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教师是教育领域里一个特殊的群体,面对低幼的未成年人,提升幼师的师德修养不仅是当代社会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幼师本身塑造社会形象,提高社会地位的必经之路。而教师如果拥有发自内心的职业幸福感,将是一切良好师德的源泉!
一、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来源
如果说幼儿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幸福的职业,那么在一个人具备正确的职业幸福观的前提下,幸福是需要自身去感悟、去体会和创造的。
(一)“孩子王”就是一种幸福的职业
幸福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一种善待自己的普遍原则,幸福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作为一名幼师,在职业中你的心灵是否稳定、和谐而又自由愉悦,这取决于你是否持有正确的幸福观。
著名教育家朱永说:“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当家长亲手把一个稚嫩的孩子交到你的手里时,你接过的是一匹洁白无暇的绸缎、一块纯洁的碧玉,你是画师、是琢玉人。孩子们的成长就是一个美好人性与美好人格的锻造过程,是一种最纯洁最简单的心灵塑造的美好旅程,而幼师就是这美好旅程中幸福的导游。当我们与天真烂漫、朝气蓬勃、活泼可爱的孩子在一起时,我们的心灵自然而然地就会被洗涤、感染和熏陶,孩子们的纯净就像清晨的阳光、雨后的彩虹,可以扫去我们的烦恼、忧愁甚至名利,让我们的人性也能最大程度地回归单纯与明净。也许就因为做了一辈子的“孩子王”,我们的青春才变得更加长久,即使容颜老去,我们还能始终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这是世界上任何金钱都买不来的财富,因为这一点,幼儿教师就是一种幸福的职业。
(二)在与孩子共成长中自我生命境界的提升
有人说快乐有三个等级:初级的饱、暖、物、欲;中级的琴棋书画、游走天下;高级的付出与奉献,让他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快乐。晋代诗人陶渊明有名句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论语》中孔子也这样自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儒家价值追求,更突出“人格上的成功”,追求自我超越、安贫乐道、俯仰合一的境界,以求得一种“内心的和谐”,获得 “文化生命力”。在幼儿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恰好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这种精神追求。在日复一日的辛勤劳动中,体察和缔造了鲜活幼小生命的成长与进步,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性、目的性、实践性和超越性都得以一步步实现,唤醒是教师对自我生命境界的认知意识,这种境界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最为根本的精神修养,是一种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三)和谐的关系是一种幸福的人生
由于幼儿教育工作对象的特殊性,教师与家长甚至与社会环境建立和谐共进的关系,是教育工作密不可分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家长感受到教师对教育的责任和对自己孩子喜爱时,就会产生信任,愿意与教师沟通和配合,从而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随着幼儿在园时间的推移,这种伙伴关系必将良性进步,对教师的工作行为也由信任慢慢上升为尊重甚至敬重,从而形成一座支持的情感桥梁,家长团也能是教师工作的无限动力和坚强后盾。当孩子们把你当亲人、家长们把你当朋友时,幼儿教师的工作就是幸福的事业!
