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生花绘秋天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ong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规定:“要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悟,用心去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声和人性的真善美。”结合 “寻觅秋天的踪迹”这一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我精心组织了“妙笔生花绘秋天”读写活动。
   一、诵秋——觅得秋天文墨中
   秋天,自古以来便是文人雅士抒怀吟咏的对象。古诗词,用词典雅,语言凝练,意味深远,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才情。我发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 “秋之古诗词”。经过筛选后,我整理印发了下列诗词: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张籍的《秋思》,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幕遮》,白居易的《立秋日登乐游园》,杜牧的《山行》等。
   我让学生每天背诵一首诗,阅读背景、译文,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待全部诗词背诵完毕,我集中一节课进行古诗词大会。我利用学生小组凝聚力强的特点,展开小组竞赛,竞赛题目主要以整首诗和上下句背诵为主,辅之对诗句的理解。在小组PK的同时,我会随机点拨学生自学理解不到位的词句,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收获了古诗词知识。
   二、寻秋——一年一度秋风劲
   我让小组内各成员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写下自己对秋天的感悟。小组成员可以通过网络、书店等多种渠道,选出自己喜欢的有关秋天风物的画或照片;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次寻秋之旅,记录精彩瞬间。我让小组用PPT课件展示本小组捕捉与感悟到的“秋”。
   张靖晗的小组选择了秋天的植物,用相机拍摄了公园里的菊花,奶奶家的桂花,校园里的银杏。他们小组感悟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青春期的孩子对自然对人生有了一些思考,他们有着朴素而敏感的心灵。“寻秋之旅”活动让学生们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多种器官综合感触了“秋”的魅力。
   三、赞秋——便引诗情到碧霄
   为了让学生对“秋”有更理性的认识,我和学生一起阅读了郭小川的《秋歌》,英国济慈的《秋颂》,罗兰的《秋颂》,赵蓓的《迷人的秋色》,袁鹰的《枫叶如丹》等美文。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并写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很多学生尤其喜欢刘增山的《秋魂》。有人摘抄了这句话:“如果你种下的是莠子,秋天收获的定是一片杂草;如果你种下的是秕子,秋天收获的一定是糟糠;如果你什么也不種,秋天收获的则是一片空白。如果你种下的是葵花,秋天收获的是一片金黄;如果你种下的是甘蔗,秋天收获的定是蜜糖。”学生们感悟到“秋不仅是收获的季节,更是播种的季节;青春做伴好读书,应该在新学期砥砺前行。”
   学生们有了对“秋”的感知,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词、美文,在此基础上我让他们以“秋”为话题,抓住秋天的一处景或物进行写作,抒发情感。巩建宏同学“秋蝉的赞歌”选材新颖,立意深刻。他这样写道:“一只蝉独自趴在枝干上,不断地鸣叫着,虽然没有其他的蝉回应它,但它仍鸣叫着。”由这只秋天的孤蝉,巩建宏同学感悟到:“即便生活冷落了你,即便你的努力无人知晓,继续努力,不断奋斗,便会有独树一帜的才能,自己会在出奇的沉默中大放异彩。” 再如尚小艺同学由桂花被风雨打落却依然绽放,想到了妈妈对自己严厉的爱也如这风雨,而自己却不似桂花有情。
   在这次写作活动中,大多数同学描写事物都能抓住特征,多角度描绘。有不少同学懂得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作文立意较之前有很大提升。
   本次语文活动我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从单一走向多元,三大活动板块很好地搭建了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中先积累后表达,在语文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一、新教材修订注释之优  (一)表述更加精确  如《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课下注解为:“废,残废,伤残倒地。”而许慎《说文解字·广部》:“废,屋顿也。”可见“废”本义为房屋倒塌,引申之,则人因惊惧或伤痛倒地。新教材改为“倒下”是正确的。  (二)注释更加注重人文性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以乱易整,不武”,旧课本注释为:“用散乱代替整编,这是不武的。”新教材解释为:“用散乱代
期刊
【摘要】现代互联网,让青少年的成长条件已经发生了非常突出的变化,他们在使用互联网和互联网本身作为一种新的学习载体、文化的载体和社会媒体,或许对他们的认识能力、概念及认知,对青少年的发展理念,尤其是对小学高年级的课外阅读能力的发展影响。利用信息技术,利用理论研究和实践来对小学在校学生扩大课外阅读,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课外阅读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信息化教
期刊
现行统编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分教读和自读两类课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的做法是教读作为重点多讲一点,自读就少讲一点,差别就是所用时间的多少。  其实教读和自读两种课型的区分,是有讲究的。教读课主要教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而自读课,让学生自己读,把教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读课中,自己去体会。  统编版教材格外注重课外阅读延伸,这就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
期刊
古诗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实现古诗的审美化教学呢?可以从以下方面尝试。  一、通过读、唱,感知诗歌的音韵美,产生愉悦的审美心境  (一)在有章法的读中感知诗歌的音韵美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知识。比如,四言二顿,每顿两个音节;五言三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停顿知识之后,才能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  (二)在粤语朗读中感受
期刊
散文阅读既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需要让其“活”起来。  一、丰厚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让源头活起来  缺乏大量的阅读,阅读训练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阅读是个人化的行为,任何人替代不了其思考过程,读者与作者的心灵碰撞只能自己亲身参与完成。  朱永新说过:“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方能走出狭窄的精神洞穴,领略中华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提高和升华。那么,如何在群文阅读中践行生本理念呢?  一、选文  群文阅读的选文就是依据教学需要围绕一个议题或者多个议题选择的一组文本。我认为,选文除了要体现“新课标”要求、紧扣议题之外,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以学生的阅读视角为线索进行组合,要让学生有阅读的欲望。  其次,要尊
期刊
如今,我们倡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为国育才思想,可见“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首先,语文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用美育提升学生心灵,培养他们健康、崇高的审美力,为德育教育铸造一把打通心灵的钥匙。  德育教育是关乎心灵的教育。法国思想家布莱斯·帕斯卡在其《默想录》中这样表述:“心有自己的逻辑,而理智对此却一无所知。”
期刊
【摘要】激發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可以从借助教师语言艺术的感染;营造民主氛围来消除恐惧;想象中进行美的熏陶;肯定后体验成功的快乐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兴趣;语言艺术;民主;成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兴趣,便会主动去接触探究事物。而对于处于接受能力以及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兴趣的培养更是重要。那如何去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  
期刊
一、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材料多,信息量大,与传统的阅读文本相比,缺乏完整性和连续性,因此加大了阅读难度。  二、快速阅读过程中学生存在的困难  (一)阅读理解能力不足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常常存在时间不足现象,文本还没看完,时间已经过去一大半,导致内心着急,乱中出错。其主要原因是考生对文本内容或题目的问题理解不足。
期刊
【摘要】作文教学的理论可分为“道”与“术”两大指向。所谓“道”,是强调学生在思想、知识、阅历、语言能力等方面的长期积累;而“术”,则直接教给学生成文的可操作方法。在高考作文的教学环节中,其教学目标重要的不是“道”而是“术”,即尽快让学生掌握成文方法。  【关键词】高考作文;教学目标;“道”与“术”  一、作文教学的“道”:文学创作或文章理论  作文教学的理论很多,大致是围绕着“道”与“术”两个基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