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梁朝咏舞诗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nd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梁朝诗歌和舞蹈的发展都比较繁荣,两种艺术的交融绽放了绚烂的奇葩——咏舞诗。梁朝咏舞诗按照内容大致可分两类:一类主要表现舞者优美的动作和姿态,关注的是舞蹈艺术本身;另一类在表现舞蹈的同时更关注女舞者的容颜、服饰、姿态、表情甚至情感。这些咏舞诗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梁朝舞蹈的魅力和特点。
  关键词:梁朝 咏舞诗 舞蹈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在远古时代,诗、乐、舞三位一体,后来由于文学艺术的发展变化,诗歌与音乐、舞蹈分家,各自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但三者之间仍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有很多文人既谙熟于诗歌,又酷爱舞蹈,将诗歌与舞蹈结合起来,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诗歌——咏舞诗。这里所说的咏舞诗,是指那些描绘刻画、吟赏品评舞蹈表演、舞蹈艺术的诗歌。梁朝诗人就创作了数量和质量都比较高的咏舞诗。
   历代文史学家,对齐梁诗总的评价不高,大都以为其“嘲风月,弄花草”,“风云气少,儿女情多”。的确,梁朝本是一个风流时代,文人缺乏匡世救时的崇高理想,也缺乏严肃认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反映社会现实及言志抒怀之作便不多见,充斥当时文坛的是大量的山水、咏物、艳情之诗。轻歌曼舞是当时统治者和文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点缀,因此在诗人的创作中,涉及舞蹈的诗篇亦不时可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梁朝诗人以舞为题的诗歌有18首,另有诗题中未出现舞字,但以舞蹈为描写主题的21首,若加上那些内容与舞蹈有关的诗作,数量还会更多。
   梁朝咏舞诗按照内容大致可分两类:一类主要表现舞者优美的动作和姿态,关注的是舞蹈艺术本身;另一类在表现舞蹈的同时更关注女舞者的容颜、服饰、姿态、表情,甚至情感。
   一 表现舞蹈艺术的咏舞诗
   梁朝咏舞诗中以表现舞蹈艺术为主的诗作有:王 的《咏舞诗》,吴均的《大垂手》、《小垂手》,周舍的《上云乐》,刘孝仪的《和咏舞诗》、《舞就行诗》,萧纲的《咏舞诗二首》、《咏舞诗》,庾肩吾的《咏舞诗》、《咏舞曲应令诗》,庾信的《看舞诗》。
   王 《咏舞诗》是梁朝咏舞诗中的佳作:
   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
   此诗着重从动态中传神达意。一二句以极简练的笔墨,烘托出舞者的精湛舞技。古谚云:长袖善舞。诗人只从绮袖入手,着一“回”字,则双臂的舒展自如,躯体的回旋若飞,已宛然可见。“映日转花钿”,花钿之转,在于云鬟之转,云鬟之转又在于头部和全身之转。灿烂的阳光透过玉户绮窗,映照着忽左忽右、忽高忽低的花钿,珠玑生辉,光彩夺目。三、四句通过舞蹈与音乐的协调相应来达情。柱,是瑟筝等弦乐器上赖以支弦的木制码子。柱近则弦紧,故称促柱。危,本高陡之意,此处用以形容音节急促。“同情依促柱”谓舞女之情与乐曲所表达的情感相应相通,“共影赴危弦”谓舞女的舞姿充满了乐曲中的激越感,连她在地上的影子似乎也受了感染,随着她一起昂扬激奋。至此,一个丰姿绰约、舞技高超而又感情丰富、善解音律的舞女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了。
