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因,是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激励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动,并导向某一目标的一种心理状态。学习动机作为人类行为动机之一,是推动人们学习,掌握知识的内在驱动力,是一种为满足个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渴望了解、认识世界的心理状态。学习动机能鼓起学习的干劲,唤起和维持学习的行为。动机的性质一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习的效果,确立了正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的学生,其行为就表现出对学习活动的主动积极的情感态度,学习时方向明、动力足、注意力集中、克服困难的意志强。反之,如果学习动机不纯正,或是学习动机不积极,学习目的不明确,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培养”是指学生还没有或很少有这种动机,教师通过一些教育措施,使他形成,发展这种动机。而“激发”则是指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意向,成为实际学习活动的动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本身产生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他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来自对于所学内容本身的动力。通过学习,学习者可以获得快乐。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乐学”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学习热情,只有进入到“乐学”这一境界,才能使人做到在学习上的自强不息。由此可见,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才是一种最佳的学习动机。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以下方法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较好的效果。
一、联系实际法
学习动机产生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即求知欲),学习需要是学生学习行动的动因。作为学科的小学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小学生由于缺乏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经验,以及心理、生理上的特点,他们往往感到数学抽象,学起来枯燥。正如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他们所所熟悉的社会实践,以利于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学小学一节时,先让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让他们知道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比例尺时,带领学生测量操场的长和宽,并根据自己作业本的大小画出操场的平面图;学习几何形体知识时,让学生测量并计算教室的粉刷面积,花坛的周长和面积,并为家庭房屋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学习利息后,要求学生到银行调查利率,帮助家人存款、取款等。学生通过亲自参加这些实践活动,就会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而且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就会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认识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就是为了用数学。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求知欲,推动他去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会感到学习数学知识不再枯燥无味,而且还会热爱数学,热爱生活,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动机。
二、创设“问题”情境法
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实施启发式教学,提出与所学内容有关的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增加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十分有效的。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先让学生从拇指起利用5个手指数数,然后想一想11、17、19、23分别落在那个手指上。这时,我说:“同学们任意说一个数,我不用数就能准确地知道它该落在哪个指头上。”然后再让学生数数验证。这时,学生就会感到惊奇、迷惑不解。接着,我顺势引导:“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这样用游戏的方法把学生引入了问题情境之中,激起他们学习的求知欲和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投入新课的学习活动中去。当然,在重视教学内容新颖性和趣味性的同时,应注意既不能脱离教材内容一味追求所谓的趣味性,也不能单纯追求新颖而忽视学生自觉性的培养。保证学生有效的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三、竞赛法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手段,在一个班级里,有奖励便有竞争。竞赛,历来被称作是激发斗志,争取优良成绩的手段之一。在学校里,一些色彩鲜艳的星星点缀图,荣誉表、成绩栏等是很引人注意的。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比如,在平时的口算训练中,学生往往态度不端正,敷衍马虎;审题习惯不好,抄题张冠李戴;计算不细心,连最基本的计算也频频出错;检查验算不耐烦,题目算完了事。现在,我采取竞赛的方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而且把学生每次的竞赛成绩都以小红花或五角星的形式记在教室的办报上,情况确完全不同,每个学生都比原来更认真、细心,特别是开家长会时,学生都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到教室里看看自己的成绩。慢慢地也就养成了认真审题,细心完成作业的好习惯。通过竞赛,学生既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也可以了解自己的特点,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制定竞赛规则时,要意识到学生间的差异,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年龄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做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不同,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表扬法
作为学生个体来说,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尝到成功的愉快,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批评、指责甚至惩罚只能使学生心理上产生畏惧、懊恼、精神郁闷,久而久之,自我形成失败者的心态,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正确评价学生的前提下,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赞许。比如,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表述和操作,即使学生的表述不完整或不正确,对于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也给予肯定,在旁人的帮助下,再让他表述一遍,也给予表扬,使他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长处,支持并鼓励他们参加各种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要让学困生知道自己的长处,在活动中,教师对于他们的那怕是极小的成功都要给予肯定和赞许,使他们体验到知识变成力量的自豪感,享受到成功的愉快和欢乐,产生自尊感,树立自信心,从而激起学习的动机。苏联教育家索洛维契克在《学习与兴趣》一书中谈到:教师及时、真诚和恰如其分的奖励,能让被奖励者受到激励,又能使其他人感到鼓舞。