二、在感悟幸福中修身立德
首先,在创造性的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庄子说“顺性达情——教有法而无定法。”教师的劳动本身是一种艺术性的创造劳动。抱着不变的教材和前辈的经验结论来追求预定的结果,只能算一个教育机器,而一个好的教师,则能够注重在教育过程中自我探索和再创新。幼儿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一群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生长环境、教育环境以及父母的学识修養、教育方式等千差万别,老师们要做的是一项培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工程,幼儿教师则是这项工程中的先行军。当一个教师在实施教育行为时,老师就会反思,在反思中与书籍、与同事、与专家、与自我保持对话,洞察与反省自己对教材以及对前人经验结论的理解和做法,从而不断地修正,教学行为因此而得到不断的调整和再创造,以至达到最合适的效果。这样的教师,她的工作就具有创造性,能够不断地超越自我,并在这不断的自我超越和技能升华中真正地体会到教师职业的愉悦,享受到教育职业的幸福。
其次,在感悟幸福中营造一种乐教与乐学的职业境界。教育的过程本应该是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一群纯洁天真的孩子,他们以仰望的信任与老师相视,教师就要有宽容、信任、理解和等待的情怀,就如蒙台梭利所倡导的“作为老师,最伟大的事情就是能够在观察孩子的行为中发现真理,想要达到这种目标和高度,老师就必须学会谦虚、自我克制和耐心。”达到这种境界就能使教师体验到三种快乐:一是自己生命智慧得以延续之乐;二是学生认同之乐;三是自我完善之乐。在我国从孔子起,“乐学”便是教育家所倡导的治学精神,到了现代,世界各国的教育家又都在寻求一种能让孩子们都主动学习、愉快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快乐的教育法让孩子沐浴在纯净舒适的阳光中,让他们成为自己行为的主人。教学是教与学的互相作用,“愉快教育”是“乐教”与“乐学”的有机结合,而教师的“乐教”更是有效实施“乐学”的前提。老师们只有在感悟幸福中用创造的态度对待教育,才能营造出“乐教”与“乐学”的职业境界。
最后,在学习中让教育成为生命中永恒的伴侣。对于多数现代人来说,职业是一种伴随终生的生活内容,一种与生命相伴的人生体验,职业幸福是一种生存状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持有一份热爱,那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当教师把职业角色纳入自己的生命体验时,教育就成了生活享受,而不是谋生的手段。这时候,教师就会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或者说一种精神境界来追求,就会积极主动地去热爱学生、去钻研教育教学技能、去创造教育成果,以至去完善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有人说,幼儿园老师是一份爱的职业,这其实是一个对幼儿教师师德修养的最本质的概括。有幸福的地方必定有爱,我们在付出对孩子的爱中享受孩子与家长、社会回馈的爱,在爱意氛围的滋养中完善自己美好的人生。给人以爱者最幸福,爱已、爱生、爱国、爱家、爱业,爱能给人以更高层次的人格修养与生命境界。
一、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来源
如果说幼儿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幸福的职业,那么在一个人具备正确的职业幸福观的前提下,幸福是需要自身去感悟、去体会和创造的。
(一)“孩子王”就是一种幸福的职业
幸福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一种善待自己的普遍原则,幸福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作为一名幼师,在职业中你的心灵是否稳定、和谐而又自由愉悦,这取决于你是否持有正确的幸福观。
著名教育家朱永说:“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当家长亲手把一个稚嫩的孩子交到你的手里时,你接过的是一匹洁白无暇的绸缎、一块纯洁的碧玉,你是画师、是琢玉人。孩子们的成长就是一个美好人性与美好人格的锻造过程,是一种最纯洁最简单的心灵塑造的美好旅程,而幼师就是这美好旅程中幸福的导游。当我们与天真烂漫、朝气蓬勃、活泼可爱的孩子在一起时,我们的心灵自然而然地就会被洗涤、感染和熏陶,孩子们的纯净就像清晨的阳光、雨后的彩虹,可以扫去我们的烦恼、忧愁甚至名利,让我们的人性也能最大程度地回归单纯与明净。也许就因为做了一辈子的“孩子王”,我们的青春才变得更加长久,即使容颜老去,我们还能始终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这是世界上任何金钱都买不来的财富,因为这一点,幼儿教师就是一种幸福的职业。
(二)在与孩子共成长中自我生命境界的提升
有人说快乐有三个等级:初级的饱、暖、物、欲;中级的琴棋书画、游走天下;高级的付出与奉献,让他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快乐。晋代诗人陶渊明有名句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论语》中孔子也这样自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儒家价值追求,更突出“人格上的成功”,追求自我超越、安贫乐道、俯仰合一的境界,以求得一种“内心的和谐”,获得 “文化生命力”。在幼儿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恰好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这种精神追求。在日复一日的辛勤劳动中,体察和缔造了鲜活幼小生命的成长与进步,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性、目的性、实践性和超越性都得以一步步实现,唤醒是教师对自我生命境界的认知意识,这种境界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最为根本的精神修养,是一种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三)和谐的关系是一种幸福的人生
由于幼儿教育工作对象的特殊性,教师与家长甚至与社会环境建立和谐共进的关系,是教育工作密不可分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家长感受到教师对教育的责任和对自己孩子喜爱时,就会产生信任,愿意与教师沟通和配合,从而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随着幼儿在园时间的推移,这种伙伴关系必将良性进步,对教师的工作行为也由信任慢慢上升为尊重甚至敬重,从而形成一座支持的情感桥梁,家长团也能是教师工作的无限动力和坚强后盾。当孩子们把你当亲人、家长们把你当朋友时,幼儿教师的工作就是幸福的事业!
