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是提高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等多种语文能力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阅读;朗读;写作
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学会知识,学会生活,陶冶情操,增长见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则直接决定其语文能力的高低。发展学生阅读能力,有助于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利于提升语文学习的效率与效果。然而,目前很多老师仅将阅读能力的培养等同于文本分析,缺乏情感投入,而学生又将阅读等同于消遣阅读,缺乏深层阅读,从而导致学生阅读能力普遍较低。因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在初中语文中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措施,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提升阅读水平。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朗读能将将文本中平面苍白的语言转化立体生动的声音,有利于让学生深刻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以读为本,以读为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感知文本大意,理解写作意图。
(一)教师范读,声情并茂
教师应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感悟文本的情感基调,方有利于增强学生自行朗读的效果。如在《海燕》的教学中,我先低沉缓缓的语调读出压抑地暴风雨来临前的气氛,再用高昂地基调读出海燕低飞高翔的姿态,然后用鄙夷蔑视地语气读出群鸟的卑鄙怯懦的丑态,最后用饱满地激情读出海燕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通过我抑扬顿挫地朗读,学生不禁对海燕的英勇无畏佩服不已,从而在自行朗读时,也能做到声情并茂。
(二)角色朗读,入情入境
朗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文本不断认识的过程,而分角色地朗读,更能通过角色效应,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语言之精妙,感悟文本之情感,从而爱上朗读,爱上阅读。如在《小溪流的歌》的教学中,我就让学生分组分角色交换扮演小溪流、枯树桩、桔黄的草、乌鸦、小河、大江、泥沙、沉船、海洋等角色来朗读课文,通过将书中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角色的心理位置,很容易就感角色之所感,领略到小溪流勇往直前、永不停留、奋斗不息的精神。
二、引导品读,授之以渔
阅读就是与文本不断交流的过程,而朗读通常只能从整体上表面上感悟文本情感,缺乏深入地思考与理解,往往无法领悟文本深意。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是提升分析理解文本思想内容的能力,所以教师应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以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深入品读文本。
(一)联系法
文本中的字、词、句、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皆处在作者所创造的语境之中,若能懂得联系前后左右的内容去分析理解,就能够真正理解作者所写的深意,从而能够有效避免误读,尽快把握文意,提升阅读质量。如《故乡》中写道,“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单从字面理解,“路”仅指行走之路,而联系全文语境来看,“路”则意指为人生之路。又如在对闺土进行人物分析时,若能联系全文语境,对描写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语句进行比较分析,就能品读出沧桑岁月与生活带给闰土的变化。
(二)质疑法
正所谓“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法就是让学生在不断地设疑与释疑的过程中深入品读文本,并得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我就以课文多次写到的笑,引出问题:为什么短衣帮会对不幸的孔乙己嘲笑取乐?是因为缺乏同情心吗?难道短衣帮生来就缺乏同情心吗?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学生很快意识到是当时社会的封建的制度与思想造就了一群麻木不仁的群众,可谓真正读懂了文意。
三、课外兼读,拓宽视野
古人云:“不观千剑无以识器,不操百曲无以知音。”同样,学生阅读能力养成不能单靠有限的课堂时间,而应延伸课堂,鼓励学生兼读课外读物,博览群书,拓宽视野,方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为提高与发展阅读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不过,由于身处的社会环境与网络环境复杂,初中生虽普遍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所选择的书目的低龄化、通俗化现象严重,普遍以漫画、武打、玄幻、言情为主,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空有阅读数量,而无阅读品位,致使课外阅读缺乏实效,更对提高阅读能力缺乏帮助。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阅读能力,或可根据教材内容推荐课外读物,如学完《范进中举》后,可推荐学生看《儒林外史》,学完《读<堂吉诃德>》,可推荐学生看原著,或根据学生兴趣推荐课外读物,如具有科幻性质的《驴皮记》、《海底两万里》等。
四、读写结合,以写促读
好的作文源于阅读的积累,而阅读的成果则可通过作文展示。因此,透过作文,尤其是针对阅读所作之文,教师可了解学生阅读状况、阅读水平,进而衡量出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写作的过程亦是经由浅层阅读,然后深层思考,最后再诉诸笔端的创造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注重读写结合,以写促读,以读促写,让创造的成就感迁移到阅读活动中,从而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带动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首先,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从作文入手,或仿写,或续写,或改写,以激起学生阅读教材的主动性积极性,如在学了《春》后,就可让学生仿写《夏》、《秋》等,通过仿写,有助于揣摩与把握作者的行文风格,促进对课文和写作两方面的感悟。其次,教师可结合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让学生自由发挥写读后感、随笔,或写命题作文,如在学生读完《水浒传》后,就可让学生以“我最喜欢的水浒英雄”为题进行写作。
总之,阅读是学习的源头活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以读为本、引导品读、课外兼读、读写结合”等四个方面出发,让学生乐于阅读,深入阅读,勤于阅读,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缕缕书香成为明灯,指引学生前行。当然,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尚须持之以恒,慢慢积累,方能“腹有诗书气自华”,并在不断求知、反复思考的过程中逐步提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冯艳萍.初中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激发与培养[J].学生之友,2011(13)
[2]张运花.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能力[J].神州,2011(10)
