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抓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牛鼻子”

来源 :文化月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en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9月,侗族大歌以“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因受外来文化、传承方式和侗族语言等因素的限制,侗族大歌的保护传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传承流布地面积减小、传承人断代、歌队减少的现象。
  正是面对侗族大歌保护传承的危机现状,2014年7月,贵州省出台了《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行动计划》,这是贵州省首次针对单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制定的保护性措施,侗族大歌有了可依、先行、可做的具体对应保护行动方案。其中,实施侗族大歌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无疑给濒临失传的侗族大歌注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
  以侗族大歌传唱的核心区黎平、从江、榕江三县为对象,从2014年起至2020年,实施“侗族大歌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即每年培训100名侗族大歌保护传承骨干人才,培训对象为县、乡文化工作者、民间歌师、戏师、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教授老师为侗族文化学者、国家和省级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本土民俗专家、歌师、侗文老师等,培训内容为传统经典侗族大歌、侗族语言与文字、新编侗族大歌教学等。集中培训时间为1个月,目的是使这些侗族大歌的保护传承骨干人才,对侗族大歌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音乐价值有一定认识和提高,使他们能学、能唱、能传、能带、能编,能担负起传承侗族大歌、弘扬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并经3科笔试和2科现场考查成绩合格后发放结业证书。之后,通过这些骨干人才,明确工作任务,每名骨干人才须到一个侗族村寨,组织和指导至少一个村的侗歌队参加当年举办的“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百村歌唱大赛”活动,评优争先,巩固和检验教学成果。力争实现到2020年,在侗族集中的村寨85%以上的村民能唱10首以上的传统民歌或新编民歌;表彰100个侗族大歌传承先进单位(村寨)、100支侗歌队和100名优秀传承人,基本做到侗族聚居村寨村村有歌队,侗族大歌这一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后继有人,持续传承。同时,围绕侗族大歌保护传承这一主题,通过民办公助的形式,恢复一批侗族民间传统节日;举行“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示范村”评选活动;组织由音乐、音乐学、人类学、民俗、文物等相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侗族大歌流传地的文化生态、侗族大歌传承现状等作深度普查,建立音频、视频、文字等相应的数据库;从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示范村中选择村容寨貌典型且保存完整、群众自觉性较高的村寨,建立侗族大歌文化生态馆;依托文化生态旅游,以黎平肇兴侗族文化旅游区、从江七星侗寨文化旅游区、榕江三宝侗寨侗文化旅游区和凯里苗侗风情园等风景区为重点,建立侗族大歌生产性保护基地,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新途径,增强侗族大歌保护传承的自身造血功能。
  通过近年来的侗族大歌保护发展行动计划。目前,黎平、榕江、从江三县的侗族大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已有4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6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201人,侗族大歌歌队300余支。同时,作为一种与市场相容性较高的民族艺术,侗族大歌在市场开拓上也取得一定的成绩。如黎平县的“黔·蝉之歌”艺术团,黎平县岩洞吴金燕组织的“侗族大歌队”等,他们正将侗族大歌的艺术试水商演,进入市场。近期,根据侗族经典民间文学《珠郎娘美》改编创作,中央民族乐团与贵州黔东南州民族歌舞团、从江县联袂制作的侗族大歌音乐诗剧《行歌坐月》(演员中有60名是来自从江县小黄村侗族大歌队的村民)在首都的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首演成功后,又先后到贵阳、杭州、上海、武汉、长沙、成都、重庆等贵广高铁沿线地区进行全国巡演,同样取得了不俗的社会和商业效果。此外,现在的从江小黄村的侗族大歌队、黎平岩洞的侗族大歌队等艺术团体正逐渐作为国内知名景区或艺术团甚至在政府间的文化合作交流中被外界所认识和接受。
  藏歌于民,传歌于世,尽管侗族大歌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和传承途径也发生了变化,并逐渐适应了这个时代的发展需求,侗族大歌的传承发展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生存的多元要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方式就是传承。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活态传承的关键因素。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要想用一种方法或手段去保护某一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并不可行。但值得关注的是,保护千差万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要紧紧地抓住保护好“人”这一主要因素,紧紧围绕传承人或者说民间歌师、戏师、画师、舞者、手工艺人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角,并有针对性成系统地开展相应的传承活动。同时,有序地维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土壤,在全社会共同营造人人传承文化之美的良好氛围,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会有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系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
