,你就跳出那个匮乏的频道。
  想一想对方对你的好,只去想对方对你的好,只去看对方为你做了什么,然后去感谢。
  有的时候只是一个陪伴,有的时候是为我们做了一些事情,有的时候只是对我们有一些接纳,他可能不是什么都接纳我们,但是他对我们是有接纳的。
  我们只去看拥有的,只去感谢对方好的。
  你只要在这个频道,你就等于把自己释放了。
  匱乏感是一个囚笼,你扛着这个囚笼到处碰壁。
  我们不需要过这样的人生,我们可以对自己说:“好,刑满释放。你过去做得好的、做得不好的,一笔勾销。从现在开始我决定不背着这个枷锁了,我决定释放自己。”
  你一旦释放自己,你就释放了对方,你也释放了整个世界。
  第二点比第一点更立竿见影,本质都是爱,但是第二点行动性更强。
  第三点:给出你想从对方身上得到的。
  我们非常常见的痛苦,就是对方不理解我们。
  哎呀,对方就是非常固执啊,他就相信自己是对的。怎么跟他讲他都听不进去。
  这个时候,用出第二招,就是给出我们想从对方身上得到的。
  我们想得到认可、得到理解,对吗?那么我们去认可和理解对方。
  对方的信念系统,一定是基于他过去的体验的。
  比如:前两天我本家的叔婶来北京玩,他们从物质上来说,是毫不缺乏的,但是他们来北京这几天,住在旅馆里,像我婶,居然舍不得吃饭。早上吃两个煎饼,晚上吃两个煎饼,中午其实吃的也是两个煎饼。真的是这样。
  如果放在之前,我就会批判:你何必对自己这么吝啬呢?你何必省吃俭用都到这个程度,何必呢?你应该改一下自己、应该学习一下对自己慷慨。
  过去的话就会这样。但是当前天晚上我们一起吃饭的时候,当她这么说的时候,我当时不知道为什么我就不那么想了,我就对我婶说,“听起来好感动啊”。
  感动什么呢?有漫长的岁月,你就是靠这样的精神、这样的意志过来的。
  在那些漫长的经济不富裕、需要办的事情很多、收入少、支出多的时候,你就是靠这样的精打细算,把日子过下来的。
  你现在的做法,完全是当时的投影。
  我看到这个的时候,我看到的是那种感动、是那个爱。
  再比如,有时我们特别想对方接纳我们,接纳我们暂时做不到、接纳我们有时候不符合对方的心意,接纳我们、继续爱我们,这是我们经常想从对方那里得到的。
  那么反转过来——我们向对方给出这些:我们接纳对方暂时不能接纳我们,然后继续爱他;我们接纳对方不能理解我们,然后继续爱他。
  最后简单总结下:其实这两点的本质是相通的。认出并感谢自己拥有的,和给出自己想要得到的,同时无形当中就在肯定我们圆满的自性,就是我们不是匮乏的。
  你认出拥有并产生感谢,就是一个肯定,自己不匮乏。
  然后你给出自己想要得到的,这个又直接扭转了你的匮乏感。
  最后我想说,寻找幸福是个骗局。
  我们给出幸福的时候,我们就能感到自己拥有的幸福。
  我们本来就是幸福的,我们的头脑,被世界训练得充满匮乏感,充满外寻的冲动,和我们的本性是背道而驰的。
  这时候,这两点可以让我们迅速转向——认出和感谢我们拥有的、对方为我们做的;给出我们希望从对方那里得到的。
  有人说:我没有。怎么给?不可能!
  我们不需要辩论,你愿意试一下吗?你愿意去试两次吗?