激发和培养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方法很多,如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心理研究表明:肯定的态度易形成学习动机,否定的态度易消退学习动机。良好、融洽的学习环境、气氛和师生关系,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功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上课时,若教师能精神饱满、举止大方地踏上讲台,学生必能精神为之振奋,迅速集中注意,尽快进入学习角色。有关研究还指出:学生之所以对某一学科深感兴趣,产生强烈学习动机,许多情况下是受教师的感染、启发和鼓励而促成的。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多采用一些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当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之后,就会自动地卷入学习任务之中。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就要注意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只有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总之,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不仅限于教学的开端,而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因为教学过程它一方面是学生积极的认知过程,另一方面又是教师精心的诱导过程,更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过程。只有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培养”是指学生还没有或很少有这种动机,教师通过一些教育措施,使他形成,发展这种动机。而“激发”则是指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意向,成为实际学习活动的动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本身产生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他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来自对于所学内容本身的动力。通过学习,学习者可以获得快乐。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乐学”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学习热情,只有进入到“乐学”这一境界,才能使人做到在学习上的自强不息。由此可见,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才是一种最佳的学习动机。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以下方法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较好的效果。
一、联系实际法
学习动机产生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即求知欲),学习需要是学生学习行动的动因。作为学科的小学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小学生由于缺乏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经验,以及心理、生理上的特点,他们往往感到数学抽象,学起来枯燥。正如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他们所所熟悉的社会实践,以利于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学小学一节时,先让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让他们知道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比例尺时,带领学生测量操场的长和宽,并根据自己作业本的大小画出操场的平面图;学习几何形体知识时,让学生测量并计算教室的粉刷面积,花坛的周长和面积,并为家庭房屋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学习利息后,要求学生到银行调查利率,帮助家人存款、取款等。学生通过亲自参加这些实践活动,就会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而且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就会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认识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就是为了用数学。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求知欲,推动他去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会感到学习数学知识不再枯燥无味,而且还会热爱数学,热爱生活,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动机。
二、创设“问题”情境法
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实施启发式教学,提出与所学内容有关的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增加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十分有效的。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先让学生从拇指起利用5个手指数数,然后想一想11、17、19、23分别落在那个手指上。这时,我说:“同学们任意说一个数,我不用数就能准确地知道它该落在哪个指头上。”然后再让学生数数验证。这时,学生就会感到惊奇、迷惑不解。接着,我顺势引导:“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这样用游戏的方法把学生引入了问题情境之中,激起他们学习的求知欲和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投入新课的学习活动中去。当然,在重视教学内容新颖性和趣味性的同时,应注意既不能脱离教材内容一味追求所谓的趣味性,也不能单纯追求新颖而忽视学生自觉性的培养。保证学生有效的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三、竞赛法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手段,在一个班级里,有奖励便有竞争。竞赛,历来被称作是激发斗志,争取优良成绩的手段之一。在学校里,一些色彩鲜艳的星星点缀图,荣誉表、成绩栏等是很引人注意的。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比如,在平时的口算训练中,学生往往态度不端正,敷衍马虎;审题习惯不好,抄题张冠李戴;计算不细心,连最基本的计算也频频出错;检查验算不耐烦,题目算完了事。现在,我采取竞赛的方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而且把学生每次的竞赛成绩都以小红花或五角星的形式记在教室的办报上,情况确完全不同,每个学生都比原来更认真、细心,特别是开家长会时,学生都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到教室里看看自己的成绩。慢慢地也就养成了认真审题,细心完成作业的好习惯。通过竞赛,学生既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也可以了解自己的特点,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制定竞赛规则时,要意识到学生间的差异,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年龄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做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不同,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表扬法
作为学生个体来说,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尝到成功的愉快,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批评、指责甚至惩罚只能使学生心理上产生畏惧、懊恼、精神郁闷,久而久之,自我形成失败者的心态,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正确评价学生的前提下,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赞许。比如,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表述和操作,即使学生的表述不完整或不正确,对于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也给予肯定,在旁人的帮助下,再让他表述一遍,也给予表扬,使他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长处,支持并鼓励他们参加各种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要让学困生知道自己的长处,在活动中,教师对于他们的那怕是极小的成功都要给予肯定和赞许,使他们体验到知识变成力量的自豪感,享受到成功的愉快和欢乐,产生自尊感,树立自信心,从而激起学习的动机。苏联教育家索洛维契克在《学习与兴趣》一书中谈到:教师及时、真诚和恰如其分的奖励,能让被奖励者受到激励,又能使其他人感到鼓舞。
激发和培养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方法很多,如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心理研究表明:肯定的态度易形成学习动机,否定的态度易消退学习动机。良好、融洽的学习环境、气氛和师生关系,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功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上课时,若教师能精神饱满、举止大方地踏上讲台,学生必能精神为之振奋,迅速集中注意,尽快进入学习角色。有关研究还指出:学生之所以对某一学科深感兴趣,产生强烈学习动机,许多情况下是受教师的感染、启发和鼓励而促成的。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多采用一些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当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之后,就会自动地卷入学习任务之中。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就要注意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只有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总之,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不仅限于教学的开端,而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因为教学过程它一方面是学生积极的认知过程,另一方面又是教师精心的诱导过程,更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过程。只有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