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音乐文化圈齐特类板箱式弹拨乐器概述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hi900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东亚音乐文化圈;板箱式;齐特类;弹拨乐器
  [中图分类号]J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1)11-0202-03
  本文在对乐器进行分类时,充分参考了由饶文心教授提出的世界民族乐器分类方式[1]。依据此方式可以将弦乐器根据形制的差异划分为三种,具体为琉特类、齐特类以及费斗类,针对每一个种类又可以进一步细分,所谓的“类”并非类别的意思,而一般是指置琴抑或持位方式,所谓的“式”代表含义是形制,针对琉特类的乐器采用怀抱弹奏的方式,形状和结构主要体现为颈杆式;针对齐特类的乐器则采用平卧式弹奏,形状和结构主要体现为板箱式;费斗类为拉奏,穿体式为其形制等。

一、琴


  这里的琴其实指的是古琴,由于古琴一共有七根弦,所以三国时期常常将古琴叫做“七弦”,后来发展到宋朝时期则被叫做“七丝”;古琴琴身多为桐木制作,考虑到这一方面,有些人也会将其称作“凡桐”“丝桐”或者是“孤桐”等。古琴在我国可以被看作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乐器,拥有超过三千年的历史,在古代,说到琴就是指的古琴[2]。
  古琴在进行结构造型设计时最为注重的就是优雅,为了体现出优雅的特性,在古代形制上常常会花费较多的心思进行设计,比较常见的有“仲尼式”“连珠式”“蕉叶式”“伏羲式”或者“神农式”,这些形制之间的差异体现在琴体的“项”和“腰”。古琴在最初并非就是七根弦,而是只有五弦,每一根弦不仅刚好对应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同时也显示出了宫、商、角、徽、羽五个音。之所以在后来发展成为七根弦,是因为被文王、武王他们二人一人添加一根弦所致,这也是历史上“七弦琴”的由来。
  古琴可以演奏出共计三十五种完全不同的调式,依据五声音阶进一步实现对定弦的确定。古琴相较于其他类型的乐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根本不存在“柱”和“品”,若是说琴面那就指的是板,在实际弹奏过程中,将琴放在桌面上,用左手进行控制琴弦达到取音的目的,此时右手就可以进行拨弦操作,若是想要实现发音,必须借助于琴徽标记的方法,因此,古琴的弹奏在音准上有很严格的标准和要求。
  古琴拥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手法种类多样化,可以演奏出很多非常具有特色的曲调。这也是得益于古琴泛音区丰富,不仅高音域十分清脆动人,宛如风铃般让人耳目一新,中音域更是明亮好听,宛如手指轻轻击打磐玉。
  古琴音乐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流派风格了,流派之间的划分常常以地域进行,不同流派之间在演奏风格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个流派也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琴家。流派的发展和传播较多依赖于地域,例如驻扎在江苏常熟的虞山派。不同的流派在风格上存在不同,针对同一曲目采用的是完全不同的音高和节奏,另外对于衔接的处理也是不同的,这些差异通过演奏风格就可以十分直观地感受到。

二、筝


  古筝最初的名字只有一个单字“筝”,在历史中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在当时筝这一乐器广泛流传于秦国,也就是现如今的陕西省,所以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秦筝”,这一乐器也成为了秦国乐舞文化最为重要的体现之一。
  通过研究筝的形制和結构可以发现,古筝最初在战国时只有五弦,一步步发展到了唐朝演变成了十二根弦,甚至于十三根弦,不断发展至现代,弦的数量再次丰富至二十一根。这种演变并非毫无依据的,而是为了适应现代的音乐文化。古筝这一乐器的音域是十分广阔的,音色也非常优美,不仅如此,它的音品极具特色,所以在表现力和刻画力方面具有比较强的优势,也得到了许多人的偏爱,随着音乐形式的不断完善,基于古筝又演化出了许多新兴的款式,例如“半筝”“转调筝”以及“迷你筝”。
  就技法而言,传统的演奏技法依靠的是左手和右手之间的主次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右主左辅”,双手分离进行演奏。演奏的技巧为除了无名指和小指是空闲的,剩下的三根手指负责演奏。现如今,在演奏技法上有所改善,将无名指加入到演奏过程中,进一步实现了对右手指法的完善,这样的演奏方式使得四根手指能够更加紧密配合,左手的作用则是通过粘贴“义甲”为右手平衡音色。
  由于具有较强的可传播性,古筝也出现了很多流派,其中以陕西、河南、山东三地的派别比较出名。但是不同于古琴流派,古筝不同流派之间风格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演奏处理技巧这一方面,派别内部也会进行创作,这些作品在筝曲和旋律方面都受到了当地地方音乐的影响,所以各个派别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实可以说,古筝不同派别的产生是地域音乐文化差异所致,很多曲目甚至是直接基于当地的音乐改编形成。