其他文献
我要说的是济南经二路附近的老商埠街。老商埠街内布局着饱含岁月的清末民初年间的老建筑,他们散落在经二路到经四路之间,像饱读诗书的老者,在阅尽了济南风雨岁月和沧桑变迁后,仍保持鹤发童颜的矍铄精神。  我喜欢济南,但我却不是地道的济南人,对济南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地慢行中发现。我对老济南是痴迷的,以至于只要是有空余的时间,就从不呆在家里,而是去寻找老街老巷,不断地穿行,并发现他们的精彩。  这次我要说的是济
期刊
在抗日题材的影视剧中,人们经常看到:不少日本各界的上层人物是中国京剧的戏迷。当然,作为影视艺术之人物形象,存在典型化的艺术加工成分。但作为一种现象,这并非凭空臆造,而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因为: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京剧艺术对人类有着巨大很普遍的巨大吸引力。惟其如此,日本侵略者对于中国京剧艺术,有一种特别强烈的占有欲;对于中国京剧艺术家,有一种特别强烈的征服欲;梦想这些都为我所用。这当然遭到爱国剧人的抗击
期刊
王朝初年狠抓反贪,王朝中后期反贪斗争渐渐有名无实,“寻租”之风愈演愈烈,王朝末期,贪污腐败猖獗,民不聊生,王朝灭亡……反腐败斗争却犹如“割韭菜”,割了一茬又长出一茬,成为王朝走不出的轮回。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春瑜主编的《简明中国反贪史》,梳理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各自的贪污现象、典型案例、巨贪大污,作了详细
期刊
在新疆,有一座城市被喻为“戈壁明珠”“沙漠美人”,它就是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以石油命名的城市——克拉玛依。“克拉玛依”意为“黑色的油”。  克拉玛依的傍晚,橘红色夕阳给城市镀上幸福的光泽,绿树金水,在微风中摇曳和荡漾。喜欢安静的父亲在花园般的小区里散步,在各种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喜欢热闹的母亲跟着老朋友到小区广场跳广场舞;喜欢运动的青年人去离家不远的体育馆打打羽毛球;早早做完功课的孩子们或去小区嬉
期刊
不知不觉中,姜凤山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一年多了!由于工作性质,每每我翻看“梅派”剧目学习笔记时,姜老的音容笑貌马上就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向他求学问艺时的一幅幅画面,犹如蒙太奇镜头般来回交织在我眼前,使我更加缅怀这位艺术巨匠!教学演出之余,看着老师留下的这些宝贵遗产,结合京剧界现状的大环境下,我时常思考:作为一名“既站讲台,又登舞台”的戏曲专业老师,应怎样培养一名“能继承传统又不与时代脱节,且具有清新面貌
期刊
杨家堂村位于浙江省松阳县东北部,距离县城7.5公里,海拔325米。杨家堂村是典型的阶梯式传统村落,位于对面山、屏风山、祖坟山、大山脚、上山头五座大山合拢形成的坡地中。杨家堂300余人,宋氏为第一姓氏,从杨家堂第一个国学生到民国取消科举的六代人中,共有30余个庠生、贡生等读书人。2013年,杨家堂村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藏在树荫下的村庄  杨家堂,曾用名樟交堂。松阳县地名志中称:因村有
期刊
王邦柱  1974年生,陕西省山阳县人。1999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为陕西省艺术馆副研究馆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长安画派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山水画自隋唐以后从人物画的属科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山水不再作为人物的背景而出场,而是作为绘画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人物退回到了风景的次要位置,只在需要点缀时才登场。这样的变化不单单只是主次关系选择顺序的倒置,还意味
期刊
画家叶剑鸿喜爱纯真、自在和快活的热闹,无论高堂雅集,还是草屋闲聚,都少不了他的身影,而且往往是场中主角。他乐于交友,只要对方真心,必竭诚以待,或共谋事、或同娱乐、或携游、或论道、或热心帮扶、或成人之美,他的朋友上至文人、艺术家、企业家、商人、各级官员,下至乡里百姓、三教九流。叶剑鸿穿梭其间,面对上下左右谈笑自如、乐在其中。然而,热闹的背后有时也未必尽如人意,其间免不了奉承、利用、算计、争夺……这些
期刊
一提到非遗文化,我们想到的都是古老和神秘,数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沧海桑田,沉淀下来的其实就是尘封的岁月,不管是喜还是悲,也不管是愚昧还是曾经的辉煌,在数千年后的今天,这份存在的流传就形成了所谓的文化。  梅葛,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梅葛,是一种说唱艺术,同时《梅葛》也是云南楚雄彝族的一部创世史诗,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姚安、大姚、永仁、牟定等县广为流传。在彝语里“梅”是“说”的
期刊
“枣阳手工粗布纺织技艺”是湖北省枣阳地区民间世代传承的一种手工纺织棉布的技艺。枣阳手工粗布,又称老棉布、老土布、手织布、家机布等。枣阳手工粗布使用当地生产的优质棉花为原料,采用木质脚踏织布机加工而成。其不仅具有质地柔软、爽身舒适、防螨止痒、环保健康、不起褶皱、美观耐用,不褪色、不起球、耐水洗、不起静电等特点,而且还具有夏季吸湿沥汗、冬季贴身保暖等作用。  在农耕文明时期,枣阳人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