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少年行》是乐府古题,其创作源远流长、数量繁多,创作高峰出现在唐代。晚唐《少年行》基本围绕着行侠仗义、立功边塞、轻薄游冶这三个方面展开,其创作形式变化明显,主要体现在诗歌数量、体式创革、题目衍化等方面;其感情基调、表达方式等抒情特色也别具一格,晚唐《少年行》的创作形式及抒情特色也反映着晚唐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
关键词:乐府;《少年行》;晚唐;创作形式;抒情特色
一
《少年行》这个乐府古题出现在汉代,最早以《结客少年场行》的古题出现。在《乐府诗集》卷六十六中,《少年行》诗篇共收录63首,唐代诗人占55首,翻检《全唐诗》,笔者发现创作《少年行》的唐代诗人有40多个,《少年行》诗作共记65首。
总体观之,《少年行》系列诗歌包含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描写少年侠士想要伸张正义、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侠壮举;另一个层面写这些游侠少年平时游戏街头、斗鸡走马、纵酒狎妓的游猎宴乐生活。 历经魏晋南北朝,发展至唐代,《少年行》的主题不断被深化创新,唐代《少年行》创作达到了高峰。晚唐时期《少年行》总体上围绕着行侠仗义、立功边塞、轻薄游冶三大主题展开。
晚唐《少年行》与对前代有一定继承,但更多则是具有时代特色的变化,表现在:诗歌数量、体式创革、题目衍化等创作形式,以及感情基调、表达方式等抒情特色方面。
二
晚唐《少年行》数量上的变化。前代(南、梁、北周、隋)和初唐时期《少年行》的创作诗人和作品都很少,初唐时期代表诗人有李百药、郑愔、张昌宗;盛唐时期,《少年行》的创作不论诗人还是诗作都较多,出现创作热潮,其中的创作代表有:李白、杜甫、高适、王维、王昌龄、刘长卿、李嶷、崔颢。中晚唐诗坛,《少年行》的创作诗人和诗作出现高峰,其中的创作代表有:令狐楚、张祜、孟郊、李廓、章孝标、皎然、贯休、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林宽、韦庄、雍陶、邵谒、王贞白、施肩吾……据笔者统计在《全唐诗》中,创作《少年行》的唐代诗人有40位,晚唐就有16位,所占比例达到40%,从诗人数量和产生作品数量上看,晚唐时期《少年行》创作比前代各个时段都多。
晚唐《少年行》在体式上的创革。形式上的变化和发展体现在两方面。首先,继承前人创作形式。长篇歌行体和组诗在晚唐《少年行》的所有形式中,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两种常用的创作模式。歌行体这种形式的诗作是从多角度、全方位描写和刻画出少年义士游侠的行为方式以及情感心理,多采用较长的铺叙描写。组诗形式的《少年行》诗歌则善于运用简练的笔触,寥寥几笔就能刻画出一幅画面,比如几个动作词语“戏马”、“斗鸡”、“刻字”、“对舞”、“狂歌”、“放饮”……以简单的动作刻画人物活动的细节侧影,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地把少年意气奋发的张扬个性和气质神韵写得惟妙惟肖。若是把组诗分开来看,一首是展现生活的一个侧面;拼起来看,组诗又整体上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展现了少年侠士的豪侠品格和生活趣尚。
不同之处在于前人创作《少年行》多使用乐府歌行,艺术上显得较为粗糙、疏浅,中晚唐诗人在艺术的精巧和创新上有所发展,已较多使用律诗、绝句、歌行体等等形式,使少年游俠诗更加文人化。前代以及初唐时期的《少年行》五言诗居多,如:初盛唐时期崔国辅《长乐少年行》,张昌宗的《少年行》和郑愔的《少年行》均为五言诗。到晚唐时期,众体兼备、五言七言都有,已经近乎完善的创作形式包括七言歌行体和七绝组诗,其描写也更加生动更加形象。如杜牧的五言诗《杂曲歌辞·少年行》和七言诗《少年行》;贯休的五言《少年行》和七言《少年行》;雍陶的七言诗《汉宫少年行》;皎然的七言诗《长安少年行》;韦庄的五言诗《少年行》;李商隐的七言诗《少年》;温庭筠的七言诗《赠少年》,五言诗《侠客行》;令狐楚的七言组诗《杂曲歌辞·少年行四首》;张籍的七言诗《少年行》,章孝标的七言组诗《少年行》等等。晚唐《少年行》形式完备,创作上长于律体,《少年行》诗歌中律诗所占比重稍微比组诗大。
