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李鸿章走进共和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eichunxing890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6年7月14日,法兰西共和国的国庆。在这个法国人砍下自己君主头颅的纪念日,一位来自世界上最古老、庞大、腐朽的君主国的最有势力的官僚,却受到了法兰西公民们的热烈欢迎。
  大清国特使李鸿章,在这一天觐见了法国总统富尔(Faure),并参加了阅兵式和塞纳河上的焰火晚会。
  从7月13日到8月2日,李鸿章在法国整整停留了21天,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成为法国报刊追踪的焦点,甚至连发行量超过百万的法国第一大报、也是欧洲第一家日报的Le Petit Journal,也在7月20日用头版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李鸿章身着黄马褂的大幅彩色画像。纵览这家报纸直到1944年停刊为止的全部历史,除了欧洲的君主们以外,以个人肖像、尤其是一个东方人的个人肖像作为封面,仅此一次。
  
  实地考察这样一个没有君主的共和国,对于李鸿章、乃至他的使团中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相当新鲜和震撼的。在李鸿章子侄辈编撰、并由其亲自审阅的《李傅相游历各国日记》中,记录了7月16日法国总统在爱丽舍宫(旧译一粒西宫)为李鸿章举行的欢迎晚会。大清代表团惊诧地发现总统与其本国臣民也行宾主礼,而不是臣礼,看上去自贬身价,却“人卒无敢戏渝也者,情与义交尽也”,这样的官民关系远比大清来得“鱼水情深”。
  在李鸿章到访之前的7月8日,法国国会专门讨论了大清代表团的接待规格问题,最后确认采用高规格,并拨出公款为大清代表团租赁豪华宾馆。法国有媒体在事后对此表示质疑,认为接待李鸿章耗费了上百万法郎的民脂民膏,是对纳税人的亵渎。法国政府无奈,只好在报章上公布了所有细帐,总价不超过8万法郎,只相当于白银2万两,这才令舆论平息。相信大清代表团应该注意到了这些争议,但历史资料没能记录下李鸿章对法国政府在民意面前如此“弱势”和谨小慎微的观感。
  对于这种“目无君父”的共和国,中国人甚至还没有准备好足够的词汇去描写。但当年,有一个词却已经破天荒地开始运用:“民主”,即“民选之主”的意思,指的是那些在共和制下取代了“以君为主”的“君主”的总统们。这一词汇,运用并不长久,而终被“总统”所替代,或许因为“总统”一词更能反映强人们“为民作主”“总而统之”、而非 “民选之主”的愿望?
  李鸿章在这与“共和”亲密接触的21天时间内,除了官民关系外,他似乎并没有感到法兰西与俄、德那样的君主国家有什么区别:在大清的巨大购买力前,共和国和君主国都同样对李鸿章敞开了大门,政治理念在国家利益面前,无非是个婢女而已。在李鸿章的经验中,列强所加诸在中国身上的欺凌,与列强的国家体制、意识形态毫无关系,在压榨中国方面,列强们人人平等。对于大清帝国希望提高关税这样的正当理由,法兰西共和国也和别的国家一样,一拖二赖三狡辩,在这最为重要的经贸议题上,李鸿章毫无进展。
  与访问俄、德不同的是,在这21天中,李鸿章足足安排了6天时间,参观银行、报社、织绸厂、提花厂、煤矿铁矿等,是本次出访中对民生相关产业最为密集的考察。在出访其它国家时多为重点考察对象的军火企业,倒在法国之行中成为配角。有研究者认为,在李鸿章眼中,法国的军事能力实在是稀松得很,十多年前的中法战争,法国在军事上丝毫也没有占有优势。到了“民主”统治下的共和国,多看看民生产业,倒也符合共和国的定位。在与法国总理举行的会谈中,李鸿章还专门涉及了“三农”问题,对法国农民的肥田技术十分感兴趣,法国总理随即表示愿意派出农业技术人员,到中国去传经送宝。
  尽管没有任何记录显示李鸿章对法兰西那样的共和国的直接评价,但在出访前一年(1895年),李鸿章在为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译作《泰西新史揽要》一书作序时,却极为大胆地写道:“我邦自炎农唐虞以前,以天下为公;赢秦而降,以天下为私。以天下为公则民主之,以天下为私则君主之”,甚至认为,“至我大清,海禁大开,而中外之气始畅行而无隔阂,此剖判未有之奇,圣贤莫测之理,郁泻勃然而大发,非常于今日,殆将复中国为天下大公之局。”这样的观点,显然并不符合大清帝国政治正确的主旋律,却是李鸿章一生中难得表露出来的思想闪电和理论锋芒。再看看李鸿章随后在另一个共和国美国,面对新闻界所发表的大量言论,尺度相当开放,完全是一个对世界大势了然于胸的达者。梁启超日后所谓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若不是借题发挥,便是纯粹抹黑了,或者是被李鸿章的“劲气内敛”(曾国藩的评语)所蒙蔽?
