寤寐求之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目的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新确立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引起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关注和重视。文章将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素质教育的历史渊源、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误区以及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的实施这四方面来重新认识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
  
  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迫在眉睫
  21世纪是科技高速发展、生产突飞猛进﹑国际政治经济竞争激烈﹑国际合作与交往频繁﹑人类文明急剧变迁的世纪,开放性﹑合作性﹑竞争性是21世纪的显著特点。对于当前的中国发展来说,要想实现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人的革命。因此,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当代教育乃至社会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且,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和技术进步的加速,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和现实性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1]
  教育的作用是什么?教育主要着眼于为社会发展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其实从根本上也是为人的发展服务。教育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而素质教育是直接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关注的是人的质的发展。通过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已成为世界各国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必由之路。康德说过:人类出生之后尽管是“人”(自然人),但不是“人类”(社会人),意思是说,“如果人类与其他动物同样,仅仅是凭本能行动的生物,那么,他尽管是人(自然人),但不是人类(社会人)。”进一步说,“动物即使不接受教育,也能够是动物,但是,人类如果不接受教育就不能是人类(社会人)。”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类能否成为社会人,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新技术革命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社会生活的综合能力,劳动者只有具备了比较全面的素质才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近些年来,我国教育界关于人的素质和素质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日渐深入,在教育实践中,以“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的改革也进行了多年的尝试,所有这些不仅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提高国民素质和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准备了基础,同样预示了新时代中国学生﹑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
  二、素质教育的历史渊源——源远流长
  素质教育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出现这一名词,到现在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主流词汇,并且转化为政府和教育界的普遍行为。其实,素质教育的实施源远流长,由来已久。古代东方或西方的教育都或多或少地在强调培养人的素质,如古希腊培养和谐的人,就是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我国古代要求人才必须具备德智体知等多种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正真的有用之才。
  提到古希腊的教育,我们不免就会想到柏拉图,想到柏拉图的教育理念,想到他关于教育的“洞喻”:
  “有一些人从小就囚禁在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他们的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不能转头,只能看着洞穴的后壁。让我们再想象在他们背后远处高些的地方有东西燃烧着发出火光。在火光和这些被囚禁者之间,在洞外上面有一条路。沿着路边已筑有一带矮墙。矮墙的作用象傀儡戏演员在自己和观众之间设的一道屏障,他们把木偶举到屏障上头去表演……”[2]
  柏拉图认为,要能在洞穴外面看见东西,有一个过程:首先是看见阴影,其次是看人的其他东西在水中的倒影,再次才是看东西的本身,而不必通过其他媒介显示出影像来看。这实际上描述的是一个人在学习中由现象到假像,进而探索真知的过程。柏拉图以洞穴比喻“可见世界”,以火光比喻“太阳的能力”,他把从洞穴走到地面并看见东西的上升过程和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的上升过程联系起来,认为在可知世界花费很大努力才能最后看见的东西是“善的理念”,这才是真理和理性产生的源泉。而一个人要想在私人生活或公共生活中合乎理性地行事,必须把握“善的理念”。这就是柏拉图理解教育的本质,但是柏拉图认为教育并不能“把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就像不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里”一样。在柏拉图看来,教育就是一个使人的灵魂由变化着的世界转向真正的现实世界,即永恒的“善的理念”的过程。教育的方法就是“一种使灵魂尽可能容易尽可能有效地转向的技巧”。但教育“不是要在灵魂中创造视力,而是肯定灵魂本身有视力,但认为它不能正确地把握方向,本不是在看该看的方向,因而想方设法努力促使它转向”。[3]柏拉图的洞喻里隐含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它为我们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以及我们应该怎样实施教育?
