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阿司匹林与华法林联用抗凝作用优于单用华法林组,可以用于凝血功能严重亢进,单用华法林无法有效控制的患者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抗凝效果,但是同时应注意两要联用后的出血倾向,在实际应用中视具体情况而选择药物配伍。
关键词:阿司匹林 华法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购买于我校动物中心的成年SD雄性大鼠45只,体重180-200g之间,随机分为三组:空白组、单用华法林组、阿司匹林与华法林联用组。
1.2方法
三组均灌胃7天,空白组灌服生理盐水,单用华法林组灌服华法林(0.2mg/kg)),联用组灌服阿司匹林(10mg/kg)+华法林(0.2mg/kg)。七天后腹主动脉采血法测定三个药效学指标: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血小板胞内[Ca2+]i。
1.2.1凝血酶原时间的测定和国际标准化比值的计算
将冷冻保存的血浆解冻,取0.1 mL,37℃水浴预热3分钟,迅速加入预热的PT试剂0.2 mL,混匀后立即计时,记录凝血丝出现的时间,每个血样重复测定两次,两次测定差值应在2S之内,取平均值,即为PT值。另取未用药大鼠6只,测得其血浆PT值的均值为s,作为正常值(PTnor),与用药大鼠的PT实验值(PTexp)一同用于INR的计算:INR=(PTexp/PTnor)ISI,其中 ISI(International Sensitive Index)为国际敏感度指数,其值为1.85。
1.2.2血小板胞内[Ca2+]i测定
应用岛津RF-5301PC荧光分光光度计作波长扫描,发射波长(Em)于500nm,扫描负载血小板悬液的激发波长,如激发波长(Ex)波峰由380nm移至340nm,表明Fura-2/AM已负载酯解进入细胞内,可作[Ca2+]i荧光测定。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血小板聚集功能
SD大鼠灌胃7天后腹主动脉采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其中空白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0.5%,单用华法林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23%,阿司匹林+华法林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58%,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凝血酶原时间及国际标准化比值
SD大鼠灌胃7天后腹主动脉采血测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其中空白组凝血酶原时间16.7s,国际标准化比值1.04;单用华法林组凝血酶原时间20.1s,国际标准化比值1.42;阿司匹林+华法林组凝血酶原时间23.8s,国际标准化比值1.67,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华法林
3.1.1华法林的药理作用
华法林是一类发挥间接作用的抗凝药物,其本质为香豆素类。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从而阻断在肝脏细胞内进行的凝血因子的合成过程,其可具体抑制凝血因子Ⅱ、Ⅷ、Ⅸ以及凝血因子Ⅹ来达到抗凝的效果。肝脏细胞内的凝血因子合成过程必须有羧基化酶参与,通过其将凝血因子所含的谷氨酸转化为γ-羧基谷氨酸,后者再与钙离子结合,生成有活性的凝血因子[3]。
3.1.2 华法林的監测
华法林影响外源性凝血因子VII的活性,口服华法林后通过监测其对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影(凝血酶原时间,PT)来调整剂量。临床使用标准化化了的PT,即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华法林的用药剂量。INR=PTRISI,其中ISI为国际敏感指数,代表凝血活酶的促凝活(敏感性);PTR为受试者PT与正常血浆PT的比值。
3.2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于十九世纪在德国问世,其作为一种风湿治疗药物,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最初的半个世纪,阿司匹林主要被用于消炎镇痛方面,但是总是伴随着出血的副作用,后来经过许多研究,人们终于弄清出血的缘由是因为阿司匹林可以有效的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阻止血栓素A2的活化,从而产生抗血小板聚集作用[4]。
3.3 阿司匹林与华法林联用
从上文中得出的结果所示:SD大鼠灌胃7天后腹主动脉采血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空白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0.5%,单用华法林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23%,阿司匹林+华法林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58%,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空白组凝血酶原时间16.7s,国际标准化比值1.04;单用华法林组凝血酶原时间20.1s,国际标准化比值1.42;阿司匹林+华法林组凝血酶原时间23.8s,国际标准化比值1.67,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文献:
[1] 莫卫民 景华,陈冰等.心脏瓣膜置换病人口服华法林后的对映体药动学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7,32(3):]52
[2]Jing Zhu,Rong Huang,Jinwen Zhang,Weiping Ye,Jun Zhang. A prophylactic low-dose aspirin earlier than 12 weeks until delivery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prevent preeclampsia[J]. Medical Hypotheses,2018,121.
