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内部世界视角下的语言产生过程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ngfei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的产生是必然的,其根本动力是人类内部世界的内容有强烈的表达的需要。语音不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而是在人类迫切需要表达内部世界内容的强烈愿望刺激下、通过艰苦的锻炼和努力逐步产生的。意识焦点的融合作用,为本来并无天然联系的内部世界的内容和语音形式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并为其进一步的系统化和理论化提供了可能性。而语言产生过程中的形式与内容不平衡,则为其它领域内的关于语言的研究留下了广泛的空间。
  关键词:内部世界 层级体系 意识焦点 融合作用 1:1对应的原则
  中图分类号:H08文献标识码:A
  
  一 强大的内部动力呼唤语言的产生
  强大的内部动力,是指人类表达自己内部世界内容的强烈愿望。
  首先,人类面对的世界是一个客观世界、物质世界,我们把它称为外部世界。与之相对应,人类通过手、口、眼、鼻、耳五种介质,把物质世界内化,在大脑里建立起来了一个与外部世界在内容上虽然无法完全等同,却“无限逼近”的外部世界B。这个外部世界B作为输入的信息,反映到大脑的中枢神经,建立了与此相关的思维评价部分。这时,外部世界B部分+思维评价部分,就建立起了人类完善的内部世界。“人的内部世界是什么?这就是人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与意识器官所意识到的全部有关主体与客体的内容。”
  其次,人类建立起来的内部世界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一方面,通过介质内化的外部世界B部分内容在不断增多和丰富;另一方面,处理这些不断增加的信息量的思维评价部分,内容也在不断地增多和丰富。最终,这两部分内容分别的增加和融合共同促进了整体上内部世界内容的增加。人类内部世界内容的增加过程是十分漫长的,但是这个过程是不断延续、从不间断的。这个过程的结果是人类内部世界不断膨胀,外部世界B的精确程度不断提高,最终产生了强烈的、急切需要表达的愿望。因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说人类“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
  人类这种强大的表达愿望的产生,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漫长的、人脑从低级到高级的发育和完善的过程,是一个从原始人类到现代人类渐渐过渡的过程。这个表达愿望的产生,根本原因是由于人脑具有高级的处理外来信息的功能,例如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等特殊能力。人类大脑的这些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他们可以随时对储存在外部世界B里面的材料进行加工,实时场景也可以很容易地激活和唤醒储存在外部世界B里的材料,进行二次和多次加工。一方面,外部世界B的内容不断丰富,这种丰富使思维评价部分的内容更加成熟和完善;另一方面,思维评价部分的成熟和完善使人类本身产生更为迫切的追寻外部信息的要求,外部世界B的内容就越来越丰富。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重要的是,这种相互促进的结果就是共同使得人类内部世界不断发展,到达了非要找到一个途径表达出来的时候了。这样,丰富内容的强烈表达需求与没有恰当的表达形式就构成了一组矛盾。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内部世界的完善,提出了表达这些内容的强烈愿望,这是语言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因此我们说,语言的产生是具有必然性的,是不以个别原因而转变的,是人类内部世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必然结果。它不是历史的偶然产物,也不是个别人的偶然贡献。
  二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语言形式
  在内部世界的内容迫切需要表达的动力驱使下,人类的任务就是寻找合适的表达形式了。这种表达形式的产生过程,就是语言的产生过程。语言可以分为广义的语言和狭义的语言。广义的语言包括行为、表情、身势、声音和手势等。狭义的语言通常主要指的就是语音。
  最初,人类受到生理器官不发达的局限,只能够发出极为简单的音。例如,婴幼儿的发音早期都是发出舌位、唇形、开口度居于口腔中间位置的容易发出的音如a、o、e等单元音,而并不发出对发音要求困难的音,如摩擦音、擦音j、k、f,和复元音、复辅音等。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复杂和高级,特别是直立行走以后,发音器官被改造,具备了发较为复杂的音的能力。语音主要通过音色表达不同的意义。以国际音标为准,现在的人类发音器官可以发出的音大概有近200个。以这些有限的音色作为底层,再通过组合和替换的方式,就可以构成数目众多的音了。这个环节把有限数量的音,通过组合替换而变成数量庞大的音节,音节又可以组合和替换,表达的意思之丰富就足可以让人类从容表达自己的思维状况。这种层级体系为表达内部世界的丰富内容提供了可能性。