[3]索莉莉.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考试周刊,2011(40)
【关键词】语文;阅读;朗读;写作
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学会知识,学会生活,陶冶情操,增长见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则直接决定其语文能力的高低。发展学生阅读能力,有助于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利于提升语文学习的效率与效果。然而,目前很多老师仅将阅读能力的培养等同于文本分析,缺乏情感投入,而学生又将阅读等同于消遣阅读,缺乏深层阅读,从而导致学生阅读能力普遍较低。因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在初中语文中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措施,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提升阅读水平。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朗读能将将文本中平面苍白的语言转化立体生动的声音,有利于让学生深刻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以读为本,以读为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感知文本大意,理解写作意图。
(一)教师范读,声情并茂
教师应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感悟文本的情感基调,方有利于增强学生自行朗读的效果。如在《海燕》的教学中,我先低沉缓缓的语调读出压抑地暴风雨来临前的气氛,再用高昂地基调读出海燕低飞高翔的姿态,然后用鄙夷蔑视地语气读出群鸟的卑鄙怯懦的丑态,最后用饱满地激情读出海燕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通过我抑扬顿挫地朗读,学生不禁对海燕的英勇无畏佩服不已,从而在自行朗读时,也能做到声情并茂。
(二)角色朗读,入情入境
朗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文本不断认识的过程,而分角色地朗读,更能通过角色效应,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语言之精妙,感悟文本之情感,从而爱上朗读,爱上阅读。如在《小溪流的歌》的教学中,我就让学生分组分角色交换扮演小溪流、枯树桩、桔黄的草、乌鸦、小河、大江、泥沙、沉船、海洋等角色来朗读课文,通过将书中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角色的心理位置,很容易就感角色之所感,领略到小溪流勇往直前、永不停留、奋斗不息的精神。
二、引导品读,授之以渔
阅读就是与文本不断交流的过程,而朗读通常只能从整体上表面上感悟文本情感,缺乏深入地思考与理解,往往无法领悟文本深意。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是提升分析理解文本思想内容的能力,所以教师应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以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深入品读文本。
(一)联系法
文本中的字、词、句、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皆处在作者所创造的语境之中,若能懂得联系前后左右的内容去分析理解,就能够真正理解作者所写的深意,从而能够有效避免误读,尽快把握文意,提升阅读质量。如《故乡》中写道,“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单从字面理解,“路”仅指行走之路,而联系全文语境来看,“路”则意指为人生之路。又如在对闺土进行人物分析时,若能联系全文语境,对描写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语句进行比较分析,就能品读出沧桑岁月与生活带给闰土的变化。
(二)质疑法
正所谓“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法就是让学生在不断地设疑与释疑的过程中深入品读文本,并得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我就以课文多次写到的笑,引出问题:为什么短衣帮会对不幸的孔乙己嘲笑取乐?是因为缺乏同情心吗?难道短衣帮生来就缺乏同情心吗?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学生很快意识到是当时社会的封建的制度与思想造就了一群麻木不仁的群众,可谓真正读懂了文意。
三、课外兼读,拓宽视野
古人云:“不观千剑无以识器,不操百曲无以知音。”同样,学生阅读能力养成不能单靠有限的课堂时间,而应延伸课堂,鼓励学生兼读课外读物,博览群书,拓宽视野,方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为提高与发展阅读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不过,由于身处的社会环境与网络环境复杂,初中生虽普遍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所选择的书目的低龄化、通俗化现象严重,普遍以漫画、武打、玄幻、言情为主,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空有阅读数量,而无阅读品位,致使课外阅读缺乏实效,更对提高阅读能力缺乏帮助。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阅读能力,或可根据教材内容推荐课外读物,如学完《范进中举》后,可推荐学生看《儒林外史》,学完《读<堂吉诃德>》,可推荐学生看原著,或根据学生兴趣推荐课外读物,如具有科幻性质的《驴皮记》、《海底两万里》等。
四、读写结合,以写促读
好的作文源于阅读的积累,而阅读的成果则可通过作文展示。因此,透过作文,尤其是针对阅读所作之文,教师可了解学生阅读状况、阅读水平,进而衡量出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写作的过程亦是经由浅层阅读,然后深层思考,最后再诉诸笔端的创造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注重读写结合,以写促读,以读促写,让创造的成就感迁移到阅读活动中,从而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带动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首先,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从作文入手,或仿写,或续写,或改写,以激起学生阅读教材的主动性积极性,如在学了《春》后,就可让学生仿写《夏》、《秋》等,通过仿写,有助于揣摩与把握作者的行文风格,促进对课文和写作两方面的感悟。其次,教师可结合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让学生自由发挥写读后感、随笔,或写命题作文,如在学生读完《水浒传》后,就可让学生以“我最喜欢的水浒英雄”为题进行写作。
总之,阅读是学习的源头活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以读为本、引导品读、课外兼读、读写结合”等四个方面出发,让学生乐于阅读,深入阅读,勤于阅读,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缕缕书香成为明灯,指引学生前行。当然,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尚须持之以恒,慢慢积累,方能“腹有诗书气自华”,并在不断求知、反复思考的过程中逐步提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冯艳萍.初中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激发与培养[J].学生之友,2011(13)
[2]张运花.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能力[J].神州,2011(10)
[3]索莉莉.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考试周刊,20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