三、卡龙琴


  这种乐器是维吾尔族一种十分常见的弦鸣类乐器,通过手指弹拨进行发声。在清朝就出现过相关的记录,史书中常常将其称为喀尔奈,或者也会将其称为七十二弦琵琶。卡龙琴同样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音色不仅十分清脆悦耳,造型上也独具特色,不仅可以独奏,也可以被用来伴奏或者合奏,不仅如此,它是实现大型器乐套曲“木卡姆”必不可少的乐器之一[3]。
  卡龙琴在正式演奏过程中,需要将琴平放,右手需要借助木、竹制的拨片或者指套,左手使用揉弦器(常为铁质)进行不同方位的按压动作或者移动演奏出不同的声音。右手的演奏技巧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可以实现单弹和双弹,还能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快弹和多弹;与此同时,左手为达到相应的演奏效果需要进行滑音、实音、压弦颤音或者颤动音的配合。
  在新疆的东部以及南部地区,维族人民在重大节日都会相聚在一起,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的“麦昔若普”,在这个聚会上无论男女都是通过歌舞的方式表达心中的愉悦之情,男女之间会就此种方式向心爱之人表达自己的仰慕之心。卡龙琴是实现大型器乐套曲“木卡姆”必不可少的乐器之一,同时还是演唱“哈密木卡姆”和“多朗木卡姆”散板部分最为重要的伴奏乐器。

四、日本筝


  在唐代,我国文化包括音乐文化对周边多个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日本为例,在当时他们派出了许多遣唐使,想要全面学习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成果。伴随着两国交流的不断深入,唐朝时期十三弦筝就顺利传入日本,随着时间的发展在日本进行演化和延伸。日本筝演奏手法与中国筝也有些许相同之处,但从音乐风格和审美观念上已经完全日本化,成为了日本本民族的“邦乐器”(即日本传统乐器)[4]。
  由于具有相同的起源,日本筝和古筝不仅在形状结构上具有很多共同点,同样在制法、木料和弦料的选择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日本筝有三种类型:乐筝、筑紫筝和俗筝。俗筝在形制上仍然保留了十三弦筝的许多特征,总体长约180cm,制作琴体的材料选择上也与中国筝拥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琴弦制作材料的选择却是完全不同的,俗筝选用的是丝质弦以及合织弦音色。
  江户时期的盲人音乐家八桥检校对筑紫筝的改革和创新为筝乐进入社会大众生活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山田流筝派18世纪在江户地区产生,该筝派由山田检校创立,他主要创作以筝伴奏的歌曲,并对义甲和樂器做了改革。 