  需要强调的是,语音不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而是在人类迫切需要表达内部世界内容的强烈愿望刺激下,通过艰苦的锻炼和努力逐步产生的。人类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发音器官,使之能够发出复杂的音。例如,婴幼儿早期的发音锻炼都是为了使得发音器官成熟到与表达意图相适合的最终目标。在整个人类史上,公认的这个环节是由劳动来完成的。劳动,和其它自然界的实践活动,是这里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劳动,人类最终达到了强化发音器官、发较复杂音的目的。语言形式就这样在人类表达的强烈愿望下被找到了。
  三 只有人类的大脑才可能对语言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构建
  整个世界对人类来讲分为两个,即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外部世界即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由两大部分组成,我们把它们叫做外部世界A和外部世界B。外部世界A指的是客观存在着但没有被人类内化的一部分;外部世界B指的是客观存在着、能够被人类内化的一部分。
  当内部世界由混沌变成了有“映像”的内部世界时,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内部世界。这时,人脑承担了最重要的角色:在这一部分“映像”的基础上,进行加工与改造等信号的处理程序,形成与“映像内容”对应的认知部分。当映像部分和与之对应的认知部分都初步建立起来并毫不犹豫地融合起来的时候,我们说,特定主体的内部世界真正形成了。然而,内部世界的思维运作方法和意识焦点的运作形式密切相关。
  首先,人类大脑在处理内部世界信息的方式是独特的,这里就要提到意识焦点的问题。
  通过五种介质内化后的材料储存在人脑中,而这些材料就是通过意识焦点的形式被灵活运用着。意识焦点存在于人的内部世界中,它好像一束探照灯的光束,照亮内部世界的某一点,这一点就生动活泼立体化地将该点上承载的影像与对应的思维评价等所有信息都反映到人脑的处理终端去。这个焦点不断地在内部世界中改换着位置;不同的影像与思维评价等融合体就被不断地反映到人脑的处理终端去——如果我们将这个焦点定过的位置点连接起来,这条轨迹就是我们在内部世界中游走的轨迹。同时,意识焦点上承载的内容,就自然无缝地融合在一起。某一点一旦被唤醒,就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被唤醒,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多角度的被唤醒。例如,实时场景中,看到一块饼干,就会唤醒内部世界储存着的从前吃过这块饼干的色、香、味(影像)和好吃、不好吃的记忆(思维评价),还可以唤醒当时这块饼干出现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更多信息,可以更远地扩展开去,激活更多的内部世界当时存储的全部信息。在这些信息中,彼此之间的内容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由于出现在当时的同一场景中,就被意识焦点融合在了一起,进而产生了一定的联系。意识焦点是人脑处理内部世界信息使用的方式,它是人脑具有高级信息处理能力的集中体现。对它的恰当阐释,是回答为什么只有人类才可能对语言产生的内容与形式最合理地结合起来,和为什么能完美地结合起来的原因。
  其次,在对意识焦点的存在和其工作的方式进行了阐释后,就可以解释语言要表达的内部世界的内容和语言形式是如何结合的,和其关系怎样的问题了。内部世界要表达的内容存在于内部世界,人类可以掌握的若干个语音形式也存在于内部世界,并通过意识焦点的融合作用使得这些内容和这些形式产生联系,最终结合在一起。这些内容和形式之间本身并没有天然的联系,但是只要焦点停留在某个点上,意识焦点的融合作用就可以让它们发生最为自然的联系,达到融合的自然境界。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解释最初的语言产生时期,内部世界的内容是怎么和语音结合的。一本书的形象,和“shū”这个音本来没有天然的联系,但是意识焦点却可以让它们产生联系,并且产生联系的过程很自然。
  因此我们说,意识焦点的融合作用,使本来并无天然联系的内部世界的内容和语音形式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并为其进一步的系统化和理论化提供了可能性。而其它的动物虽然也有它们的语言,但没有意识焦点这个处理材料的高级功能,语言就不可能系统化和理论化,达到高级的层次。
  四 语言形式的最终确定条件
  在考察了语言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考察,既然在人类浩瀚的内部世界中,外部世界B形形色色的事物那么多,而且都需要被表达;人类掌握的语音也那么多,需要和事物结合,问题在这里就演变成:特定事物和特定声音怎样建立1:1的对应关系呢?
