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展开,清晰全面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rfan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写作文的时候,学生们都想写出一篇让自己满意,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作文。笔者认为,要想在考试中取得一个理想的分数,不仅要在文章的立意、语言上下功夫,更应该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做到有条有理。文章的结构有很多,像并列式、递进式、对比式等等。其中,并列式又是较为简单。比较容易操作的一种。并列式结构模式的实用性很强,抒情散文、议论性散文、记叙文(并列几件事)、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均可使用。这种结构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更具建筑美。而议论文体在学生们的习作中又占有较高的比重,本文仅以议论文为例,来探讨设置并列式分论点的方法。
  议论文重在说理。道理贵在深刻而广博。但是大多数学生都只满足于树立明确新颖的中心论点,而缺乏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形成了观点加论据的简单议论文。语言平淡、苍白。思维缺乏张力。
  确定论点固然重要,但展开论点更加重要。要将道理分析得深刻,就应该分解中心论点,得出分论点,在深度与广度上推进。并列式分解就是从不同的侧面横向展开来分解中心论点。
  历来我们都将议论文分为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和解决问题(怎么样)三部分,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将这三个问题都阐明清楚,可以择其中之一,从不同侧面来展开,
  
  一、并列分解“是什么”
  
  分解“是什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就其内涵而言。一位同学以“进取”为话题,就设置了这样三个分论点:
  1.不断进取的精神,是激流勇进的执着。
  2.不断进取的精神,是跋涉中的坚持。
  3.不断进取的精神,是胜利后的冷静。
  二是就其外延而述。如2006年辽宁话题“肩膀”可扩展为三个分论点:
  1.肩膀装载着幸福,肩膀是亲情的牵挂:
  2.肩膀承载着快乐,肩膀是友情的寄托:
  3.肩膀搭载着甜蜜,肩膀是爱情的相守。
  
  二、并列分解“为什么”
  
  这是因果关系的分解,是在提出中心论点后,从不同的侧面来阐释。仍是以“进取”为话题,另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1.只有不断进取,一个人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迷失自我。
  2.只有不断进取,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进程中永不倒下。
  3.只有不断进取,整个人类才能不断地接近真理走向伟大。
  
  三、并列分解“怎么样”
  
