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浪湖片叶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rningD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在中学读小说的年代,很醉心于郁达夫,看遍了他所写的每一篇,我所喜欢的,不是《沉沦》,不是《迷羊》,却喜爱他的历史小说。达夫笔下的历史人物,每一个都是栩栩如生的,这是因为他笔下的人物都是他所喜爱,或者说他所熟悉的:他写黄仲则,写厉鹗,都是他个人的化身,所以下笔如在目前。
  《碧浪湖的秋夜》篇幅虽不长,却是公认比较能代表达夫历史小说水平的作品,尤其是它以六首传颂百年的厉鹗悼念月上的律诗作结尾,既新颖,又能使读者在委婉中得到想象和嗟叹的空间,这就比正面描写两人生离死别高明得多。
  厉鹗在清代诗词界,是一个赫赫有名而又寂寂无闻的人物。他的声名主要还是来自身后,其作品涉及到诗学、词学,乃至美术史等等,都是今日经常被引用的经典著作。但他在生的年代,一直是个不得志的角色。在达夫的笔下,他一贫如洗,还要照顾年迈的母亲,在史实中,厉鹗也没有享受过荣华富贵,所以求一叶他的笔迹,比“成、铁、翁、刘”四家要难得多。
  某年七月,从河南过来广州的书贾带来了一批信札要出让,成批一起要若干万元,软囊羞涩如我者只好兴叹而已,不料某日书贾忽召我至客舍,说家里临时有事要其早回,旅费尚未赚回,要我借其千元,并打开这批信札说,你随便挑一通拿走吧。
  
  从第一次看这批信札开始,我就知道这开署款“樊榭生稿”的花笺绝不简单,只是不好开口,现在终于有机会她来到了我的案头。
  这是一开乾隆初年的角花笺,原有“拱版”的图案,即花纹有凸起的地方,由于装裱的关系现在已经很难看清楚了,但套色仍然很鲜艳。上面写了两首厉鹗自作的七律:
  将赴选人戏呈吟社诸公二首:平生自笑不羁人,羞向明时学检身。卢女白头知嫁晚,郭郎舞袖笑重新。未窥东阁多因懒,欲典西湖只为贫(自注:宋时有典卖西湖之谚,为台谏官谓之卖却西湖,为省院官谓之典却西湖,予借用之)多谢良朋相厚意,更留杯酒赏残春。
  子季行年百不思,(自注:何子季云吾年五十有七,月食四斗米不尽,何容复有宦情,予年正同)抗尘走俗总堪嗤,高人久愧无山买,寸禄唯欣有母遗。海畔群鸥飞不下,镜中华发染偏宜。预愁吏牍纷衡石,此事居然要废诗。樊榭生稿
  下钤有“检叔”小朱文印。案首句有“学检身”一语,出自《尚书·伊训》: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意为当学检点。厉鹗治学素严谨广博,然而却对“应试教育”颇为脆弱, 《清史·文苑传》说他“家贫,性孤峭,不苟合”,正是他的性格写照。早在康熙末年,他为李绂所赏识,带到北京参加吏部考试,不中。乾隆元年,时年近五十的厉鹗又碰上了机会,高宗模仿其祖父开“博学鸿词”科,他又因为不懂应试的格式,把论写在应制诗之前,结果又落选。屡次的挫败使他对自己也有了要“检身”的警戒,所以他虽自笑“不羁,白头,堪嗤”,却还是壮心不老,还要检身之后去应选,这次的“选”是乾隆十三年的铨选,在北上之前,他留下了这两首诗给吟社的朋友。
  这里的吟社也值得一提,厉鹗虽然穷,文坛名气却不小,正如达夫所写的那样,来找他评点风月的文人还是很多的,这里面就有扬州的富商,“小玲珑山馆”的主人马日璐,马家收藏富甲一方,厉鹗长期住在山馆中,得以饱览了马家的藏书,也结识了扬州的文化圈中人,并且还在山馆中组织了诗社,这两首诗正是在马家留别的酒宴上所写,名贵的花笺,当然也是小玲珑的排场了。厉鹗自己对于这次入都赴吏部铨选还是充满信心的,虽然他当年已经五十七,可是还觉得自己可以再“发挥余热”,甚至想到了当官以后,“吏牍纷衡”:连作诗都没有时间了。
  关于这次铨选,《清史·文苑传》有这么一句:“行次天津,留友人查为仁水西庄,壤咏数月,不就选,归。”看起来不可想象,这是厉鹗向仕途冲击的最后机会,他居然会放弃赴选,在水西庄喝酒吟诗数月而归?