五、蒙古筝


  蒙古族雅托嘎又叫“蒙古筝”,我们所说的蒙古筝只不过是为了区别于古筝的一种称谓而已。蒙古筝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元朝时期,当时这一乐器在蒙古族拥有非常高的地位,受到了许多人的推崇。具体的流传范围集中在锡林郭勒盟和伊克昭盟两个地区[5]。
  制作蒙古筝的材料常常选用的是白松,蒙古琴身整体长139cm,宽28cm,但是厚度却仅有7cm。元朝出现的雅托嘎只有七根弦,后来经过弹筝艺人们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十根和十二根弦的筝。一般十二根弦的雅托嘎用于宫廷,因为十二根弦代表了宫廷中的十二个官位,属于雅乐的范畴;十根弦的筝则在民间流传。宫廷和民间的筝是不能通用的。现代的蒙古筝已增加至十八根弦。近几年,蒙古筝还在不断地发展,十九根弦的筝已较为普及。
  蒙古筝深受游牧文化的影响,演奏者通常是席地而坐,将筝首部分放到盘起的膝盖上,筝尾置于地上,这样就可以演奏了。蒙古筝演奏的场合随意性很大,室内或室外演奏均可。蒙古筝的演奏技巧一般有右手大指的托、劈和食指的抹、挑等指法,近几年,随着蒙古筝的发展和与汉筝的不断交融,蒙古筝吸收了汉筝很多的指法和演奏技巧,因此,与汉筝的弹奏技法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了。

六、越南筝


  越南筝是京族的一种弹拨乐器,从北方到南方使用很普遍。因此越南筝对于越南人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乐器。现存有关越南筝的资料比较少,“筝”什么时候出现或“筝”是怎么样从中国传过来的知道的人并不太多,再加上记载不明,所以有很多假设,一般认为是唐代从中国传入越南[6]。
  越南筝琴弦普遍使用钢丝弦,传统古筝普遍使用的是“十六弦筝”,但现在大多数使用“十九弦筝”。越南筝的形制也与古筝相似,越南筝体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框板则是用质地坚硬的木头面板呈弧拱形、底板平直,有两个或三个出音孔,均使用质地松软的木质,常常使用的是梧桐木制作。筝可分两部分:从岳山到雁柱是音乐的基本部位,从雁柱到穿弦柱是用于弹奏的部位。
  越南传统民间民歌每个地区各有其特殊性,从而形成了三类风格特征不同的音乐,北部的“嘲”音乐、中部的顺化音乐和南部的“才子—改良”音乐,形成了三个风格。它们各具独特的演奏技法、不同的音色特点以及乐曲的旋法变奏原则,无不表现了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七、独弦琴


  独弦琴也是一种非常著名的乐器,诞生于我国京族,是京族独有的一种乐器种类,不仅拥有动人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还具有十分广阔的音域范围,受到了京族人民的宠爱。在地域上,独弦琴广泛分布于广西万尾、巫头以及山心这三座小岛上。在京族内部,人们也常常将独弦琴叫做“如意琴”。在几百年的历史发展中,独弦琴见证了京家人梦想成真的旅程,琴音带领着他们一代又一代地走向幸福和安康[7]。
  在古代,独弦琴的琴弦通常是丝弦或者是竹皮细丝,把琴体当作产生共鸣的助手,同时让匏发挥扩音器的作用,因其声音非常细小,在宫廷中不占重要位置,终被淘汰。经过长期的发展,虽然在形态和制作材料甚至工艺多个方面出现了差异化的发展,民间却只有竹制和木制这两种方式。经过不断发展和进步,无论是形制构造,还是发音的音质和音色都得到了改良和进步,到20世纪80年代,已然出现了比较先进的电声独弦琴,也出现了琴身与电声一体化的独弦琴这些新型的乐器种类。 

