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应当回归生活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h70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具有工具性、实用性,它与生活联系紧密,所以语文学习应当回归生活,课内学习应与课外实践密切结合,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
  一、观察生活,温习语文知识
  生活处处皆语文,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语文知识的应用,诸如广告、民风民俗、对联等都是学习语文的最佳“教材”。
  先看一副对联:斑衣人绕膝,白首案齐眉。
  这是一副寿联。联中运用了两个典故:斑衣戏彩和举案齐眉。
  “斑衣”寓“斑衣戏彩”,指身穿彩衣,作婴儿戏耍状以娱父母,后以之为老养父母的孝亲典故。《北堂书钞》卷一二九引《孝子传》言:“老莱子年七十,父母尚在,因常服斑衣,为婴儿戏以娱父母。”
  “案齐眉”寓“举案齐眉”,语出《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案”指有脚的托盘。汉代的梁鸿和孟光是一对恩爱夫妻;孟光在给梁鸿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托盘举得与眉毛一样高以示对梁鸿的尊敬,后用以形容夫妻相互尊敬、十分恩爱。
  寿庆是同学们经常参加的活动,如果我们是有心人,就会明白这副对联是赞寿星的儿孙孝顺,老两口互敬互爱。这就是国学中宣扬的“孝”,也是语文学习中的“运用典故”,在参加寿庆活动的同时巩固了对联的有关知识。
  在各种社交活动中注意观察揣摩就能明确对联的作用和内涵,感受到对联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样的道理,广告看得多了,对广告语的写作要求也就有了具体到情境的了解,自己写广告时也不就会觉得难了。
  二、倾听生活,学习语言交际
  高手在民间,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各有其妙。在实际交往中,我们常常能接触到不少能说会道者,如果我们善于倾听,善于思考,把生活中学到的诙谐妙语牢牢地印刻在心灵深处,揣摩交际技巧并恰如其分地运用,那么与人交流时就会妙趣横生。
  有位教师皮肤黝黑,一天,班里的一个女生愤愤不平地来告状:“老师,某某骂你呢,骂得可恶毒了!”“怎么了?”這位教师惊讶地问。“他说你像烧炭的。”小女生嗫嚅道。老师笑了:“他没骂老师呀?你不知道吧,老师曾经不喜欢读书,烧过几年炭的。后来觉得烧炭太苦、太累了,就回来读书了……现在就当了老师。”那位教师的回答让办公室里的其他同事忍俊不禁。
  在交际过程中,揣摩用语对象,恰当地运用风趣的语言就能展现出自己的涵养。
  三、积累生活,丰富语文素材
  “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都说明了语文学习中积累的重要性。观看影视作品,阅读报纸杂志,品读古今中外名著等都能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同时也是丰富语言词汇的有效途径。
  事实上,学习语文时大家对文本知识的积累都很重视,对生活中语文知识的积累就不那么注意了。随时随地积累形式多样的、鲜活灵动的语言和素材能为提高写作水平和语言素质提供帮助。我们可以在有限的活动范围内游览自然风光,关心文化动态,了解民俗风情,搜集地域传说,记录凡人趣事……在教学活动中让同学们语文素养在收集中提高,在提高中拓展,在拓展中应用,是行之有效的。
  比如通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五代时的天岳关雄姿依旧,瑶民精神家园药姑山风韵犹存,元帅从这里起步,黄菊妈登上天安门,药姑山上云海茫茫,黄袍山樱花如云,黄龙山杜鹃彤红,大溪水库碧波如玉……这些都可以作为我校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的养料,从此间得到熏陶。
  四、点化生活,运用语文素材
  语文是讲求实用性的,积累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积累的语言素材和写作素材能巧妙点化并恰当运用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不然积累再多也不过是个杂物间,充其量是个“两脚书柜”。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更记得牢。
  “横看成岭侧成峰”,如果我们能对积累的素材进行发掘,定然会发现与众不同的新美,如果能抓住动人的亮点,就能写出声情并茂的文章,让人刮目相看。
  巧妙地运用积累的素材能让我们妙笔生花。在本县的一次阅读演讲比赛中,参赛选手大多以自己的阅读内容为题材写感受,唯有一位选手根据自己的积累写成了一篇题为“读家乡巨变,抒爱国情怀”的文章。文中满怀激情地介绍了通城的历史,描绘了通城的优美风光,叙写了通城的发展变化,让所有评委耳目一新,最终荣获一等奖。
  学习语文还应在课堂外,我们不能只做“书虫”,而应贴近生活,用眼观察生活,用耳倾听生活,用心体验生活,用口叙说生活,用笔描述生活,别忘了:生活处处皆语文。
  【作者单位:湖北省通城县沙堆中学】
其他文献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的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学最本真的状态。我们不应回避现在中学生人文知识匮乏的现状,但正因如此,我们才更不能让我们的学生沦为纯粹的实用主义者。  重视对中学生内心情感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在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社会现实面前让他们拥有对生活的满足感与快乐感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新命题。笔者以《雨巷》的教学为契机,就此做了些许尝试。在课堂中,笔者用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完
期刊
