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计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设计包含国家人才培养观念、学校定位、学生发展规划、课程与教材选编等,狭义的教学设计是指一堂课、一篇课文的教学准备(俗称“备课”)。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关系密切的一般指后者,其中占比重最大也最典型的是阅读教学的设计。
高中阅读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及要点,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把握教材、学情估计、确定教学目标、核心问题和相关问题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组织、相关教学资源应用以及将上述元素组织起来的教学流程框架等。
一、研究教材,把握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教材是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因此,“研究教材、明确文本的核心价值是阅读教学设计的第一步”①。要准确把握教材,下列几项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反复阅读教材,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理解教材提示、文后练习题,领会教材编写意图;认真阅读教学参考,理解教参对课文主要教学点(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的阐释;理解文本,与该专题其他的文章比较,领会本篇课文在本专题乃至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意义;查阅资料,解决字词、典故等识读障碍;查阅文献,了解作者个人性情、文章的写作时代与写作意图等信息,了解与文章有关的学科知识,了解对该篇文章的解读、评析,尤其注意最新的、多元的解读信息;了解他人,尤其是一些教学名家在教读该文时的教学设计。
除了掌握教材分析等相关信息,教学目标的确定更要关注学生。学生学习的状态是教学的起点。对自己班内中等学习程度的学生进行分析,分析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因素,分析他们最需要的学习目标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比分析教材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
在这些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可以确定教学某篇课文的学习目标了。设计教学目标要克服大而空、多而杂的毛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曾对一所重点中学所展示的35份教案作过一次统计,“发现5份无目标陈述,其余30份陈述目标常使用的词语是‘掌握’、‘了解’、‘培养’、‘理解’。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教学意图是含糊的”②。事实上,每篇课文的内容、内涵、语言艺术等都是具体的,因而教学目标也必须具体、可感而富于操作性。比如教散文《肖邦故园》,可列出如下两项教学目标:(1)指出题目中“故园”的含义,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2)赏析课文把人、物、景与“乐”(音乐)交织在一起的写法,着重体会文本将四季美景与肖邦音乐融为一体的艺术魅力。又如教《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目标不妨设定为:(1)重点:把握文章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并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来的情感;(2)难点:学习本文欲扬先抑、善抓特征的人物描写方法;(3)疑点:探究作者笔下的国文老师相貌丑陋、性情暴躁,他真正让人难以忘怀的原因是什么。上述两文的目标设定,均集中、实在、适度,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也能够实实在在地当堂达成。
二、确定核心问题,设计相关问题
核心问题是理解一篇文章主旨的钥匙,也是一堂课教学价值的依托,还可能是教学的切入点。它针对本堂课的重点目标,统领课堂提问的主要问题,贯穿课堂流程。例如阅读《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核心问题可确定为“课文所在专题叫‘活生生的’这一个,文中的徐老师是‘活生生’的怎样一个人”。这个问题,能够统领“自读课文,试用8个字概括文中国文老师的形象特点(作为课前预习布置给学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的”“围绕‘受益最多’,文章具体写到了哪些方面”“‘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的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心怀‘敬慕’仅仅是因为在写作方面、在对国文的兴趣方面‘受益最多’吗?还是回到本节课开头的问题:徐老师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真的很凶吗?作者为什么花费大量笔墨描写他生活习惯上的随意乃至衣着邋遢”等一系列问题。一堂课如能找到此类恰当的核心问题,无疑也就找到了成功的大门。
在核心问题之外,于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自然还应设计其他一些问题来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师生交流的质量。需要指出的是,问题设计应努力做到切入口小而辐射面广。例如《祝福》是传统老课文,梳理小说情节是“规定动作”。不动脑筋,张口就问学生小说讲了什么故事,一问就“沉闷”了。我教这篇小说时,先读祥林嫂的肖像“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接着发问:祥林嫂死时年龄到底有多大?是四十“上”呢,还是四十“下”?学生一下子发动起来,互相补充,互相争辩。我和学生共同梳理小说情节中能显示年龄的时间词句,如第一次到鲁镇是“年纪大约二十六七”,以及“新年才过”“第二年的新正”“又过了两个新年”等,最后加起来是三十五六岁,只能是四十“下”,不可能是四十“上”。这样的设问既让学生梳理了情节,了解了祥林嫂的命运,又训练了对关键文句的筛选整合能力,一举多得,效果不错。
三、划分教学板块,组织学生学习活动
解决核心问题十分重要,但是,整堂课有40多分钟,不一定全部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通常的做法,是在一节课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即让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呈板块状分布排列。这种块状设计,“主要着眼于学生的活动,着眼于能力的训练”,“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教学设计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③。一般说来,一堂课应该有3~5个板块(板块数量依据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而定,高中语文课堂的板块可以少一些)。还是以《江南的冬景》为例,针对此文,我设定的教学板块有四:
其一,交流预习情况
1.文章题为“江南的冬景”,题目中的“江南”指哪个区域?请从文中找出“间接”依据。
2.你认为写好写景类散文最该注意的是什么?本文在这方面处理得如何?请说明理由。
3.文中哪些词语可揭示江南的冬景的特点?你认为其中具有代表性、概括力的两三个词语是什么?
