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雨凉透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f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静静地坐在老屋那瘸了一条腿的小板凳上,不知道要想些什么。
  深浅不一的青苔,沿着铺在屋檐下的火砖的皮肤潮水般生长起来,踩在上面,柔软湿滑。院子里杂草灌木疯长着,几乎遮住了整个地面,让人无处下脚。“噼噼啪啪”,灰暗的瓦背隐隐作响,原来,外面下起了滂沱大雨。白色的蜘蛛网在屋子的半空中悬挂着,从客厅向两边的里屋一直蔓延过去。这是我父母70年代建造的老屋,100多平方米,锄头、铁铲、犁耙、木桶、扁担、畚箕、谷箩、桌椅、木条等胡乱堆放着,墙上的木勾挂着箩斗、背箕、镰刀,檩子上垂下的麻绳吊着格箩;客厅右侧的尽头是鸡屋,孤独地站立着,空荡荡的。
  多年以后,我还记得起这样的一个夏天:我的妻子小梅去世了,然后火化、做斋、下葬。在亲人和道工的指挥下,我忙成了木偶,却是那样的冷静,冷静得近乎残酷。极度悲痛之后,便是极度的茫然麻木,没了眼泪。我想着一些人和事,想得走神。灶膛里的火光映照着我的脸庞,满脸血红,两眼布满血丝,喉咙嘶哑,手脚和脸被烤得滚烫发红,背脊却冷飕飕的。
  那天,我咳嗽得非常厉害,上气不接下气,仿佛要窒息似的。
  小梅,其实我服侍你时已感冒咳嗽很多天,一直咬牙坚持着,我害怕你突然离开了我。实在熬不住,我晚上看了急诊,医生给我开药吊针,药水吊了一半,守在病床边的外家侄子阿银打电话来急切地说:“姑姑不行了!”我赶紧叫来护士拔下针头,顾不上按住针口,鲜血直流,拼命地向市人民医院惠民楼四楼飞奔过去。
  我还是来迟了,未能向你告别。你没了呼吸,眼睛紧闭,心电图变成了直线。我要求继续抢救,医生左右手各拿起一个像熨斗一样的仪器往你的胸口一放,你的上半身高高弹起,如此重复多次。最后,医生说:“我们已尽力了!”然后,护士拆下你身上的各种仪器,一张惨白色的床单从脚盖到了头。一股悲怆刹那间汇入胸腔,直冲大脑,我号啕大哭。
  对于你的离去,我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没想到这个时间来得这么快。你有太多的不舍,而我为你做的太少了!
  小梅,你还记得吗?
  1994年3月,我们经人介绍认识,8月底我到广州读书,期间我们除了见一次面再无联系。你给我留下的印象不好,我压根不想跟你进一步发展。11月某天,我突然收到你的来信,你在信中表达了爱慕之心,希望进一步发展感情。我去读书就是不想回廉江,一来我的感情曾受过伤害,二来我想到珠三角发展,但我不忍心直接拒绝你,怕伤害你,就礼貌地回信婉拒了。之后,你就源源不断地写信给我,慢慢地,我被你的诚心打动了。年底放假回去,我到长山医院找你。三伯说:“你的缘分到了,带她回来过年,你们结婚吧!”
  1997年5月31日儿子出生,我不知道怎样就当上了父亲。当时你妊娠时难产,前一天早上就破了羊水,胎儿脐带绕颈,你以为不行了。我手足无措,强自镇定说:“没事,会好的!”在郑医生、敏姐的帮助下,第二天中午12点多,你将儿子艰难地生了出来,经历了第一道鬼门关。
  1997年2月,学校建集资楼。我开始不敢报名,我那时的工资才700多元,而且你的单位效益不好,工资只能发两三成,也就是300多元,只能自找活路,农忙时还要帮父母干农活。我读大学时最后一个学年的学费2800元还是借的,哪有余钱建房?我决定放弃,但你坚持说父母已退休,总要回廉江,这个房一定要报名做,你设法筹款。到交首期那天,你东挪西借了8000元。后面几期款,都是在你的省吃俭用和东挪西借中才交清的。
  可恶的是,病魔悄悄地盯上了你。
  2001年春節过后,你感觉身体不舒服。4月17日,你到廉江人民医院检查,医生将你的左乳房奶头下面一个肿块取出切片化验,发现有癌细胞,要求你入院治疗。得知结果,你如遇晴天霹雳!我也不相信,年纪轻轻的你怎会得病?后来,你拿该肿块到湛江医学院附院、汕头大学附属医院、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化验,最后不得不接受现实:浸润性乳腺癌。你流着泪对父母说:“我不瞒你们了!”
