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适应,准确定位,提高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能力

来源 :河南教育·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此次《教育规划纲要》强调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无疑是为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如何在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指明了方向。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地方高校更应转变教育观念,准确定位,主动投身社会实践,突出社会服务职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文化和人才支撑,实现自身与地方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主动适应,树立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观念
  
  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三大职能协调发展,首先就要树立主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地方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地方高校为地方服务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激发地方高校活力和动力的源泉。
  1.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主动适应社会的服务观
  纵观高等教育发展,从“象牙塔”到“社会服务站”,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的社会地位和公众形象不仅取决于自身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水平,而且更多地来源于大学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力和影响力。高校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自身的价值也得到充分体现,得到社会的承认、信任和支持,更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因此,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和利用与地方的地缘优势、情感优势、智力优势,以理性的态度把握好高校的办学定位,形成办学特色,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走向,变简单、被动适应为深刻、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科技的强烈需求为高校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搭建了宏大的表演舞台,提供了大好时机。地方高校应抓住机遇,树立主动适应社会的服务观,迎接挑战,主动登上经济建设的大舞台。
  2.协调三大职能,树立全方位的服务观
  高校三大职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功能体系。增强社会服务功能,需要地方高校统筹协调三大职能,树立全方位的服务观。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以科研创新为支撑,以科研促进人才培养,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进而构建一个三大职能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高校科学发展,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在人才培养方面,地方高校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准确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规格为方向的课程和教育体系,使培养规模与地方社会接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接轨、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接轨。在科学研究方面,要瞄准社会需求,坚持面向地方经济和解决“三农”问题这个主战场,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坚持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推广相结合,因地制宜构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实现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双促进,更好地服务社会。
  3.增强市场意识,树立合作共赢的服务观
  扩大和积聚地方高校发展的资源和空间,是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目标和落脚点。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地方高校要增强市场意识,按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办事,讲成本核算,注意投入和产出,讲合作“双赢”或“多赢”。地方高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机构,服务社会时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又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社会服务要在这两个规律的双重作用下进行。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地方高校一方面要诚实守信、有序竞争,帮助构建良好的市场经济软环境,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的科学机制。
  
  二、准确定位,提升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能力
  
  地方高校应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学科积淀和专业优势出发,准确定位,走特色发展之路,不断提升服务社会能力。近年来,河南科技学院根据“科教兴豫、人才强省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河南建设”的总体要求,实施“科技兴校”战略,确立了以应用研究为主、积极推进应用基础研究、积极推进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一主、两推进”科技工作思路,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
  1.围绕“一主”,突出特色,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河南科技学院始终发挥“农科”这一科技优势特色,凝练优势学科方向,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学校按照“突出学科优势、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打造农业生物类科技创新平台。在5个校级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又建成了教学科研实验中心,建成了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和省创新型科技团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4个。
  科技创新平台的形成有力地支撑了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5年来,学校承担科研项目75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4项、省部级项目203项,年均增长40.3%。获科研成果奖27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河南省科技成果奖37项。获纵向科研经费2400多万元,年均增长143%。“鸡生长与免疫抑制综合征病毒的分子鉴定及致病机理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资助,“生猪主要违禁药物残留免疫试纸快速检测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作物育种方面,河南科技学院先后培育出以“百农3217”“百农矮抗58”“百棉1号”为代表的小麦、棉花、玉米等作物新品种68个,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河南农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另外,学校在大豆、蔬菜育种以及农业昆虫与病虫害防治等领域也取得了较大成就。在2009年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大会上,河南科技学院作为全省高校的唯一代表作了典型发言。
  2.围绕“两推进”,大力推进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
  近年来,学校发挥科技优势和特色,积极探索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新途径,形成了河南科技学院颇具特色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
  根据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既要面向千家万户又要面向企业的特点,学校构建了“学科+团队+基地+公司+农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探索了“订单育种”新模式,即由企业根据市场发展提出品种性状目标,学校委托育种专家按需育种,“农民想种啥、企业想卖啥,学校就培育啥”,实现了学校、企业、农民的良性互动,达到了“百姓满意、企业得利、学校受益”的目标,大大加快了新品种研制和转化的速度。截至目前,学校已与滑丰种业、联丰种业等多家公司签订了小麦“订单育种”合同。
  2008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省内不少企业面临效益严重下滑的局面。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学校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发挥高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主动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积极推进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2009年,学校选派119名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教师作为科技特派员和技术员,到河南中心环保物流、河南中科化工、获嘉县楼村实业公司、河北五得利集团新乡面粉有限公司等119家相关企业挂职服务,积极为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技术咨询等服务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和智力支持,帮助企业提升研发水平和管理水平。在一年的实践中,特派员和技术员的工作卓有成效,所在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仅没有下滑,而且还稳步增长,为地方经济复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010年,因科技推广成绩突出,学校获得“河南省科技推广十佳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3.发挥科技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农民、面向农村、面向农业”的科技服务宗旨,巩固学科特色优势,以“服务‘三农’、服务社会”为己任,积极主动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通过校地(企)合作,学校先后与新乡、鹤壁、许昌、济源、辉县、长垣等地政府及当地企业签订科技合作协议32项,优先转让科技成果,促进地方和企业人才培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参与地方及企业经济发展与生产的论证、规划和咨询工作,派出省、市级科技特派员,帮助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学校还充分利用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河南省“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基地和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的职业技能培训优势,开展培训工作,为地方留下了一支永不撤退的农业科技队伍。
  学校还通过“省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科技扶贫”“科普之春”等活动,促进农业增产、企业增效、农民增收。2007年以来,学校共承担“省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92项,连续12年居全省高校首位;先后派出专家760余人次到田间地头、养殖厂区传播先进实用技术,受益群众7万多人,涌现了一大批深受农民喜爱的农业专家。
  2010年,在由国家科技部、中宣部和中国科协联合开展的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中,河南科技学院获得“河南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人被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7人被评为“河南省科普先进工作者”。
  