最后,题目上的衍化。晚唐《少年行》诗歌的题目也发生了一些衍变。《结客少年场行》、《少年行》等是前代以及初盛唐少年游侠诗的固定题目,诗题的演变也比较少,变化也就是在传统题目上添加了地名如崔颢的《渭城少年行》,郑锡的《邯郸少年行》等。到晚唐时期,由于少年游侠形象的变化,诗人多采用《壮士行》、《壮士吟》、《剑客》等题目用来赞扬具有铮铮侠骨的慷慨之士,用《公子行》、《轻薄篇》、《轻薄行》这一系列由《少年行》衍生出来的题目和诗作来讥讽那些醉生梦死、花天酒地、萎靡堕落的侠少。这种题目在初盛唐出现的比较少,在晚唐则使用较多,变化较大。还有如温庭筠的《侠客行》、《赠少年》,李商隐的《少年》也是《少年行》传统诗题的变体。
三
晚唐《少年行》感情基调的变化体现在:初盛唐时期,其感情基调奋发向上、基调昂扬;晚唐时期则趋于内省、反思,由外向内开始转变。
歌颂、高咏是初盛唐《少年行》的主要方式,感情基调高昂博大,洋溢着积极向上、奋发搏击的生命激情。如李白的“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还有王维的“一身能擎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诗歌刻画的少年将士形象原本是在后方百无聊赖之徒,但是诗人赋予他们大的背景,将其放置于广阔的沙场之上,策马奔腾、奋勇杀敌,集中表现这些少年将士的英勇神武、所向披靡。这种豪情壮志是少年之音,也是盛唐时代之音,豪迈的代表。
晚唐时,劝诫讽谕、内省则成为了主流。如邵谒《少年行》“丈夫十八九,胆气欺韩彭。报仇不用剑,辅国不用兵。以目为水鉴,以心作权衡。愿君似尧舜,能使天下平。何必走马夸弓矢,然后致得人心争”,这首《少年行》在表达感情时基调比较低沉,“何必”一词明确表现了诗人的重新思考,其态度很明显,“走马夸弓矢”没有必要,对之前少年游侠的赞赏憧憬变为回顾反思,甚至觉得正由于此,才使得“人心争”。还如,张祜诗中写到:“李陵虽效死,时论得虚名”中对李陵之事,以及世人对李陵的评价思考、反省;雍陶的《少年行》“不倚军功有侠名,可怜球猎少年情……岂知儒者心偏苦,吟向秋风白发生”儒者心中万千块垒,一腔苦水,向着秋风吟诗作歌,无可奈何秋风萧瑟,愁思维断又添白发。这些诗作感情低沉,体现出晚唐文人那种内省、反思、无奈和消沉之感。
关键词:乐府;《少年行》;晚唐;创作形式;抒情特色
一
《少年行》这个乐府古题出现在汉代,最早以《结客少年场行》的古题出现。在《乐府诗集》卷六十六中,《少年行》诗篇共收录63首,唐代诗人占55首,翻检《全唐诗》,笔者发现创作《少年行》的唐代诗人有40多个,《少年行》诗作共记65首。
总体观之,《少年行》系列诗歌包含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描写少年侠士想要伸张正义、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侠壮举;另一个层面写这些游侠少年平时游戏街头、斗鸡走马、纵酒狎妓的游猎宴乐生活。 历经魏晋南北朝,发展至唐代,《少年行》的主题不断被深化创新,唐代《少年行》创作达到了高峰。晚唐时期《少年行》总体上围绕着行侠仗义、立功边塞、轻薄游冶三大主题展开。
晚唐《少年行》与对前代有一定继承,但更多则是具有时代特色的变化,表现在:诗歌数量、体式创革、题目衍化等创作形式,以及感情基调、表达方式等抒情特色方面。
二
晚唐《少年行》数量上的变化。前代(南、梁、北周、隋)和初唐时期《少年行》的创作诗人和作品都很少,初唐时期代表诗人有李百药、郑愔、张昌宗;盛唐时期,《少年行》的创作不论诗人还是诗作都较多,出现创作热潮,其中的创作代表有:李白、杜甫、高适、王维、王昌龄、刘长卿、李嶷、崔颢。中晚唐诗坛,《少年行》的创作诗人和诗作出现高峰,其中的创作代表有:令狐楚、张祜、孟郊、李廓、章孝标、皎然、贯休、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林宽、韦庄、雍陶、邵谒、王贞白、施肩吾……据笔者统计在《全唐诗》中,创作《少年行》的唐代诗人有40位,晚唐就有16位,所占比例达到40%,从诗人数量和产生作品数量上看,晚唐时期《少年行》创作比前代各个时段都多。
