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情绪稳定积极,乐观向上,能使人对生活、学习、工作充满热情,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不良情绪则消极落后,萎靡颓废,使人对生活、学习、工作缺乏激情,也影响到个人的人际关系。不良情绪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要十分重视对小学生的情绪教育。如今有不少学生,由于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些消极因素影响,而产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家庭,危害社会。因此,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保护和教育未成年人时间紧迫,任务重大。作为小学教师,我们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还应当成为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以下是笔者在新课程改革中承担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所积累的一点心得和体会。
一、善于观察,发现不良情绪及时疏导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在对学生不良情绪的疏导方面,一定要进入学生内心世界,了解学生心理需要,在理解沟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自我,鼓励他们完善自我,不断形成良好情绪。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及时从细微处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及时分析,及时找出对策,及时引导。对那些存在各种不同缺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应多关心,多重视。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这样的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非常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教育学生、开导学生、鼓舞学生,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如:笔者班上有位学生叫小明,平时有小偷小摸的习惯,常爱拿同学的铅笔、橡皮擦之类的小东西。我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先从正面讲道理,对他进行了批评,又找他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心平气和的谈话,通过谈话,加上平时对他的了解,我终于弄清了因由。原来,小明他家境贫困,就连学习上所需的文具也很拮据,在不得以的情况下才会有这种行为,并非出自内心。针对这一原因,我首先在班内反复教育学生要洁身自爱,然后又分析了他这种行为所带来的恶劣后果,耐心地教育他偷东西是一种极危险的行为,会让他不自觉地走上犯罪的道路。之后我组织全班同学用实际行动,以各种方式帮助这位生活上有困难的小明同学。此事过去之后,我平时也有意识地多关心他、多开导他,还告诉他有困难可以找老师、同学们商量,老师和同学们会帮助他的,不能再有那些坏习惯,那样会误了自己的一生……经过我一番循循善诱的教导,小明同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彻大悟,流着泪说会彻底改正。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小明用行动证明他已经在改正自己的缺点,他已慢慢变成了听话懂事、品学兼优的学生。看着有不良行为、不正常情绪的学生慢慢地走上健康、快乐的道路上来,作为教育者的我感到万分欣慰。
在对学生不良情绪进行疏导时,教师要放得下架子,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气氛,以良师益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你是他的朋友,这样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养成良好的情绪。
二、在各学科教学、各项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家徐特立说过:“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家杜威说过:“没有离开智育的德育,也没有离开德育的智育。”这些名言都告诉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教给方法,提高学生对情绪的识别和控制能力,这是一个教育者所应尽的义务。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如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既鼓励同学们独立思考,也组织同学们集体讨论。在识字、朗读、回答问题时,采用比赛的方式,使课堂上始终充溢着热烈融洽、积极奋进的气氛。对认真学习,进步显著的同学,采取奖红旗,发红星等方式,培养学生带着微笑看世界的心理品质,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课文都歌頌了一些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和行为。例如,在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克服嫉妒心理,与同学和睦相处;学习《蓝树叶》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知道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不要小气;学习《董存瑞》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懂得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在课堂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固然重要,课后适时的、恰到好处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久前,笔者发现班上有一股非常不好的风气:有的同学在学校吃课间餐时,把学校分发的馒头、白粥等原封不动地倒掉,跟着从书包里拿出牛奶、汉堡包……甚至有同学还很豪气地拿钱去学校小卖部买来一大堆零食,请同学们吃。我问同学们为什么不吃学校的课间餐还要倒掉,同学们的回答让我十分震惊:“这也能吃吗?平时我在家里吃的比这好多了。”“这是农民工才吃的东西。”……我听完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们还是小学生,就学会奢侈浪费、贪图享受了,如果这风气不及时引导纠正,慢慢会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不健康,养成拈轻怕重,挑肥拣瘦,好吃懒做等坏习惯。我深知这事情的严重性,于是就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同学们回家自己去做一次饭,并把做饭的经过作为一次小作文写出来。同学们都认真地完成了我布置的作业,也把做饭的过程写成了作文交了上来。从交给我的作文中我得知他们回家的确是做了一次饭,可是不是忘放油,就是忘放盐,不是削伤了手,就是烫到了手,总的来说是手脚大乱,叫苦连天。我马上适时地开一次以珍惜粮食为主题的班会,班会中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让他们理解粮食的重要性。还播放了非洲的小孩子们因食不果腹而瘦骨嶙峋的图片,使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粮食的可贵,从而引申教育要珍惜粮食,节约朴实,刻苦耐劳。这时我看到同学们脸上都露出了羞愧的表情。
