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聊斋志异》相对时空观主要指时间和空间在虚实两个世界相对及相互的转化与交融,包括两种空间的自在并存、相互交融与相对从属三种表现形式,两种时间长度的不等和相等两种形式,这是其亦真亦幻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基本成因与主要表现,造就了《聊斋志异》打破现实逻辑、天马行空的现代小说品格。
关键词:《聊斋志异》 相对时空观 美学解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聊斋志异》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顶峰,其亦真亦幻、浪漫瑰丽的写作风格引人入胜,脍炙人口,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明珠。关于其天马行空而又复归现实的写作风格表现的研究琳琅满目,但对于其风格成因的研究却鲜有涉及,特别是从作品本身艺术发生学的角度对此的研究几乎阙如。笔者通过认真梳理,认为相对时空观是《聊斋志异》特异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基本成因和主要表现,造就了其逞才使气、千变万化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其作为经典独特而永恒的艺术价值。
一 《聊斋志异》的相对时空观
《聊斋志异》的艺术魅力来自何处,可以说出许多理由:情节的曲折,叙述的生动,思想的深刻,语言的优美……这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天马行空的想象背后对现实世界的恣意超越,那个冰冷、生硬、黑暗、痛苦的现实时空,突然被一种诗性和仁爱的魔力消融,衍生出一个与之相对、相通、相互影响、相互见证的他者时空。在此时空里,缺憾和不幸得到了补偿,公平与正义得到了维护,这种特殊的时空观不仅是为了情节和叙事的需要,根本在于只有它才能承载作者的写作理想,表达一种控诉与拯救的企图,这就是《聊斋志异》的相对时空观。所谓相对时空观,是指时间和空间在虚实两个世界相对及相互的转化与交融。这就使两种不同世界构成一种相互阅读的互文文本,从而打破了一元时空的壁垒,内在地消解了现实时空的有限性,赋予补偿和超越的无限可能,最大自由地书写作者的理想世界和人生理想。
《聊斋志异》的相对时空观,从空间说,有自在并存、相互交融与相对从属三种表现形式。所谓自在并存,是说虚实两个世界彼此独立并存共在,如书中屡屡出现的仙界、冥府、世外仙乡等,如《席方平》、《粉蝶》、《锦瑟》、《仙人岛》等。在这些作品中,有一个与现实时空相对的另一时空存在,这个时空就是传说中的幽冥世界,在此居住的都是可以长生不死的仙人异类,或神,或鬼,或狐,或妖,但正像马克思说的,“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显然作者是按照人类社会的理解来塑造这一世界的,这是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相通,有时甚至相同的世界,寄托着作者对现实世界黑暗、缺憾一面的控诉和批判,对理想世界公平、圆满一面的呼唤与向往。如:《席方平》中一如尘世贪腐横生的冥府就是假幻想以讽真现实,《仙人岛》则设一世外桃源与尘世相对。在这种自在并存的模式下,幽冥世界往往是刻画的重心,现实世界则成了一种陪衬,从篇幅即可明显看出,这是一种以虚为主的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而相互交融的相对时空观,指的是虚实两个世界彼此互见,甚至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如《促织》、《僧术》、《张诚》等。在此模式下,两个世界虽仍有各自的存在逻辑,但相互之间有明显的因果联系,人物此一世界的行为会影响甚至决定他在彼一世界的命运结果。比如《促织》中的求巫问卜而得异种促织,《僧术》中的沉钱赂使而中明经副榜,《张诚》中的寻巫问讯而知弟不死,都直接影响着人物后续的行动与命运的变化。在这种相互交融的相对时空观模式下,现实世界逐渐成为写作的重心,而幽冥世界渐渐向陪衬、从属的位置转变。这从小说的篇幅和写作主旨都可以得到鲜明的反映。再举前述几篇为例,《促织》以促织为线索揭示官贪吏虐的现实,求巫问卜部分不到百字,即便加上此后“成名子魂化促织”这部分也不过七百字,约占全文1825字的三分之一强,何况“魂化促织”这部分是以实写虚的,其以小说家讽喻现实的用意是很明显的。至于《僧术》完全是以实写虚,讽科考黑暗自不待言,《张诚》寻巫问讯部分略有300字,不到全文的八分之一,显然是以人世传奇写战争离乱。