  从语言的角度看,它要表达的形式和表达的内容有单一化的趋势。这是由于语言是用来交际的,那么它就要符合交际的目的。人类的交际需要它单一,它就必然会单一,无论过程怎样。在这里最终选择的那个唯一形式应该符合这样两个前提:1、语言经济的原则。当一种内容对应多种形式时,就倾向于选择,直到最经济、最简单有效为止;2、清晰性的原则。内容对应的形式如果通过比较和分析,总有一个最清晰、最有效的。
  到了具体将一个事物同一个声音形式建立1:1的选择过程中,“选择”总是遵循以下的原则:1、权威原则。以单音词“箭”为例。选择过程的最初,“箭”这个事物即使是在一个种群里面也会有不同的语音形式。然而这些不同的语音形式里最终确立下来的那一个,最有可能的就会是部落首领所使用的那一个。这是人类作为社会动物在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经验,权威是生存的榜样,也就会是语音形式的榜样;2、人数原则。选择过程的最初会兼顾到人数的问题。使用的人数越多,这个语音形式就越容易被固定下来。究其根源,仍然是由于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3、感受度原则。这是就一个语音形式本身的音色特征等性质决定的。例如乐音就是容易被人类的听觉所接受,而噪音则是无法令人类接受。那么,不同的语音形式之间的对比显然倾向于听觉容易接受、发音器官易发出的那种音;4、使用频度原则。这个原则也是在交际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原则。比较而言,用得多的语音形式肯定比用得少的那种被选择的几率大。这也是由于人类是社会中的人类,交际的目的是让尽可能多的人了解自己;5、其它的原则。例如追求时尚的原则。一个时期内流行的那种语音形式会让人们选择使用它。这些原则就并不仅仅满足人类交际的最初目的,而是为了满足人类在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追求美、满足人类心理需求的深层效果了。在人类迫切需要达到交际目的愿望的刺激下,在如上所述的两个前提、若干原则的要求下,特定事物与特定语音形式的1:1建立关联是必须的,也是能够实现的。
  五 结语
  通过如上的流程,语言能够表达思想的现状最终确立了。当然,内容和形式结合的过程里也存在着很多的不平衡。例如,人类内化外部世界时是六个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外化时即表达时,却重点使用一个角度(语音)。这就造成了形式与内容不平衡的必然结果。这些不平衡为其它领域内的关于语言的研究留下了广泛的空间。例如,为文学语言中能指与所指的分离奠定了基础,从而为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作品有不同的理解造成了可能,等等。
  
   注:本文系校级项目《婴儿早期语言理解与表达实证研究》的支撑文章,项目编号:SLG0834。
  
   参考文献:
   [1] 韩宝育:《语言育人的意义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 孙正聿:《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叶向东:《论文学语言能指与所指的分离》,《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作者简介:张璐,女,1978—,陕西汉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红楼梦》巨大的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小说中,王夫人这个人物始终贯穿着全书,掌握着全局。文章通过对王夫人与贾政、贾母、宝玉、探春、金钏儿、晴雯等所处的关系加以考察,把王夫人放到她所处的社会背景、家族的位置中来探讨,发掘王夫人这个人物既矛盾又复杂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王夫人 性格特征 关系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其
期刊
摘要蒲松龄是清代著名短篇小说家,他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堪称世界著名短篇小说。本文通过蒲松龄设奇造幻所写的狐仙鬼异的故事,探析了作者寄蕴其中的丰富思想内涵:揭示社会黑暗、表达理想追求、道德上劝诫他人、传布知识等。而这丰赡的思想内容,正是《聊斋志异》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蒲松龄 《聊斋志异》 狐仙鬼异 思想内容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蒲松龄(1640-1715
期刊