三、学校和家庭建立沟通的桥梁
良好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电话联系等与家长配合,请家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不提供高压或放纵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心理起到促进作用。对孩子的教育不仅需要学校,也需要家庭。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配合,才能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帮助儿童的最佳途径就是父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孩子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而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影响又是时刻存在的,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起着耳闻目睹的直接影响。所以老师和家长的联系就成为了孩子德育特别是心理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笔者班上有个学生叫清清,长得漂亮,性格文静,成绩很好,但近来我发现她上课不专心,心情忧郁,成绩退步较快。于是我就找到她谈话,通过谈话我了解到,原来让她烦恼的事情是她妈妈不顾及她的感受,总爱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她,还总是拿她和邻家的孩子比较,说她这里不如别人,那里不如别人,所以每当周末总是会让她去补习这补习那的,时间总是排得满满的,自己一点自由时间也没有……我听完后觉得很有必要去她家做一次家访。于是就到她家找到了她的妈妈,告诉她清清已经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了,不应过高地要求孩子,更不能去做打击孩子自信心、自尊心的事情。毕竟小孩子自控能力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差,如果过度的高压会令孩子对学习、对家庭产生抵触的情绪,那么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就会走向不健康的境况。清清妈妈听完我的一番分析后,她深感懊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保证会改正自己对孩子的做法。从那以后,笑容又在清清的脸上出现了,那个快乐、向上的清清又回来了。
通过上述的例子,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是了解学生、教育学生必要的桥梁。学校与家庭的有效结合能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积极的环境,从而更加完善我们的教育。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从容应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挫折,能勇敢地面对压力和困难。社会、学校、家庭都要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形成积极、乐观、健康的情绪。
一、善于观察,发现不良情绪及时疏导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在对学生不良情绪的疏导方面,一定要进入学生内心世界,了解学生心理需要,在理解沟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自我,鼓励他们完善自我,不断形成良好情绪。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及时从细微处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及时分析,及时找出对策,及时引导。对那些存在各种不同缺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应多关心,多重视。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这样的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非常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教育学生、开导学生、鼓舞学生,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如:笔者班上有位学生叫小明,平时有小偷小摸的习惯,常爱拿同学的铅笔、橡皮擦之类的小东西。我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先从正面讲道理,对他进行了批评,又找他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心平气和的谈话,通过谈话,加上平时对他的了解,我终于弄清了因由。原来,小明他家境贫困,就连学习上所需的文具也很拮据,在不得以的情况下才会有这种行为,并非出自内心。针对这一原因,我首先在班内反复教育学生要洁身自爱,然后又分析了他这种行为所带来的恶劣后果,耐心地教育他偷东西是一种极危险的行为,会让他不自觉地走上犯罪的道路。之后我组织全班同学用实际行动,以各种方式帮助这位生活上有困难的小明同学。此事过去之后,我平时也有意识地多关心他、多开导他,还告诉他有困难可以找老师、同学们商量,老师和同学们会帮助他的,不能再有那些坏习惯,那样会误了自己的一生……经过我一番循循善诱的教导,小明同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彻大悟,流着泪说会彻底改正。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小明用行动证明他已经在改正自己的缺点,他已慢慢变成了听话懂事、品学兼优的学生。看着有不良行为、不正常情绪的学生慢慢地走上健康、快乐的道路上来,作为教育者的我感到万分欣慰。
在对学生不良情绪进行疏导时,教师要放得下架子,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气氛,以良师益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你是他的朋友,这样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养成良好的情绪。