  这是从解决问题的途径来进行分解,如话题“‘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可以提出这样的分论点:
  1.面对人生的加减,要携一颗淡然之心;
  2.面对人生的加减,要加一点自然的清逸野气;
  3.面对人生的加减,贵在坚持自我。
  近几年,并列式结构的作文已逐渐称为考场上的“宠儿”,掌握了这种分解论点的方式,写作时既能集中阐述中心论点,防止走题现象,又能充分地调动思维,向深度与广度推进,使文章摇曳多姿。
  《人民日报》2009年7月28日王大可的议论文章《“大家”之“大”》,在评论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时,就其成为学术大家发表见解,文章认为,“大家”之“大”,至少包括六个方面的内涵,即“超人的勤奋”、“知不足”的精神、“真谦虚”的态度、十足的“犟劲”、平易近人_的“弱点”和“智慧的幽默”。显然,在揭示“大”的内涵“是什么”时,采用的是并列式结构,运用这一结构方式,把季羡林先生的人格风范阐述得条分缕析,淋漓尽致。
  附:原文
  “大家”之“大”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学术成就自不必言,其为人风骨和人格魅力更为人们推崇。在先生离去的时候,再次翻阅先生的著作,品味“大家”之“大”,感触良多。
  大家之大,大在其超人的勤奋。先生说:“几十年养成的习惯,我决不改变。每天早晨四点半起床。前后差不了五分钟。古人说‘黎明即起’,对我来说。这话夏天是合适的,冬天则是在黎明之前几个小时,我就起来了。”难怪在一般人颐养天年的耄耋之龄,先生居然还可以完成平生最长最艰巨的两部书——80万字的《糖史》及数十万字的吐火罗文剧本《弥勒会见记》的译释。
  大家之大,大在其“知不足”。先生的成功,源于先生的“知不足”精神,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里所谓‘不足’,指的是‘不足之处’,‘不够完美的地方’。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系……有一句中国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有一句中国老话:‘学海无涯’。说的都是真理……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正是靠着这种“知不足”的精神,让先生不断地为人类文化做着贡献。
  大家之大,大在其真谦虚。真正的谦虚源于对自己的自知之明和对未知的恐惧与战兢。先生说:“我一生做教书匠,爬格子,在国外教书10年,在国内57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说我做出了极大成绩,那不是事实。说我一点成绩都没有,那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竞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先生的谦虚,既求实又恳切。
  大家之大,大在其“犟劲十足”。“文革”期间,对于北大“老佛爷”的倒行逆施,先生拍案而起。“如果我安分守己。老老实实的话,我本可以成为一个逍遥自在的逍遥派,病痛快快地混上几年,然而,天老爷赋予了我一个犟劲,我敢于仗义执言。如果我身上还有点什么值得称扬的东西的话,那就是这一点犟劲。”上面的文字,俨然可见先生在疾风暴雨中的凛然正气。
  大家之大,在于其平易近人。先生在这方面的所作所为世人皆知。由于他的“呆板”与“顽固”,一身永远不变的蓝布中山装终于让人误认为他是一个“老校工”,于是让他帮着看行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然而,先生“乖乖”地把行李一看到底。先生在离开我们的前一天,还在“遵嘱”为人题写。他身边的人说他最大的“弱点”就是“不会拒绝人”。
  大家之大,大在其智慧的幽默。幽默源于智慧。在困境中。先生以豁达的胸怀和智慧的幽默进行自我解脱,他自己“对号入座”,认为“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对自己都“非常合适。不大不小。恰如其分”,以此来讥讽那场浩劫:在力辞三顶“桂冠”时,他说:“……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一个“打”字,把先生的幽默体现得淋漓尽致。
  自然法则让先生离去了,但先生的精神遗产,永远值得我们汲取。
其他文献
题记:今年暑假,有幸重游南京,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作为六朝古都,南京已是一个老者。历史的风云在许多地方留下了痕迹,无法抹去。比如,你的名字。    秦淮     “秦淮河里的水,为何总是香的?”  “十里秦淮,自古佳人多。”  这让我想到另一个人,她便是西湖湖畔那“妾乘油壁车”的苏小小,纯情而任性的苏小小。与她相比,香君的确是为一个王朝颠簸得过于认真,然而又执著得可爱。  登上媚香楼。抚摸那
期刊
一群幼虫,为自己编织了一个蛹,在其中做着化蝶的梦……  像其他的幼虫一样,他们带着一堆希望躲在蛹里,都梦想在竭尽全力的那一刻能破蛹而出,出来后便是色彩缤纷,各有千秋。  经历了酸甜苦辣。走过了灰暗阴霾。终于迎来了神圣的一刻。他们的蛹裂开了一道缝,金色的光从缝中直射进来,照在他们已进化完好的身体上,冲动而出,看到了他们向往的天空。一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飞荡,而其他的都呆在原地,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并没有化
期刊
徐志摩(1897—1931)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他是浙江海宁人,出身富商家庭,其父徐申如开办电灯厂、布厂、裕通钱庄等。1921年,徐志摩留学英国,在剑桥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那时,他已有妻室,原配夫人张幼仪,出身名门,秀外慧中,1915年在浙江硖石老家奉父母之命和徐志摩结婚,婚后在家孝敬公婆,帮助公公掌财理家。因徐志摩在英读书思念妻子,张幼仪到英国陪读。但不久,时任国民政府教育总长的林长民送女儿林徽
期刊
①在埃及,大大小小的金字塔有七八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胡夫金字塔。该塔高约146.5米,共用了230万块巨石。人们一直存在种种疑问,这些石块是怎样开采、运送的,又是怎么堆砌的呢?要知道,即使在今天,拥有世界上所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建筑师也很难实现如此艰巨的工作。尤其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在附近数百英里范围内。竟然难以找到类似的石头。  ②不久以前,科学家约瑟·大卫杜维斯提出了惊人的见解:金字塔上的巨石是人
期刊
小树·孩子    教室外一排小树  教室里一群孩子  小树上落下小鸟  唱着欢乐的歌谣  教室里开着花朵  散着知识的芬芳    小树经历自然的风雨  渐渐长高  孩子沐浴文化的甘霖  慢慢长大  小树伸出绿叶的小手  向孩子招呼  孩子透过智慧的目光  向小树问好  琅琅书声里小树陶醉了  沙沙叶鸣中孩子成熟了    目送一届届孩子  走出教室走进城里的中学  小树也长成参天大树  伐作栋梁时树
期刊
雪泥鸿爪  苏轼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人世匆匆,转瞬即逝,正如李白曾说过的,“人生者,百代之过客”,能够留下的或者就如同雪泥上的鸿爪吧!后用“雪泥鸿爪”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河东狮吼  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卷三·陈季常》:“陈慥字季常,公弼之子,居于黄州之岐亭,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
期刊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明朗读有助于理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读书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美文不厌百回读,诗的意象美、结构美、音韵美,都是通过反复诵读来体味完成的,一些情景交融的精美散文也需要在读中体味作者写景的精妙与感情的细微。其实,“读”是语文教学的回归。  搭建平台营造气氛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看重朗读。中国古代教育强调“熟读精思”,
期刊
摘要:在二期课改的理念下,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读与写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共同构成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在中学语文教学以至整个中学教育阶段都有重要地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
期刊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洲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宋代杰出的文学家。自熙宁四年(1071)。苏轼赴杭州上任途中和弟弟苏辙(字子由)分别后,六年来没有见过面。熙宁七年,苏轼请求调往北方,能够和担任齐州(今山东济南)掌书记的弟弟苏辙更近一些。后来苏轼被贬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密州虽离齐州不算太远,但两年多来,他们也,没能见上一面。对久别弟弟的思念,加上政治上的失意。苏轼满腹
期刊
一    唱几声粤戏或京剧  写几排行书或狂草  哺我乳汁喂我食粮的母亲  它的名字叫汉语  我是她象形会意的儿子  是她方言俚歌的儿子  我的胸腔里有甲骨文滚烫的血液  我的嘴唇边有北方话呼啸的风声    二    多少年来,我说出了北方相声、四川龙门阵  我唱出了闽南的歌仔戏、陕北的信天游  我还吼出了声母的花开和韵母的春天  而我愧对母亲,浩博的汉语啊  我缺少黄河浩荡的肺活量  缺少长江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