二、在感悟幸福中修身立德
首先,在创造性的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庄子说“顺性达情——教有法而无定法。”教师的劳动本身是一种艺术性的创造劳动。抱着不变的教材和前辈的经验结论来追求预定的结果,只能算一个教育机器,而一个好的教师,则能够注重在教育过程中自我探索和再创新。幼儿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一群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生长环境、教育环境以及父母的学识修養、教育方式等千差万别,老师们要做的是一项培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工程,幼儿教师则是这项工程中的先行军。当一个教师在实施教育行为时,老师就会反思,在反思中与书籍、与同事、与专家、与自我保持对话,洞察与反省自己对教材以及对前人经验结论的理解和做法,从而不断地修正,教学行为因此而得到不断的调整和再创造,以至达到最合适的效果。这样的教师,她的工作就具有创造性,能够不断地超越自我,并在这不断的自我超越和技能升华中真正地体会到教师职业的愉悦,享受到教育职业的幸福。
其次,在感悟幸福中营造一种乐教与乐学的职业境界。教育的过程本应该是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一群纯洁天真的孩子,他们以仰望的信任与老师相视,教师就要有宽容、信任、理解和等待的情怀,就如蒙台梭利所倡导的“作为老师,最伟大的事情就是能够在观察孩子的行为中发现真理,想要达到这种目标和高度,老师就必须学会谦虚、自我克制和耐心。”达到这种境界就能使教师体验到三种快乐:一是自己生命智慧得以延续之乐;二是学生认同之乐;三是自我完善之乐。在我国从孔子起,“乐学”便是教育家所倡导的治学精神,到了现代,世界各国的教育家又都在寻求一种能让孩子们都主动学习、愉快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快乐的教育法让孩子沐浴在纯净舒适的阳光中,让他们成为自己行为的主人。教学是教与学的互相作用,“愉快教育”是“乐教”与“乐学”的有机结合,而教师的“乐教”更是有效实施“乐学”的前提。老师们只有在感悟幸福中用创造的态度对待教育,才能营造出“乐教”与“乐学”的职业境界。
最后,在学习中让教育成为生命中永恒的伴侣。对于多数现代人来说,职业是一种伴随终生的生活内容,一种与生命相伴的人生体验,职业幸福是一种生存状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持有一份热爱,那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当教师把职业角色纳入自己的生命体验时,教育就成了生活享受,而不是谋生的手段。这时候,教师就会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或者说一种精神境界来追求,就会积极主动地去热爱学生、去钻研教育教学技能、去创造教育成果,以至去完善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有人说,幼儿园老师是一份爱的职业,这其实是一个对幼儿教师师德修养的最本质的概括。有幸福的地方必定有爱,我们在付出对孩子的爱中享受孩子与家长、社会回馈的爱,在爱意氛围的滋养中完善自己美好的人生。给人以爱者最幸福,爱已、爱生、爱国、爱家、爱业,爱能给人以更高层次的人格修养与生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