《聊斋志异》相对时空观的第三种表现就是虚实两个世界(准确地说,就是幽冥世界对现实世界)的相对从属。在此模式下,现实世界是作品的基本视域,幽冥世界则成为现实世界的一种若隐若现的背景,以一种潜在、隐含的方式默默地与现实世界呼应、勾连,以神迹、异闻、幻术等形式显出对现实世界的超拔与补救,以见教化之旨。如《书痴》、《张不量》、《水灾》、《九山王》等,其中虽有玄幻之事,但究其意仍在现实教化一途,或讥讽死读无益(《书痴》),或宣扬仁孝为本(《张不量》、《水灾》),或传布因果观念(《九山王》)。
而时间作为存在之重要一维,与空间紧密相连,以致在上述三种不同时空关系中而有相应的不同表现,这大大增添了小说的幻想色彩,丰富了事物的存在性,深化了作品的审美空间。简而言之,《聊斋志异》中的时间观,与现实时空观相比,有不等和相等两种情形。进一步说,在自在并存的时空关系下,两种时间往往是不等的,这又可分为现实世界时间大于幽冥世界时间、幽冥世界时间大于现实世界时间两种形式,前者如《续黄粱》、《画壁》等,不过一梦之间已历人生荣辱种种;后者如《粉蝶》、《锦瑟》等,可谓“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这是《聊斋志异》相对时空观在时间上的最典型表现。而在相互交融与相对从属这两种空间关系中,因为以实写虚的缘故,两种时间基本是等长的。
二 《聊斋志异》的基本笔法与相对时空观
《聊斋志异》基本的创作方法是什么,似乎不是个问题,但细究起来,还是有些说道的。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说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肯定了《聊斋志异》高超的写作技巧,是对《聊斋》创作方法较早的著名论断,其中所谓“传奇”、“志怪”,就是说用小说笔法生动活泼地写人记事,并不涉及作者创作思想倾向问题(彼时“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说辞尚未盛行),所以有人从这段话里引申说,“《聊斋志异》虽有浪漫气息,但基本上使用的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还有人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文学思潮的历史内涵出发,认为不要单纯从字眼上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对立起来,科学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必然含有浪漫主义的积极因素,而作为一种艺术方法的浪漫主义,又不可避免地体现出现实主义的因素,辨析指出浪漫主义只能是现实主义的一种附属,没有也不应该有与现实主义平起平坐的浪漫主义。由此认为,《聊斋志异》的艺术方法从总体说确是现实主义的。所以,后来常见的文学史中对《聊斋志异》创作方法的认定又回归到艺术表现本身,认为其是一种长于情节铺设、人物刻画、心理描写、语言诗化的幻想文学。
综上所论,对于《聊斋志异》的创作手法,如果不乱贴标签的话,显然应该说是一种亦真亦幻、虚实结合的现实主义笔法,随意敷衍的幻想不过是把这种现实主义更加理想化。
而对于《聊斋志异》这种亦真亦幻、虚实结合的特异笔法何以产生的发生学研究,是我们的兴趣和目的所在。相对时空观作为蒲氏寄托“孤愤”创作理念的一种承载,孕育了幻想和理想的品格,生发出天马行空、风行水上的艺术魔力,成就了《聊斋志异》的不朽价值。这就是它特异的现实主义风格产生的内在原因,而同时相对时空观又是其特异现实主义风格的主要表现。
首先,相对时空观打破了现实世界的一元壁垒,消解了世界和人生的有限性和局限性,在多时空的交融和共在中,现实世界的不合理得到了弥补和圆满,公平、正义的信仰得到了维护和发扬,现实主义的浪漫品格和理想气质得到了完满的实现和生长。试想,要不是有相对时空观的打破与穿越,席方平们的冤狱何以得雪,成名们的噩梦何时是个尽头,郎玉柱们的科举梦何日能醒!
