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活、社会》(以下简称品德)这门学科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活动课程,儿童在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着自己,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而形成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等的人格品质。
关键词:品德学科;品德教育;尴尬
一、目睹尴尬现象
笔者有幸参加市、区的品德学科教学竞赛。在比赛抽签时,听到参赛选手有这样的对话: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说:“天哪,我工作七八年了,从没上过品德课,学校却指派我来参加赛课活动,怎么办呀?”另一位女教师安慰她:“我也不会上,平常虽然有品德课,可是平常都是拿来上语文课的。”一边的学科教研员面露无奈与尴尬。这一现象折射出目前小学品德学科的现状:学科教师队伍不稳定,学科骨干力量相对薄弱。笔者在区域的各小学了解到,学校在配备品德学科的教师时,通常一部分是安排学校后勤人员或者临退休的教师,大部分品德学科教师是兼语数等主科,在主学科的教学任务无法满足工作量时,将品德学科作为工作量的补充。这些老师通常对品德学科没有清晰的认识,也没有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学方法,品德学科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笔者在本校听过几节品德课,课堂上基本上还是以教材为主,学生在看教材、读教材,在听讲中学完一节课。在和上课的教师聊起品德学科的课程理念,老师一脸茫然。相当多的品德课教师,不了解相关的课程理念,无法正确地围绕课程理念来组织教材、组织教法、组织学生活动。笔者也曾听过类似语文课的品德课。课堂上,老师指导孩子一幅图一幅图地看教材上的图片,分析图片上的人物、背景。这些课,明显违背了《品德与生活、科学》的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学期结束时,教学校长明确重申:小学科的优分率必须不得低于90%。小学科测试采用书面形式,列于小学科的品德学科同样如此。到底通过这门学科,孩子们学会了什么,思考了什么,形成了哪些好习惯,体验了哪些积极的情感,根本无从去评价。无论是课堂评价还是学期阶段评价,严重落后。
二、我的大品德教育观
品德教育不止是一门学科所能解决的,也不仅是学校一个组织所能完全完成的。从学校来看,每一个老师、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有可能且应该进行品德教育。品德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无声的,是知行一致的。作为学校来说,应该充分认识到教育孩子成人是教育之本。从整个社会来看,学校、社区、媒体、家庭都应该成为品德教育的主要执行者,且须成为一个共同体,共同创造价值取向积极向上的品德教育环境和活动,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在不经意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家校联盟、社区、媒体等共同配合,为孩子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都是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家长们应看淡分数,而将引导孩子正确做人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并身体力行地行善成为孩子效仿的榜样。媒体多报导积极正面的新闻,将正确引导公民在正面或负面新闻中获得正确的信念作为从业目标,而不是哗众取宠。学校应摆正学科位置,科学配置品德学科教师。品德学科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将其与语文、数学等学科同等规划,配备适合的教师,并至少配备一至两位专业研究品德学科的教师来带动整个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带动整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健全教研制度,开展课题研究,以制度为保障才能有效促进品德学科教研的顺利开展。定期组织品德学科教师进行教学观摩、研讨学习等活动,带领教师们学习课程标准,学习教材教法。通过听课评课,更好地掌握适合孩子们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方式。同时,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科骨干教师,在时间、空间上能为其创造研究品德学科教育教学的有利条件,鼓励他们进行扎根学生、深入课堂的草根式的课题研究。以研促教,研教并进,从而落实并提高品德学科的教学实效。完善评价体系,尊重孩子成长。评价方式始终是教育改革的瓶颈。品德学科的评价方式采用分数式的评价,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孩子是有差异的,我们更应关注每个孩子的纵向发展成长。比如可以设计孩子的品德成长表或者品德成长袋,里面记载孩子在某一阶段里的所做、所思、所想、所获。
总之,品德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尴尬的,所以形成这样的尴尬现象也是正常的。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和品德学科的教师们应该反思这些现象,并从中找出行走的方向。向左,向右,不畏尴尬,不求地位与名利,艰难着,也前行着!