  三、引领提升,推动地方高校科学发展
  
  学校依托科技创新,在服务社会能力增强的同时拓宽了学校的发展空间,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提高了学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对学校办学层次、竞争力的提升产生了明显的效应。
  1.以服务社会为载体,建立教学科研基地,促进人才培养
  在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中,河南科技学院以服务社会为载体,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先后建成校外实习基地150个、科研基地39个,建立了生物工程(技术)校企联合办学理事会和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等教学指导委员会,吸纳合作单位和企业作为理事单位和委员,实施“百家企业计划”,成立了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企业家发展联盟;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现了校企合作基地合一、教研基地合一、学生理论与实践基地合一,培养了一大批适应高新技术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知识、强能力、懂经营、能创业”的应用创新型专门人才,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企业获得了“心仪”的人才,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不断提高,从而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稳定在95%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率在95%以上。
  2.以服务社会为纽带,构建校地(企)长期合作机制,拓宽办学空间
  通过构建校地、校企长期合作机制,学校积极参加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排忧解难,扶持壮大地方支柱产业,帮助地方培育新的发展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这种合作既满足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需求,又很好地扩大了河南科技学院人才、技术、科研资源的溢出效果,以服务获得了地方支持,拓宽了办学空间。2009年,河南科技学院与辉县市人民政府开展校地合作,辉县市政府在两年内先期投资1.5亿元与学校共建高职学院,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经过考察和协商,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拟投入3亿元,与学校共建中国杂交小麦研发中心,以推动杂交小麦研究。
  3.以服务社会为指南,凝练学科方向,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河南科技学院以全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导向,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不断凝练、调整学科方向,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和调整,结合新兴产业进行专业设置,在融入地方中逐渐形成学科特色和优势,在服务地方中不断扩大学科资源,在与地方合作中快速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在“十一五”建设中,学校建成了作物学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以及预防兽医学和作物遗传育种两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实现了省级重点学科的突破;建设了作物学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一级学科及作物遗传育种学等13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二级学科;建设了植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35个校级重点学科;农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园艺3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生物工程、市场营销等9个专业被评为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新建了作物遗传育种和动物疫病防控2个省级教学团队、公共关系学等8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生物学等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4.以服务社会为目标,提高实践能力,打造教育科研优秀团队
  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中,学校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得到检验,科学研究队伍得到锻炼,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视野得到开阔、研究的热情得到激发。可以说,如火如荼的社会服务打造了一批“实践能力强、学术技术过硬、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教学科研团队。近年来,作物遗传育种和动物疫病控防两个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植物学等6个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教学团队,棉花育种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团队被评为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动物病毒致病及免疫机制和作物分子遗传育种两个团队被评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增强,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社会美誉度和影响力。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河南科技学院位居中国高校科技贡献力排行榜第53位、中国高校技术创新贡献力排行榜第42位,并在“2009中国大学农学专业排行榜”中跻身50强。2009年,学校被评为“河南省最具公信力的十大教育品牌”。
  (作者系河南科技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一 木
其他文献