目前,许多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太注重考试成绩,由于作文在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于是,作文教学只围绕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转。为了在考试中获得高分,有的学生在作文中不得不制造悲情:要么是家人不幸遇难,要么就是自己遭受灭顶之灾,以博取阅卷老师的同情;有的学生为了迎合老师,通篇故作深沉的“成人腔”;有的则为了制造亮点而诋毁他人……  孩子们的童心童趣不见了,真情实感没有了。长此下去,本应充满
期刊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  诗歌中也有叙事,但叙得不实,不细,不能像散文、小说那样把事物的来龙去脉叙述得一清二楚,纤毫毕现。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只是粗线条的概述:“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至于刘兰芝是如何“学织素”“学裁衣”“裁什么衣”,均语焉不详。诗歌中也有描写,但描写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把景物当作自己寄附感情的载体。景为
期刊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桥梁。识字教学质量关系到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质量,使孩子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自我识字的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尝试:  一、领会和把握课标的一贯目标  课标对小学识字教学做出了明确要求:“累计
期刊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就是鼓励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大胆假设,放飞想象,纵情联想,不受他人思想的暗示和制约,自具眼光,自树津梁,提出“人所未提”“人所未敢提”的真知灼见的一种思维训练方式。  标新立异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人类社会经过漫长的进化,沉淀和积累了浩如烟海的智慧和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爆发出改天换地的惊人能量,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开拓者奋斗、求索的拼搏豪情。  
期刊
年年岁岁有高考,岁岁年年各不同,2016年高考作文江苏卷材料独具特色。深入阅读后可得出,材料可分为三层。第一句话即第一层:“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说的是通常思维,这当然不是重点,讲的是惯性思维,也自然不是关键。真正目的,是以此为对象,创造出新语,以此为引子,引出下一层。第二句话为第二层:“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显然,先依据俗语,
期刊
班主任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学习、健康生活等方面的指导者和管理者,应该从德智体美全方位地帮助学生成长,但目前许多班主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德育管理方面,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反而有所忽略。当然这也无可厚非,因为有些班主任认为德育就是班级管理的“纲”,一抓就“灵”。实际上,这往往导致事与愿违,德育问题“拉下葫芦浮起瓢”。只有把青少年尤其是学困生的精力引导到学习方面,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认同感,班级管理才能进入良性循
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当前,教育的天空异彩纷呈:一方面,名词、口号满天飞;另一方面,口号指导下的实践与落地困难。教育需要一方“静土”,好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在恬静优美的环境中,享受静悄悄的教育。笔者感觉到,“教育微反思”和“教育微写作”日益成为推动和解决教育实践落地、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不经过长时间冷静思索和反
期刊
刘国正先生在《语文教学与生活》中指出:“语文天然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它产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人们用它来反映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印象、思想、感情,等等。语文的实际运用不能脱离生活,脱离了就会黯然失色,‘江郎才尽’。”语用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近期笔者参加的一次赛课活动中,课堂上积累背诵、復述训练、情境对话、读写结合……可谓形式多样,但细看下来就会
期刊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教师的任务应该是一个良好的辅导者,激起学生的首创性和探索性。”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所以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觉学习。那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该如何恰如其分地担当起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积极地探究并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获得发展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