关键词:品德学科;品德教育;尴尬
一、目睹尴尬现象
笔者有幸参加市、区的品德学科教学竞赛。在比赛抽签时,听到参赛选手有这样的对话: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说:“天哪,我工作七八年了,从没上过品德课,学校却指派我来参加赛课活动,怎么办呀?”另一位女教师安慰她:“我也不会上,平常虽然有品德课,可是平常都是拿来上语文课的。”一边的学科教研员面露无奈与尴尬。这一现象折射出目前小学品德学科的现状:学科教师队伍不稳定,学科骨干力量相对薄弱。笔者在区域的各小学了解到,学校在配备品德学科的教师时,通常一部分是安排学校后勤人员或者临退休的教师,大部分品德学科教师是兼语数等主科,在主学科的教学任务无法满足工作量时,将品德学科作为工作量的补充。这些老师通常对品德学科没有清晰的认识,也没有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学方法,品德学科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笔者在本校听过几节品德课,课堂上基本上还是以教材为主,学生在看教材、读教材,在听讲中学完一节课。在和上课的教师聊起品德学科的课程理念,老师一脸茫然。相当多的品德课教师,不了解相关的课程理念,无法正确地围绕课程理念来组织教材、组织教法、组织学生活动。笔者也曾听过类似语文课的品德课。课堂上,老师指导孩子一幅图一幅图地看教材上的图片,分析图片上的人物、背景。这些课,明显违背了《品德与生活、科学》的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学期结束时,教学校长明确重申:小学科的优分率必须不得低于90%。小学科测试采用书面形式,列于小学科的品德学科同样如此。到底通过这门学科,孩子们学会了什么,思考了什么,形成了哪些好习惯,体验了哪些积极的情感,根本无从去评价。无论是课堂评价还是学期阶段评价,严重落后。
二、我的大品德教育观
品德教育不止是一门学科所能解决的,也不仅是学校一个组织所能完全完成的。从学校来看,每一个老师、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有可能且应该进行品德教育。品德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无声的,是知行一致的。作为学校来说,应该充分认识到教育孩子成人是教育之本。从整个社会来看,学校、社区、媒体、家庭都应该成为品德教育的主要执行者,且须成为一个共同体,共同创造价值取向积极向上的品德教育环境和活动,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在不经意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家校联盟、社区、媒体等共同配合,为孩子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都是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家长们应看淡分数,而将引导孩子正确做人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并身体力行地行善成为孩子效仿的榜样。媒体多报导积极正面的新闻,将正确引导公民在正面或负面新闻中获得正确的信念作为从业目标,而不是哗众取宠。学校应摆正学科位置,科学配置品德学科教师。品德学科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将其与语文、数学等学科同等规划,配备适合的教师,并至少配备一至两位专业研究品德学科的教师来带动整个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带动整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健全教研制度,开展课题研究,以制度为保障才能有效促进品德学科教研的顺利开展。定期组织品德学科教师进行教学观摩、研讨学习等活动,带领教师们学习课程标准,学习教材教法。通过听课评课,更好地掌握适合孩子们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方式。同时,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科骨干教师,在时间、空间上能为其创造研究品德学科教育教学的有利条件,鼓励他们进行扎根学生、深入课堂的草根式的课题研究。以研促教,研教并进,从而落实并提高品德学科的教学实效。完善评价体系,尊重孩子成长。评价方式始终是教育改革的瓶颈。品德学科的评价方式采用分数式的评价,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孩子是有差异的,我们更应关注每个孩子的纵向发展成长。比如可以设计孩子的品德成长表或者品德成长袋,里面记载孩子在某一阶段里的所做、所思、所想、所获。
总之,品德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尴尬的,所以形成这样的尴尬现象也是正常的。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和品德学科的教师们应该反思这些现象,并从中找出行走的方向。向左,向右,不畏尴尬,不求地位与名利,艰难着,也前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