郑邦山同志的著作《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道路探索》付梓出版了,嘱我做序,我欣然应允。原因有二:一是这本书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道路的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二是我感动于邦山同志勤于思考、勤勉敬业的精神。  世纪之初,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一大批专科学校通过合并组建等方式跨入本科院校的行列。在新的起点上,发展观念如何转变、发展理念如何更新、发展体制如何转轨、发展模式如何选择等,都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期刊
我认真读了郑邦山教授的新著《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道路探索》(以下简称《探索》),感触颇深。书中所阐述的是安阳师范学院——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一位高校管理工作者对科学治校的执著追求。  《探索》彰显了鲜明的办学治校理念。先进的思想、科学的理念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宏观、中观、微观,教学、科研、管理,环境、文化、服务……都是办学思想与理念的展开与具体化。比如,作者提出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由传统
期刊
话题背景:  眼下,很多大学新生走进大学校门的激动心情还没有消减,就已经有老师提醒他们要了解必须面对的就业现实,并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麦可思公司7月公布的调研报告显示,全国2009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67%,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7%,较上届均下降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当前有三成以上本科毕业生、四成以上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着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有人说,这说明大学生开始跳出传统思维,逐渐转向选择“虽然
期刊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型,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也正在从较多注重规模扩张转移到更多地注重质量提高上来。《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协调发展,支撑经济增长,引领社会进步,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教育规划纲要》不仅对未来10年
期刊
为切实做好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10年11月19日教育部召开了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充分肯定了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分析了当前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了201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河南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訾新建,全省各普通高校书记(校长)及就业部门负责人,省教育厅毕业生就业创业
期刊
如何面对新形势,运用新思维,拓宽新视野,创新新思路,开辟新载体,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长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河南教育学院在全院开展的“争做师德标兵、争当文明学生、争创服务型机关、争办人民满意的高校”(以下简称“四争”)竞赛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有了一些体会。    一、突出时代性    1.指导思想的时代性。这次活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
期刊
“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为我省未来10年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特别是郭庚茂省长代表省委、省政府在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并在一些重要领域规划出赶超全国平均水平的宏伟目标,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在全面推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
期刊
一天下午,男生小Y找到我,希望我帮他从恋爱的苦恼中解脱出来。原来,小Y喜欢上了另一学院的女生小A,但是小A已经有男朋友了。小Y并未因此放弃,还是向小A表达了爱慕之情,而小A既没有同意做他的女朋友,也没有明确拒绝。就这样,他们以既非恋人也非一般朋友的关系相处着。时间久了,小Y心里很矛盾,一方面他希望小A能够接纳自己做她的男朋友,但是小A却迟迟不表态;另一方面他又不愿意就此放弃,他说:“付出了那么多感
期刊
“郁闷”不知何时成了当代大学生中流行的一句口头禅,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却反映出抑郁这种情绪已在当代大学生中蔓延。随着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能在毕业时脱颖而出,大学生拼命在大学期间积累就业资本,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与此同时还承受着来自经济、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如果大学生无法很好地处理这些压力,就极易陷入抑郁情绪的旋涡中。大学生作为抑郁易感群体,应引起心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
期刊
辅导员只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问题,用包容、理解、真诚的态度处理好宿舍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氛围,才能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结”,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湛蓝的天空。    随着深夜里一阵清脆的手机铃响,睡梦中的我立即被惊醒,下意识地按下手机接听键。  “老师,您快来吧,要不然就出大事了!”一个嘶哑颤抖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对方甚至来不及说出自己的姓名,“孙莉莉(化名)和同宿舍的人打起来啦,您快过来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