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当前教育事业建设的重大战略,而“教育软件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近年来,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的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而教育软件发展则明显滞后,制约了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回首过去,全球软件业刚刚走过了“黄金十年”,而基础教育领域教育软件(下简称教育软件)的发展却是另一番光景,它从当初的“火爆”走到了如今的“孱弱”。教育软件发展的困局亟待破解,这不仅事关学校管理、师生发展、软件企业成长,更关乎基础教育事业发展。
幻象与现实
随着200O年全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有人预言:教育软件将成为本世纪初IT业最大的金矿之一。3000多家教育软件公司曾先后投身“掘金”的队伍,到如今却只幸存200家左右,让人不禁感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用户数大,自成体系,有需求”的教育软件“金矿”难道是一种“幻象”?然而,软件巨头谷歌公司却看好教育软件,正在大力开展教育软件服务业务,并在本土的服务中获得了良好的效益。我国教育软件产业发展陷入困境的原因何在?
信息技术已然深刻地改变了社会。信息传播模式和范围巨变,知识共享和生成机制初现,极大地鼓舞着人们运用信息技术“拆除校园的围墙”,构建知识学习的乐园,学校“智能化”管理,教师“高效”地教学,学生“自主”地学习,这着实是一幅令人憧憬的美妙的教育图景。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教育软件的确受到广大中小学校师生的关注,教育软件建设和应用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教育软件产品的品质、需求达成度和投入产出比等问题依然突出,教育软件总体呈研发不到位、建设力度不大、应用零散、水平较低的状况。
当下的教育发展对信息化提出了多层次、多样化的诉求,教育软件是回应的方式之一。如何有效地支撑教育发展,服务用户的应用,实现人们对教育软件的期待,我们需要清晰、深刻地认识教育软件。
认识教育软件
从应用来看,教育软件涉及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资源等教育的各个层面,连接教育体系上下,涵盖学校课堂内外。教育软件一词虽得到广泛使用,但我们对它的认识尚比较模糊,这或许就是“幻象”得以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教育软件与教育中所说的软件有很大差异。教育中所说的软件含义较宽泛,它不仅包含信息化软件产品(系统),还特指教育系统中的制度、文化等。其次,并非在教育中应用的各种软件都是教育软件,教育软件有区别于其他软件的特质。如学籍管理系统、成绩分析系统、在线备课工具、几何画板等都是典型的教育软件。即便像文档、演示文稿等办公软件,电子邮件、浏览器、即时通信等交流软件,它们是信息处理和交流的一般工具,因而在教育中广泛使用,但不属教育软件的范畴。再次,麦克法兰指出,“教育软件这一术语包含了一系列差异极大的实体”,如辅助教学、教学资源、综合学习、评价工具、学校管理等,它们专为教育而设计,构成了教育软件的族群。
无论教育软件的形式和类型怎样,教育软件共同的特质都体现在软件产品满足教育用户的特定需求和教育教学的目的上,只是由于用户角色和教育教学业务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类型。更进一步说,教育软件的对教育用户的发展性是其特质的体现,如辅助教学软件对学生知识的发展,管理软件对学校管理的发展,在线学习测试系统对学生的诊断等。教育软件的任务就是立足教育用户的需求,实现发展。不仅如此,优秀的教育软件还有着融通文化的功用,即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包括软件开发企业间透过软件展开对话,展现交流既有的中外教育文化,渐进地生成新的教育文化。
需要明确指出,由于教育软件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教育用户和教育软件开发企业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软件对教育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同时受到社会、教育、信息技术等因素的深刻影响。
困扰教育软件发展的基本问题
关于教育软件发展存在的问题有过不少讨论,多侧重在某一个方面,如政策、市场环境、产品品质、效益等。从需求与研发、投入与产出、权利与模式三组基本问题出发,更有利于整体的观察和分析教育软件发展的困局。
需求与研发
教育软件的需求与研发是当前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教育软件是应教育用户的需求而生的,需求是教育软件研发的基础。我们听到太多抱怨教育软件产品与用户需求不符的声音,然而客观地说,教育用户首先要对信息化的需求审视、厘定。留恋“前信息时代”的传统工作模式,对全新工作环境和方式担忧,缺乏专业人才和持续培训机制必然导致需求不清晰。甚至,还有一些只要形式不要实质的虚假需求,教育用户要反思:我们是不是真的需要教育软件?然后才是: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软件?