  放下所有的判断,只是心甘情愿地试一次就好。
  不要在判断和担忧里去尝试,先清理自己的判断和担忧,单纯去试,一次就见效。
其他文献
小时候一次差点走丢的经历让我一直心有余悸。幸而那时民风淳朴,拐骗小孩的坏人少,交警叔叔也很给力,及时拦住了边哭边走的我,爸爸找了两个十字路口后,茫然中看到交警叔叔怀中的我,语无伦次地致谢,深深地鞠躬……成为母亲后,虽然很小心地看护煜宝,不让他离开我的视线,但百密一疏,还是差点弄丢煜宝。  煜宝八岁那年,我用自行车载着他去买鞋。路过报亭,我停车买报,全然不觉煜宝趁我付钱的空儿从后座溜了下来,等我骑车
期刊
前一阵玩分答的时候有人问我:什么事情是一分钟就能学会然后受益终生的?我答:正确的刷牙方法。  刷牙的启蒙从一出生就开始啦  很多家长认为乳牙好一点差一点没关系,反正也要换牙。其实,乳牙的龋齿会“传染”给恒牙,再说乳牙有了龋齿还得去补,不然疼得受不了啊。  一般来说,长第一颗牙的时候,就可以每天用手指裹着纱布蘸水给孩子轻轻擦两次牙齿和牙床(也有卖专门擦牙齿的指套)。目的是清洁奶垢、缓解出牙的不适,更
期刊
同事中有3个妈妈,她们的孩子同岁,共同语言也就特别多。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阿珍有些搭不上话了—李姐的女儿在英国读书,王老师的儿子考上名牌大学,阿珍因为离婚后条件所限,女儿小红上了职高,专业是“万金油”的文秘。  小红早熟懂事,知道妈妈的难处,毕业后做过很多行当,比如推销化妆品,卖保险,在小公司打杂,挣的钱都交阿珍。后来应聘到“幼儿早期教育中心”,经过培训上岗工作。小红珍惜这个机会,干得特别上心。
期刊
很喜欢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书中没有道貌岸然的说教,没有矫情的描写,有的只是一位老者,坐在自家的院子里,与过往的路人闲聊着家常。  其中的《花园》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  汪曾祺小的时候,家中有一座小花园。这座花园,与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有异曲同工之妙。花园里有各式各样的植物,神秘的昆虫,还有那些古老的传说。汪曾祺在这座园子里度过了大半的童年时光。  我家也有一个小院子,说是院子,其实就是用墙围起来的
期刊
父母的爱心,需要穿上粗心和狠心的衣裳。  最早放飞的鸟,最有希望飞到高远的地方。    我和爱人是上世纪70年代初的大学生,属于事业心很强的人,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各自的工作上。当然,像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们深爱着惟一的儿子。但我感觉大多数中国父母,爱得太细太碎,太没原则和章法,缺少应有的理性。自从儿子出生,我们便反其道而行之,宁可爱得粗心一些和狠心一些。那种婆婆妈妈的嘘寒问暖,生活细节的无微不至,
期刊
36岁的张颖丢下千万产业,从骤风暴雨的围城危机中一路走来,带着阳光走进246个艾滋孩子的心中    围城起风波,富姐“艾”意太浓,被当成人贩子    2003年农历腊月二十六日,在北京经商的徐卫东回安徽阜阳过年,不见妻子的身影,拨打手机才知道,妻子张颖此时正带着艾滋病女孩兰兰踏上开往北京的列车。徐卫东勃然大怒,在电话中声讨老婆:“你做得太出格了吧?大过年撇下我们父子,却带着艾滋病孩子外出看病!” 
期刊
从公园回来,大毛毛的心情很不好,我也是。  事情是这样的。玩完沙子,我们原本是准备直接回家的,可是却在公园的一角偶遇了大毛毛幼儿园的新同学小歪和他的小伙伴。  看得出来大毛毛很想加入他们。他先是冲过去兴奋地大喊一声小歪的名字,见小歪的反应不大,他也不介意,而是随着他们一起在那个环形花坛处跑来跑去。他们跳起来欢呼,他跟着雀跃,他们蹲下来看毛毛虫,他也跟着撅起小屁股。  很少见大毛毛如此热情地想要加入
期刊
25岁的湖北体操名将杨威是中国男队的顶梁柱,20岁的杨云曾任体操女队队长,他们在彼此的关爱中结下了甜蜜情缘。    预订“500年前”缘分    1984年,杨云出生于一个体操世家,9岁进入湖南省队,不满12岁穿上中国体操队队服。  刚进队时,杨云很不适应,受伤成了家常便饭。一次训练,她又伤了脚,为了不让别人看到,训练结束后,她拎着包一瘸一拐落在后面。  忽然,杨云感觉手上一轻,扭头一看,一个高高
期刊
2005年7月2日,84次扮演毛泽东的著名特型演员古月猝然离世。7月5日,广州殡仪馆,生前好友齐聚这里,挥泪送行。在悲痛的人群中,一位头发花白步履微颤的老人抚棺恸哭,久久不肯离去。她,就是古月相依为命的惟一胞姐胡敏。    兵荒马乱  姐弟初尝父亡母散苦    古月原名胡世学,1939年出生于湖北汉口。长他6岁的姐姐胡敏,对弟弟格外疼爱。当时,日本鬼子的铁蹄踏遍大半个中国,汉口也在劫难逃。不久,姐
期刊
施融做的是洁肤品生意,事业有成。人到30还没成家,这是父母最着急的事,可是施融自己知道在等什么。5年了,那个让他铭心刻骨的齐月杳无音信。“她现在怎么样了?还会来找我吗?也许她现在正依偎在别人的怀里吧。”施融常常这样想。  后来,一次朋友聚餐,他认识了同学的同学孙季。就这样,孙季走进了他的生活,恋爱结婚,平淡而正常。尽管孙季不是他的最爱,但也不是令他最烦的。特别是自从有了孩子后,儿子的一哭一笑都是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