  倒是《四库提要》给我们揭开了厉鹗北上而不赴选之谜。他在天津遇到了同是宋词癖的查为仁,查当时正在整理南宋周密所编的《绝妙好词》,正巧厉鹗也在用功于这部著作的笺注,两个词痴相见恨晚,一下子连吏部在哪里都忘在脑后。纪晓岚在提要中说:
  初,为仁采摭诸书以为之笺,各详作者里居出处。或因词而考证其本事,或因人而附载其佚闻。以及诸家评论之语,与其人之名篇秀句不见於此集者,成附录之。会鹗亦方笺此集,尚未脱稿。适游天津,见为仁所笺,遂举以付之。删复补漏,合为一书。今简端并题二人之名,不没其助成之力也。
  纪晓岚不愧是读书人,他能理解厉鹗的苦心,并且将他们两个的名字借助修书的机会镌刻在词史上。厉鹗要是赶上了吏部的铨选,只是天下多了一个爱诗的老吏,而失去了一部词学史上的经典著作。
  西湖的西溪,旧有厉鹗的祠堂,附在交芦庵中,昔日是西湖的名胜,往凭吊者极多,据说遗址至今尚存,正待修复云云。而祠堂的缘起,据说是厉家无后,村人为了不使厉鹗的神主无人祭祀,于是在道光年间将神主移到交芦庵供奉,所以有此祠。然据书贾所言,这开诗稿乃得于厉姓后人,且其后尚有光绪年间厉某的题跋一开(忘其名姓),由于书贾只答应挑一页,所以这题跋就此与诗稿分开,厉家后人之谜也许要等以后两者重逢才可揭开了。
其他文献
傅山的书法在明末清初的书坛独树一帜。清人赵执信云:山书为国朝第一。此语置之清初书坛,当为不妄。傅山五体兼擅,而以行草为最长。据其《霜红龛书论》自述,其学书的大致过程为:魏晋(不似)——赵、董(遽似)——颜真卿(苦为之,略得其支离)——魏晋(渐知大概)。在这一脉络中,我们可以发现颜真卿书法在傅山书法转型过程中的独特位置。经过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学颜书正是成就傅山独特书法艺术风格的关键。本文就傅山学颜书
期刊
九江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游南岸。西汉初年置柴桑县,至今已有22D0多年历史,这里河网密布,水系发达,古人将其喻之为“通衢要塞”,历史上九江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重要的商业通道。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地位使九江成为陶瓷出口的集散地和中转站,由此汇聚了中国南北各大名窑口的陶瓷艺术精品。此次在广东东莞展出了九江市博物馆从馆藏中精选而出的商代至民国时期的陶瓷珍品156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件,国
期刊
嘉庆朝(1786~1820)是清代国力由强盛转向衰败的转折期,反映在瓷器生产方面,也是由盛而衰的分水岭。康、雍、乾三代,朝廷均派专职的督陶官到景德镇监管陶瓷生产,产生了著名的郎(廷极)窑、年(希尧)窑、唐(英)窑。但从嘉庆开始,景德镇御窑厂便无专职督陶官,由地方官兼管,这正是瓷业开始走下坡路的标志之一。嘉庆瓷器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在工艺上完全继承乾隆朝的风格,从原料配制、制坯手法到画瓷用彩,都遵循
期刊
