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才能使学生发挥达到最佳状态,才能切切实实地提高课堂质量。为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语文教学中,我采取的主要方法有:一、用朗读唤情感,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二、巧用多媒体,让语文课堂活起来;三、激活学生,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朗读;激活;氛围;独立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清楚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语文对于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而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激发孩子身上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夸美纽斯),语文课堂教学引入创新机制,能有效地改变机械、沉闷的课堂气氛,激活课堂教学。教学中,老师们也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话语挂在嘴上,这些无疑都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让语文课堂“活”起来。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一、用朗读唤情感,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语文书中的每一篇课文可以说都是经过编写组精心挑选的,有描绘优美风景的,有赞颂人格高尚之美的,有反映动植物世界的,当然还有诗歌、故事等等,内涵丰富,体裁多样,既是学习教材,又是很好的人生教材。教师必须善于引导,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多方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语文这一广阔天地,学会品味美,领悟情,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在教北师大版第十册《用目光倾听》时,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带着学生走进了一个真诚的世界,并通过学生反复的读,领悟了目光倾听的意义:目光表达了心的真诚,人和人之间能真诚相待,彼此都能感受到温暖。从而用心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和其中蕴含的情。朗读是感受课文必不可少的一项训练,既是能力训练点,又具有教育功能。在课堂上,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读明理、明情,读的功能多,读的方法也多,默读、自由读、表演读、比赛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自然,读出意境,读出感情,体会语言的音韵美。朗读这些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会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
二、巧用多媒体,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鸟儿高飞,需要广阔高远的天空;让学生动起来,则需要自由宽松的氛围。有关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参与紧密相连。当学生的情绪处于一个积极振奋的状态时,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压抑,一个个奇思妙想才会如泉喷涌。电教媒体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合理巧妙地使用,就会将平面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可感的生活场景。据了解,美国的小学生上课不用排坐,不背手,而是围着课桌团团坐,相互交谈,也没有“不许做小动作”的批评。因此,我时常发挥媒体音乐的功能,在课堂上放轻松的音乐,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无思想负担地学习,人人都能参与到课堂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我还时常借鉴以上小组形式的课堂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广泛交流和讨论。另外,师生间平等融洽的关系是制造轻松氛围的前提,让学生感到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是在共同学习。在课堂上,学生有时会再现一些奇特甚至有点荒诞的想法或回答,此时,教师应保护、鼓励学生这种创新意识,切不可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
三、激活学生,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吕叔湘先生说得好:“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们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这就要求教师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学生;在研究教材思路、教学思路的同时,还要研究学法思路;在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流程的同时,还要对自己施教的对象了如指掌。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正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其好奇心;要及时解开症结,指点迷津;要适时点拨,推动学生思维进程;要有效矫治思维盲点,纠正学生思维偏差。
(一)以课堂为“沙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思考,是正确解读作品的前提,也是当今学生十分缺乏的一种品质。文本的解读,应该有接受者能动的参与,通过讨论交流,把文字材料变成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变成充满哲理光辉的思辨材料。如阅读《凡卡》,读者会看到凡卡这个人物形象的可怜之处,但如果从更深的社会文化背景去思考,就会发现凡卡命运悲惨的深层原因,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思想感情。分析《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人们常常把他视为可有可无的多余人的代表,其实,在他身上多发现一点人性的东西,或许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些。
(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薄弱点。语文教学既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着想,也要着眼于实际,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考虑。进入小学高年级,由于练习考试往往更多的侧重于课外知识,所以学生常常产生“上语文课无用”的错误认识,因而,常常表现为不认真听课,不认真读课文,习惯于突击做练习。要彻底改变这一错误的认识,就必须从激活课堂教学入手,一方面从研究教材多元功能出发,发现教材的实用点实施教学;另一方面认真研究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薄弱点,因人施教,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用。
针对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的主观表述最为薄弱的特点,我在教王愿坚的《灯光》一课时,教学生抓住重点句段并做摘录笔记,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感受郝副营长的英雄形象,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由此可见,教师只有把“活”这把钥匙真正地交到学生的手里,才算完成了自己的职责。