摘要白居易三峡诗从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形式角度看,题材多以揭露社会现实及弊端、记录地方治理、反映忠州及巴渝民俗、吟咏花木、唱和宴饮、怀念为主要特点,艺术特色表现在情景交融、意境深长、比喻夸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充满闲适感伤的色彩四个方面。  关键词:白居易 三峡诗 题材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期刊
摘要苏轼以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的综合身份,以题画诗的形式对绘画提出了一系列画学主张。最重要且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是:苏轼的形神观、诗画一律、淡泊情怀,正是这几方面构筑了中国文人画的理论基础,转变了中国绘画的发展方向,从图真艺术而转入写意艺术。  关键词:苏轼 题画诗 形神观 诗画一律 淡泊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是中
期刊
摘要《游仙窟》是唐人小说作品中以骈体作小说的一个变调。对于这部小说的骈文体式特征,学界一般认为是受到了汉魏辞赋、六朝以来的俗赋和民间说唱文学如变文、民歌等的影响。但长期以来,这些观点缺少强有力的材料支持。对于《游仙窟》以骈体作小说的成因,本文从这篇小说产生的文坛背景和时代文学特征入手,发现了促使作者选择这种特殊文体形式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游仙窟》骈文体例的形成是科举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初唐时代文坛
期刊
摘要敦煌变文是唐五代时期流行的一种配图讲唱故事的综合艺术形式,它的产生和繁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其产生、成熟的原因,本文拟从佛教的流行及其中国化;秦汉以来看图讲故事技艺的成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学创作追求“奇”、“变”的审美倾向;唐代并蓄兼收的时代风气等方面来探讨。  关键词:敦煌变文 产生 成熟 原因  中图分类号:H02文献标识码:A    敦煌变文是唐五代时期流行的一种配图讲唱故事的
期刊
摘要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被称为婉约正宗,她所创作的诗词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细腻而真实地抒发了词人自己的感情,所体现的艺术魅力至今不衰,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其代表作《一剪梅》为例,从用词、叙事、抒情、意象等方面探讨了这首词作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李清照 创作背景 艺术特色 结构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
期刊
摘要根据对《左传》的考察,可以发现“复”、“反”、“还”、“归”在回来(去)义上的特点与它们能否引申出归还义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同步引申出的新的意义仍会保留由旧有意义而来的遗传义素,并拥有独立的存在价值;一组同义词中有几个词能够产生同步引申决定于概念系统对于意义表达的需要,这一点归根结底又是由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分类所决定的。  关键词:同步引申 遗传义素 价值 分类  中图分类号:H13
期刊
摘要笔者在专书研究中发现,西汉桓宽所著《盐铁论》出现了大量双音动词,其中包含不少新词新义。《汉语大词典》对此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并作了相应的收录,然也存在一些双音动词失收的问题。本文对此作了搜集并考证,以备辞书修订时参考,亦为汉语词汇史积累一些上古双音动词的词汇材料。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 双音动词 《盐铁论》 失收 考释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西汉桓宽所著《盐铁论》(
期刊
摘要清末民初是翻译小说的大盛时期,但由于译者在翻译中不忠实原著而受到传统翻译理论价值体系的批评,因此这时期的作品不能跻身于正统的“翻译作品”之列。但发生在世纪之交的翻译活动自身却具有无可辩驳的价值,因此要公正客观地评论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我们必须从那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需求来认识,即描述和理解一个时期的翻译活动及翻译规范、评论一个时期的翻译作品,不但要审视其文学价值,还要考虑到其文化特征对翻译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