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健康教育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po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语文教学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的感染,从而让学生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了他们的健康人格。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的人格呢?具体途径有三: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其中的后两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非智力心理因素。《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他们的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心灵的感应,使学生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塑造人格的目的。
  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宜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让学生体会文章中寄寓的丰富而深刻的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有位教师教学《背影》一课,动情地讲起自己的父亲,学生听得入神,纷纷讲起自己的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是追求美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如,《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魂》中小姑娘牺牲自己的利益制止了一场野蛮的冲突,让人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等等。
  此外,还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美进行再创造,这样做也有益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客体融而为一,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创造了自身。
  三、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
  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学生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课外活动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可每个学期带学生游玩一两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学生了解风土人情,锻炼他们观察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值得强调的是,语文教学中重视健康人格的塑造,决不是说可以忽视常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认真书写、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作业等看似琐屑的小事,同样能塑造学生严谨、求实、勤奋等良好的品格。
其他文献
个性化语言,是指与每一个鲜活的写作个体相对应的、浸透着写作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活泼的生命色素的语言,是书写纯真心灵、抒发真挚情感的语言。在写作教学中,要让学生的语言插上个性化的翅膀,才能让写作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展示的平台。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真挚朴实的人和淳朴且有特色的语言,值得学生去细细品味。如,《社戏》中的语言:“阿发,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双喜说。阿发说:“
期刊
最近几年,我有幸出去学习,近距离接触了几位全国特级教师——贾志敏、窦桂梅、武凤霞、王祖庆等。大师们的课质朴无华,没有修饰点缀,没有课件活动充斥。有时更像在和孩子们在拉家常。大师能成为大师,不是这一节课的功劳,而是造就这节课精彩的无数次课下的努力。好的作文引导是渗透进自己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的。  每一节语文课都是作文课。有了这个理念,我开始将它实施在我的教学工作中。  小学三年级有一篇文章《翠鸟》,
期刊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能研究自己学科的教学特点及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特点,研究如何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习,把信息资源、学生特点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有效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电化教育手段,不仅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声、色、光,激发兴趣  
期刊
目前,正在全国实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语文教学,开始出现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努力进行教学改革、学生爱学语文、课堂气氛活跃的可喜局面。要想使语文课程改革朝着既定的目标健康而和谐地发展,要想使语文教学走出“费时多而收效微”的低谷,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
期刊
一、影响初中语文教学运用讲授法的原因分析  1.讲授法自身存在着不足。  运用讲授法,教师占主导地位。如果教师对课堂有极强的控制力,学生很容易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少,学生的语言生命体验容易被教师取代,比较难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也不易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运用讲授法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较难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期刊
现在,许多学校对学生的早恋问题非常重视,已经郑重地提到了学校的议事日程。有的甚至在校规校纪中明文规定,严禁学生谈恋爱,校长在校会上大讲特讲,并要求班主任在班会上重点强调。一时间,全校上下谈“爱”色变。这种草木皆兵的做法,固然有些过分,但也并非是学校领导小题大做。  以前笔者曾在报纸上读过一篇报道,说某校一名13岁的小女孩生下了一个男婴,经调查,男婴的“父亲”竟然是小女孩的同班同学,和她同岁的一个小
期刊
近期的一次视导听课中,有教师分析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句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时,指出其中有“以动衬静”的特点。教师让学生回忆类似的诗句,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名句。  这位教师所说的以动衬静,是有一定道理的。“明月别枝惊鹊”,“别”如果当做动词,就是离开的意思。明月
期刊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这样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明显,加之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许多学生的心理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与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提出一种心理学理念——共
期刊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然而现行的作文教学中,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
期刊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教学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师独占发言权,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如此,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学中心,这种教师权威、知识本位和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的教学,最大弊端就是师生缺乏交往和沟通。这种教学,否定了教学的本质意义——对话,否定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否定了教师在教学中所具有的真正的指导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全日制义务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