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作机制 担当职责使命 为首都发展提供坚强思想文化保证

来源 :党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mic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的重要论述,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首善标准,大力推动宣传思想工作机制创新,高质量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为首都发展提供坚强思想文化保证。

紧紧抓住庆祝建党100周年和党史学习教育重大契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我们坚持以首善标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把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服务保障作为最生动、最实际的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推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
  一是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思想伟力。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重要讲话、“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等,市委率先垂范做好专题学习研讨,全市各级党组织压茬跟进,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专题培训班、研讨班等形式深化学习研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创新举办政治理论和新发展格局“1+1”系列讲座,打通学党史、悟思想与办实事、开新局的转化环节。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健全选题统筹、联合攻关、经验交流机制,今年以来在中央“三报一刊”发表重点理论文章200多篇。组建5支“理论+百姓+文艺”基层宣讲小分队,广泛开展“永远跟党走”百姓宣讲。建好用好“学习强国”北京学习平台,首都地区注册用户达1042.3万人。
  二是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健全首都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体系,规划建设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抗日战争和建立新中国三大革命文物主题片区,公布首批革命文物名录。实施红色文化立体传播工程,推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9”系列展览,北大红楼、香山革命纪念地成为感悟革命精神的“实景课堂”。把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同完成庆祝活动服务保障任务紧密结合起来,有力服务保障庆祝大会、文艺演出等重要活动,举办7大类51项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党的盛典、人民的节日”浓厚氛围。
  三是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效。坚持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推动党员干部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终身课题,把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放在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上,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以实际工作成效践行“两个维护”。把“接诉即办”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主抓手,出台《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采取“每月一题”方式集中解决群众反映的高频问题,让群众在建党百年有更多获得感,奋发有为推动首都新发展。