语文学科是有灵魂、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科,因而语文教学也应该是灵活机智、丰富多彩的,不应是僵化保守、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做到这三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责任编辑:龙大为)
【关键词】朗读;激活;氛围;独立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清楚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语文对于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而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激发孩子身上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夸美纽斯),语文课堂教学引入创新机制,能有效地改变机械、沉闷的课堂气氛,激活课堂教学。教学中,老师们也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话语挂在嘴上,这些无疑都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让语文课堂“活”起来。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一、用朗读唤情感,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语文书中的每一篇课文可以说都是经过编写组精心挑选的,有描绘优美风景的,有赞颂人格高尚之美的,有反映动植物世界的,当然还有诗歌、故事等等,内涵丰富,体裁多样,既是学习教材,又是很好的人生教材。教师必须善于引导,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多方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语文这一广阔天地,学会品味美,领悟情,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在教北师大版第十册《用目光倾听》时,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带着学生走进了一个真诚的世界,并通过学生反复的读,领悟了目光倾听的意义:目光表达了心的真诚,人和人之间能真诚相待,彼此都能感受到温暖。从而用心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和其中蕴含的情。朗读是感受课文必不可少的一项训练,既是能力训练点,又具有教育功能。在课堂上,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读明理、明情,读的功能多,读的方法也多,默读、自由读、表演读、比赛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自然,读出意境,读出感情,体会语言的音韵美。朗读这些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会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
二、巧用多媒体,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鸟儿高飞,需要广阔高远的天空;让学生动起来,则需要自由宽松的氛围。有关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参与紧密相连。当学生的情绪处于一个积极振奋的状态时,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压抑,一个个奇思妙想才会如泉喷涌。电教媒体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合理巧妙地使用,就会将平面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可感的生活场景。据了解,美国的小学生上课不用排坐,不背手,而是围着课桌团团坐,相互交谈,也没有“不许做小动作”的批评。因此,我时常发挥媒体音乐的功能,在课堂上放轻松的音乐,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无思想负担地学习,人人都能参与到课堂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我还时常借鉴以上小组形式的课堂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广泛交流和讨论。另外,师生间平等融洽的关系是制造轻松氛围的前提,让学生感到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是在共同学习。在课堂上,学生有时会再现一些奇特甚至有点荒诞的想法或回答,此时,教师应保护、鼓励学生这种创新意识,切不可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
三、激活学生,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吕叔湘先生说得好:“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们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这就要求教师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学生;在研究教材思路、教学思路的同时,还要研究学法思路;在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流程的同时,还要对自己施教的对象了如指掌。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正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其好奇心;要及时解开症结,指点迷津;要适时点拨,推动学生思维进程;要有效矫治思维盲点,纠正学生思维偏差。
(一)以课堂为“沙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思考,是正确解读作品的前提,也是当今学生十分缺乏的一种品质。文本的解读,应该有接受者能动的参与,通过讨论交流,把文字材料变成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变成充满哲理光辉的思辨材料。如阅读《凡卡》,读者会看到凡卡这个人物形象的可怜之处,但如果从更深的社会文化背景去思考,就会发现凡卡命运悲惨的深层原因,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思想感情。分析《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人们常常把他视为可有可无的多余人的代表,其实,在他身上多发现一点人性的东西,或许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些。
(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薄弱点。语文教学既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着想,也要着眼于实际,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考虑。进入小学高年级,由于练习考试往往更多的侧重于课外知识,所以学生常常产生“上语文课无用”的错误认识,因而,常常表现为不认真听课,不认真读课文,习惯于突击做练习。要彻底改变这一错误的认识,就必须从激活课堂教学入手,一方面从研究教材多元功能出发,发现教材的实用点实施教学;另一方面认真研究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薄弱点,因人施教,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用。
针对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的主观表述最为薄弱的特点,我在教王愿坚的《灯光》一课时,教学生抓住重点句段并做摘录笔记,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感受郝副营长的英雄形象,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由此可见,教师只有把“活”这把钥匙真正地交到学生的手里,才算完成了自己的职责。
语文学科是有灵魂、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科,因而语文教学也应该是灵活机智、丰富多彩的,不应是僵化保守、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做到这三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责任编辑:龙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