其次,相对时空观解放了写作手段和写作视野局限性的同时,自然营造了一种以意为文、天马行空的艺术风格,在这种承负着作者理想的相对时空观背后,超越和升华的诗学品格油然而生,前人评《聊斋志异》兼传奇和志怪之长正是指此。《聊斋》兼具唐传奇的情节生动和魏晋志怪的简洁传神,实际上具有了现代小说不拘一格塑造典型人物的素质,由此开启了它魔幻多姿、浑然天成的现代小说法式,这是论文者尤须要注意的。
三 相对时空观的现代性生成
《聊斋志异》的相对时空观,打破并重组了小说表现的艺术时空,解构了狭隘现实主义的一元时空观,在多时空的交融和转化中诠释了崭新的现代美学,以开放性、互文性、非逻辑性等为特点的现代小说美学观跃然纸上。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说《聊斋志异》里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就像别人指出的那样,蒲松龄其实是一个矛盾的人,现实中的蒲松龄和写作中的蒲松龄不应直接认同。就是写作中的蒲松龄思想也是常常矛盾的,下层失意文人的幻想常常削弱甚至抹杀了那个“孤愤”著书的批判者的锋芒。表现在艺术追求上,耽于自慰的大团圆结构不知冲淡了多少本来沉痛无比的悲剧性思考,而能让这种痛苦氤氲其间的,就是蒲氏为数不多的一批富有现代性的小说,它们以情节的突兀性、逻辑的中断性、结局的开放性、思想的批判性等引人注目,显示出蒲松龄极高的文学觉悟和先锋意识(正像纪昀评《聊斋》为“才子小说”,已见出其与众不同之处)。
首先,相对时空观颠覆了传统的经验小说美学,追求现实世界与小说艺术世界两个文本的同构与对话,在互文本的比较与冲突中,建构起多元的、非逻辑的、开放的现代小说美学。如《杜翁》,写沂水杜翁于梦中被误勾入冥府,被故人青州张某营救后,却又因好色被引诱入王卖酒之家化身为豕,挣扎逃出后被张某送还阳间,发现王卖酒家果然刚有一豕自触而死。故事颠来倒去荒诞不经,虚实两个世界勾叠交错,相互映衬,充满寓言色彩和解构意识,密布其中的舛误、巧合、隐喻架构起两个文本的对位与对话,铆合了荒诞与常情的裂隙同时,激宕起无限的审美冲动。
其次,相对时空观从总体上给予作品一种神秘主义的间离效果,赋予小说独特的神秘美。这是《聊斋志异》这部作品风格的一大特点。即便围绕着风月情、功名念、果报观展开的作品,因为相对时空观的介入,也常常具有引人遐思的神秘美。如《葛巾》、《画壁》、《酆都御史》,等等。至于那些“谈鬼”、“搜神”的志怪之作,更具有无所不在的神秘美。如《白莲教》,全文606字,主人公无名无姓,出身不明,行事诡异,长于妖术,因奸杀徒终被捕治,押解途中遇巨人袭击,巨人把一家三口吞噬之后,从官兵眼皮底下“从容竟去”,乍看之下,还以为此人一家惨遭不幸了呢,再读一番,发现“众果出诸樊笼”一句,方悟原来此人竟用瞒天过海之术逃脱而去!何其奸诈,何其恐怖!显见这种神秘美来自于时空变异与穿越间的不能而能,来自于现实经验的短路和神秘时空的洞明,来自于传统小说叙事逻辑的颠覆与中断。
再者,相对时空观打破了传统小说创作的真实观、因果观甚至典型观,创造了富有革新意识的现代小说技法。比如时空穿越、逻辑淆乱、情节淡化、人物淡化等,在《聊斋》中屡见不鲜。《王货郎》区区三百字,将一个悬疑故事娓娓道来,要账的小二被带至冥府核对疑案,被释后只好求助一陌生人送回,而让陌生人心甘情愿送他的理由就是“王货郎”这三个字,至于陌生人和“王货郎”之间的关系无从得知,真像“冰山理论”,表层文本与潜文本对峙纠结,神龙见首不见尾,无逻辑处洞显蒲氏卓然匠心。
参考文献:
[1] 蒲松龄:《聊斋志异》,齐鲁书社,1995年版。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 任访秋:《〈聊斋志异〉的思想和艺术》,《新建设》,1954年第11期。
[4] 何满子:《关于蒲松龄的艺术方法的一二理解》,《蒲松龄研究集刊》(第2辑),齐鲁书社,1981年版。