   梁朝是个崇尚创新、喜欢标新立异的时代,这种时代风气也影响了舞蹈艺术,舞蹈家们在创作新舞的同时,对许多原有的舞蹈也加以改编。这一点从许多梁朝咏舞诗中都可看出,如简文帝萧纲的《咏舞诗二首》:
   戚里多妖丽,重娉蔑燕余。逐节工新舞,娇态似凌虚。纳花承褶(衤既),垂翠逐 舒。扇开衫影乱,巾度履行疏。徒劳交甫忆,自有专城居。
   可怜称二八,逐节似飞鸿。悬胜河阳伎,暗与淮南同。入行看履进,转面望鬟空。腕动苕华玉,衫随如意风。上客何须起,啼乌曲未终。
   前一首描写了《扇舞》或《巾舞》。据沈约《宋书》记载:“《公莫舞》,今之巾舞也。相传云项庄剑舞,项伯以袖隔之,使不得害汉高祖。且语庄云:‘公莫。’古人相呼曰‘公’,云莫害汉王也。今之用巾,盖像项伯衣袖之遗式。”喜欢推陈出新的梁朝文艺家们将男子武舞性质的《公莫舞》改编为女子的文舞。《扇舞》也是从《 舞》改编,以扇而取代象征刀剑的舞,变壮美之舞为柔美之舞。
   后一首从“履进”、“转面”、“腕动”、“衫随”,描绘一位踏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的少女舞姿之美。“如意”是舞蹈用具,手执如意翩翩起舞称为“如意舞”。“腕动苕华玉,衫随如意风”,表现出宫女手腕上的玉饰随着舞蹈节奏的跳动,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美人们宽大的衣衫和着如意一起旋转,形成一阵阵有韵律的轻风,观赏性非常强。
   吴均的《大垂手》和《小垂手》两诗,也是根据乐府旧曲创作的新舞辞:
   垂手忽迢迢,飞燕掌中娇。罗衫恣风引,轻带任情摇。讵似长沙地,促舞不回腰。
   舞女出西秦,蹑影舞阳春。且复小垂手,广袖拂红尘。折腰应两袖,顿足转双巾。蛾眉与曼脸,见此空愁人。
   据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之《大垂手》曰:“言舞而垂其手,亦有《小垂手》及《独垂手》也。”所谓“大垂手”,双手下垂仅随身而动,独显窈窕身段舞动之美,以“罗衫”、“轻带”之“引”与“摇”,表现舞者含情脉脉之态。“小垂手”即手小有所动,“广袖拂红尘”,以微动之手拂动长袖而生风。也“折腰”,也“顿足”,但不失温婉娴静之美。
   中国古典舞蹈强调舞者的体态轻盈,传说战国时的玄天二女旋波和提谟体态轻盈惊人,舞蹈时如轻烟旋绕,似羽毛飘摇;而汉代的赵飞燕更是以舞姿轻盈得名,相传其能作掌上舞,也能在盘中歌舞。梁朝舞蹈更是崇尚舞者的纤细飘柔、轻盈流动,这点我们从梁朝咏舞诗中大量出现的如“娇态似凌虚”、“逐节似飞鸿”(萧纲的《咏舞诗二首》)、“飞燕掌中娇”(吴均《大垂手》)、“体轻非赵姬”(江洪《咏舞女诗》)、“身轻由回纵”(萧衍《咏舞诗》)、“妙声屡唱轻体飞”(张率《白 歌九首》)等诗句中便可体会到。
   周舍《上云乐》是梁朝咏舞诗中比较特殊的一首,它描写的不是普通的舞蹈,而是一出歌舞剧,诗歌一上来就直截了当地点出了歌舞剧主角的身份:“西方老胡,厥名文康。”继而又介绍了老胡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遨游六合,傲诞三皇。西观蒙汜,东戏扶桑……”至于老胡文康怪异的外貌,以及他率领众门徒和灵兽前来进献的祝寿表演,诗人的描述也颇为详尽。通过周舍的诗可以大致了解歌舞剧的基本内容:一个生于上古时代的神仙,因倾慕梁朝国威昌盛而前来朝拜,并组织其门徒和珍禽异兽为梁朝天子祝寿的神异虚幻故事。这出歌舞剧是由梁武帝一手创制的,目的当是宣扬和标榜皇权神授的天命观,为天子的统治地位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同时也借以抬高梁王朝,起到炫耀和夸示于异邦的作用。
   通过上述咏舞诗,体现了梁朝舞蹈发展的情况,这是一个人物风流且文艺不计功利的时代,艺术家们将原来的武舞改编成文舞,而文舞则演变为表情达意之舞,这与当时的诗(宫体诗风行诗坛)与音乐(所谓“靡靡之音”)发展是同步的。