二、在各学科教学、各项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家徐特立说过:“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家杜威说过:“没有离开智育的德育,也没有离开德育的智育。”这些名言都告诉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教给方法,提高学生对情绪的识别和控制能力,这是一个教育者所应尽的义务。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如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既鼓励同学们独立思考,也组织同学们集体讨论。在识字、朗读、回答问题时,采用比赛的方式,使课堂上始终充溢着热烈融洽、积极奋进的气氛。对认真学习,进步显著的同学,采取奖红旗,发红星等方式,培养学生带着微笑看世界的心理品质,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课文都歌頌了一些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和行为。例如,在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克服嫉妒心理,与同学和睦相处;学习《蓝树叶》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知道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不要小气;学习《董存瑞》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懂得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在课堂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固然重要,课后适时的、恰到好处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久前,笔者发现班上有一股非常不好的风气:有的同学在学校吃课间餐时,把学校分发的馒头、白粥等原封不动地倒掉,跟着从书包里拿出牛奶、汉堡包……甚至有同学还很豪气地拿钱去学校小卖部买来一大堆零食,请同学们吃。我问同学们为什么不吃学校的课间餐还要倒掉,同学们的回答让我十分震惊:“这也能吃吗?平时我在家里吃的比这好多了。”“这是农民工才吃的东西。”……我听完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们还是小学生,就学会奢侈浪费、贪图享受了,如果这风气不及时引导纠正,慢慢会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不健康,养成拈轻怕重,挑肥拣瘦,好吃懒做等坏习惯。我深知这事情的严重性,于是就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同学们回家自己去做一次饭,并把做饭的经过作为一次小作文写出来。同学们都认真地完成了我布置的作业,也把做饭的过程写成了作文交了上来。从交给我的作文中我得知他们回家的确是做了一次饭,可是不是忘放油,就是忘放盐,不是削伤了手,就是烫到了手,总的来说是手脚大乱,叫苦连天。我马上适时地开一次以珍惜粮食为主题的班会,班会中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让他们理解粮食的重要性。还播放了非洲的小孩子们因食不果腹而瘦骨嶙峋的图片,使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粮食的可贵,从而引申教育要珍惜粮食,节约朴实,刻苦耐劳。这时我看到同学们脸上都露出了羞愧的表情。
三、学校和家庭建立沟通的桥梁
良好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电话联系等与家长配合,请家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不提供高压或放纵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心理起到促进作用。对孩子的教育不仅需要学校,也需要家庭。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配合,才能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帮助儿童的最佳途径就是父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孩子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而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影响又是时刻存在的,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起着耳闻目睹的直接影响。所以老师和家长的联系就成为了孩子德育特别是心理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笔者班上有个学生叫清清,长得漂亮,性格文静,成绩很好,但近来我发现她上课不专心,心情忧郁,成绩退步较快。于是我就找到她谈话,通过谈话我了解到,原来让她烦恼的事情是她妈妈不顾及她的感受,总爱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她,还总是拿她和邻家的孩子比较,说她这里不如别人,那里不如别人,所以每当周末总是会让她去补习这补习那的,时间总是排得满满的,自己一点自由时间也没有……我听完后觉得很有必要去她家做一次家访。于是就到她家找到了她的妈妈,告诉她清清已经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了,不应过高地要求孩子,更不能去做打击孩子自信心、自尊心的事情。毕竟小孩子自控能力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差,如果过度的高压会令孩子对学习、对家庭产生抵触的情绪,那么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就会走向不健康的境况。清清妈妈听完我的一番分析后,她深感懊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保证会改正自己对孩子的做法。从那以后,笑容又在清清的脸上出现了,那个快乐、向上的清清又回来了。
通过上述的例子,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是了解学生、教育学生必要的桥梁。学校与家庭的有效结合能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积极的环境,从而更加完善我们的教育。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从容应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挫折,能勇敢地面对压力和困难。社会、学校、家庭都要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形成积极、乐观、健康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