其二,文本研习·关于在比较中凸显特征
1.文中有哪几组比较?在比较中突出了什么?可关注文章第1~6段,先自行考虑,然后同桌讨论。
2.展开比较时,作者并不贬低其他参照物的美,来提升自己笔下的情境之美,而是着意将不同品质的美烘托出来。
其三,文本研习·关于以精细的描写呈现画面
1.文章展示了哪几幅江南冬景图?怎样给它们命名?(要求先轻声诵读文本)
2.选析“微雨寒村”图(提示:可以从景物选取、描写手法的运用、具有表现力的词语等方面作赏析)
3.五幅图画之间的联系(提示:看看这里有哪两条线索)
其四,问题探究
1.问题展示:有人认为,《江南的冬景》中“冬景”只是背景,在这个背景下作者抒写性情,向读者传达悠闲淡雅的生活情趣,写生活情趣才是文章主体。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2.学生研讨,师生交流,归纳贯穿全文的是怎样的情感。
四、相关教学资源应用
除了教材以外,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也可借用其他教学资源(如实物、教具、音像资料以及多媒体工具等)来改善教学。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工具、手段都是为阅读教学服务的,因此运用要得当,不能轻重不分,甚至喧宾夺主。就配乐朗读来说,音乐的选择必须确实十分契合文本,且着眼于促进文本研读和对主题更深层次地理解(一旦掌握不好度,就会变成音乐欣赏课,偏离语文课轨道);学生太熟悉的作品要尽量避免使用,否则会因为缺乏疏离感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像《升c小调夜曲》之于《肖邦故园》,小提琴钢琴二重奏曲《我的故乡》之于《想北平》,《京华烟云电视原声带·秋》之于《祖国山川颂》,古琴曲《醉渔唱晚》之于《听听那冷雨》等,是较为合适的。另外,准备将某支乐曲作为配乐时,须注意长篇的文章并不适合全文配乐;为配合某些文本段落,配乐的曲子有时还应作一些剪辑。
将上述元素按一定的顺序有机组织起来,就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流程。教学流程应围绕教学目标,形成课堂教学活动的主线;教学流程还应有一定的起伏、动静、快慢变化,以形成张弛有致的节奏感。
【注释】
① 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② 皮连生 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12月第3版.
③ 余映潮. 论“板块式”阅读教学思路,《语文教学通讯·学术版》,2011年第1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高中阅读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及要点,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把握教材、学情估计、确定教学目标、核心问题和相关问题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组织、相关教学资源应用以及将上述元素组织起来的教学流程框架等。
一、研究教材,把握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教材是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因此,“研究教材、明确文本的核心价值是阅读教学设计的第一步”①。要准确把握教材,下列几项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反复阅读教材,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理解教材提示、文后练习题,领会教材编写意图;认真阅读教学参考,理解教参对课文主要教学点(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的阐释;理解文本,与该专题其他的文章比较,领会本篇课文在本专题乃至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意义;查阅资料,解决字词、典故等识读障碍;查阅文献,了解作者个人性情、文章的写作时代与写作意图等信息,了解与文章有关的学科知识,了解对该篇文章的解读、评析,尤其注意最新的、多元的解读信息;了解他人,尤其是一些教学名家在教读该文时的教学设计。
除了掌握教材分析等相关信息,教学目标的确定更要关注学生。学生学习的状态是教学的起点。对自己班内中等学习程度的学生进行分析,分析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因素,分析他们最需要的学习目标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比分析教材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
在这些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可以确定教学某篇课文的学习目标了。设计教学目标要克服大而空、多而杂的毛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曾对一所重点中学所展示的35份教案作过一次统计,“发现5份无目标陈述,其余30份陈述目标常使用的词语是‘掌握’、‘了解’、‘培养’、‘理解’。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教学意图是含糊的”②。事实上,每篇课文的内容、内涵、语言艺术等都是具体的,因而教学目标也必须具体、可感而富于操作性。比如教散文《肖邦故园》,可列出如下两项教学目标:(1)指出题目中“故园”的含义,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2)赏析课文把人、物、景与“乐”(音乐)交织在一起的写法,着重体会文本将四季美景与肖邦音乐融为一体的艺术魅力。又如教《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目标不妨设定为:(1)重点:把握文章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并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来的情感;(2)难点:学习本文欲扬先抑、善抓特征的人物描写方法;(3)疑点:探究作者笔下的国文老师相貌丑陋、性情暴躁,他真正让人难以忘怀的原因是什么。上述两文的目标设定,均集中、实在、适度,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也能够实实在在地当堂达成。