[5] 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王保升,男,1969—,江苏沛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写作、文艺理论,工作单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聊斋志异》 相对时空观 美学解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聊斋志异》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顶峰,其亦真亦幻、浪漫瑰丽的写作风格引人入胜,脍炙人口,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明珠。关于其天马行空而又复归现实的写作风格表现的研究琳琅满目,但对于其风格成因的研究却鲜有涉及,特别是从作品本身艺术发生学的角度对此的研究几乎阙如。笔者通过认真梳理,认为相对时空观是《聊斋志异》特异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基本成因和主要表现,造就了其逞才使气、千变万化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其作为经典独特而永恒的艺术价值。
一 《聊斋志异》的相对时空观
《聊斋志异》的艺术魅力来自何处,可以说出许多理由:情节的曲折,叙述的生动,思想的深刻,语言的优美……这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天马行空的想象背后对现实世界的恣意超越,那个冰冷、生硬、黑暗、痛苦的现实时空,突然被一种诗性和仁爱的魔力消融,衍生出一个与之相对、相通、相互影响、相互见证的他者时空。在此时空里,缺憾和不幸得到了补偿,公平与正义得到了维护,这种特殊的时空观不仅是为了情节和叙事的需要,根本在于只有它才能承载作者的写作理想,表达一种控诉与拯救的企图,这就是《聊斋志异》的相对时空观。所谓相对时空观,是指时间和空间在虚实两个世界相对及相互的转化与交融。这就使两种不同世界构成一种相互阅读的互文文本,从而打破了一元时空的壁垒,内在地消解了现实时空的有限性,赋予补偿和超越的无限可能,最大自由地书写作者的理想世界和人生理想。
《聊斋志异》的相对时空观,从空间说,有自在并存、相互交融与相对从属三种表现形式。所谓自在并存,是说虚实两个世界彼此独立并存共在,如书中屡屡出现的仙界、冥府、世外仙乡等,如《席方平》、《粉蝶》、《锦瑟》、《仙人岛》等。在这些作品中,有一个与现实时空相对的另一时空存在,这个时空就是传说中的幽冥世界,在此居住的都是可以长生不死的仙人异类,或神,或鬼,或狐,或妖,但正像马克思说的,“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显然作者是按照人类社会的理解来塑造这一世界的,这是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相通,有时甚至相同的世界,寄托着作者对现实世界黑暗、缺憾一面的控诉和批判,对理想世界公平、圆满一面的呼唤与向往。如:《席方平》中一如尘世贪腐横生的冥府就是假幻想以讽真现实,《仙人岛》则设一世外桃源与尘世相对。在这种自在并存的模式下,幽冥世界往往是刻画的重心,现实世界则成了一种陪衬,从篇幅即可明显看出,这是一种以虚为主的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而相互交融的相对时空观,指的是虚实两个世界彼此互见,甚至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如《促织》、《僧术》、《张诚》等。在此模式下,两个世界虽仍有各自的存在逻辑,但相互之间有明显的因果联系,人物此一世界的行为会影响甚至决定他在彼一世界的命运结果。比如《促织》中的求巫问卜而得异种促织,《僧术》中的沉钱赂使而中明经副榜,《张诚》中的寻巫问讯而知弟不死,都直接影响着人物后续的行动与命运的变化。在这种相互交融的相对时空观模式下,现实世界逐渐成为写作的重心,而幽冥世界渐渐向陪衬、从属的位置转变。这从小说的篇幅和写作主旨都可以得到鲜明的反映。再举前述几篇为例,《促织》以促织为线索揭示官贪吏虐的现实,求巫问卜部分不到百字,即便加上此后“成名子魂化促织”这部分也不过七百字,约占全文1825字的三分之一强,何况“魂化促织”这部分是以实写虚的,其以小说家讽喻现实的用意是很明显的。至于《僧术》完全是以实写虚,讽科考黑暗自不待言,《张诚》寻巫问讯部分略有300字,不到全文的八分之一,显然是以人世传奇写战争离乱。