关键词:阿司匹林 华法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购买于我校动物中心的成年SD雄性大鼠45只,体重180-200g之间,随机分为三组:空白组、单用华法林组、阿司匹林与华法林联用组。
1.2方法
三组均灌胃7天,空白组灌服生理盐水,单用华法林组灌服华法林(0.2mg/kg)),联用组灌服阿司匹林(10mg/kg)+华法林(0.2mg/kg)。七天后腹主动脉采血法测定三个药效学指标: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血小板胞内[Ca2+]i。
1.2.1凝血酶原时间的测定和国际标准化比值的计算
将冷冻保存的血浆解冻,取0.1 mL,37℃水浴预热3分钟,迅速加入预热的PT试剂0.2 mL,混匀后立即计时,记录凝血丝出现的时间,每个血样重复测定两次,两次测定差值应在2S之内,取平均值,即为PT值。另取未用药大鼠6只,测得其血浆PT值的均值为s,作为正常值(PTnor),与用药大鼠的PT实验值(PTexp)一同用于INR的计算:INR=(PTexp/PTnor)ISI,其中 ISI(International Sensitive Index)为国际敏感度指数,其值为1.85。
1.2.2血小板胞内[Ca2+]i测定
应用岛津RF-5301PC荧光分光光度计作波长扫描,发射波长(Em)于500nm,扫描负载血小板悬液的激发波长,如激发波长(Ex)波峰由380nm移至340nm,表明Fura-2/AM已负载酯解进入细胞内,可作[Ca2+]i荧光测定。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血小板聚集功能
SD大鼠灌胃7天后腹主动脉采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其中空白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0.5%,单用华法林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23%,阿司匹林+华法林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58%,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凝血酶原时间及国际标准化比值
SD大鼠灌胃7天后腹主动脉采血测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其中空白组凝血酶原时间16.7s,国际标准化比值1.04;单用华法林组凝血酶原时间20.1s,国际标准化比值1.42;阿司匹林+华法林组凝血酶原时间23.8s,国际标准化比值1.67,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华法林
3.1.1华法林的药理作用
华法林是一类发挥间接作用的抗凝药物,其本质为香豆素类。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从而阻断在肝脏细胞内进行的凝血因子的合成过程,其可具体抑制凝血因子Ⅱ、Ⅷ、Ⅸ以及凝血因子Ⅹ来达到抗凝的效果。肝脏细胞内的凝血因子合成过程必须有羧基化酶参与,通过其将凝血因子所含的谷氨酸转化为γ-羧基谷氨酸,后者再与钙离子结合,生成有活性的凝血因子[3]。
3.1.2 华法林的監测
华法林影响外源性凝血因子VII的活性,口服华法林后通过监测其对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影(凝血酶原时间,PT)来调整剂量。临床使用标准化化了的PT,即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华法林的用药剂量。INR=PTRISI,其中ISI为国际敏感指数,代表凝血活酶的促凝活(敏感性);PTR为受试者PT与正常血浆PT的比值。
3.2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于十九世纪在德国问世,其作为一种风湿治疗药物,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最初的半个世纪,阿司匹林主要被用于消炎镇痛方面,但是总是伴随着出血的副作用,后来经过许多研究,人们终于弄清出血的缘由是因为阿司匹林可以有效的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阻止血栓素A2的活化,从而产生抗血小板聚集作用[4]。
3.3 阿司匹林与华法林联用
从上文中得出的结果所示:SD大鼠灌胃7天后腹主动脉采血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空白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0.5%,单用华法林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23%,阿司匹林+华法林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58%,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空白组凝血酶原时间16.7s,国际标准化比值1.04;单用华法林组凝血酶原时间20.1s,国际标准化比值1.42;阿司匹林+华法林组凝血酶原时间23.8s,国际标准化比值1.67,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文献:
[1] 莫卫民 景华,陈冰等.心脏瓣膜置换病人口服华法林后的对映体药动学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7,32(3):]52
[2]Jing Zhu,Rong Huang,Jinwen Zhang,Weiping Ye,Jun Zhang. A prophylactic low-dose aspirin earlier than 12 weeks until delivery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prevent preeclampsia[J]. Medical Hypotheses,20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