   二 关注女舞者的咏舞诗
   梁朝咏舞诗的第二类是那些把重点放在舞者的容颜、服饰、姿态、表情甚至情感上的咏舞诗,这类咏舞诗实际上就是以女舞者为表现对象的宫体诗。作品有梁武帝萧衍的《白 辞二首》、《咏舞诗》,沈约的《四时白 歌五首》,张率的《白 歌九首》,何逊的《咏舞妓诗》,王训的《应令咏舞诗》,殷芸的《咏舞诗》,刘遵的《应令咏舞诗》,杨 的《咏舞诗》,何敬容的《咏舞诗》,萧纲的《咏独舞诗》,梁元帝萧绎的《夕出通波阁下观妓》,江洪的《咏舞女诗》,庾信的《咏舞诗》等。
   从数量上看,后一类咏舞诗远远多于前一类,这显然是梁朝宫体诗盛行的反映,萧纲、萧绎、庾信等本就是宫体诗人,热衷于描写女性美,以女性为主的舞蹈,当然是他们乐于吟咏的题材。这类咏舞诗特别注重描写舞者的形态美与情意美,更有直接描摹舞者表情的,如江洪的《咏舞女诗》和何逊的《咏舞妓》,从服饰、身段到容貌、眼神、手足动态一一描画:
   腰纤蔑楚媛,体轻非赵姬。映襟阗宝粟,缘肘挂珠丝。发袖已成态,动足复含姿。斜睛若不眄,娇转复迟疑。何惭云鹤起,讵减凤惊时。
   管清罗荐合,弦惊雪袖迟。逐唱回纤手,听曲动蛾眉。凝情眄堕珥,微睇托含辞。日暮留佳客,相看爱此时。
   楚媛赵姬,是历史上有名的舞者,楚王宫廷中舞者皆“细腰”,赵飞燕起舞时“体轻似燕”。在江洪的眼中,他眼前的舞女比楚媛赵姬更加风华绝代,衣着艳丽,舞姿曼妙,举手投足皆有情有态。何逊眼中的舞妓则与音乐配合得特别默契,灵性十足,“凝情”、“微睇”之眼神是舞者传情之微妙表现,使得“佳客”也情不自禁地“日暮留”了。
   再来看梁武帝萧衍《白 辞二首》:
   朱丝玉柱罗象筵,飞 促节舞少年。短歌流目未肯前,含笑一转私自怜。
   纤腰 不任衣。娇怨独立特为谁。赴曲君前未忍归。上声急调中心飞。
   第一首表现少年舞女的羞涩之态,从“未肯前”到“含笑一转”以背对观舞者,实为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先发。第二首则见主动挑逗之“娇怨”,舞到奏曲伴舞的“君”前留连不去,而“上声急调”像在代诉她心中的殷殷情意。岂不是盈盈爱意尽在不言中吗?使眼前舞蹈别添“形”外的情意美。
   萧衍的这两首作品是观“白 舞”而写的即兴诗。所谓“白 舞”是盛行于两晋、南朝各代的江南民间舞蹈。舞者穿轻纱般的白色 麻长袖舞衣,故称白 舞。《宋书·乐志》:“《白 舞》,按舞辞有巾袍之言, 本吴地所出,宜是吴舞也。”
   现存的“白 舞”辞中,最早的是晋白 舞辞,再就是宋白 舞辞,均采用接近民歌的质朴风格。但到了梁朝,从梁武帝的《白 辞二首》到沈约的《四时白 歌五首》再到张率的《白 歌九首》,风格均变为轻艳绮丽。沈约《夏白 》中“朱光灼烁照佳人,含情送意遥相亲,嫣然宛转乱心神,非子之故欲谁因”,张率的“依弦度曲婉盈盈,扬娥为态谁目成”,关注的已不是白 舞的表演,而是舞女的曼妙姿态给男性文人带来的感官刺激。而来自民间的“白 舞”,由于长时期在宫廷贵族家中演出,已逐渐失去民间歌舞那清新热情的朴实格调,变成了轻浮、淫巧、绮靡的宫中艳舞了。
   梁武帝还有一首短诗《咏舞》,更像是舞者与观众中的意中人或一厢情愿或已曲款暗通,以舞姿、眼神作情感交流:
   腕弱复低举,身轻由回纵。可谓写自欢,方与心期共。
   诗中舞者为她心目中所爱者故显娇态,暗送秋波,以柔腕相招,轻身旋转欲去又回,似是与人相约共赴爱河。
   舞女地位卑下,观舞者一般多是社会上有身份的人乃至王公贵族,舞女的曼妙轻盈,诱发了这些男性的占有欲,但如果在诗中将这种占有欲赤裸裸地表露,毕竟有违传统礼教,于是男性诗人们便把这种欲望用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且将此种怜爱意识对象化,从舞者投射回来。本应该关注舞蹈艺术的咏舞诗,也一变成为表现女子淫媚娇态的宫体诗,成了贵族文人们追求享乐轻艳的工具。