  当时伤口未愈,还包着纱布,你就拖着病体去汕头催促兴弟跟女友登记结婚。我不理解你的做法,自己的身体都不要了却跑到千里之外的汕头多管闲事,我为此生气不理你。待我气消了,你跟我解释说:“兴弟一个人在外,将人生大事办了就心踏实,我不帮他谁帮他?”我惭愧不已,恨自己的武断自私,不理解你。
  5月1日,我筹钱将你送到廉江人民医院做手术,医生将左乳房全部切除。手术当天,我安慰你说:“没事,现在的医术高明,能治好你的病,一切会好的!护士给你做手术前准备。”我坐立不安,在手术室外等了漫长7个多小时。当医生告知手术成功时,我那颗悬在半空中的心才放了下来。
  我陪你到湛江农垦医院化疗。为了省钱和继续工作,你让医生开化疗药拿回本单位和廉江妇幼打。你总是担心钱的事,你那边父母大病小恙都要你管,我这头父母小孩的吃喝拉撒都要你理,父亲几乎年年要到医院报到。我安慰你说:“钱我会想办法解决的,你安心养好病就行!”病未愈,你又回来上班了,我劝你,你不听。你动情地说:“我不能倒下,我要尽我的责任。我的命是犁头命,不能闲着,闲着就生锈!”
  2004年初,癌细胞转移到你的脖子左侧淋巴结。4月16日,你入住湛江农垦医院治疗,之后是没完没了地化疗、放疗,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考验。你后来笑着对别人说:“我死过翻生,还有什么看不开?活一天赚一天!我想活着!活着就是胜利!”你是学医做妇产科的,很清楚自己的病情,但你一直顽强地和病魔做抗争。
  2008年夏天,你发现自己呼吸困难,气喘吁吁。到湛江附院住院后,发现癌细胞已转移到肺部,液体充满胸腔。抽水化疗后,你又瘦了一圈,但你很坚强,一声不吭。抽水时,医生说要忍住,不能咳嗽。她让你趴在椅背上不动,一块中间留着一个小孔的绿色手术布盖在你的背部,然后右手拿钳子夹着弯曲的大针头往标记的地方扎下去,小心转动几下,不一会儿,一股殷红的血水顺着针头和白色的导管流出。抽完后,医生将化疗药通过导管打进胸腔,之后,你瘫倒在床上。
  8月初,我决定暂缓进行第二次化疗,带你和儿子到广州、韶关、东莞走走,散散心,了却心愿,要不以后一家三口就没这个机会了,毕竟亏欠你的太多了。
  小梅,你还记得吗?因为结婚仓促而没有拍婚纱照,我答应你要补拍,你满心欢喜,泪光闪烁。我到处询问,决定去学校附近的越艺婚纱影楼拍。谁曾想,你的病越来越重,最后竟无法实现你的愿望。你清醒时对我说:“原谅我吧,我不能陪你继续走下去了。儿子还小,你要多疼他,我怕他没妈凄凉。我走后你找个老师吧,请她代我照顾你,这样我就死而无憾了。告诉爸妈我对不起他们,不能为他们尽孝了,我走后叫他们不要哭,不要伤心,要坚强地活下去!”
  当那首根纳季·谢列兹尼奥夫演唱的悠扬伤感悲壮的俄罗斯歌曲《多想活着》响起,重重地击打在我的心坎上:“你知道吗?多想活着,去观赏火红日出。活着,正是为了去爱,与你相伴的所有人。你知道吗?多想活着,黎明时分,与你一同醒来,调煮咖啡,世人尚在甜睡……你知道吗?多想活着,化作冬室里沉睡的樱桃,逢春重绽放,长成新生树。”
  小梅,我知道你很想活着,你也很努力很艰难地活着。活着,正是为了去爱。
  一觉醒来,小梅,我发现你不见了,你偷偷出门远行了吗?怎么不提前告诉我?你睡的位置,还残留着你的体温。
  这个早晨,没有人跟我一起去逛街买菜,准备三餐;这个早晨,没有人跟我一起去散步,看日出;这个早晨,没有人跟我一起去爬山,听山中鸟鸣。我帮不了你。我的一小口灶火,对于一生贫寒的人来说太渺小了。
  这个夏天,再也不属于我的小梅了。于是,我想起死于30多年前夏天的奶奶和九婶、20多年前夏天的爷爷和七伯及七伯母、10多年前冬天的英姑和姑爷,3年前夏天的九叔等,亲人们一个个衰老、凋零。我们在世的亲人越来越少,父辈那一茬就剩下二伯、五伯、三伯和三伯母、父母亲、满叔和满婶、十三叔和十三婶……
  隔着49年的人生距离,我感觉到父母孤独终老于夏天的透心寒冷,我束手无策。但,我得努力地为自己和他们活着。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知 止
其他文献
母亲去世几年了,每次夜里梦见母亲,伏案提笔,想写点什么,但却搁笔放下,对母亲的那种思念和想要说的千言万语,历历在目浮现的往事,不知从何下笔,又怕写不好,用什么样的语言词汇都不足以表达思念之情。  偶看董卿主持的《朗读者》,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使我潸然泪下,现场每个人都跟着斯琴高娃的情感进入了那个场景,主持人董卿失控到背对观众掩面哭泣,斯琴高娃朗读完,也流下了两行热泪。这是一篇我没有读
期刊
1987年,我4岁。  村里的“破五”戏是在村头桃树坡坡底的老戏台演的,晌午登台,初七晚上收箱。当晚,全庄出动了,包括拄拐子一摇一摆的和热怀里吃奶的。  “喝喊一声绑帐外,不由得豪杰泪下来。小唐儿被某把胆吓坏,马踏五营谁敢来。敬德擒某某不怪,某可恼瓦岗众英才。想当年一个一个受过某的恩和爱,到今儿委曲求全该不该?单通一死心还在,二十年报仇某再来。刀斧手押爷法场外,等一等小唐儿祭奠来。”突然,蹦出来一