“中国古代书画专场”中贸将推出明、清两朝各个绘画流派首领及其重要成员的佳作。明朝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是在沿着宋元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演变发展,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诸如明朝文人画、“院体”绘画、“浙派”绘画、“吴门四家”、“华亭派”、“苏松派”、“云间派”、“画中九友”、“武林派”、“嘉兴派”等。中贸推出的作品中就包含了各个流派代表画家的佳作,如:  
期刊
《收藏·拍卖》今年第七期发表厦门张人希先生的文章,介绍俞平伯先生的几通手札,文中提到已故词人许白凤先生,张先生在题解文字中将许白凤误作李白凤,两位“白凤”都是多艺多才之士,但许白凤和李白凤不是一个人,笔者就所知,对许白凤作一点介绍,权作是对张文的拾遗补阙。  许白凤(1912—1997)原名汉,字奇光,乍浦人。高叔祖许河,清嘉道间副贡,乍浦观海书院山长,撰有《乍浦续志》。许白凤七岁八塾,从丁仙根学
期刊
吾友画家陈君,口吃,期期艾艾。某夜饮归,至家则妻已寝。妻睡意朦胧问:“几点?”,陈君信口敷衍,曰:“一、一、一点!”讵知话音方落,时钟即敲三下。妻知零晨三点,怒目相向。陈君急辩白:“××时钟,学我说话,明明一点,咚、咚、咚敲三下!”    岭南山水画大师黎雄才晚年老目昏翳,然每日尤临池不辍,虽眼中无画而心中有画。客问何能精熟若此?黎曰:毛笔犹吾之第十一只手指,焉能不熟?  陈丁,潮籍书法家。作草书
期刊
何浩是继林良之后的又一供职内廷的广东画家,他同时也是继林良之后其作品典藏清宫并著录于《石渠宝笈》的广东画家。在目前所见广东绘画中,何浩是唯一一个有作品经清宫鉴藏且目前仍收藏在中国大陆地区博物馆的广东画家。  何浩的生平事迹,史籍记载寥寥。现在所能见到的关于他的记载,最早的资料来自于《广东通志》和《广州人物传》,这两种志书之资料均出自《磐斋集》。关于何浩的资料,仅在“林良”条中附言数句及之,且两书内
期刊
梁元柱,字仲玉,又字森琅,广东顺德伦教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于乡试,天启二年(1622)进士。他生当明末时局动荡之际,故虽有功名,但仕途屡遇不淑。他先是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迁陕西道御史。因不愿迎合魏忠贤党羽,被削职还籍,归隐广州粤(越)秀山,并筑堂日“偶然”,与粤东文人李云龙、梁继善、赵焯夫、邝露、黎美周、陈子壮等诗酒唱和,往还无虚日。崇祯改元,召还前职,至河间而京师围急,逐抵京,补福建道
期刊
苏富比    香港的市场一向以张大千和齐白石作为红筹股,张宗宪的专场差不多有一半都是张和齐的画,尤以齐白石为多。《荔枝晚霞》是较为少见的一种题材,右上画了两个枝上的荔枝,右下却有一轮落日,还被云霞遮住了一截,齐白石的构思确实够巧妙,估价40万,成交为67万(连佣金,港币,下同),应该是便宜的价格。齐白石的扇子有好几页,成交却不尽相同,《海棠蟋蟀》估价25万,无人应价,而《观荷图》估价18万,却以4
期刊
上岸的疍家人  赵兽原名赵伟雄,出身于水上人家——蛋家,由于流动的行船生活,蛋家子弟往往难以言明具体的出生地点。为了避开不必要的歧视,赵兽特别标明了自己的籍贯地,而这三个城市是他童年经常上岸的埠头。  作为世代在海里、江上栖息的渔民,蛋家以“舟楫为家,捕鱼为业”,世代漂泊在珠江流域,曾几何时,蛋家是这个星球上身份最为苍白的人类族群之一。数个世纪以来,蛋民被明令禁止上岸,是处处备受欺凌的贱民,他们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