八、伽倻琴


  朝鲜在古时是中国的附属国之一,相传为商朝遗臣箕子建立政权。公元6世纪时,汉筝传入朝鲜。朝鲜半岛南部国家伽倻国国王爱好音乐,命乐师于勒仿照汉筝制成了十二弦伽倻琴,之后创作了十二首琴曲,在全国流传开来。伽倻琴与古筝一脉相承,它所呈现的音乐文化属性与古筝相同,都有着通俗易懂、欢快华丽的特点[8]。
  伽倻琴和古筝有十分类似的形制,这种琴长度一般是150cm,其宽度和厚度分别是25cm和5cm,通常情况下这种琴的体积较小。和古筝相比,其音色更加沉稳。现代古筝与伽倻琴类似,其琴弦都是二十一根,并且其形制为一弦一柱。从材质来看,一般伽倻琴更多地采取木制,也有部分是尼龙弦或者金属钢丝材质,其琴码相对较高,为八厘米左右,可以按照需求进行调节,并会对音高产生一定影响。
  伽倻琴在演奏时需要演奏者盘腿而坐,并且把琴头放在膝盖上,此时琴身一般在自己的身前,其琴尾触地,左手按住伽倻琴,右手来拨动琴弦。一般在演奏伽倻琴时无需佩戴义甲,这和古筝不同,其左右手的指法也存在较大差异。
  手指的运指方式与用力方向,基本与古筝技巧中右手的“托、抹、勾、摘”和左手“吟、揉、滑、按”相同。伽倻琴音乐与古筝音乐特征相像,多用五声音阶,全音进行较多,以协和和弦见长,大调性色彩浓郁,给人以热闹欢快、雄健稳重的特点。

九、玄琴


  玄琴长一般是150cm左右,宽度在20cm左右。玄琴的共鸣体是一种特殊的梧桐木挖孔材质,这种材质做成的里板音控细长,很适合清脆音乐的演奏。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能够采取多种不同的变体。玄琴和伽椰琴的形制很像,然而,与之不同的是玄琴的每一根琴弦都有自己的名称。
  从演奏过程来看,演奏者一般能够采取坐姿或者多种不同的姿势来演奏,一般琴尾放在左上方,而琴头放在右腿上,琴尾和琴头在这种放置方式下能够更好地演奏出民乐。演奏者的右手食指和中指中短棒的存在可以更好地进行琴弦拨弄,一般情况下左手无名指上带有指套。
  基本技巧有打、磨、挑、滑等。其音色低沉、稳重,适合表现节奏舒缓,具有沉思、内敛、深沉、阳刚、大气特性的乐曲,玄琴体现了阳刚之美,因此很多朝鲜男子喜欢演奏玄琴,在朝鲜半岛玄琴十分受欢迎。

十、扬琴


  扬琴是世界性乐器,它既蕴含着各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同时又是各国民族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来的鲜活机体。每个国家和民族对扬琴的叫法有所不同,但是从其称呼和技法来看,其民族特征较为明显,演奏技法也十分独特。
  传统扬琴是木制的,一般采取桦木或者榆木,但是也有一些采取色木。扬琴的音箱一般是扁梯形的。
  长90-97cm、宽32-41cm、高5.7-7cm。扬琴已经在中国流传了上百年,在此阶段扬琴乐器也逐渐得到了丰富,出现了很多独特的新品种,和传统乐队相结合,能够表现出独特的音律形式。
  在演奏扬琴时,一般将扬琴放在架子上,左右手放在不同的琴弦两端。琴弦的竹法和其演奏技巧有关,能够演奏出多种音律,包括双音和单音等。擅长演奏轻快、活泼的曲调HYPERLINK"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B%B2%E8%B0%83"t"/Users/chensifan/Documentsx/_blank"。