二、确定核心问题,设计相关问题
核心问题是理解一篇文章主旨的钥匙,也是一堂课教学价值的依托,还可能是教学的切入点。它针对本堂课的重点目标,统领课堂提问的主要问题,贯穿课堂流程。例如阅读《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核心问题可确定为“课文所在专题叫‘活生生的’这一个,文中的徐老师是‘活生生’的怎样一个人”。这个问题,能够统领“自读课文,试用8个字概括文中国文老师的形象特点(作为课前预习布置给学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的”“围绕‘受益最多’,文章具体写到了哪些方面”“‘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的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心怀‘敬慕’仅仅是因为在写作方面、在对国文的兴趣方面‘受益最多’吗?还是回到本节课开头的问题:徐老师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真的很凶吗?作者为什么花费大量笔墨描写他生活习惯上的随意乃至衣着邋遢”等一系列问题。一堂课如能找到此类恰当的核心问题,无疑也就找到了成功的大门。
在核心问题之外,于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自然还应设计其他一些问题来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师生交流的质量。需要指出的是,问题设计应努力做到切入口小而辐射面广。例如《祝福》是传统老课文,梳理小说情节是“规定动作”。不动脑筋,张口就问学生小说讲了什么故事,一问就“沉闷”了。我教这篇小说时,先读祥林嫂的肖像“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接着发问:祥林嫂死时年龄到底有多大?是四十“上”呢,还是四十“下”?学生一下子发动起来,互相补充,互相争辩。我和学生共同梳理小说情节中能显示年龄的时间词句,如第一次到鲁镇是“年纪大约二十六七”,以及“新年才过”“第二年的新正”“又过了两个新年”等,最后加起来是三十五六岁,只能是四十“下”,不可能是四十“上”。这样的设问既让学生梳理了情节,了解了祥林嫂的命运,又训练了对关键文句的筛选整合能力,一举多得,效果不错。
三、划分教学板块,组织学生学习活动
解决核心问题十分重要,但是,整堂课有40多分钟,不一定全部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通常的做法,是在一节课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即让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呈板块状分布排列。这种块状设计,“主要着眼于学生的活动,着眼于能力的训练”,“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教学设计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③。一般说来,一堂课应该有3~5个板块(板块数量依据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而定,高中语文课堂的板块可以少一些)。还是以《江南的冬景》为例,针对此文,我设定的教学板块有四:
其一,交流预习情况
1.文章题为“江南的冬景”,题目中的“江南”指哪个区域?请从文中找出“间接”依据。
2.你认为写好写景类散文最该注意的是什么?本文在这方面处理得如何?请说明理由。
3.文中哪些词语可揭示江南的冬景的特点?你认为其中具有代表性、概括力的两三个词语是什么?
其二,文本研习·关于在比较中凸显特征
1.文中有哪几组比较?在比较中突出了什么?可关注文章第1~6段,先自行考虑,然后同桌讨论。
2.展开比较时,作者并不贬低其他参照物的美,来提升自己笔下的情境之美,而是着意将不同品质的美烘托出来。
其三,文本研习·关于以精细的描写呈现画面
1.文章展示了哪几幅江南冬景图?怎样给它们命名?(要求先轻声诵读文本)
2.选析“微雨寒村”图(提示:可以从景物选取、描写手法的运用、具有表现力的词语等方面作赏析)
3.五幅图画之间的联系(提示:看看这里有哪两条线索)
其四,问题探究
1.问题展示:有人认为,《江南的冬景》中“冬景”只是背景,在这个背景下作者抒写性情,向读者传达悠闲淡雅的生活情趣,写生活情趣才是文章主体。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2.学生研讨,师生交流,归纳贯穿全文的是怎样的情感。
四、相关教学资源应用
除了教材以外,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也可借用其他教学资源(如实物、教具、音像资料以及多媒体工具等)来改善教学。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工具、手段都是为阅读教学服务的,因此运用要得当,不能轻重不分,甚至喧宾夺主。就配乐朗读来说,音乐的选择必须确实十分契合文本,且着眼于促进文本研读和对主题更深层次地理解(一旦掌握不好度,就会变成音乐欣赏课,偏离语文课轨道);学生太熟悉的作品要尽量避免使用,否则会因为缺乏疏离感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像《升c小调夜曲》之于《肖邦故园》,小提琴钢琴二重奏曲《我的故乡》之于《想北平》,《京华烟云电视原声带·秋》之于《祖国山川颂》,古琴曲《醉渔唱晚》之于《听听那冷雨》等,是较为合适的。另外,准备将某支乐曲作为配乐时,须注意长篇的文章并不适合全文配乐;为配合某些文本段落,配乐的曲子有时还应作一些剪辑。
将上述元素按一定的顺序有机组织起来,就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流程。教学流程应围绕教学目标,形成课堂教学活动的主线;教学流程还应有一定的起伏、动静、快慢变化,以形成张弛有致的节奏感。
【注释】
① 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② 皮连生 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12月第3版.
③ 余映潮. 论“板块式”阅读教学思路,《语文教学通讯·学术版》,2011年第1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