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美”矣,又尽“善”也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m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提出“诗教”,他认为诗要起到对人们的教化作用,何晏在《论语集解》中说:“言修身必先学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人类的认识规律来看,道德修养的提升都是从对具体榜样的感悟开始的。当然,诗毕竟是一种文学艺术,如果将其单纯地看作是“施教化”的教科书,则会抹杀文学作为艺术的魅力。
  萧统在《文选序》中提出选文的标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沉思是指文学创作者创作时的想象活动,而翰藻则是指文学作品华美的辞藻,即语言艺术。一首好诗,应该是两者的结合,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时,必将二者考虑其中,既要两点突出教学,又要二者整合教学。使语文课堂尽美、尽善。
  一、进入古诗词教学旅程
  我们如何看待诗、解读诗,从诗歌中获得什么,决定了诗到底是什么。在《论语·阳货》中有对孔子如何看待诗的记载。孔子对“小子何莫学夫诗”这一问题做了解答,“诗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从这一解答中可以看出,孔子主要是从诗歌的社会作用着眼的,他充分肯定了诗歌所具有的教化作用,并以这一点作为“人们应该学习诗词”的重要理由。而所谓的“群”,即统一,按照孔子的意思是将人们的思想统一起来,使其团结,进行感情交流,实现认识方面的提升。“怨”则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主要是对“不仁不义”等现象或遭遇的揭发痛斥。可以说,古诗词确实有这样的作用,这些作用看似只发挥在文学创作者的身上,实际上,古诗词的传播,让读者与创作者联系起来,文学对创作者起到的作用,也会施力给读者,让读者通过阅读赏析,与创作者达到精神上的统一,进而树立正确的人格,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是不能将古诗词的“诗教”作用抛之脑后的,而应将其利用起来,进行一场美轮美奂的“诗教”旅程,完成对古诗词的全面鉴赏教学。
  以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例,这是一首很著名的咏梅诗,诗人在短短的篇幅中,既介绍了梅花的处境,又描绘了梅花的品格,让人眼前仿佛立于一个具有梅花精神的人物。所以這首诗是很好的“诗教”素材。在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谈谈这首诗的灵感起源。有学生将读到的背景进行概括:“陆游生不逢时,仕途坎坷,几起几落,后期过着戎马的生活,虽然爱国热情遭受沉痛的打击,但是他没有放弃爱国志向,始终对理想坚贞不渝,始终对恶势力怀有抗争精神。”当背景厘清,梅花影射的精神便也拨云见日,因此,教师要再次提问:“陆游与诗中的梅花有联系吗?都代表着怎样的品格,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经过学生更深入的解读,他们了解诗人实际上是在托物言志,以梅花的处境来暗示自己的坎坷一生,以梅花的精神来暗喻自己坚贞不屈的境界。梅花即我,我即梅花,物我融一,难解难分。随着教学的展开,教师再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到对梅花精神的颂扬和学习上,开启一段美轮美奂的“诗教”旅程。例如,有学生在理解梅花的精神之后说:“我也要像梅花一样即使寂寞,在风雨中开,也不和谁争,我要安安静静的做自己。”
  二、展现古诗词教学盛典
  古诗词是最能将语言艺术的美淋漓尽致展现出来的体裁,不仅意蕴给人以美的感受,语言辞藻也是美的,特有的意象构成美的意境,或实或虚,传递一种丰沛的诗韵。因此,萧统说:“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无论如何想象,语言最终要以美的态势展现出来。不仅境界意蕴如此,声音也是一样,古诗词读来朗朗上口,流淌着音乐美的特点。所以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这样论述:“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符声,则后须切响。”也就是说平仄相间且不同,才能产生高低抑扬、轻重有别的声律之美。这都是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涉及的问题,另外,诗人创作技法的应用也使诗词呈现出别样的美。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不同诗词的特点进行诗美的赏析,进而展现一场精彩纷呈的“美教”盛典。
  还以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例,教师首先可引导学生重点读上片内容,赏析诗人是如何描绘梅花的生存处境的。学生通过阅读,进行概括:“驿外断桥边刻画出梅花的无主和寂寞,第一句和第二句相映衬;黄昏的肃杀再兼并风和雨的欺凌更描绘出梅花处境的不堪。诗人没有直白的去写处境的艰难,只是从生长地点和时间两处着手就写出了梅花的苦。”还有学生认为此处诗人既写出了梅花的内忧又写出了梅花的外患,是诗人处境的一个写照,映衬出诗人的心境。为了使学生继续感受诗词的美,教师继续提问:“这首词的下片和上片有什么联系?”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下片中的后两句,与上片的环境相照应,展现出梅花的结局,“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零落、作尘都是一种姿态,是被环境及无情者迫害摧残的结果。“香如故”却别有一番韵味,像是一个不屈者的墓志铭一样,也是诗人志向的表达。在意象意境赏析之后,学生感受到诗词中传递的绘画美,教师为学生出示几张关于梅花的图片,让学生更深刻地感知梅花这种孤独的美。另外,通过分析,学生也感受到每一句诗都出现在应该出现的位置,而且互相呼应,展现出一种建筑美的特点。
  三、完成古诗词教学大赏
  古诗词是诗人抒发情感思想的一种媒介,它是一个整体,情与景相互交融,展现出的美学也与自身意义的传达合为一体,所以,在进行“诗教”与“美教”的教学之后,教师有必要将诗词展现出的“美”与“善”结合在一起,从教育意义与美学意义互相成就的视角观看诗词作品,对诗词作品进行整合性赏析,这更有利于学生体会诗词作品传达出的教育意义和诗美的特点。
  还以《卜算子·咏梅》为例,诗人运用了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的手法完成创作,所以诗中无“我”,处处为“我”,我既是“梅”。所以“梅花”便不是单纯的“梅花”,它被赋予人的品格。这是这首诗值得用审美的眼光赏析的一处。既然梅花被赋予人的品格,那么这种品格就是作者想借这首诗传达的内容,在分析梅花品格的时候,学生会从诗人的写作技法入手,当梅花的品格被确定之后,也是学生对这首诗审美结束之时。所以美与善是交互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将诗的美与诗的德育部分割裂开来,而要在教学的最后,将二者合二为一,完成一场美与善紧密融合的诗词大赏。