教育信息化是发展的趋势,一批先行者率先提出了明确的需求,研发成为教育软件生产的关键。正如前面提到的,教育用户层面跨度大、角色多,需求层次多,十分复杂。教育软件企业实现需求的过程挑战巨大,这就需要教育专家将教育管理、教学、评价的理论需求转译为软件功能,将教育教学过程组织成软件操作的环节,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其他领域的软件或是更换界面,来换取软件生产的效率。需求不明确,研发不到位,导致软件品质低下。
投入与产出
教育软件的投入与产出是当下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教育信息化发展初期,软件投入没有硬件容易达到决策者的“预期”,因而一般学校对软件投入热情不高,认为投入大产出小。这是“替代”的观念在作祟,教育软件不可能替代教育者的工作。教育软件除购置外,还需要对专业人员、应用培训、系统更新等各个方面进行投入,全面的投入是产出的保障。受到现代社会追求效率的观念影响,教育用户也多从工作效率、成绩提升等方面考评产出,但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我们的产出可以关注当下,但更应着眼未来。如在线讨论式的知识建构学习系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不见得高效,但它在问题分析、知识运用、合作意识、探究习惯等方面十分有益,这样的产出更持续、更巨大。
产出是教育软件发展的动力。目前国内的软件企业大多规模和实力不大,企业投入和产出矛盾十分突出。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义务教育“一费制”、盗版猖獗更加剧了软件企业的困难。企业要生存发展,仍然要在用户认同产品的过程中实现产出,企业对产品研发、技术提升、更新升级、售后培训、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投入显然是必须的。那种什么好卖卖什么、什么利润大做什么的企业将始终难以做大做强,教育软件也无法摆脱投入不积极、产出不显著的尴尬局面。
权利与模式
前面较多地讨论了涉及教育软件生产和应用的一些方面,为何会发生需求不清晰的情况?为何投入产出比较低?我们必须转向教育软件生产和应用的背后。教育软件发展中有多元的主体身处其中,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教育软件企业等都是利益相关者,也在相互博弈中形成了教育软件发展的格局和模式。教育主管部门掌管资金、政策,有权利指定甚至划分软件市场,学校也具备软件选择的权利,但作为使用者的教师、学生同样会行使选择应用权。采购的软件应用不起来,想用的软件采购不到,权利不协调,必然限制教育软件发展的模式,致使软件企业畸形地生存。固然,市场波动、技术更迭给教育软件带来了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是,各方权利的平衡和在此基础上教育软件发展模式的创新。
软件在社会发展中日益扮演重要角色,教育软件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也理当承担大任,并实现自身的飞跃。当然,只有认清教育软件的特质,才知道发展的方向;理解教育软件建设的复杂性,才能处理好各参与方的权利和责任。无论是教育主管部、学校、师生还是软件企业,都应处理好需求和研发、投入和产出、权利和模式的基本问题,我们才能做到真做、真用教育软件,构建教育软件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创新教育发展的模式。教育信息化正面临历史性发展机遇,教育软件也定会重整旗鼓,迈向持续发展之路。
幻象与现实
随着200O年全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有人预言:教育软件将成为本世纪初IT业最大的金矿之一。3000多家教育软件公司曾先后投身“掘金”的队伍,到如今却只幸存200家左右,让人不禁感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用户数大,自成体系,有需求”的教育软件“金矿”难道是一种“幻象”?然而,软件巨头谷歌公司却看好教育软件,正在大力开展教育软件服务业务,并在本土的服务中获得了良好的效益。我国教育软件产业发展陷入困境的原因何在?
信息技术已然深刻地改变了社会。信息传播模式和范围巨变,知识共享和生成机制初现,极大地鼓舞着人们运用信息技术“拆除校园的围墙”,构建知识学习的乐园,学校“智能化”管理,教师“高效”地教学,学生“自主”地学习,这着实是一幅令人憧憬的美妙的教育图景。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教育软件的确受到广大中小学校师生的关注,教育软件建设和应用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教育软件产品的品质、需求达成度和投入产出比等问题依然突出,教育软件总体呈研发不到位、建设力度不大、应用零散、水平较低的状况。
当下的教育发展对信息化提出了多层次、多样化的诉求,教育软件是回应的方式之一。如何有效地支撑教育发展,服务用户的应用,实现人们对教育软件的期待,我们需要清晰、深刻地认识教育软件。
认识教育软件
从应用来看,教育软件涉及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资源等教育的各个层面,连接教育体系上下,涵盖学校课堂内外。教育软件一词虽得到广泛使用,但我们对它的认识尚比较模糊,这或许就是“幻象”得以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教育软件与教育中所说的软件有很大差异。教育中所说的软件含义较宽泛,它不仅包含信息化软件产品(系统),还特指教育系统中的制度、文化等。其次,并非在教育中应用的各种软件都是教育软件,教育软件有区别于其他软件的特质。如学籍管理系统、成绩分析系统、在线备课工具、几何画板等都是典型的教育软件。即便像文档、演示文稿等办公软件,电子邮件、浏览器、即时通信等交流软件,它们是信息处理和交流的一般工具,因而在教育中广泛使用,但不属教育软件的范畴。再次,麦克法兰指出,“教育软件这一术语包含了一系列差异极大的实体”,如辅助教学、教学资源、综合学习、评价工具、学校管理等,它们专为教育而设计,构成了教育软件的族群。