总 结


  东亚音乐文化圈包含中国、日本、朝鲜半岛、越南、蒙古等。通过对东亚音乐文化圈内齐特类板箱形弹拨乐器的梳理,不难发现大多数此类乐器均起源于我国的琴、筝,我国琴筝类乐器对东亚地区的乐器发展与传承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也源于此,伽倻琴、日本筝、蒙古筝、越南筝乐器与我国古筝十分相似,但由于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这些乐器也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特色,带有各自的民族个性。
  注释:
  [1]饶文心.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圈区划的乐器标识及分类[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7(02):61—70.
  [2]谭若情.古琴与古筝音乐文化对比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
  [3]方 媛.新疆维吾尔刀郎卡龙琴传承情况调查[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01):27—31.
  [4]吴梦钶.日本筝与中国古筝同源异派性研究[J].国际公关,2020(11):365—366.
  [5]婭 茹.蒙元时期的雅托噶(蒙古筝)[J].前沿,2013(21):191—193.
  [6]王莉萍.论中越两国筝形制及其演奏技法的嬗变[J].民族艺术,2014(04):164—165.
  [7]刘文荣.独弦琴历史形态考[J].歌海,2019(05):11—14.
  [8]侯玉喆.古筝、伽倻琴与日本筝的音乐文化比较[J].戏剧之家,2019(03):60—62.
  (责任编辑:韩莹莹)
其他文献
[关键词]21世纪;《乐记》研究;中国音乐美学及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11-0181-03  《乐记》是中国最早具有较完整系统的音乐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以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为主要论述对象。它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同时对世界音乐思想史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江汉大学龙珲在2006年第2期《黄钟》发表文章《二十世纪〈乐记〉
期刊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舞蹈教育;应用能力;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11-0172-03  作为幼儿教师培养摇篮的高校学前教育,其能力培养效果,关系到我国幼儿教师素质建设以及师资力量水平。舞蹈艺术教育,需要关注美育教育价值和功能体现,提高学生未来的教育水平。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课属于很重要的内容。应重视学生舞蹈应用素质培养
期刊
[关键词]铃鼓;演奏技法;手指、手掌运动变化;乐队困难片段  [中图分类号]J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11-0155-05一、色彩打击乐器——铃鼓(一)打击乐器背景介绍  打击乐器通常是根据不同的发音体来彼此区别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叫做膜鸣乐器(即通过敲打蒙在乐器上的皮膜或者革膜而发出声音的乐器),比如:定音鼓、军鼓、嗵嗵鼓等。一类是体鸣乐器(通过敲打乐器
期刊
[关键词]周少梅;三把头二胡;国乐讲义;民族音乐教育;刘天华  [中图分类号]J6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11-0184-02  周少梅(1885—1938),字守逢,一作守凤,1885年出生于江阴县顾山镇,为我国近现代卓越的民族器乐演奏家、音乐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周少梅出身于“丝竹世家”,其父周靖梅擅长演奏二胡、京胡、琵琶等多种丝竹乐器,承有“顾山丝竹
期刊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有关丝绸之路的音乐历史研究也成为当下热点之一。根据现今北京西什库教堂演奏的利玛窦歌曲作品,利玛窦等教明皇宫乐师弹的伴奏应该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伴奏,即一个人负责一个声部的单旋律伴奏,合起来就是四个声部的复调伴奏形式。  [關键词]“一带一路”;利玛窦;伴奏;古钢琴;丝绸之路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11-0186-0
期刊
[关键词]莎士比亚;历史背景;人文主义;脚本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11-0189-03一、莎士比亚阶段性代表作品综述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他的一生共创作了众多艺术作品包括39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其中卓越作品
期刊
[关键词]歌剧;人物舞台形象;塑造;水红莲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11-0192-03一、歌剧中人物舞台形象塑造意义(一)演绎剧本  歌剧所讲述的都是一个故事或是暗喻某些社会现象,就像电影一样是有剧本的,一部歌剧中有唱、有对白、有舞美这些形式互相结合,结合的主要目的便是为了更好的还原剧本。剧作家在编写一部歌剧时,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为纪念某
期刊
[关键词]高雅音乐演出;云剧场;演出破局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11-0195-04一、高雅音乐演出的主要发展掣肘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观看现场演出逐渐成为都市人新的消费热点,这其中不乏高雅艺术演出。“高雅艺术,又叫严肃艺术,是精英审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就字面上看,是指高尚雅趣的艺术。”[1]通常涵盖交响乐、歌剧、舞剧
期刊
[关键词]民营淮剧团;淮剧;现状;田野调查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11-0199-03  淮剧是江苏省代表性剧种之一,发源于江苏省盐城、淮安、淮阴(上河)、宝应(里河)和阜宁(下河)一带的盐淮地区。明清时期,淮剧在盐淮逃荒者挨家挨户沿门清唱以行乞的“门叹词”以及具有巫化色彩“香火戏”的民间艺术基础之上,逐渐吸收徽剧、京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