   舞蹈与诗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却有共同之处,即长于抒情。由于舞蹈与诗歌在表现方面的天然联系,两者的联姻就相得益彰了。当诗人作为观舞者,舞蹈必然会激起他的诗兴,因此就出现了咏舞诗。
   从梁朝咏舞诗可以看出,齐梁时期的舞蹈已从先秦时代的祭祀实际功能发展到以娱乐为目的的审美功能。从魏晋时开始,舞蹈就形成了“健舞”与“软舞”两大类别,但梁朝咏舞诗中几乎没有健舞的痕迹,且舞者清一色都是女性,男性似乎退出了此时的舞台。
   通过对梁朝咏舞诗的研究,可以探知舞蹈艺术在梁朝所处的文化地位、文化环境,了解舞蹈与那个时代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也使我们仿佛得以重睹梁朝舞蹈那轻盈流动的风姿。
  
   参考文献:
   [1]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2008年版。
   [2] 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3] 李调元、吴兢:《南州草堂词话·七颂堂词绎·词话·乐府古题要解》,中华书局,1991年版。
   [4] 陈良运:《歌以咏言,舞以尽意——中国古代舞蹈美之窥探》,《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6期。
  
   作者简介:李彤,女,1970—,山东金乡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工作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父亲》是日本女作家小松知佳的短篇小说。它叙述了“我”在出嫁前的晚上,回忆父亲从幼时起给“我”录像的各个场景,以及“我”崇拜父亲、讨厌父亲、与父亲和好的“三步曲”,表现了父亲给予“我”的伟大的爱。本文通过父亲用摄像机为“我”拍照、录像的各个故事情节,着重分析了父亲对“我”的那种深沉、执着的爱。同时也简单分析了“我”为人子女,知道感恩并做出实际行动表示的可贵品质。  关键词:《父亲》 摄像机
期刊
摘要 《圣经》与其它文本的最大区别即是:《圣经》从头到尾都要维护上帝的绝对权威。他玛的悲惨故事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不放在更大的语境下来诠释,就有断章取义之嫌。其实他玛的悲惨结局是耶和华在惩罚大卫,是耶和华上帝定意如此。因此,在他玛的故事中,上帝是在伸张自己神权,并没有给父权的位置。  关键词:《圣经》 悲惨故事 父权 神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绝大部分女性主义阐释者在
期刊
摘要 《纳尼亚传奇》是英国著名的神学家、文学家C·S·刘易斯的代表作,作品包含七个独立但又相互呼应的故事,讲述的是儿童在纳尼亚王国的奇幻经历。故事共同的模式是:“超自然力量+恶魔或邪恶力量已经破坏或即将威胁美好的人类世界+战胜邪恶的英雄”;双方都拥有自己的代表和追随者,也有各自突出的品性;善恶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但善的力量最终会打败邪恶势力,许给人类一个美丽幸福的世界。尽管作品带有浓厚的劝诫意味和神
期刊
摘要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文学史上唯美派的巨匠,被公认为唯美主义大师。在长达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从始至终保持着对美的执着追求和完美表现,其作品具有超越时代、超越现实的意义。本文通过赏析谷崎润一郎后期作品《键》,来探讨其作品中的唯美主义。  关键词:谷崎润一郎 钥匙 唯美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文学史上唯美派的巨匠,被公认为唯美主义大师。其代表作有