晚唐《少年行》在体式上的创革。形式上的变化和发展体现在两方面。首先,继承前人创作形式。长篇歌行体和组诗在晚唐《少年行》的所有形式中,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两种常用的创作模式。歌行体这种形式的诗作是从多角度、全方位描写和刻画出少年义士游侠的行为方式以及情感心理,多采用较长的铺叙描写。组诗形式的《少年行》诗歌则善于运用简练的笔触,寥寥几笔就能刻画出一幅画面,比如几个动作词语“戏马”、“斗鸡”、“刻字”、“对舞”、“狂歌”、“放饮”……以简单的动作刻画人物活动的细节侧影,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地把少年意气奋发的张扬个性和气质神韵写得惟妙惟肖。若是把组诗分开来看,一首是展现生活的一个侧面;拼起来看,组诗又整体上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展现了少年侠士的豪侠品格和生活趣尚。
不同之处在于前人创作《少年行》多使用乐府歌行,艺术上显得较为粗糙、疏浅,中晚唐诗人在艺术的精巧和创新上有所发展,已较多使用律诗、绝句、歌行体等等形式,使少年游俠诗更加文人化。前代以及初唐时期的《少年行》五言诗居多,如:初盛唐时期崔国辅《长乐少年行》,张昌宗的《少年行》和郑愔的《少年行》均为五言诗。到晚唐时期,众体兼备、五言七言都有,已经近乎完善的创作形式包括七言歌行体和七绝组诗,其描写也更加生动更加形象。如杜牧的五言诗《杂曲歌辞·少年行》和七言诗《少年行》;贯休的五言《少年行》和七言《少年行》;雍陶的七言诗《汉宫少年行》;皎然的七言诗《长安少年行》;韦庄的五言诗《少年行》;李商隐的七言诗《少年》;温庭筠的七言诗《赠少年》,五言诗《侠客行》;令狐楚的七言组诗《杂曲歌辞·少年行四首》;张籍的七言诗《少年行》,章孝标的七言组诗《少年行》等等。晚唐《少年行》形式完备,创作上长于律体,《少年行》诗歌中律诗所占比重稍微比组诗大。
最后,题目上的衍化。晚唐《少年行》诗歌的题目也发生了一些衍变。《结客少年场行》、《少年行》等是前代以及初盛唐少年游侠诗的固定题目,诗题的演变也比较少,变化也就是在传统题目上添加了地名如崔颢的《渭城少年行》,郑锡的《邯郸少年行》等。到晚唐时期,由于少年游侠形象的变化,诗人多采用《壮士行》、《壮士吟》、《剑客》等题目用来赞扬具有铮铮侠骨的慷慨之士,用《公子行》、《轻薄篇》、《轻薄行》这一系列由《少年行》衍生出来的题目和诗作来讥讽那些醉生梦死、花天酒地、萎靡堕落的侠少。这种题目在初盛唐出现的比较少,在晚唐则使用较多,变化较大。还有如温庭筠的《侠客行》、《赠少年》,李商隐的《少年》也是《少年行》传统诗题的变体。
三
晚唐《少年行》感情基调的变化体现在:初盛唐时期,其感情基调奋发向上、基调昂扬;晚唐时期则趋于内省、反思,由外向内开始转变。
歌颂、高咏是初盛唐《少年行》的主要方式,感情基调高昂博大,洋溢着积极向上、奋发搏击的生命激情。如李白的“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还有王维的“一身能擎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诗歌刻画的少年将士形象原本是在后方百无聊赖之徒,但是诗人赋予他们大的背景,将其放置于广阔的沙场之上,策马奔腾、奋勇杀敌,集中表现这些少年将士的英勇神武、所向披靡。这种豪情壮志是少年之音,也是盛唐时代之音,豪迈的代表。
晚唐时,劝诫讽谕、内省则成为了主流。如邵谒《少年行》“丈夫十八九,胆气欺韩彭。报仇不用剑,辅国不用兵。以目为水鉴,以心作权衡。愿君似尧舜,能使天下平。何必走马夸弓矢,然后致得人心争”,这首《少年行》在表达感情时基调比较低沉,“何必”一词明确表现了诗人的重新思考,其态度很明显,“走马夸弓矢”没有必要,对之前少年游侠的赞赏憧憬变为回顾反思,甚至觉得正由于此,才使得“人心争”。还如,张祜诗中写到:“李陵虽效死,时论得虚名”中对李陵之事,以及世人对李陵的评价思考、反省;雍陶的《少年行》“不倚军功有侠名,可怜球猎少年情……岂知儒者心偏苦,吟向秋风白发生”儒者心中万千块垒,一腔苦水,向着秋风吟诗作歌,无可奈何秋风萧瑟,愁思维断又添白发。这些诗作感情低沉,体现出晚唐文人那种内省、反思、无奈和消沉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