  由柏拉图我们不免想到孔子,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尤其在我国的教育史上,地位是非常高的,对于我国文化教育的影响极大,并且在国际上也负有盛誉。孔子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士,他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士成为理想的人才。孔子的大半生就是为培养这种“贤才”而努力,他所认为的理想人才有“圣人”和“君子”两种。关于“圣人”的品格,孔子说的不多,而孔子对“君子”的品格非常重视,那么君子的品格如何呢?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宪问》[4]
  大概说来,君子的品格可分为两方面:对己能“修己”,对人能“安人”﹑“安百姓”。要安人必先修己,要从政治人,自己必先有健全的人格。“知所修身,则知以治人”,换句话说,君子修己的工夫,应注意德﹑智﹑体﹑知﹑情﹑意各方面的发展。[5]孔子的教育思想里处处都渗透着素质教育的理念,注意教育的全方位的发展,对人才不仅有德和智方面的要求,在其他方面也非常重视,这也符合我们现在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因此,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而不仅仅是一整套的具体的教育方案。凡是符合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做法都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而不必局限于一定的方案和模式,正如教学方法是“法无定法”,“有法而无法”,素质教育也是无定法的。所以,就要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自己探求最佳的方案措施。
  三、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误区——迷雾重重
  素质教育已经提了很多年了,相信每个人对素质教育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但是由于一些客观条件,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往往会走进一些误区。
  (一)对素质教育本身的片面认识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中“素质”缺乏独自的认识和见解,用的多是心理学书上对“素质”一词的解释和定义:指的是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并认为它是先天的遗传的自然的生理的。然而,自80年代以来,这方面的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育学界里有关讨论素质的文章,以及对“素质”一词的认识主要转向后天的而非先天的,社会的而非自然的,获得的而非遗传的,心理的而非生理的。因此,对于素质一词的认识,现在就有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了。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与“应试教育”相对的一个概念,但当时在教育理论界不是所有的人都赞成这种提法。反对这一提法的理由主要是从心理学方面考虑“素质”,认为素质主要指遗传素质,是先天的,是不可教的;而支持这一提法的主要是从教育学上考虑的,认为素质主要是后天的,是可教的。
  从当前教育改革实践的角度来看,提出素质教育这一概念既是必要的,也是恰当的。我们认为,“人的素质构成,既有先天的,也有习得的;既有以物质的形式反应在人的身体结构之中,也有以人的精神的形式表现在人的活动之中;既有稳定性内在性基础性的一面,也有可变性外显性针对性的一面;既有适应性现实性,也有超越性理想性,等等,它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向高层次提升的人的发展过程”。马克思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作为自然存在物,人有自然力﹑生命力,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的身上。在承认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提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原始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里,马克思就揭示了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素质发展的影响,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得出结论:人在革命活动中,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自身。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根本上揭示了人的发展和人的素质改变的真正原因。
  (二)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完全对立起来
  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并为了满足全面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但我们却不能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相反,在某些方面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无论是在教育理论界还是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里,有些人还在有意无意用“二元论”、非此即彼的思想来看待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并对应试教育进行全盘否定。
  我们把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地以应付考试和升学为唯一目的的教学模式,叫做“应试教育”。由于应试教育是用“考试”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考试制度也脱不了“连坐”的危险。现在教育理论界和其他行业的一些人开始呼吁: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取消考试,取消考试制度和升学制度。有的人竟然呼吁要取消中考和高考。其实,考试作为一种检查,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学效果的方法自古就有,我们不能把考试制度仅仅看作应试教育的产物进行批判。[6]反对“应试教育”,并不是反对考试。相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也需要考试,也需要用考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老师的教学效果,同样也不能否定升学的意义。
  传统的教育以传授已有的知识为主要目的,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记忆和模仿,按标准答案背书和考试,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素质教育强调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还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兴趣﹑动机﹑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寻求的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双管齐下,齐头并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然而在现实中由于一些教育工作者缺乏对素质教育的全面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的实施不尽如人意。在一些学校里,素质教育被认为就是让学生减轻负担,取消单元测试,降低老师教和学生学的要求,从而也降低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从二年级开始学英语,到四﹑五年级26个英文字母仍然还有不会拼读的现象,并且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有的学校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多参加兴趣班和特长班,认为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然而这样做不仅没有培养学生的能力,反而增添了学生的额外学习负担——学生要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学一些学校“强迫”他们学习的课程。
  三、新课程改革下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曙光初现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这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然而由于竞争激烈,使得我们的教育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走向了“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归路。于是,“素质教育”顺应历史的需要和潮流而生。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2001年寄托了民族希望的新一轮“课改”登上了中国教育的舞台。顾明远认为“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是吸收世界教育的新经验,传承中华民族精神,重视人的发展,提高人素质。在课程目标上,重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7]时隔七年,“新课改”依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面对“应试教育”的负隅顽抗,收效甚微。“素质教育明明白白,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是目前中国教育现状的真实写照。
  素质教育一直就是我们教育教学的目标,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更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大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可以说,新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继承和发展,是素质教育在课程上的要求和反映。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新课改的契机来推进素质教育?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只有掌握这种能力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现实中的一线老师却处于尴尬的境地:他们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教学,但是成绩却并没有提高,反倒是整天让学生做练习的效果比较明显。这就是新课改中存在的理论和现实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其实也就是保证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积极性,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制度保障。制度建设的重点是改革评价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学生评价制度。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一直都是教育中关注的焦点,这也是新课改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应试教育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就是分数,这样的评价体系直接导致了学生、教师、家长甚至学校对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忽视和遏制,这样也就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所以,我们要建立全面、系统的学生评价系统,综合考虑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而不单单以分数论英雄。
  二是教师评价制度。以往对老师的评价主要依据是学生的成绩,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拴在一根绳子上的两只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结果就迫使教师大搞“应试教育”、“加班加点”、“题海战术”。这样就使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只是一个被架空的理论。
  三是课程评价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主要是针对新课改的,是为了监督、检查、调控、评价学生、教师、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贯彻新课程的情况。有了这个体制,才能为广大学生、教师以及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尝试提供保障,从而使素质教育惠及每个学生,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结论
  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所产生的新生事物,它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新课程改革则是素质教育自身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产物,当然新课程改革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正如,乔治·桑塔亚那在他的《社会中的理性》中写到:“革命的意义暧昧不明。在一般情况下,革命的成功就是对它所反对的权力的适应和重新吸收。无数次革命并未换来一个新世界,这个世界依然是腐败堕落的。因为每一次成功的革命都是建立一种新的制度,而这种新制度又产生了类似旧制度的新弊病。”[8]相信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就像我们不能对“应试教育”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一样,对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我们也要全面客观地看待它,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完善素质教育,使中国的学生﹑中国的教育﹑中国的社会能够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坤庆.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0-152.