《聊斋志异》相对时空观的第三种表现就是虚实两个世界(准确地说,就是幽冥世界对现实世界)的相对从属。在此模式下,现实世界是作品的基本视域,幽冥世界则成为现实世界的一种若隐若现的背景,以一种潜在、隐含的方式默默地与现实世界呼应、勾连,以神迹、异闻、幻术等形式显出对现实世界的超拔与补救,以见教化之旨。如《书痴》、《张不量》、《水灾》、《九山王》等,其中虽有玄幻之事,但究其意仍在现实教化一途,或讥讽死读无益(《书痴》),或宣扬仁孝为本(《张不量》、《水灾》),或传布因果观念(《九山王》)。
而时间作为存在之重要一维,与空间紧密相连,以致在上述三种不同时空关系中而有相应的不同表现,这大大增添了小说的幻想色彩,丰富了事物的存在性,深化了作品的审美空间。简而言之,《聊斋志异》中的时间观,与现实时空观相比,有不等和相等两种情形。进一步说,在自在并存的时空关系下,两种时间往往是不等的,这又可分为现实世界时间大于幽冥世界时间、幽冥世界时间大于现实世界时间两种形式,前者如《续黄粱》、《画壁》等,不过一梦之间已历人生荣辱种种;后者如《粉蝶》、《锦瑟》等,可谓“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这是《聊斋志异》相对时空观在时间上的最典型表现。而在相互交融与相对从属这两种空间关系中,因为以实写虚的缘故,两种时间基本是等长的。
二 《聊斋志异》的基本笔法与相对时空观
《聊斋志异》基本的创作方法是什么,似乎不是个问题,但细究起来,还是有些说道的。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说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肯定了《聊斋志异》高超的写作技巧,是对《聊斋》创作方法较早的著名论断,其中所谓“传奇”、“志怪”,就是说用小说笔法生动活泼地写人记事,并不涉及作者创作思想倾向问题(彼时“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说辞尚未盛行),所以有人从这段话里引申说,“《聊斋志异》虽有浪漫气息,但基本上使用的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还有人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文学思潮的历史内涵出发,认为不要单纯从字眼上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对立起来,科学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必然含有浪漫主义的积极因素,而作为一种艺术方法的浪漫主义,又不可避免地体现出现实主义的因素,辨析指出浪漫主义只能是现实主义的一种附属,没有也不应该有与现实主义平起平坐的浪漫主义。由此认为,《聊斋志异》的艺术方法从总体说确是现实主义的。所以,后来常见的文学史中对《聊斋志异》创作方法的认定又回归到艺术表现本身,认为其是一种长于情节铺设、人物刻画、心理描写、语言诗化的幻想文学。
综上所论,对于《聊斋志异》的创作手法,如果不乱贴标签的话,显然应该说是一种亦真亦幻、虚实结合的现实主义笔法,随意敷衍的幻想不过是把这种现实主义更加理想化。
而对于《聊斋志异》这种亦真亦幻、虚实结合的特异笔法何以产生的发生学研究,是我们的兴趣和目的所在。相对时空观作为蒲氏寄托“孤愤”创作理念的一种承载,孕育了幻想和理想的品格,生发出天马行空、风行水上的艺术魔力,成就了《聊斋志异》的不朽价值。这就是它特异的现实主义风格产生的内在原因,而同时相对时空观又是其特异现实主义风格的主要表现。
首先,相对时空观打破了现实世界的一元壁垒,消解了世界和人生的有限性和局限性,在多时空的交融和共在中,现实世界的不合理得到了弥补和圆满,公平、正义的信仰得到了维护和发扬,现实主义的浪漫品格和理想气质得到了完满的实现和生长。试想,要不是有相对时空观的打破与穿越,席方平们的冤狱何以得雪,成名们的噩梦何时是个尽头,郎玉柱们的科举梦何日能醒!