  李鸿章曾经离最高权力、包括成为中国第一任“民主”,只有一步之遥。中俄伊犁之战时,他的好朋友戈登(Charles George Gordon)就鼓动他“黄袍加身”:“中国今日如此情形,终不可以立于往后之世界。除非君自取之,握大权以大加整顿耳。君如有意,仆当执鞭效犬马之劳”。而在1900年春夏之交的义和团动乱中,远在南国的李鸿章再度被国内外多种势力看好,纷纷鼓动他搞独立,乃至建立共和国。梁启超分析说:“当是时,为李鸿章计者曰,拥两广自立为亚细亚洲开一新政体,上也;督兵北上,勤王剿拳,以谢万国,中也;受命入京,投身虎口,行将为顽固党所甘心,下也。”但他认为,李鸿章并不具备“非常之学识、非常之气魄”敢于自立,并为此对李鸿章冷嘲热讽。在梁氏这样将反政府作为饭碗的人眼中,民主也好,共和也罢,归根到底还是要夺权,甚至成了夺权的手段和旗号。即使李中堂果然成了 “李民主”或“李总统”,则或许在他的笔下又成了袁世凯一般的野心家和阴谋家了。
  甲午战争后,在左派、右派争论着中国走帝制还是共和时,最有发言分量的李鸿章,却对这个问题不争论,成为一个左右逢源或者说左右为难的实干派,真正成了孤临秋风、独舞宝剑的孤臣。
  实干是艰难的。在法期间,李鸿章参观了巴黎大银行,并与银行的总办就贷款与国家信用的问题,有一段看似闲扯实则意味深长的对话。
  李鸿章问:“中国借洋款,一般都被要求有抵押,如今俄国从贵银行借款,有抵押吗?”
  总办说:“没有”。
  李鸿章就说:“那不是对中国不信任吗?”
  总办解释说:“不是我们对中国不信任,而是这样的贷款都要发行债券去筹集,法国人如不能信任,则债券无人购买,款就难以筹齐了。” 这等于说:不是银行、而是法国的投资人对大清不信任。
  文献的记载是李鸿章一笑而过,这一笑,该是会心的苦笑。其实,大清所借的洋债,大部分的利息并不很高,但因为清政府的行政效率十分低下,公务运作多是黑箱进行,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被当作国家机密,老外们实在没有信心,只好多索取抵押物。而其中,管理最为透明、且掌握在洋干部们手中的海关关税,是最受欢迎的抵押品。而诸如厘金等国内外公认的岢政,却又因被作为某些贷款的抵押品,而最后影响到了其改革。李鸿章自然是深解其中酸苦,但他除了一笑置之外,还能做什么呢?
  法国外交部宴请李鸿章的地方,选在了著名的艾菲尔铁塔。主人向李鸿章介绍,这是1889年为了纪念共和胜利一百周年而建,并邀请李鸿章可以更上一层楼。其时,该塔内已经安装电梯,上下十分便利,但李鸿章还是谢绝了,其原因已成历史之迷。或许,李鸿章这样的明白人,早已洞悉在更上一层楼之后,从这个共和国的高处,能看到自己在苦苦裱糊的大清破茅屋的将来?