  诗词是美的,可以作为一件文学的艺术品来赏味,还可以作为修身立德的素材来赏析。所以教师不可片面的侧重任何一方。教师要在展现诗词的教育意义后,还要让学生进行一次关于“诗美”的赏析。当然还要看到诗教与诗美的联系,进行一次整合,引导学生回到古诗词整体的赏析上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送桥镇天山初级中学(225600)
其他文献
“一字立骨法”通常指以一个字、词或炼语作为艺术构思的焦点,并以之贯通全文的写作方法,同时它也可以作为教师解读文本的有力武器。在教学实践的语境中,“一字”的意义更为广泛,可以指一个字词、一句话、一个标点,等等。在文本解读和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此方法为切入口,更易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解读。  一、寻“骨”探源,确定焦点  一篇文章“骨”为何,又聚焦在哪个点上,需要教师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元素。《老
期刊
古今中外,凡是好的文章都得讲究流利通畅行文自如。魏文帝曹丕曾经说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斯言尽之矣。然气不可不贯;不贯则虽有英词丽藻,如编珠缀玉,不得为全璞之宝矣。”意思是说,再好的文章,如果不讲究过渡的技巧也无法成为文之至宝。而我认为一篇好文章就如同一座精巧的园林建筑。园林中有许许多多各自独立的亭台楼阁与小的景观,而过渡在文章中的作用就如同园林中的桥梁和建筑中的接榫。过渡像桥梁,它连接两
期刊
“思辨性阅读”,是理性的阅读,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式阅读(在对话中达成理解、反思与判断),是批判性的阅读(边阅读边评断,边接受边质疑,边沉浸边反省),是一种独立的阅读姿态、批判的眼光和思辨的流程,是一种帮助学生精神建构、文化建构及语言建构的建构式阅读。思辨性阅读,需要以文本事实为基础,以因果逻辑的“理解”与“评价”为核心,以人性、情理为参照的阅读思考过程,在事实、逻辑与情理之间寻找契合的可能,在三者
期刊
初中语文教材编辑过程中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认知能力,新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和以往的初中语文教材存在很大的不同,其不仅关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也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目标。  一、将个性化教学思想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要培养初中生的核心素养,语文教学是最基本的一个
期刊
所谓单元整体教学是以单元为主题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具体到初中语文学科,单元整体教学即是指立足于单元,对同一单元内不同作家所创作的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文本进行集中讲解与传授的一种教学理念。相较于单篇文本讲解的形式,单元整体教学的目的性更强。也正因为如此,我在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运用了单元整体化教学的方法,使得语文教学效果及其质量获得了质的飞跃。以下,我仅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针对单元整体化教
期刊
随着《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的贯彻落实,环境教育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环保教育也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习总书记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进行学生环保教育,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环保知识,更能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刻意地渗透“绿水青山”的环保理念,大力提高学生们的环保意识。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的主人翁态度,并主动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一、深挖语
期刊
在日本北海道地区,生活着一种紫貂。因其极其珍贵,成为当地狩猎者最爱捕捉的对象。有弹洞的貂皮卖不出上等的价钱,狩猎者大多采取活捉的方式捕获紫貂,但紫貂极其机警,狩猎者很难捕捉到它。  后来,狩猎者通过多次蹲守观察,发现紫貂有一个特别的爱好,那就是极其爱惜自己的皮毛,每次觅食完回到巢穴,一定要用舌头将皮毛舔得干干净净后才会进洞。狩猎者发现这一特别之处后,很快想到了捕捉紫貂的办法,他们将麻药与松脂油混合
期刊
乡土,是家乡故土,是地域国土。乡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他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追寻它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熟悉的乡土人情,沉淀为一份深入骨髓的热爱,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  一、寻源:日暮乡关何处是  荣格说:“乡土情怀是一种与记忆相关的无意识组合,或者说是一种深藏在内心深处的强烈的冲动,是心理活动聚集而成的一组组心理丛。”可见
期刊
散文是时下比较流行的美文。之所以说散文是美文,主要因为散文的字字珠玑,形神兼备,意蕴深厚。可谓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能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找到生命的渴求、灵魂的慰籍。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聚”。《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中指出:散文的“形”是散文的外在形式,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技巧、材料和结构等;“神”指散文的主题,蕴含于“形”中的思想和情感,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优化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
期刊
在学校教育中,“课前导入”虽然形式简约,时长不过几分钟,却是课堂教学环节中不可替代的有机组成。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理论和实践表明,教师善于做好“课前导入”这一功课,不仅有利于快速有效地俘获人心、提精凝神,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引人入胜、活跃思维的正引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