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唱响新时代首都发展主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我们坚持用得好和管得住相统一,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京津冀协同、央市区融通的主流舆论格局,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让好声音成为最强音。
  一是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完善重大主题报道协调机制,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良好开局、筹办冬奥会等组织重点宣传战役。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加强监测研判、预警处置、舆情应对全链条统筹,实现业务部门和宣传部门协同、市区街乡多级协同、线上线下协同。在中宣部指导下,建立京津冀三省市新闻舆论工作协作机制,形成三地新闻宣传工作一体策划、协作联动的工作局面,为落实国家战略提供坚强舆论保障。
  二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出台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推进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首都全媒体传播体系。强化用户意识、服务意识,“北京日报”“北京时间”“新京报”“北京头条”4个市级媒体客户端用户达1.5亿,17个区级融媒体中心完成机构调整和流程再造。贯通区级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形成集“信息发布、政务服务、监督问政、文明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三是不断提高媒体服务能力。改进舆论监督制度,推动党委政府面对面、键对键回应群众诉求。推出《我为群众办实事之接诉即办》节目,做优《政府与市民》《我们日夜在聆听》等栏目,建立“线上舆情线下督办”闭环机制,办理反馈率达95%以上。创新推出社会民生类节目《向前一步》、城市建设类节目《我是规划师》等,拓展市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渠道,动员群众支持全市重点工作。
  四是讲好最新最美北京故事。构建矩阵式新闻发布机制,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中实现提级提效,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250多场,打造防控政策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疫情防控群众工作的指挥平台。落实“三重”战略任务,建立市对外宣传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纳入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统筹走出去项目资源,打造“欢乐春节”“丝路大V北京行”等品牌,促进中外民心相通。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筑牢凝魂聚气的基础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引导全体人民自觉践行。我们坚持重在建设和科学管理相统一,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首都市民热情开朗、大气开放、积极向上、乐于助人优秀品质,建设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
  一是发挥政策法规保障作用。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出台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志愿服务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大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坚决抓好互联网平台企业规范治理,完善监管制度规则,推动网络直播等行业健康发展。深入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抓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专项综合整治,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环境。   二是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创新选树和宣传机制,连续七年开展北京榜样主题活动,坚持层层举荐、周周上榜、月月公益、全媒传播,推出44万群众身边榜样,形成“社区好人”等15个子品牌,北京榜样优秀群体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完善基层志愿服务供需对接机制,发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作用,依托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岗)、示范站(岗)组建志愿服务团队,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日,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志愿服务新风尚。
  三是发挥教育实践养成作用。建立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每月调度机制,坚持日巡查、周反馈、月排名。将文明创建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要内容,对接“接诉即办”,各区“吹哨”,市级部门“报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开展“文明驾车、礼让行人”专项整治行动,以难点问题突破带动整体创建水平提升,围绕展示国家文明形象,开展迎冬奥社会文明引导行动,推动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用好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工作机制,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我们立足“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市委书记任组长的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作用,高位统筹调度、定期议事协调、强化督办落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一是擦亮城市文化金名片。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传承发展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彰显人文底蕴,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市委书记、市长“双周调度”中轴线申遗保护,牵引老城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实施历史文化街区“申请式腾退”,打造“会馆有戏”文化品牌,建设有文化特色的“共生院”,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制定实施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抓好内涵挖掘展示、古村古镇活化、文旅融合发展,三条文化带成为惠民利民发展带。
  二是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着眼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完善选题规划、资源配置、奖励扶持机制,推出电影《长津湖》、电视剧《觉醒年代》、舞剧《五星出东方》等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设立基层公益性演出活动、惠民低价票补贴专项资金,对市属文艺院团实施绩效考核,每年推出100多部舞台艺术作品、4000多场演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地方立法,建设“书香北京”“博物馆之城”,2000多家实体书店、197座博物馆成为市民身边的“文化家园”。坚持市、区、街乡镇、社区村四级联动,每年举办2万场市民文化活动,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扮靓“中国节”,群众文化获得感成色更足。
  三是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坚持“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产业赋能”,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抓好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促进数字阅读、网络视听、电子竞技等新业态发展。抓住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重大机遇,推动市级文化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加快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实施“投贷奖”“房租通”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企业。抓住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契机,持续开展惠民文化消费季活动,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评選“网红打卡地”,实施“漫步北京”“点亮北京”“畅游京郊”行动计划,创设智慧观赛、线上演艺、云展览等消费新场景,丰富全域全时段文化新生活。●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责任编辑:赵瑞熙)
其他文献
[关键词]莎士比亚;历史背景;人文主义;脚本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11-0189-03一、莎士比亚阶段性代表作品综述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他的一生共创作了众多艺术作品包括39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其中卓越作品
期刊
[关键词]歌剧;人物舞台形象;塑造;水红莲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11-0192-03一、歌剧中人物舞台形象塑造意义(一)演绎剧本  歌剧所讲述的都是一个故事或是暗喻某些社会现象,就像电影一样是有剧本的,一部歌剧中有唱、有对白、有舞美这些形式互相结合,结合的主要目的便是为了更好的还原剧本。剧作家在编写一部歌剧时,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为纪念某
期刊
[关键词]高雅音乐演出;云剧场;演出破局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11-0195-04一、高雅音乐演出的主要发展掣肘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观看现场演出逐渐成为都市人新的消费热点,这其中不乏高雅艺术演出。“高雅艺术,又叫严肃艺术,是精英审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就字面上看,是指高尚雅趣的艺术。”[1]通常涵盖交响乐、歌剧、舞剧
期刊
[关键词]民营淮剧团;淮剧;现状;田野调查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11-0199-03  淮剧是江苏省代表性剧种之一,发源于江苏省盐城、淮安、淮阴(上河)、宝应(里河)和阜宁(下河)一带的盐淮地区。明清时期,淮剧在盐淮逃荒者挨家挨户沿门清唱以行乞的“门叹词”以及具有巫化色彩“香火戏”的民间艺术基础之上,逐渐吸收徽剧、京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养
期刊
[关键词]东亚音乐文化圈;板箱式;齐特类;弹拨乐器  [中图分类号]J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11-0202-03  本文在对乐器进行分类时,充分参考了由饶文心教授提出的世界民族乐器分类方式[1]。依据此方式可以将弦乐器根据形制的差异划分为三种,具体为琉特类、齐特类以及费斗类,针对每一个种类又可以进一步细分,所谓的“类”并非类别的意思,而一般是指置琴抑或持位
期刊
10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尊敬的古特雷斯秘书长,各位驻华使节和国际组织驻华代表,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同志们:  50年前的今天,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这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统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刻阐述了建党百年的光辉历程、伟大贡献、宝贵经验,鲜明提出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根本要求。讲话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是高举旗帜、自信昂扬的政治宣言书,是矢志复兴、接续奋斗的时代动员令,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入学习贯彻
期刊
走一条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既关乎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之命运,也关乎中国共产党之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蕴含着深刻的内涵,需要进行全方位理解和把握。在“中”与“外”的比较中把握  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演化过程和目标指向,其具体道路从来都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