期刊
江竹筠是众多中国革命烈士之一,然而她作为一名女英雄却又是被记忆最深的,人们亲切地称她江姐。  1939年,還不满20岁的江姐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5年,负责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推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1948年,江姐接任牺牲的丈夫,担任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不幸的是,就在这一年的6月14日,由于叛徒出卖,江姐被捕关押于重庆军统渣滓洞监狱。在狱中,江姐受尽了国民党特务的各种
期刊
家住滇东乌蒙山深处的小山村,父老乡亲有这样的顺口溜:“要过年,大花钱;过了年,就下田……”  一进腊月,家乡便忙开了,热闹起来了。上街卖年货的,肩背车拉,来回穿梭在山路上。村里杀年猪、刷墙壁、焐白酒、舂粑粑,一串串年事,也在父亲母亲们的吆喝与操劳中,不折不扣地落在实处。假若哪家做的有一点瑕疵,有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大家也会伸出热情的双手拉一把,笑眯眯地说:“你家没的,我家有,拿了去吃就行了。”抑或说
期刊
当年,乡中学离家20多里,我们寄宿就读。  学生灶一顿饭七分钱,一口直径两米五的大铁锅煮饭,饭是开水煮面条,只调盐,不炝油,不放菜,不调醋,喂猪似的弄一大锅。炊事员姓徐,外号叫扎耳子,肥头矮身,肚子滚圆,说话时小眼睛眨动,耳朵有节奏地跳动。扎耳子是老光棍,喜欢喝点小酒,脸酡红,走路踉跄,饭做得一塌糊涂。  下课,打饭的场景铭刻于心。“当当,当……”铃声响起,饿得前胸贴后背的我们一窝蜂冲挤出教室,校
期刊
菊喜欢下午耗在藤妹妹的小店里。  “说说吧,你曾经对哪位帅哥动过心?”藤妹妹的语音自带一分温婉,让菊在她的微微一笑中缴械投降。外面下着细雨,客人们更乐意待在她的店中,懒得出门,也没有人来打扰二人的交谈。  “茶水再倒一大杯候着!我说了哟!”菊笑着说道。  他给我的最初印象:我念初二时,下午第一节,他穿着一件绿色军上衣,气喘吁吁地出现在同学们面前。我很奇怪:怎么他总穿这么一件衣服?问了其他同学,才了
期刊
看完《随园食单》,感觉体验了一场中国式厨房的四重奏。眼、鼻、口、耳不自觉地跟着起承转合。合上书,竟嘘了一口气。好像刚才翻书时耳边响的锅碗瓢盆乒乒乓乓的声音,食物蒸煮炸烹嗞嗞啦啦的声音一并收进去了。心中感叹:我们中国人就是这样吃的啊!  袁枚是清朝乾隆时期的大文人,花了四十年时间写了这本食单,有些菜肴至今仍出现在国宴和寻常人家的餐桌上。杭州的G20峰会里几道国菜如西湖鱼圆、蜜汁火方就出自这本食单。为
期刊
小时候家里穷,三荒季节常常闹得上餐不接下餐,哪还有条件奢望穿得好,因而,小孩们掰着手指盼过年,盼父母给自己做上新衣裳,盼穿着新衣裳去外婆家拜年,从外婆、舅妈那里领到红纸包。  新春里孩子们会天天穿着新衣裳,放鞭炮、捉迷藏,与表兄妹们一起追逐嬉闹、跌打滚爬,累了饿了就分吃口袋里的糖果,常常乐得不知回家。新衣裳不仅脏得快,也破得快,但就是不愿意脱下来换洗。直到母亲说快要开学了,要穿着新衣裳去上学时,才
期刊
我的家乡在秦岭南坡,嘉陵江畔的半山腰,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植物生长茂盛,生物种类繁多,这就给马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因此,这里的马蜂特别多。  第一次被马蜂蜇,是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天上午,我像往常一样放学回家,在大路的拐弯处,看见几个五年级的学生拿着石块向核桃树空隙中扔去,便好奇地跟了上去,想看看他们打什么。没想到,刚往前走了几步,一个圆圆的东西就落在了眼前,大孩子们都喊叫
期刊
人到中年,总爱回忆。  1983年,有三件大事:一是分田到户,告别了“大锅饭”,村庄喜气洋洋;二是我跳出了“农门”——考上昆明师范,全家欢天喜地;三是有了自己的假期——前几年假期可是要到生产队干活挣工分的。下户分到三头黄牛和一头水牛,假期便由我放牧,一边放牛,一边读书。  我15岁,个头瘦小。森林茂密,高山连绵,独自上山可是要胆子的呀!吃过午饭,我带着一块塑料布以防下雨,怀着兴奋出门。“事非经历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