  [2]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72.
  [3]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26-227.
  [4]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79.
  [5] 陈景磐.孔子的教育思想[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29-30.
  [6] 陆炳炎,王建磐.素质教育——教育的理想与目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0-64.
  [7] 顾明远.素质教育的推行与建议[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9(2):11-14.
  [8] [美]威尔·杜兰特.哲学简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298.
其他文献
摘 要:新一轮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革至今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和教师反复灌输的教学方式,倡导积极探究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教学的新方法。这堂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氯水的成分和性质。  关键词:实验设计;探究教学;氯水成分和性质  一、教材分析  氯元素不仅是卤素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同时也是最典型、最重要的非金属元素,位于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
期刊
一  《三国志·董遇传》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重要。因为“读”是使学生养成独立掌握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有了这种能力,可使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得到充分发挥,而不再是一直让教师“抱着走”或“牵着鼻子走”了。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笔者在“读”这一环节上做了三点尝试。  1.指导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默读  默读的过程中大胆质疑,初步做到读有所
期刊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好动,自制力差。虽然学生坐在了课堂里,可在他们的天地里,学和玩是常相伴的。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对他们进行愉快教学是很有必要的,笔者现以小学语文《我们成功了》一文为例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识字  这一课共认识13个字,会写10个字,要求学生达到四会,即会读、会拼、会写、会用。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记忆字形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死记硬背是很难实现的。故此需要教师设计出
期刊
摘 要:当前古诗教学存在以下误区:诵读只为理解言语内容;赏析只为汲取运用;对话旨在评价诗人。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试剖析其产生的根源,并对其误区进行突围。  关键词:古诗教学;误区;突围  课改多年已见成效,但仍有事与愿违的缺憾。本文以初中人教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简称《茅》)为例,在查阅了大量关于本诗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并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笔者以为当前古诗教学仍存较大困惑,教学误区犹在。为此,笔
期刊
一直以来,写日记被视为语文学科的专属领地,与数学是风马牛沾不上边,这种情形是否可以试着改变?是否可以静水投石,打破学科之间条条框框?是否可以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写日记,锻炼用语言文字表达数学知识的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日记不仅仅是语文的专利,也同样可以用到数学的学习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写数学日记,在写作得到过程中,学生能够搜集错题,理清思路,整理知识点。
期刊
一、教学内容  《孙悟空选苹果》是根据中年级段学生喜爱充满神话色彩人物的心理特点、易于接受有一定生活积累和形象直观事物的认知特点,又根据河南许昌的地方特色——苹果来创造性地整合出的一节习作指导活动课。  二、教学目标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及第二学段目标(三四年级),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激发学生说话、写作兴趣及创新意识。  2.促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展开中,感悟“水
期刊
担任过小学班主任的教师,都有一种特别的感受,既有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又有失败的苦恼和自责。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优秀的小学班主任在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中应该具有“爱心、宽容心、诚心、恒心”这四颗心。  一、要有一颗“爱心”  “爱是打开心灵窗口的一把钥匙”,的确,我们班主任如果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话首先要爱自己的工作。我们只有自己喜欢这个工作才能为这个班级的管理工作献出自己的爱。
期刊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面对的是一群青春活泼的少男少女,他们自尊、脆弱、争强、好奇,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怎样才能和他们共度黄金岁月,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呢?有的采用保姆方式,有的采用“警察式”,有的说要“狠、压、凶”,有的说要“守、看、磨”……  现在的教育,应该是开放的教育、诚实的教育,尤其德育工作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在德育工作中建立一种师生间民主、平等、团结、向上的新型关系,确立“诚实、
期刊
人人常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有一所好学校,学校的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把学校管理好主要靠一校之长,校长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能力、管理水平,努力创造人文化、和谐化的育人环境,使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笔者几年来从事学校管理的体会,谈点不见成熟的认识。  1.校长是学校办学效能的领导力量  领导的问题历来是学校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影响学校管理效能的核心要素。强有力的校长不是利用强力
期刊
摘 要:影视资源是研究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生命也是容易被忽略的。本文以《通天塔》为例,来探讨影视资源的教育生命,旨在提高人们的重视程度从而拓展对人进行教育的渠道。本文以哲学诠释学的对话、理解、游戏等理论为鉴赏影视资源的基础,进而思考影视资源所蕴含的理论,从而实现教育使人的灵魂转向之目的。  关键词:对话;理解;教育;灵魂     电影是继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建筑、摄影之后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