期刊
摘要 被誉为“日本的莎士比亚”的近松门左卫门,出身没落的武士家庭,长期生活在商人阶层中间并从事甚或低于商人阶层社会地位的戏剧艺人工作。因关注平民的情感与思想,洞察平民阶层的义理人情,近松门左卫门的戏剧创作上也烙印上了“平民痕迹”。  关键词:近松门左卫门 戏剧 义理 人情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近松门左卫门(1653-1724),日本著名戏剧家,原名杉森信盛,又名左
期刊
摘要 《简·爱》是一部公认的反映19世纪女性意识的经典之作。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对作品中的简·爱、海伦·彭斯以及伯莎·梅森三位女性意识的代表进行了分析,展现了作品中三位女性所反映出的女性意识对于男权社会的妥协,以及她们的对立与统一。  关键词:女性意识 人格结构理论 妥协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19世纪英国小说《简·爱》是当时反映女性意识作品中的佼
期刊
摘要 简·爱的情感历程是对爱的执著追求的过程,对其成长经历和生命中不同阶段的表现进行心理解读,有助于以更为客观和理性的视角看待这部文学作品成功塑造的独具魅力的女性。  关键词:简·爱 情感历程 心理解读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简·爱是一个令千万读者难忘的女性,她倔强而独立的个性、超越世俗的对爱情的执著追求、敢于反抗和争取平等的性格,赢得了人们的喜
期刊
摘要 男权社会的歧视和压迫,使女性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和活着的意义,而女性作为人类个体,有其对于作为人的生命本在的向往和追求。本文要关注的是两位处于两种社会意识形态下的底层社会的弱势女性的生命追索过程,探索思考了恶劣环境下女性自我价值的有意识和潜意识的觉醒和完成,进而讨论了自尊和仁爱所生发出的女性的永恒魅力。  关键词:自卑情结 成长 女性温情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
期刊
摘要 在中国诗歌史中,悼亡诗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在外国文学中却鲜有人为,这种现象主要源于中国保守传统的思想和西方开放自由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的悼亡诗虽然源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比较苏轼和弥尔顿的悼亡名篇发现,两者既有很多相似之处,又各有特点。  关键词:悼亡诗 苏轼 弥尔顿 《江城子》 《梦亡妻》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悼亡本可指对任何
期刊
摘要 《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自传入中国以来,一直受到各个年代中国读者的普遍欢迎和学者们的盛情评论,逐渐成为中国西方文学批评中的一个热点。纵观近百年的《简·爱》批评史,由于社会因素、政治经济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特定的历史文化因素以及盛行文艺思潮的不同,历代对它的研究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方式展开。  关键词:《简·爱》 批判现实主义 女性主义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