无论教育软件的形式和类型怎样,教育软件共同的特质都体现在软件产品满足教育用户的特定需求和教育教学的目的上,只是由于用户角色和教育教学业务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类型。更进一步说,教育软件的对教育用户的发展性是其特质的体现,如辅助教学软件对学生知识的发展,管理软件对学校管理的发展,在线学习测试系统对学生的诊断等。教育软件的任务就是立足教育用户的需求,实现发展。不仅如此,优秀的教育软件还有着融通文化的功用,即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包括软件开发企业间透过软件展开对话,展现交流既有的中外教育文化,渐进地生成新的教育文化。
需要明确指出,由于教育软件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教育用户和教育软件开发企业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软件对教育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同时受到社会、教育、信息技术等因素的深刻影响。
困扰教育软件发展的基本问题
关于教育软件发展存在的问题有过不少讨论,多侧重在某一个方面,如政策、市场环境、产品品质、效益等。从需求与研发、投入与产出、权利与模式三组基本问题出发,更有利于整体的观察和分析教育软件发展的困局。
需求与研发
教育软件的需求与研发是当前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教育软件是应教育用户的需求而生的,需求是教育软件研发的基础。我们听到太多抱怨教育软件产品与用户需求不符的声音,然而客观地说,教育用户首先要对信息化的需求审视、厘定。留恋“前信息时代”的传统工作模式,对全新工作环境和方式担忧,缺乏专业人才和持续培训机制必然导致需求不清晰。甚至,还有一些只要形式不要实质的虚假需求,教育用户要反思:我们是不是真的需要教育软件?然后才是: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软件?
教育信息化是发展的趋势,一批先行者率先提出了明确的需求,研发成为教育软件生产的关键。正如前面提到的,教育用户层面跨度大、角色多,需求层次多,十分复杂。教育软件企业实现需求的过程挑战巨大,这就需要教育专家将教育管理、教学、评价的理论需求转译为软件功能,将教育教学过程组织成软件操作的环节,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其他领域的软件或是更换界面,来换取软件生产的效率。需求不明确,研发不到位,导致软件品质低下。
投入与产出
教育软件的投入与产出是当下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教育信息化发展初期,软件投入没有硬件容易达到决策者的“预期”,因而一般学校对软件投入热情不高,认为投入大产出小。这是“替代”的观念在作祟,教育软件不可能替代教育者的工作。教育软件除购置外,还需要对专业人员、应用培训、系统更新等各个方面进行投入,全面的投入是产出的保障。受到现代社会追求效率的观念影响,教育用户也多从工作效率、成绩提升等方面考评产出,但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我们的产出可以关注当下,但更应着眼未来。如在线讨论式的知识建构学习系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不见得高效,但它在问题分析、知识运用、合作意识、探究习惯等方面十分有益,这样的产出更持续、更巨大。
产出是教育软件发展的动力。目前国内的软件企业大多规模和实力不大,企业投入和产出矛盾十分突出。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义务教育“一费制”、盗版猖獗更加剧了软件企业的困难。企业要生存发展,仍然要在用户认同产品的过程中实现产出,企业对产品研发、技术提升、更新升级、售后培训、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投入显然是必须的。那种什么好卖卖什么、什么利润大做什么的企业将始终难以做大做强,教育软件也无法摆脱投入不积极、产出不显著的尴尬局面。
权利与模式
前面较多地讨论了涉及教育软件生产和应用的一些方面,为何会发生需求不清晰的情况?为何投入产出比较低?我们必须转向教育软件生产和应用的背后。教育软件发展中有多元的主体身处其中,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教育软件企业等都是利益相关者,也在相互博弈中形成了教育软件发展的格局和模式。教育主管部门掌管资金、政策,有权利指定甚至划分软件市场,学校也具备软件选择的权利,但作为使用者的教师、学生同样会行使选择应用权。采购的软件应用不起来,想用的软件采购不到,权利不协调,必然限制教育软件发展的模式,致使软件企业畸形地生存。固然,市场波动、技术更迭给教育软件带来了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是,各方权利的平衡和在此基础上教育软件发展模式的创新。
软件在社会发展中日益扮演重要角色,教育软件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也理当承担大任,并实现自身的飞跃。当然,只有认清教育软件的特质,才知道发展的方向;理解教育软件建设的复杂性,才能处理好各参与方的权利和责任。无论是教育主管部、学校、师生还是软件企业,都应处理好需求和研发、投入和产出、权利和模式的基本问题,我们才能做到真做、真用教育软件,构建教育软件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创新教育发展的模式。教育信息化正面临历史性发展机遇,教育软件也定会重整旗鼓,迈向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