其次,相对时空观解放了写作手段和写作视野局限性的同时,自然营造了一种以意为文、天马行空的艺术风格,在这种承负着作者理想的相对时空观背后,超越和升华的诗学品格油然而生,前人评《聊斋志异》兼传奇和志怪之长正是指此。《聊斋》兼具唐传奇的情节生动和魏晋志怪的简洁传神,实际上具有了现代小说不拘一格塑造典型人物的素质,由此开启了它魔幻多姿、浑然天成的现代小说法式,这是论文者尤须要注意的。
三 相对时空观的现代性生成
《聊斋志异》的相对时空观,打破并重组了小说表现的艺术时空,解构了狭隘现实主义的一元时空观,在多时空的交融和转化中诠释了崭新的现代美学,以开放性、互文性、非逻辑性等为特点的现代小说美学观跃然纸上。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说《聊斋志异》里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就像别人指出的那样,蒲松龄其实是一个矛盾的人,现实中的蒲松龄和写作中的蒲松龄不应直接认同。就是写作中的蒲松龄思想也是常常矛盾的,下层失意文人的幻想常常削弱甚至抹杀了那个“孤愤”著书的批判者的锋芒。表现在艺术追求上,耽于自慰的大团圆结构不知冲淡了多少本来沉痛无比的悲剧性思考,而能让这种痛苦氤氲其间的,就是蒲氏为数不多的一批富有现代性的小说,它们以情节的突兀性、逻辑的中断性、结局的开放性、思想的批判性等引人注目,显示出蒲松龄极高的文学觉悟和先锋意识(正像纪昀评《聊斋》为“才子小说”,已见出其与众不同之处)。
首先,相对时空观颠覆了传统的经验小说美学,追求现实世界与小说艺术世界两个文本的同构与对话,在互文本的比较与冲突中,建构起多元的、非逻辑的、开放的现代小说美学。如《杜翁》,写沂水杜翁于梦中被误勾入冥府,被故人青州张某营救后,却又因好色被引诱入王卖酒之家化身为豕,挣扎逃出后被张某送还阳间,发现王卖酒家果然刚有一豕自触而死。故事颠来倒去荒诞不经,虚实两个世界勾叠交错,相互映衬,充满寓言色彩和解构意识,密布其中的舛误、巧合、隐喻架构起两个文本的对位与对话,铆合了荒诞与常情的裂隙同时,激宕起无限的审美冲动。
其次,相对时空观从总体上给予作品一种神秘主义的间离效果,赋予小说独特的神秘美。这是《聊斋志异》这部作品风格的一大特点。即便围绕着风月情、功名念、果报观展开的作品,因为相对时空观的介入,也常常具有引人遐思的神秘美。如《葛巾》、《画壁》、《酆都御史》,等等。至于那些“谈鬼”、“搜神”的志怪之作,更具有无所不在的神秘美。如《白莲教》,全文606字,主人公无名无姓,出身不明,行事诡异,长于妖术,因奸杀徒终被捕治,押解途中遇巨人袭击,巨人把一家三口吞噬之后,从官兵眼皮底下“从容竟去”,乍看之下,还以为此人一家惨遭不幸了呢,再读一番,发现“众果出诸樊笼”一句,方悟原来此人竟用瞒天过海之术逃脱而去!何其奸诈,何其恐怖!显见这种神秘美来自于时空变异与穿越间的不能而能,来自于现实经验的短路和神秘时空的洞明,来自于传统小说叙事逻辑的颠覆与中断。
再者,相对时空观打破了传统小说创作的真实观、因果观甚至典型观,创造了富有革新意识的现代小说技法。比如时空穿越、逻辑淆乱、情节淡化、人物淡化等,在《聊斋》中屡见不鲜。《王货郎》区区三百字,将一个悬疑故事娓娓道来,要账的小二被带至冥府核对疑案,被释后只好求助一陌生人送回,而让陌生人心甘情愿送他的理由就是“王货郎”这三个字,至于陌生人和“王货郎”之间的关系无从得知,真像“冰山理论”,表层文本与潜文本对峙纠结,神龙见首不见尾,无逻辑处洞显蒲氏卓然匠心。
参考文献:
[1] 蒲松龄:《聊斋志异》,齐鲁书社,1995年版。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 任访秋:《〈聊斋志异〉的思想和艺术》,《新建设》,1954年第11期。
[4] 何满子:《关于蒲松龄的艺术方法的一二理解》,《蒲松龄研究集刊》(第2辑),齐鲁书社,1981年版。
[5] 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王保升,男,1969—,江苏沛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写作、文艺理论,工作单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