其他文献
有人把1968年的中国红卫兵与1968年的法国学生运动和美国的反叛一代相比。这里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同样是“闹事”,同样是“反政府”,但中国的青年当时完全是按照最高领袖的号召和主流意识形态长期宣传思维模式在“造反”,追求的不是自身解放、个性解放而是压抑个性、牺牲自我和“解放全人类”。    1968年3月,重庆大学电机系四年级学生黄顺义26岁。已经参加文革运动两年,身为“重庆大学815战斗团”的“1
期刊
口述:李克林 整理:邓波、刘云春    李家钰,原四川边防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七军中将军长,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李家钰通电请缨杀敌,8月率军出川抗战,部队单衣草鞋,行程3000余里,12月始抵达晋东南抗日前线,布防于太行山区之长冶、长子、黎城、潞城一带,经历多场恶战,1944年5月21日,李家钰率兵掩护其他部队从洛阳撤返,在河南秦家坡陷入日军伏击
期刊
从编造新闻到化身“李鸿章”,曼尼克思依靠的是事实加虚构,以及他无与伦比的才华。最后,他甚至向美国商家推销起了袁世凯、黎元洪。    1917年,吸尘器正在美国家庭中普及,厂家们将视线投向了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包括拥有庞大人口的古老中国。    此时,美国一家吸尘器公司收到了一封信,来信者自我介绍说与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相识,而这位袁大总统有着强烈的洁癖,他可以帮助该公司将吸尘器推销到紫禁城中。“你能
期刊
时间:2008年11月14日  地点:中央财经大学  主讲人:朱伟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    危机的原因    我先讲一下1929年。那次金融危机现在讲了很多原因,有的说监管不够,但我觉得监管不够不是终极原因,终极原因是贪婪。  有种说法认为,恐惧和贪婪是推动资本市场的动力,但我觉得恐惧还是贪婪,因为怕赔钱才恐惧,但是关于1929年金融危机最权威的著作《TheG
期刊
1949年,新中国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随着时代的更替,民国服饰除了旗袍仍有流行,其他都退出了历史舞台。从此,黄色的粗布军装、灰色的干部装、蓝色的列宁装、彩色的布拉吉以及蝙蝠衫和喇叭裤一一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当电影《护士日记》中的女护士简素华哼唱着“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支曲子时,看过这部影片的中国男性,也为这位有点小资情调的美丽护士所倾倒。  1949年,新中国以一种崭
期刊
以自由恋爱闻名的“小二黑”,却是因“乱搞男女关系”而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造就的乡村爱情悲剧,最终却在作家笔下演变成一出喜剧。    1943年阴历三月十七日,天刚亮,山西左权县横岭村农民岳三喜就起床了。他打算赶牛去种谷子。走到离家不到20步的牛圈,发现圈棚横梁上吊着一个人,冰凉僵硬,翻过来一看,竟然是自己的弟弟岳冬至!    岳冬至出生在冬至日,当年18岁,年初刚当选为民兵队长,中等个,相貌堂
期刊
在当时的历史走向中,鲁迅所处的那个潮流属于时代主脉,它已经成了“势”。徐志摩却被撇在历史之外。他的声音当时无人理会,及今依然为时人所不屑。    我曾在近期谈到徐志摩当年对苏俄“党化教育”的批评,网络上有网友跟帖。虽然拙文未涉鲁迅,但网友拉出鲁迅来贬徐:“把徐志摩说得好像是个能预见未来有慧眼的大家。你怎么不说鲁迅也看走眼了呢?这个徐志摩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只会写些我爱女人女人不爱我之类的香艳情诗。”
期刊
1923-06-10《大公报》昨日北京空气极劣,巡警均一律罢工索饷。军警当局至东厂胡同,向黄陂(注:即黎元洪)交涉,形势极为紧迫。黄陂已表示,为今夕内阁问题,不能解决,即当赴津内阁问题。顾少川于前夕又表示不干,昨晨黄陂在东厂胡同,“昨日黄陂因外间空气不佳未赴府”召集李根源彭允彝,及政学系分子。讨论良久,其结果遣章行严往颜骏人宅,再挽顾氏组阁,但颜仍表示拒绝。  ……顾维钧近因警察罢岗,组阁之念头消
期刊
历史跨入1980年,中国人的思想解放和经济政策的改革迈出了谨慎而坚定的步伐。长期以来被认为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势不两立的个体工商户在中国商品经济传统相对比较深厚的上海开始恢复。这种渐渐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街头巷尾的规模很小的私有经济体,在方便群众生活、解决社会就业等方面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尽管当时人们尚未认识“社会主义有市场”的道理,也难以预见日后中国大地上即将涌现一批身价亿万,叱咤风云的“民营企业家”
期刊
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消灭日本关东军,其主要目的是使东北地区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和东方安全屏障。作为签署中苏条约的对应条件,斯大林向美国人和蒋介石许诺,东北的行政权将交给国民政府,而苏军则在3个月内撤离中国,希望以此换取中国政府的对苏友好立场。但是,无论从意识形态出发还是着眼于地缘政治,斯大林对蒋介石及其支持者美国,既不放心也不信任。所以,苏联不能把对东北的控制完全寄托在已公开
期刊